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端木愷 | |
|---|---|
| 个人资料 | |
| 字 | 鑄秋 |
| 出生 | 1903年5月14日 |
| 逝世 | 1987年5月30日(1987-05-30)(84歲) |
| 国籍 | |
| 政党 | |
| 配偶 | 陳季蘋 |
| 儿女 | 端木俊民、端木偉民、端木傑民、端木儀民、端木倩民、端木儷民 |
端木恺(1903年5月14日—1987年5月30日),一名铁恺,字铸秋,籍貫安徽當塗城关。中华民国政治人物。[1]


端木恺先后自上海复旦大学政治系获文学士,东吴大学法科获法学士。[1][2]后来留学美国密歇根大学,获得法学博士[1](一说自纽约大学获法学博士[2])。他曾从事执业律师多年,并且历任安徽省政府教育厅秘书、科长,省立安徽大学法学院院长,复旦大学法学院院长,国立中央大学行政法教授,东吴大学教授。[1]
民国23年(1934年),端木恺出任国民政府行政院政务处参事。抗日战争爆发后,端木恺任安徽省政府民政厅厅长。民国27年(1938年)去职,随国民政府迁往重庆,后来赴汉口,仍然担任行政院参事。民国30年(1941年),出任行政院会计长。民国31年(1942年)之后,历任国家总动员会议副秘书长、代理秘书长。民国34年(1945年)4月,出任第四届国民参政会参政员。[1]
民国35年(1946年)8月至民国36年(1947年)10月,端木恺任行政院粮食部政务次长。民国35年(1946年)11月,作为制宪国民大会代表出席了制宪国民大会。不久,因派系斗争以及政见不同,辞职迁居上海,开办“端木恺律师事务所”。
民国38年(1949年)4月,端木恺携全家迁居台湾。[1]此后任总统府国策顾问。[2]1969年至1983年,任台湾东吴大学校长。[1]1983年,改任台湾东吴大学董事长。[2]1976年至1986年,历任中国国民党第十一、第十二届中央委员会评议委员[1]
晚年,端木恺联络居住在海外的当涂县同乡,于1979年5月以清朝乾隆十五年《当涂县志》作为蓝本,经过历时8个月的断句、标点、补正,最终出版。端木恺为该书题签。[1]
另據1947年8月4日龍榆生“陳璧君手抄“雙照樓詩詞藁”云:丁亥夏大熱,冰如夫人以國事繫吳門獄中,終日據小几鈔書自遣,汗涔涔浹背。既為端木律師手寫“雙照樓詩詞藁”竟,復語余曰:“自前歲吾家遭難,老身而外,逮吾兒女,若壻,若在襁褓中之外孫,皆牽連入獄。乃端木先生挺身為吾兩子及壻任辯護,不特不受費,而往來於京滬吳間行旅所資,亦由自出,有心哉若人也!老身無以為報,惟竭其血汗之所注,勉寫汪先生此集,以表感激之微誠而已。”余惟汪先生憂國之情與四十餘年所從事,實歷吾中華亙古未有之變局,其難言之痛,自可於諸篇什絃外得之,而夫人之所以手寫此本以貽端木先生者,其微旨當為端木先生所默喻。伸公道而重人權,明是非而雪冤抑,此固法律家之神聖責任,而為舉國人士所共欽挹者也。於是乎書。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