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vatterモバイル変換


[0]ホーム

URL:


跳转到内容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搜索

經濟制裁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此條目可能包含原创研究(2014年3月4日)
请协助補充参考资料、添加相关内联标签和删除原创研究内容以改善这篇条目。详细情况请参见讨论页

經濟制裁(英語:Economic sanctions),採用斷絕外交關係以外的非武力強制性措施。泛指全面性的貿易中止、特定物資禁運旅遊禁令,以及金融資產之凍結[1][2]。一般認為,財政金融貿易等領域的制裁均屬於經濟制裁。

作用

[编辑]

經濟制裁在多數情況下,會幫助被制裁的国家將臣民召集起來抵禦共同的敵人。1990年代,聯合國安全理事會實施了許多制裁,但大多沒有起甚麼效果,從蘇丹伊拉克,受到制裁的國家都隱藏起來,等待制裁的結束。

貿易限制也可能導致目標國家設立貿易障礙,最後使兩國的消費者和企業都受到傷害。然而,當許多國家為了一個明確的目標而聯合起來的時候,反報復威脅就會減少。所有的制裁都是非約束的,因此,如果事先得到廣泛的支持,強制實施將是沒有必要的。

但發生過一些問題導致制裁無法實施,如以色列傷害巴勒斯坦人事件美國否決,敘利亞內戰事件為中、俄否決軍事干預,及其他涉及安理會常任理事國利益的事件,但聯合國卻沒有因為這些事情做出改革[註 1]

過去曾受經濟制裁的國家或地區

[编辑]
此段落內容疑欠准确,有待查證。(2014年3月4日)
請在讨论页討論問題所在及加以改善,若此條目仍有爭議及准确度欠佳,會被提出存廢討論

近期曾經受聯合國或其他國家及國際組織經濟制裁的國家或地區

[编辑]
此段落內容疑欠准确,有待查證。(2014年3月4日)
請在讨论页討論問題所在及加以改善,若此條目仍有爭議及准确度欠佳,會被提出存廢討論

參見

[编辑]

註釋

[编辑]
  1. ^例如一般會員國壓倒性贊成就可實施。
  2. ^1948年至1990年代初南非國民黨執政時所實行的一種制度。
  3. ^撤資運動始於1960年代,但直到1980年代才大規模開展。

參考文獻

[编辑]
  1. ^Haidar, J.I., 2015."Sanctions and Exports Deflection: Evidence from Iran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Paris School of Economics, University of Paris 1 Pantheon Sorbonne, Mimeo
  2. ^經濟制裁重論》(Economic Sanctions Reconsidered) Hufbauer, Gary Clyde/ Schott, Jeffrey J./ Elliott, Kimberly Ann/ Oegg, Barbara(1990)
  3. ^逼迫南非白人政府妥協的國際撤資運動. 網易新聞. 2013年12月6日 [2018年11月20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年9月6日). 
  4. ^Bridgland, Fred. The War for Africa: Twelve months that transformed a continent. Gibraltar: Ashanti Publishing. 1990年: 32.ISBN 978-1-874800-12-5. 

外部連結

[编辑]
各地
其他
检索自“https://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經濟制裁&oldid=88585254
分类:​
隐藏分类:​

[8]ページ先頭

©2009-2025 Movatter.j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