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vatterモバイル変換


[0]ホーム

URL:


跳转到内容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搜索

粟特语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此條目需要补充更多来源(2009年5月10日)
请协助補充多方面可靠来源改善这篇条目无法查证的内容可能會因為异议提出而被移除。
致使用者:请搜索一下条目的标题(来源搜索:"粟特语"网页新闻书籍学术图像),以检查网络上是否存在该主题的更多可靠来源(判定指引)。
粟特語
Sogdian
粟特文摩尼教書信,书写于9至13世紀
区域粟特
年代100 BCE – 1000 CE[1]
演變爲現代的雅格諾比語
語系
文字粟特字母
敘利亞字母
摩尼字母
語言代碼
ISO 639-2sog
ISO 639-3sog
Glottologsogd1245[2]

粟特語英语Sogdian)是東伊朗語支的一種語言,曾通行於中亞粟特地區,即今烏茲別克斯坦塔吉克斯坦。粟特語和巴克特里亞語塞語中古波斯語安息語一樣被視爲中古伊朗語中最重要的語言。粟特語有大量存世文獻。粟特語一般被分类在伊朗語支東伊朗亞語支下,但這種分類反映的是語言聯盟關係而非語言親緣關係。目前並無明顯證據證明粟特語的早期形式(上古粟特語)的存在,然而古波斯語銘文中提及了粟特地區,表明在此地區直到阿契美尼德王朝時代仍然存在另一種不同的、可以辨析的粟特語。

于闐語類似,粟特語較之中古波斯語語法和詞法更爲保守。 現代東伊朗亞語支雅格諾比語是粟特語在粟特之南Ustrashana地區方言的後裔。

歷史

[编辑]

唐代,粟特語是絲綢之路上廣袤中亞地區的通用語[3]並從絲綢之路沿線語言引入了大量借詞(例如tym("旅店"),借自中古漢語 /tem/),從而積累了豐富的詞彙。

粟特語因其經濟和政治重要性,在八世紀早期伊斯蘭征服粟特之後數個世紀得以繼續使用。八世紀通行於Ustrashana(首都爲Bunjikat,在今天塔吉克斯坦伊斯塔拉夫尚附近)的一種粟特語方言演變爲現代的雅格諾比語,由雅格諾比人使用至今。

粟特语是以撒马尔罕方言为基础而形成的一种文学语言,还有布哈拉方言。敦煌附近发现的粟特文书(公元2-4世纪),安达热在古楼兰废墟中发现的粟特文书以及塔吉克斯坦的穆哥山发现的粟特碑文等文献的语言,是属于四世纪以前的老粟特语。而敦煌、吐鲁番发现的摩尼教粟特语和景教粟特语文献是属于七、八世纪的新粟特语。

从语音学观点看,可将粟特语分为“d”方言和“i”方言两种,辅音d转变为辅音i。“d”方言是早期的粟特语,“i”方言是晚期的粟特语。现在仍然保存的扎拉夫尚河雅格诺比峡谷起源于乌尔古特地区方言的雅格諾比語不属于这两种语言。“d”方言分布于粟特人的西部和北部地区;“i”方言分布在粟特人的东部和南部地区。按照“d”方言,粟特一词称作“Soƣid”或者“Soƣdaӄ”。按照“i”方言,粟特一词称作Sulik,或Suli。而在喀什噶尔一带的粟特村落的语言是属于“i”方言的。因而不同的方言区,同一名称叫法就不一。在粟特人的聚居区称Soƣid或Soƣdak,而在喀什噶尔一带就称Sulik,或Suli。

文字

[编辑]

除一件未发表的婆罗米文粟特语文书外,曾用来书写粟特语的文字共有三种,即摩尼文叙利亚文粟特文。这三种文字都衍生自阿拉米文

摩尼文用来书写摩尼教粟特语文献,出自吐鲁番,现藏柏林

叙利亚文用来书写景教粟特语文献,全部出自葡萄沟(bulayiq),内容包括圣经、赞美诗,现藏于柏林。区分元音

粟特文粟特语文献数量最大,既包括宗教文献也包括世俗文献,其中于敦煌发现的佛教文献占大多数。

词法

[编辑]

名词

[编辑]

轻词根

[编辑]
阳性a词根中性a词根阴性ā词根阳性u词根阴性ū词根阳性ya词根阴性yā词根复数
-i-u-a, -e-a-a-i-yā-ta, -īšt, -(y)a
-u-u-a-i, -u-iya-yā-te, -īšt(e), -(y)a
-u-u-u, -a-u-u-(iy)ī-yā(yī)-tya, -īštī, -ān(u)
属-与-yē-ya-(uy)ī-uya-(iy)ī-yā(yī)-tya, -īštī, -ān(u)
方位-ya-ya-ya-(uy)ī-uya-(iy)ī-yā(yī)-tya, -īštī, -ān(u)
工具-离-a-a-ya-(uy)ī-uya-(iy)ī-yā(yī)-tya, -īštī, -ān(u)

重词根

[编辑]
-∅-∅-t
-∅, -a-e-te
-tī, -ān
属-与-tī, -ān
方位-tī, -ān
工具-离-tī, -ān

小词根

[编辑]
阳性aka词根中性aka词根阴性ākā词根阳性复数阴性复数
(-ō), -ē-ēt-ēt, -āt
(-ā), -ē(-ō), -ē(-āte), -ēte-ēte, -āte
(-ō), -ē(-ō), -ē-ētī, -ān-ētī, -ātī
属-与-ētī, -ān-ētī, -ātī
方位-ētī, -ān-ētī, -ātī
工具-离(-ā), -ē(-ā), -ē-ētī, -ān-ētī, -ātī

动词

[编辑]

现在时陈述语气

[编辑]
人称轻词根重词根
1单-ām-am
2单-ē, (-∅)-∅, -ē
3单-ti-t
1复-ēm(an)-ēm(an)
2复-θa, -ta-θ(a), -t(a)
3复-and-and

未完成时陈述语气

[编辑]
人称轻词根重词根
1单-u-∅, -u
2单-i-∅, -i
3单-a-∅
1复-ēm(u), -ēm(an)-ēm(u), -ēm(an)
2复-θa, -ta-θ(a), -t(a)
3复-and-and

注释

[编辑]
  1. ^Sogdian. The LINGUIST List. Multitree: A digital library of language relationships. [30 March 20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6-06). 
  2. ^Hammarström, Harald; Forkel, Robert; Haspelmath, Martin; Bank, Sebastian (编).Sogdian.Glottolog 2.7. Jena: Max Planck Institute for the Science of Human History. 2016. 
  3. ^Weinberger, E., "China's Golden Age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The New York Review of Books, 55:17. Retrieved on 2008-10-19.

外部連結

[编辑]
古代
東部
西部
中古
東部
西部
現代
东伊朗次语支
西伊朗次语支
汉藏语系
汉语
官话
晋语
粤语
客家话
湘語
贛語
吴语
闽语
徽语
平话和土话
混合语
古汉语
參見
白語支
藏缅语族
藏-喜语群
藏语支
白马语支
  • 白马语
    • 平武白马语
    • 文县白马语
    • 九寨沟白马语
    • 松潘白马语
    • 书面白马语
东部藏语群
仓洛语支
达芒语支
西喜马拉雅语支
基兰特语支
羌语群
嘉绒语支
羌语支
羌语组
贵琼语组
尔苏语支
纳语支
昌都语群
緬彝語群
彝語支
彝语北部方言
彝语东部方言
彝语南部方言
彝语东南部方言
普佤语群
普拉语群
东南部方言未分类
卡卓语组
拉邬语组
拉祜语组
努苏语组
傈僳语组
彝语中部方言
彝语西部方言
他鲁语群
哈尼语支
其他彝语支
曼子语支
緬語支
其他语群
萨尔语群
侬语支
达尼语支
鲁苏语支
义都—达让语支
桑朗语支
舍朱奔语支
格曼语支
未归类
壯侗語系
黎语支
仡央语群
拉珈语支
侗水语支
臨高語
壯傣語支
壮语
傣语
古越语
混合语
苗瑶语系
苗语族
巴哼语支
东部语支
畲语支
中部语支
西部语支
瑶语族
混合語
南亚语系
佤德昂语支
克木语支
莽语支
越語支
南島語系
台灣南島語言
马来-波利
尼西亚语族
巴丹語群
亞齊-占語群
混合語
突厥语系
西伯利亞語支
萨彦語支
葛逻禄语支
钦察语支
烏古斯語支
烏古爾語族
古突厥语
蒙古语系
通用蒙古语语支
西喇古儿语支
达斡尔语支
古蒙古语
旁蒙古语族
混合语
满-通古斯语系
北通古斯语群
南通古斯语群
西南通古斯语群
古通古斯语
扶余語系
日琉语系
朝鲜语系
亚非语系
印欧语系
印度-伊朗语族
斯拉夫语族
吐火罗语族
日耳曼語族
拉丁語族
混合语
語系不明
辅助语言
手語
手語
手语字母
外語教學
註:絕跡語言中国境内绝迹语言) ·极危语言中国境内极危语言) ·可能存在于中国境内的语言
參見:中國境內的民族和族群一覽(按語言系屬分類) ·中國漢語方言保護
关于港澳地区的语言,参见:香港語文澳门语言
关于台澎金马的语言,参见:台湾语言
规范控制数据库:各地編輯維基數據鏈接
检索自“https://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粟特语&oldid=88430035
分类:​
隐藏分类:​

[8]ページ先頭

©2009-2025 Movatter.j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