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国际 (英語:Second International ),又称社会主义国际 (Socialist International),是一个由世界各国社会主义政党和工人政党 组成的国际联合组织 。1889年7月14日,在巴黎 召开了成立大会 [ 1] ,通过《劳工法案》《五一节案》,决定以同盟罢工 作为工人 斗争的武器。组织后因第一次世界大战 爆发而解散。第二国际所作出影响最大的动作包括宣布每年的5月1日为国际劳动节 ,宣布每年的3月8日为国际妇女节 ,并倡导八小时工作制 。1916年,由于第一次世界大战 及内部分裂,该组织陷于瓦解。一战结束后,原第二国际左派组建共产国际 (第三国际),中派组建社会党国际工人联合会 (维也纳国际、第二半国际),右派重组社会主义国际 (伯尔尼国际、黄色国际)[ 2] 。
第二国际的常设执行机构为社会党国际局 ,成立于1900年。
1880年代末,欧美 已有16个国家 先后建立社会主义 政党 ,开展合法斗争。德国社会民主党 和法国工人党 盖得派 在1887年倡议召开国际社会主义者代表大会。同时,法国工人党可能派 联合英国 、美国 的同志先于决定1889年7月在巴黎召开由他们发起的国际工人代表大会 。为了击败法国可能派夺取新国际组织领导权的企图,恩格斯 做了大量工作,促使德、法等国社会主义政党的代表于1889年7月也在巴黎召开国际工人和社会主义者代表大会,同时纪念法国大革命 一百周年。这样,在1889年7月14日,两个国际代表大会同时在巴黎开幕。恩格斯支持的大会有22个国家的393名代表参加,威廉·李卜克内西 、爱德华·瓦扬 、奥古斯特·倍倍尔 、保尔·拉法格 等27人组成大会主席团,李卜克内西和瓦扬为大会主席。可能派召开的大会有10国代表参加,其中法国人占代表总数的84%,缺乏国际性,未能建立起国际组织。从1891年布鲁塞尔代表大会起,原来出席可能派大会的组织也改为参加第二国际。
第二国际會議 第二国际内部有正统马克思主义 、无政府主义 和修正主义 等三个派别。1895年,恩格斯逝世,第二国际内部分歧增大。1896年,伦敦代表大会拒绝无政府主义者参加。至此,第二国际内部无政府主义者彻底失败。还剩下以爱德华·伯恩施坦 、卡尔·考茨基 为代表的修正主义派,宣扬合法议会政治 ;和以弗拉基米尔·列宁 、卡爾·李卜克內西 、罗莎·卢森堡 为代表的正统派,宣扬阶级斗争 。
到1914年,世界已有近30个社会党,各国建立大批工会 组织和合作社 组织。到第一次世界大战 前夕,工会会员达1000万人以上,合作社社员达700万人以上。在第二国际中,最强有力、最有影响的是德国社会民主党;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该党拥有108.5万名党员,在德国议会 中拥有111个席位,成为议会中最大的党团。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德国社会民主党的议会党团在议会中投票 赞成战争 拨款,支持德国政府 “保卫祖国”,从而违背无产阶级国际主义 原则。列宁听到消息后表示:“第二国际已死,第三国际 万岁!”除德国社会民主党,还有许多国家的第二国际政党支持本国政府。
第一次世界大战結束後,一些社会党通过《拥护国际联盟案》,筹备恢复第二国际。1920年,在日内瓦 召开大会,第二国际(又称“伯尔尼国际 ”或“黄色国际”)才恢复起来。但是很多国家的社会党 拒绝参加,另外组建了社会党国际工人联合会 (又称“第二半国际”或“维也纳国际”),该组织深受中间马克思主义 和奥地利马克思主义 影响。1923年,第二半国际与重建的第二国际合并为社会主义工人国际 ,这个组织存在到1940年。第二次世界大战 后的1951年,各国社会民主党 组成社会党国际 ,存在至今。
[ 5]
[ 6]
1905年5月中旬,孙中山 以社会主义追随者的姿态访问了设在比利时 布鲁塞尔 的第二国际书记处,与第二国际执行局主席王德威尔德 和书记胡斯曼 进行会谈,提出接纳他的兴中会 为第二国际成员的请求,王德威尔德、胡斯曼等人认为当时落后的中国还不具备社会主义革命的条件未予批准[ 7] [ 8] 。
^ José Luis Rubio (1971).Las internacionales obreras en América . Madrid. p. 42. ^ Braunthal, Julius (1967).History of the International, 1914-1943 , Vol. 2, pp. 245-247. ^3.0 3.1 3.2 Marx, Eleanor.Report from Great Britain and Ireland to the Delegates of the Brussels International Congress, 1891. . Marxists.org. [23 August 2021] . ^ Nalbandian, Louise. The Armenian Revolutionary Movement: The Development of Armenian Political Parties through the Nineteenth Century. Berkeley, CA: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September 2018: 211n.ISBN 9780520303850(English) . 引文格式1维护:未识别语文类型 (link ) ^ Julius Braunthal (1980).History of the International: Volume 3, 1943–1968 . London. Victor Gollancz. p. 562. ^ Julius Braunthal (1980).History of the International: Volume 3, 1943-1968 . London. Victor Gollancz. pp. 562–563. ^ 王炯华:《略论中国国民党之社会民主党性质 互联网档案馆 的存檔 ,存档日期2008-12-01.》,中国在线 ^ 段雲章.中山先生的世界觀 . : 257 [2019-03-09 ] . (原始内容 存档于2022-0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