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vatterモバイル変換


[0]ホーム

URL:


跳转到内容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搜索

第二基隆河橋

坐标25°06′22″N121°49′29″E / 25.106012°N 121.824670°E /25.106012; 121.824670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关于台鐵宜蘭線三貂嶺車站附近跨越基隆河的橋梁,请见「第三基隆河橋」。
关于台鐵宜蘭線基隆市暖暖區跨越基隆河的橋梁,请见「第一基隆河橋」。
第二基隆河橋
宜蘭線第二基隆河橋
坐标25°06′22″N121°49′29″E / 25.106012°N 121.824670°E /25.106012; 121.824670
承載台鐵宜蘭線
跨越基隆河
國家/地區 中華民國臺灣
地點新北市瑞芳區
官方名稱第二基隆河橋[1]
维护单位交通部臺灣鐵路管理局
上游桥梁介壽橋
下游桥梁圓山橋
设计参数
桥型上承式預力鋼筋混凝土
宽度單線橋梁(上下行各1座)
历史
施工單位第一代橋:大倉組
第二代橋:(不詳)
开工日第一代橋:大日本帝国1917年11月
第二代橋:臺灣地區1980年代初
完工日第一代橋:大日本帝国1919年4月
第二代橋:臺灣地區1984年
开通日第一代橋:大日本帝国1920年1月17日
第二代橋:臺灣地區1984~1985年
地圖
地图

臺灣鐵路管理局第二基隆河橋中華民國臺灣基隆河上的一座鐵路橋樑,屬宜蘭線鐵路,連接新北市瑞芳區瑞芳車站猴硐車站,1983~1984年於舊橋原址及其上游側重建新橋。

沿革與設計

[编辑]

第一代橋

[编辑]

台灣日治時期初期原構想宜蘭線鐵路從臺北經烏來雙連埤宜蘭而至蘇澳[2],不經基隆河沿線。後來臺灣總督府鐵道部決定踏勘新路線,於1914年7月初由真島寅三郎技師測量新的定線,由八堵瑞芳雙溪大里簡而至宜蘭與蘇澳[3]

1915年3月測量完成後,再經過兩年半波折,宜蘭線於1917年10月動工興建,工程分別從路線的南(蘇澳)、北(八堵)兩端向中間施築[3],其中瑞芳~猴硐間工程由臺灣總督府鐵道部工務課瑞芳建設事務所佇同年11月動土,大倉組承攬,工事包括新建第一代第二基隆河橋[a]與開挖7座山洞[5][註 1],都是單線鐵路橋梁與隧道。

1919年4月,瑞芳~猴硐段竣工[5][註 1],本橋上部鋼鈑梁則在同年12月中旬架設完成[4],並於隔年(1920年)1月27日隨著此路段通車而啟用[7]

第一代第二基隆河橋為6孔跨度60呎(約19.2公尺)上承式鋼鈑梁橋[5][註 1],橋台、橋墩與翼牆的建材均為粗石造,橋墩呈橢圓形[8],並依地勢由瑞芳往猴硐方向上坡,坡度13.3‰[1]

改良、改建

[编辑]
  • 第一代橋在不明年代於各橋墩頂部加建帽梁[9]
  • 1980年7月1日起至1986年1月9日止,臺鐵局進行宜蘭線鐵路擴建工程時,將第一代第二基隆河橋改建為6孔上承式預力鋼筋混凝土梁橋,於1985年5月21日隨著瑞芳~猴硐段雙軌化完工通車而啟用[7],橋梁改建後,橋下基隆河底尚殘存改建前的舊橋墩基礎遺跡1處[10]

第二代橋(現役)

[编辑]

宜蘭線通車50餘年後,受1970年代末期北迴線即將全線通車營運、及東線鐵路預計於1982年由762mm軌距拓寬為1,067mm軌距等之影響,宜蘭線將從原本的支線升級為連接台灣東、西部的重要幹線,路線容量需求將大幅增加,預估原單線鐵路將不敷使用[11],於是,臺鐵自1980年代起辦理宜蘭線鐵路擴建工程,實施全線雙軌化(已完成雙線路段者除外)[12],其中第二代第二基隆河橋建於第一代舊橋上游側,1981年進行設計與地質鑽探、隔年(1982年)開始主體工程[13],1984年完工[14],並待本橋南端福住隧道(第五號隧道)修正中心線[15]竣工鋪軌後,於次年(1985)年5月21日隨著瑞芳~猴硐段雙軌化通車營運[7]

一列莒光號通過瑞芳=猴硐間第二基隆河橋。

新橋為6孔上承式預力鋼筋混凝土梁橋,圓形基礎與橢圓形橋墩[9][10][16],目前使用中。

電氣化

[编辑]

宜蘭線電氣化工程自1991年7月1日開工。2000年5月2日,包含本橋在內的八堵至羅東間率先完工,5月3日正式通車[17],該工程包括於本橋橋上增設高架電車線及電桿等設備,並更換每公尺50公斤鋼軌及預力混凝土枕木。

水災

[编辑]

2001年9月17日,納莉颱風挾帶豪雨來襲,重創宜蘭線八堵至福隆間路段,故此期間台北至福隆間,暫以基隆客運接駁,直到9月29日宜蘭線才恢復全線暢通[18][19]

橋梁週邊

[编辑]
  • 瑞猴自行車道

相關條目

[编辑]

註解

[编辑]
  1. ^1.01.11.2中央研究院有《臺灣日日新報》數位典藏資料。不過,但不可能得到個別且固定URL。因此,請在網站內直接查看[6]
  1. ^台灣日治時期名為「第二基隆川橋」[4]

參考資料

[编辑]
  1. ^1.01.1臺灣鐵路管理局. 《臺灣鐵路路線圖(西線)》. 1965年5月(中文(臺灣)). 
  2. ^《臺灣鐵道史》中卷(未定稿).臺北:臺灣總督府鐵道部. 1911年3月25日,日本國立國會圖書館數位典藏: 頁64~65 [2022年9月17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年9月21日)(日语). 请检查|date=中的日期值 (帮助)
  3. ^3.03.1蔡龍保. 《推動時代的巨輪:日治中期的臺灣國有鐵路(1910-1936)》 二版.臺北市: 臺灣書房. 2007年7月: 頁30.ISBN 978-986-6764-00-4(中文(臺灣)). 
  4. ^4.04.1《臺灣總督府交通局鐵道第二十一年報 大正八年度》.臺北市:臺灣總督府鐵道部. 1920年12月30日,日本國立國會圖書館數位典藏: 頁45 [2022年9月17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年9月22日)(日语). 请检查|date=中的日期值 (帮助)
  5. ^5.05.15.2鐵道部建設係長 海野斐雄:〈宜蘭線建設工事〉,《臺灣日日新報》第8818號(宜蘭線全通紀念號).臺北市. 1924年11月30日(日语). 
  6. ^《臺灣日日新報》 「關鍵詞查詢」. 中央研究院. [失效連結]
  7. ^7.07.17.2〈猴硐車站〉. 《臺灣驛站之旅》網站. 2004-2020年.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23)(中文(臺灣)). 请检查|date=中的日期值 (帮助)
  8. ^蔡龍保、温文佑、松葉隼、陳家豪. 《鐵道技手前畑彥太郎的攝影記錄-「建主改從」時期的臺灣鐵道》.臺北市:國立臺灣博物館發行. 2021年3月1日初版: 頁41.ISBN 978-986-532-290-8(中文(臺灣)). 请检查|date=中的日期值 (帮助)
  9. ^9.09.1《臺灣省交通建設》.臺北市:臺灣省政府交通處發行. 1987年10月25日: 照片〈宜蘭線第二基隆河橋施工情形〉(中文(臺灣)). 
  10. ^10.010.1蔡宜儒,〈舊宜蘭線大解密〉. 《鐵道情報》194期,中華民國鐵道文化協會.高雄市. 2010年3~4月號: 頁37~38(中文(臺灣)). 请检查|date=中的日期值 (帮助)
  11. ^〈發揮北迴鐵路最大承運效果 宜蘭線鐵路加舖雙軌 交通單位擬提前實施〉,《中國時報》,1979年2月10日2版(繁體中文)
  12. ^中華民國交通部.中華民國70年《交通年鑑》.臺北市. 1982年12月: 頁395(中文(臺灣)). 
  13. ^中華民國交通部.中華民國71年《交通年鑑》.臺北市. 1983年12月: 頁430(中文(臺灣)). 
  14. ^中華民國交通部.中華民國73年《交通年鑑》.臺北市. 1985年10月10日: 頁350(中文(臺灣)). 
  15. ^〈鐵路宜蘭線擴建隧道 中心線發生嚴重偏差 決採緊急改善措施議處失職人員〉,《聯合報》,1984年10月2日2版(繁體中文)
  16. ^臺鐵宜蘭線鐵路擴建工程處. 《宜蘭線鐵路擴建工程資料(第一期)第伍冊〈大橋部分〉》. 出版年不詳: 5-04-1〈第二基隆河橋新建部分〉(中文(臺灣)). 请检查|date=中的日期值 (帮助)
  17. ^楊永仁,〈東北幹線再升級:宜蘭線電氣化〉,《鐵道情報》138期,中華民國鐵道文化協會,2002年12月號,頁11(繁體中文)
  18. ^〈西部幹線修復 至少等兩周 台中以南暢通 台北與基隆、板橋、福隆間 交通部協調客運支援〉,《聯合報》,2001年9月20日5版(繁體中文)
  19. ^Kibu、Nozomi、陳鏡峰、Tokuma、李元龍、吳易翰,〈納莉風災鐵道百年大損害〉,《鐵道情報》125期,中華民國鐵道文化協會(授權火車票房發行),高雄市,2001年11月號(繁體中文)
二重疏洪道
貴仔坑溪
大漢溪
三峽河
橫溪
馬里闊丸溪
塔克金溪
新店溪
景美溪
北勢溪
基隆河
外雙溪
磺溪
大坑溪
  • 南港橋
  • 力行橋
  • 弘道橋
  • 福山橋
  • 民權橋
  • 國興橋
  • 合順橋
  • 金德橋
  • 宜興橋
  • 舊莊橋
  • 永庭橋
  • 芳園橋
  • 碧山橋
检索自“https://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第二基隆河橋&oldid=88710559
分类:​
隐藏分类:​

[8]ページ先頭

©2009-2025 Movatter.j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