Movatterモバイル変換


[0]ホーム

URL:


跳转到内容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搜索

绿林军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绿林军[1],指新朝末年主要的一支反对王莽政权的军队,由因旱災蝗災造成的饑民所組成,主力起兵於荊州綠林山(位於今湖北省京山市)而得名,稱為绿林起义。绿林军的活动几遍大半个中国,影响十分巨大,故后世也将绿林一词作为黑社会盜匪的代名词。

由來

[编辑]

新朝天凤四年(17年),新市(今湖北省京山市东北)一带发生大饥荒,当地饥民在王匡王凤率领下起义,以绿林山基地,人数有数千人。

兵系

[编辑]

地皇二年(21年),绿林军击败前来征讨的两万王莽军,部众增至数万人。次年(22年),绿林山一带发生瘟疫,绿林军被迫分兵转移:

  • 一路由王常成丹率领,向西发展,入南郡,称“下江兵”;
  • 主力则由王匡、王凤、马武率领,北上攻打,称“新市兵”;
  • 途中进攻随县时,平林人陈牧廖湛率众加入,劉玄亦在其中,发展成为独立的一支“平林兵”;
  • 宛地豪强刘縯刘秀等人也起兵响应,称“舂陵兵”。

立更始

[编辑]
主条目:更始政權

地皇四年(23年),各支绿林军会师,共同推举汉宗室刘玄为帝,年号更始,决定争夺天下,以王匡、王凤为上公,刘縯为大司徒,刘秀为太常偏将军。同年,刘縯攻克宛。接着,绿林军在刘秀的率领下,在昆阳之战中击溃王莽的主力大军。十月初一,绿林军攻克京師长安,杀王莽,不久更始帝定都長安。

此后,绿林军与另一支起义军赤眉軍发生冲突,内部亦产生分裂。更始三年(25年),王匡率部与樊崇率领的赤眉军联合,攻占长安,立刘盆子天子。当年六月,刘秀在河北,改元建武,是為东汉,绿林军残部并入其部队,成为东汉官家部队的一部分。

官修史

[编辑]

劉知幾稱,東漢官修史《東觀漢記》以「平林、下江」歸入〈載記〉。[2]

注释

[编辑]
  1. ^绿林[M/OL]//陈至立.辞海. 7版. 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20[2024].
  2. ^史通·題目篇

參見

[编辑]


汉朝历史
秦末西楚
西汉
白馬之盟 ·郡国制 ·布衣将相 · ·白登之围 ·和亲匈奴 ·消滅異姓王風潮 ·吕后称制 ·蕭規曹隨 ·诛吕安刘 ·七国之乱 ·下邑之战 ·上郡之战 ·文景之治 ·乐府汉赋 ·漢武盛世 ·武帝建元 ·张骞通西域 ·丝绸之路 ·夜郎自大 ·征服西南夷 ·灭滇国 ·漢匈戰爭 ·马邑之谋 ·汉武帝币制改革 ·盐铁国营 ·刺史制度 ·察举制 ·酎金案推恩令附益法 ·独尊儒术 ·漠北之战 ·灭卫氏朝鲜 ·南平百越 ·灭南越 ·灭东越 ·东瓯内迁 ·苏武牧羊 ·汗血马之战 ·司马迁著史 ·武帝求仙 ·巫蛊之祸 ·浚稽山之战 ·李广利降匈奴 ·轮台诏 ·霍光辅政 ·盐铁会议 ·元鳳政變 ·昭宣之治 ·赵充国平西羌 ·石渠阁会议 ·郅支之战 ·西域都护府 ·竟宁出塞 ·外戚干政 ·王莽代汉
新朝更始政權
东汉
东汉统一战争统一河北统一关东平陇西灭蜀 ·云台二十八将 ·尚书台 ·王景治黄河 ·取消都试 ·光武中興 ·二征夫人起义 ·造纸术改进 ·匈奴内讧 ·佛教内传 ·永平求法 ·明章之治 ·白虎观会议 ·窦宪北伐 ·燕然勒石 ·永元之隆 ·班超再通西域 ·甘英出使大秦 ·邓氏称制 ·阎显干政 ·西域长史府 ·延光宮變 ·张衡观天 ·九江之乱 ·梁冀专权 ·太学清议 ·党锢之祸 ·鸿都门学 ·东汉与羌的战争 ·东汉与鲜卑的战争 ·鲜卑兴起 ·黃巾之亂 ·五斗米道 ·凉州之乱 ·诛灭十常侍 ·董卓進京 ·討伐董卓之戰 ·群雄割据 ·阳城之战 ·孙刘襄阳之战 ·界橋之戰 ·龙凑之战 ·巨馬水之戰 ·李郭之亂 ·匡亭之战 ·陶谦讨伐战 ·濮阳之战 ·定陶之战 ·曲阿之戰 ·孙策平江东之战 ·曹操迎天子 ·奉天子以令不臣 ·募民屯田 ·建安文學 ·宛城之战 ·袁术称帝(袁术讨伐战) ·张绣讨伐战 ·吕布讨伐战 ·易京之戰 ·曹操征伐徐州之战(刘备讨伐战) ·白马之战 ·延津之战 ·官渡之战 ·乌巢之战 ·倉亭之戰 ·博望坡之戰 ·黎阳之战 ·夏口之战 ·邺城攻略战 ·南皮之战 ·壶关之战 ·曹操北征乌桓 ·江夏之战 ·长坂坡之战 ·赤壁之戰 ·孙曹夷陵之战 ·南郡攻略战 ·潼關之戰 ·南匈奴解体 ·第一次濡须口之战 ·冀城之战 ·卤城之战 ·皖城之战 ·益州之战 ·张鲁讨伐战 ·逍遥津之战 ·第二次濡须口之战 ·定军山之战 ·漢中之戰 ·襄樊之战(关羽北伐) ·麥城之戰 ·曹丕代漢
专门史
小作品圖示这是一篇與中国歷史相關的小作品。您可以通过编辑或修订扩充其内容。
检索自“https://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绿林军&oldid=86631562
分类:​
隐藏分类:​

[8]ページ先頭

©2009-2025 Movatter.j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