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二基隆河橋 | |
|---|---|
宜蘭線第二基隆河橋 | |
| 坐标 | 25°06′22″N121°49′29″E / 25.106012°N 121.824670°E /25.106012; 121.824670 |
| 承載 | |
| 跨越 | 基隆河 |
| 國家/地區 | |
| 地點 | 新北市瑞芳區 |
| 官方名稱 | 第二基隆河橋[1] |
| 维护单位 | |
| 上游桥梁 | 介壽橋 |
| 下游桥梁 | 圓山橋 |
| 设计参数 | |
| 桥型 | 上承式預力鋼筋混凝土橋 |
| 宽度 | 單線橋梁(上下行各1座) |
| 历史 | |
| 施工單位 | 第一代橋:大倉組 第二代橋:(不詳) |
| 开工日 | 第一代橋: 第二代橋: |
| 完工日 | 第一代橋: 第二代橋: |
| 开通日 | 第一代橋: 第二代橋: |
| 地圖 | |
![]() | |
臺灣鐵路管理局第二基隆河橋是中華民國(臺灣)基隆河上的一座鐵路橋樑,屬宜蘭線鐵路,連接新北市瑞芳區瑞芳車站與猴硐車站,1983~1984年於舊橋原址及其上游側重建新橋。
台灣日治時期初期原構想宜蘭線鐵路從臺北經烏來、雙連埤、宜蘭而至蘇澳[2],不經基隆河沿線。後來臺灣總督府鐵道部決定踏勘新路線,於1914年7月初由真島寅三郎技師測量新的定線,由八堵經瑞芳、雙溪、大里簡而至宜蘭與蘇澳[3]。
1915年3月測量完成後,再經過兩年半波折,宜蘭線於1917年10月動工興建,工程分別從路線的南(蘇澳)、北(八堵)兩端向中間施築[3],其中瑞芳~猴硐間工程由臺灣總督府鐵道部工務課瑞芳建設事務所佇同年11月動土,大倉組承攬,工事包括新建第一代第二基隆河橋[a]與開挖7座山洞[5][註 1],都是單線鐵路橋梁與隧道。
1919年4月,瑞芳~猴硐段竣工[5][註 1],本橋上部鋼鈑梁則在同年12月中旬架設完成[4],並於隔年(1920年)1月27日隨著此路段通車而啟用[7]。
第一代第二基隆河橋為6孔跨度60呎(約19.2公尺)上承式鋼鈑梁橋[5][註 1],橋台、橋墩與翼牆的建材均為粗石造,橋墩呈橢圓形[8],並依地勢由瑞芳往猴硐方向上坡,坡度13.3‰[1]。
宜蘭線通車50餘年後,受1970年代末期北迴線即將全線通車營運、及東線鐵路預計於1982年由762mm軌距拓寬為1,067mm軌距等之影響,宜蘭線將從原本的支線升級為連接台灣東、西部的重要幹線,路線容量需求將大幅增加,預估原單線鐵路將不敷使用[11],於是,臺鐵自1980年代起辦理宜蘭線鐵路擴建工程,實施全線雙軌化(已完成雙線路段者除外)[12],其中第二代第二基隆河橋建於第一代舊橋上游側,1981年進行設計與地質鑽探、隔年(1982年)開始主體工程[13],1984年完工[14],並待本橋南端福住隧道(第五號隧道)修正中心線[15]竣工鋪軌後,於次年(1985)年5月21日隨著瑞芳~猴硐段雙軌化通車營運[7]。

新橋為6孔上承式預力鋼筋混凝土梁橋,圓形基礎與橢圓形橋墩[9][10][16],目前使用中。
宜蘭線電氣化工程自1991年7月1日開工。2000年5月2日,包含本橋在內的八堵至羅東間率先完工,5月3日正式通車[17],該工程包括於本橋橋上增設高架電車線及電桿等設備,並更換每公尺50公斤鋼軌及預力混凝土枕木。
2001年9月17日,納莉颱風挾帶豪雨來襲,重創宜蘭線八堵至福隆間路段,故此期間台北至福隆間,暫以基隆客運接駁,直到9月29日宜蘭線才恢復全線暢通[18][19]。
|date=中的日期值 (帮助)|date=中的日期值 (帮助)|date=中的日期值 (帮助)|date=中的日期值 (帮助)|date=中的日期值 (帮助)|date=中的日期值 (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