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vatterモバイル変換


[0]ホーム

URL:


跳转到内容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搜索

节度使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重定向自節度使
Globe icon
此條目論述以部分區域為主,未必有普世通用的觀點。(2017年4月12日)
協助補充內容避免偏頗,或討論本文的問題。

节度使中國古代軍事將領,因受职之时,朝廷赐以旌节,故称。节度使系地方军政长官,簡稱節度節使節帥唐代驻守於各道的武将称为都督,都督带使持節的称為节度使。一般情況下也時常稱持節的各鎮守軍官,如觀察使招討使安撫使等為節度使。

唐节度可分为:

  • 行营之节度:中晚唐集数道(镇)之兵行征伐事,有号加“节度”者,非方镇。长官不称节度使,名号有“兵马都元帅”、“兵马副元帅”、招讨使都招讨使都统都都统等。都元帅常由皇太子及诸皇子兼领,实际以副元帅为统帅。
  • 军将之节度:中唐设置节度使之初的所有节度使,以及中晚唐征伐战争发生期间的一部分节度使,不加观察处置使,不是领州之方镇。
  • 方镇之节度:节度使须兼领观察处置使。中晚唐大部分有名号之方镇均为此类。
  • 州格之节度:宋代演变为州格之节度。

沿革

[编辑]

渊源于魏晋以来的持节都督。北周改称总管。唐代称都督。唐初沿北周及隋朝旧制,重要地区置总管统兵,旋改称都督,惟朔方仍称总管,边州别置经略使,有屯田州置营田使貞觀以后,内地都督府多省并罢,惟军事活动频繁的地区尚存,以统州、县、镇戍。每遇战事发生,由朝廷派遣行军总管统率出征或备御。规模较大的战役,又设置行军元帅或行军大总管统领诸总管。

《资治通鉴》第二百一十卷唐纪二十六有载:唐睿宗景云元年(公元710年),丁酉,以幽州镇守经略节度大使薛讷为左武卫大将军兼幽州都督,节度使之名自讷始。唐睿宗景云二年(公元711年),贺拔延嗣凉州都督充河西节度使,节度使开始成为正式的官职[1]。《新唐书·百官志四》載:“节度使掌总军旅,颛诛杀。初授,具持兵仗诣兵部辞见,观察使亦如之。辞日,赐双旌双节。行则建、树六中官祖送,次一驿则上闻。入境,州县筑节楼,迎以鼓角仗居前,居中,大将鸣珂,金钲鼓角居后,州县赍印迎于道左。”

唐玄宗开元年间,设立了碛西北庭河西陇右朔方河东范阳平盧剑南岭南十个节度使,范阳〈今日北京地区,即古幽州〉节度使是节度使中兵力最大的。此时的节度使多由胡人担任,往往封郡王。朝廷任命节度使,要授予其双旌双节,“得以军事专杀,行则建节,府树六纛”[2]

节度使初置时,作为军事统帅,主要掌管军事、防御外敌,而没有管理民政的职责,肃宗以后,天下糜乱,不得不仿照汉末州牧统管军民政务之制,令节度使兼管内观察使及驻州刺史,于是其权限逐渐扩大,总揽一区的军、民、财、政,所辖区内各州刺史均为其节制。

安史之乱后,国中遍置节度使,多为安史之乱的叛将和平叛战事中崛起的軍閥。各统一或数,军事民政,命官、徵稅,皆得獨立,父死子继,自以世襲,号为留后而不待朝命。朝廷无力讨伐,往往姑息了事,承認其地位,世称藩镇,迄于唐亡。

五代时期,节度使的权势达到了极点,皇帝拥立与罷黜都取决于节度使,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的開國君主均为节度使。不过,后来郭威赵匡胤只是兼任节度使的禁军领袖,和朱温李存勖石敬瑭刘知远等镇守地方的节度使不同。

宋朝建立后,宋太祖鑒于唐末五代时期节度使割据一方、相互混战的教训,对各地节度使采用了賞錢但无军權的办法,給予功臣銀錢田地,要求他們解除兵權,史稱杯酒释兵权,解除了时任侍卫亲军都指挥使石守信禁軍的控制。并派遣文臣擔任知州事,限制了节度使节制的权力;又以转运使接管了节度使的财政权利;将地方上强壮的士兵编入禁军。凡此种种,节度使徒坐空城而已。原来建制为藩镇的州被称为节度州,知州兼任节度使。如宋真宗时的河西节度使、知许州石普。既是知州,又是本州节度使观察使

之后,節度使成為武將的最高階官和宗室、文臣勳舊以及宰執的加官,侍以降麻、賜旌節、鑄三印〈節度使印、管內觀察使印、節度州印〉。恩數與執政同,景德后,凡拜節度使者授旌節門旗二、龍虎旗一、旌節一、麾槍二,豹尾二。旗以紅繒九幅,上設耀篦、鐵鑽、髹杠、緋纛。旌用塗金銅螭頭,髹杠,綢以紅繒,畫白虎,頂設髹木盤,周用塗金飾。節亦用髹杠,飾以金塗銅葉,上設髹圓盤三層,以紅綠裝釘為旄,並綢以紫綾複囊,又加碧油絹袋。麾槍設髹木盤,綢以紫繒複囊,又加碧油絹袋。豹尾,製以赤黃布,畫豹文,並髹杠。哲宗以前,節度使不輕授,徽宗時宦官共六人拜節度使。拜節度使者,除十州节度沿用唐代节镇名外[註 1],必冠以節度州軍額名,称“某某軍節度使”,登殿唱名则沿用唐例,节、三职并唱,谓“使持节都督某州诸军事某州刺史,充某军节度、某州管内观察处置等使”。节度使之上,又有“使相”,即節度使、樞密使親王留守檢校官中書令侍中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南宋时,有加至三者,就是说名义上兼任了三州節度使但並无兵权,如岳飞韩世忠等。有宋一代節度使俸祿豐厚:北宋嘉佑年間至靖康年間:料錢四百千;衣賜 春、冬絹各百匹,大綾各二十匹,小綾各三十匹,錦各五百兩,羅各十匹。月給祿粟 使相以上者兩百石、不帶使相者一百五十石,凡一石給六斗,米、麥各半;元隨、僕人 北宋之制一百人、南宋之制五十人;公用錢 使相以上者兩萬貫,其次萬貫至七千貫,凡四等;不帶使相者萬貫至三千貫,凡四等;南渡之後節度使料錢四百貫、祿粟一百五十石。給鹽七石[3]

都仿唐制置节度使,往往有名无实,地位也远不如宋朝的使相高。元朝废除。

唐代十节度使

[编辑]
節度使名治所設置目的設置年份兵力任职者(天宝年间)
安西節度使龟兹镇守安西四镇,防御天山南部七一〇年兩萬四千夫蒙灵曜、高仙芝、王正见、封常清
北庭節度使庭州防御天山北路部七一二年兩萬来曜、王安见、程千里封常清
河西節度使涼州断隔吐蕃突厥联络七一〇年七萬三千王倕、皇甫惟明王忠嗣安思顺哥舒翰
朔方節度使灵州防范突厥七二一年六萬四千七百王忠嗣张齐丘、安思顺
河東節度使太原防范突厥七一一年五萬五千田仁琬、王忠嗣、韩休琳、安禄山
范陽節度使幽州契丹七一三年九萬一千四百裴宽安禄山
平盧節度使营州室韋与靺鞨七一九年三萬七千五百張守珪
隴右節度使鄯州吐蕃七一三年七萬五千皇甫惟明、王忠嗣、哥舒翰
剑南節度使益州吐蕃与吐谷渾七一四年三萬九百章仇兼琼郭虚己鲜于仲通杨国忠
岭南五府经略使广州治夷七一一年一萬五千四百裴敦

注釋

[编辑]
  1. ^例如孟州节度谓“河阳三城节度使”、利州节度谓“山南西道节度使”、太原府节度谓“河东节度使

参考文献

[编辑]

引用

[编辑]
  1. ^《唐会要》卷七八
  2. ^新唐书·志》第三十九下“百官”四下:《通典》卷第三十二;岳珂《愧郯录·旌节》
  3. ^宋史·職官十一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来源

[编辑]

参见

[编辑]
天宝十节度
元和四十八镇
(前为元和时的地名简称,括号中为当时或者之后通用的军号)
京畿道关内道
河东道
都畿道河南道
河北道
淮南道
江南道
山南道
剑南道
岭南道
其他重要方镇
五代節度
汴州宣武军节度使 | 宋州宣武軍節度使→宋州歸德軍節度使 | 滑州宣義軍節度使→滑州义成军节度使 | 鄆州天平軍節度使 | 曹州威信軍節度使→曹州彰信軍節度使 | 兗州泰宁军节度使 | 青州平盧軍節度使 | 徐州武宁军节度使 | 許州忠武军节度使許州匡國軍節度使→許州忠武军节度使 | 陳州鎮安軍節度使 | 陝州保義軍節度使陝州鎮國軍節度使→陝州保義軍節度使 | 孟州河阳节度使 | 大安府佑國軍節度使大安府永平軍節度使→京兆府晉昌軍節度使→京兆府永興軍節度使 | 崇州靜勝軍節度使耀州順義軍節度使 | 同州匡國軍節度使同州忠武軍節度使→同州匡國軍節度使 | 華州感化軍節度使→華州鎮國軍節度使 | 邠州靜難軍節度使 | 鄜州保大軍節度使 | 延州忠義軍節度使→延州彰武軍節度使 | 靈州朔方节度使 | 河中府護國軍節度使 | 晉州定昌軍節度使晉州建寧軍節度使→晉州建雄軍節度使 | 襄州山南东道节度使 | 鄧州宣化軍節度使鄧州威勝軍節度使→鄧州武勝軍節度使 | 安州宣威軍節度使→安州安遠軍節度使 | 太原府河东节度使 | 代州靜塞軍節度使 | 汾州寧化軍節度使 | 府州永安軍節度使 | 潞州昭義軍節度使潞州安義軍節度使潞州匡義軍節度使潞州安義軍節度使→潞州昭義軍節度使 | 雲州大同軍節度使 | 應州彰國軍節度使 | 朔州振武軍節度使 | 豐州天德軍節度使 | 大名府天雄军节度使 | 貝州永清軍節度使 | 相州昭德軍節度使→相州彰德軍節度使 | 澶州鎮寧軍節度使 | 邢州保義軍節度使→邢州安國軍節度使 | 鎮州武順軍節度使→鎮州成德軍節度使恒州順國軍節度使→鎮州成德軍節度使 | 定州义武军节度使 | 滄州義昌軍節度使滄州順化軍節度使→滄州横海军节度使 | 幽州盧龍節度使 | 新州威塞軍節度使 | 凤翔节度使 | 剑南西川节度使 | 劍南東川節度使 | 遂州武信軍節度使 | 夔州寧江軍節度使 | 山南西道節度使 | 利州昭武軍節度使 | 閬州保寧軍節度使 | 洋州武定軍節度使 | 鳳州武興軍節度使 | 秦州雄武軍節度使 | 黔州武泰軍節度使 | 荆南节度使 | 潭州武安軍節度使 | 朗州武平军节度使 | 桂州靜江軍節度使 | 揚州淮南軍節度使 | 壽州忠正軍節度使 | 廬州保信軍節度使
十國節度
南唐
前蜀
後蜀
南汉
荊南
吳越
北汉
其他割據方鎮
定難軍
归义军
武安軍
武貞軍
靜江軍
清源軍
靜海軍
检索自“https://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节度使&oldid=88586966
分类:​
隐藏分类:​

[8]ページ先頭

©2009-2025 Movatter.j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