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vatterモバイル変換


[0]ホーム

URL:


跳转到内容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搜索

端午节

本页使用了标题或全文手工转换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此條目可能需要清理,以符合维基百科质量标准(2023年6月21日)
请尽量协助改善这篇条目,详情请参见讨论页
本條目被提議拆分為多個條目。(討論
此條目可能過於冗長請將不重要細節移除;若仍太長,可將重要細節分割為新頁面(2023年6月)
頁面內容應保持摘要格式,不重要的細節應移除;若有重要細節需要撰寫,應考慮分割出新頁面。可在討論頁中討論哪些屬於重要細節可拆分,哪些屬於不重要細節該移除。
端午節
别名端陽節、午日節、五月節、五日節、艾節、端五、重午、重五、午日、夏節、粽子節、龍舟節、詩人節
参与者中國大陸香港澳門台灣新加坡馬來西亞日本列島琉球群島朝鮮半島越南
類型傳統節日
意义紀念屈原、避邪驱疫
活動赛龍舟、包粽子、掛菖蒲、佩香囊、喝雄黃酒立蛋鬥石
日期農曆五月初五
频率每年一次
相關端午節日本端午節男孩節朝鮮半岛端午節朝鲜语한국의 단오越南端午節英语Tết Đoan Ngọ琉球端午節四日之日
端午节
国家中国
参考自225
地区 *亞洲和太平洋地區
入册历史
入册历史2009年(第4屆會議)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分类地区
江陵端午祭
国家韩国
参考自114
地区 *亞洲和太平洋地區
入册历史
入册历史2008年(第3屆會議)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分类地区
端午節
汉语名称
繁体字端午節、端陽節、午日節、五月節、五日節、艾節、端五、重午、重五、午日、夏節、粽子節、龍舟節
简化字端午节、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五日节、艾节、端五、重午、重五、午日、夏节、粽子节、龙舟节
标音
越南语名称
國語字Tết Đoan Ngọ、Tết diệt sâu bọ、Tết Đoan dương、Tết Trùng Ngũ、Tết giết sâu bọ、Tết Trùng Nhĩ、Tết Nửa Năm
汉喃 節端午、節滅螻蜅、節端陽、節重五、節𢷄螻蜅、節重耳、節𡛤𢆥
朝鲜语名稱
諺文단오、수릿날、천중절、중오절、단양、오월절
汉字端午、수릿날、天中節、重午節、端陽、五月節
标音
文观部式Dano、Surinnal、Cheonjungjeol、Jungojeol、Danyang、Owoljeol
日语名称
汉字端午、端午の節句、菖蒲の節句
标音
假名たんご、たんごのせっく、しょうぶのせっく
日语罗马字Tango、Tango no Sekku、Shōbu no Sekku
琉球語名稱
汉字端午、グングヮチグニチ
假名タンウー[1]、グングヮチグニチ
罗马字tan'ū、gungwachigunichi
香港愉景灣的龍舟競渡

端午節中國漢字文化圈的傳統節日,定在每年農曆五月初五,是夏季送離五瘟神,驅除瘟疫的節日。是華人四大節日之一,與新春中秋等節日同屬漢字文化圈中國大陸香港澳門台灣新加坡馬來西亞日本列島琉球群島朝鮮半島越南的重要傳統節日。2009年9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批准将其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端午节成为中國首个入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节日[2]

根据广泛的传说,楚國愛國詩人屈原於這一日投汨羅江自盡,後以紀念屈原,因此有人稱其為詩人節。或谓是吳國忠臣伍子胥忌日

历史

[编辑]
端午節撒灰除蟲是禳毒驅疫的習俗

由來

[编辑]

端午節名稱眾多,如龍舟節、重午節、端陽節、端五節、重五節、當五汛、天中節、夏節、艾節、上日、五月節、菖蒲節、天醫節、草藥節、午日節、地臘節、正陽節、龍日節、粽子節、五黃節、詩人節、躲午節、解粽節、端禮節等等。至於常見的「端午」一名,最早見於晉代周處的《風土記》「仲夏端五,烹鶩角黍[3]。原書已佚,引文的「五」或作「午」字。對先是「端午」還是「端五」有分歧的意見。有人認為「端五」先於「端午」,端午一詞要到唐代才出現[4]。有人認為最初就是端午,端午節本是午月午日的「重午」,數字紀時取代干支後,才變作「重五」[5]。對端字的解釋也有分歧,或認為端”字是“初始”的意思,因此“端五”指“初五”。而按照历法五月正是“午”月,因此“端五”也就渐渐演变成了现在的“端午”[6][7][8]。也有人反對《初學記》等訓端為始將“端午”解釋為“第一個午日(或五日)”,而主張“端”是“正”的意思,並以端午又名天中節、正陽節為證[9]

端午節起源的說法眾多,較普遍的說法是紀念屈原伍子胥,但不少習俗在屈原之前已經存在[10]。端午節的習俗中又有惡日禁忌、划龍舟等相關內容,因此歷代流傳的端午習俗或許是融合多種起源而成[11][12]。端午節不少習俗都有禳毒驅疫的意義,始於對「惡日」的禁忌。傳統上認為時值仲夏、疫厲流行的五月是「惡月」,人們在五月為了預防疫病,自上古即有不少清潔禳毒的措施。最遲於春秋時代成書的《夏小正》記載,上古之時人們於五月已有儲存蘭草作沐浴之用以及採穀物煮豆湯消暑的習俗[13]。而這期間的活動也以安息靜養為主,《禮記·月令》就記載當時提倡在五月齋戒節欲[14]。而「惡月」禁忌也特別多,如漢代應劭所著的《風俗通》就記載當時一些俗諺如「五月到官,至免不遷」、「五月蓋屋,令人頭禿」等反映了當時的禁忌[10]南朝蕭梁時期宗懍所著、介紹中國古代荊楚地區的歲時節令、風物故事的文集《荊楚歲時記》所載,五月在當時俗稱「惡日」,禁忌繁多,忌曬晾床、草蓆等用品和忌蓋屋,[15]。五月五日更是惡日之最,是一年中最不吉利的日子,因此要避邪[16][11][17][10][18][19][7][8][20]

除了驅瘟去疫之外,端午節不少習俗都與龍有關,闻一多《神话与诗》的《端午考》認為這些是迎涛神祭龍图腾的习俗,並主張端午節最初只是長江下游吳越人的節日[21]隋代杜台卿《玉燭寶典》中提到端午習俗,就指出競渡源自南方,又引吳地樂府詩《五月歌》描述五月吃粽子是吳地習俗,認為端午源於南方,後來才流傳至其他地區[22]。而一些主要習俗如划龍舟和吃粽子也與龍圖騰信仰有關[21]。相传古代吴越人认为自己是龙的传人,每年五月初五举行祭图腾仪式,以求来年风调雨顺、大丰收。他们把食物裹在树叶或装在竹筒中,投到江裏去。后来他们还有在这天划着独木舟拜访亲朋好友的做法。高兴时就即兴举行独木舟赛,慢慢演变成今天过端午节这种习俗。而傳統上五方都有各自代表的龍,也對應五行,所以「五」這個數字也是代表龍,端午常見的五色絲也是代表五方的龍[21][10][8][20]

至於端午節紀念屈原的習俗,最早的文字記載是南朝梁吳均的《續齊諧記》,書中記載屈原於五月初五汨羅江自盡,楚人哀悼,就以竹筒貯米投進水中祭屈原[11][23],唐代的《襄陽風俗記》也指以竹和五色絲包粽子是為了避免祭屈原的食物被龍吃掉[24],但《史記》中並沒有記載屈原的忌日,而與吳均同時的宗懍所著之《荊楚歲時記》第卅節卻記載東吳地區地區的端午競渡,是為了迎接已被當時人們視為河神的伍子胥,與屈原無關。[25]。而《蘇州府志.增補》也指端午的粽子是為了供奉伍子胥,而非屈原。[26]除紀念屈原及伍子胥外,也有說法指端午節與其他歷史人物如勾踐介子推等相關,當中屈原、伍子胥、勾踐都是南方人,聞一多以此推斷端午節俗源於南方[11][10][7][21][27][20]

發展

[编辑]
小孩於端午節捉蛤蟆
射粉團
鬥百草
明代的端午節

漢代端午節依然以保健、避疫為主,崔寔在《四民月令》中記載當時五月,人們會製作黃連丸、霍亂丸等治下痢中暑等夏季常見疾病的藥物[28]。除製作治病丸藥外,還會纏別稱為長命縷、續命縷等的五彩絲線作為心理防衛[29]。而五代馬縞的《中華古今注》則提到漢代宮中又有賜官員腰帶的習慣[30]

至晉代時,除了沿襲過去的避疫禳毒習俗去採艾草懸掛門上之外,一些積極祈禳的習俗如踏百草鬥百草等也很常見,而端午節划龍舟競渡習俗的最早記載也是當時出現[31][32]。後世的端午競渡雖然有了紀念屈原的意義,基本精神仍不脫惡日驅邪崇的本意。南北朝時採艾的習俗有所發展,荊楚一帶採艾要在天亮雞鳴之前出發,挑選最具人形的艾草帶回去掛在門上或用作艾灸,人們相信這種艾草別具療效。其他地區又有將艾草扎或剪成虎形,再粘貼艾葉于其上,在端午節時配戴,並有也採菖蒲來泡酒的習俗[11]。宮中則承漢制,有賜衣物如扇子之習,《宋書》就記載劉宋時宋後廢帝劉昱於元徽五年端午節因為嫌棄太后王貞風所賜之扇不夠華麗而起毒殺之心[33][34][7]

隋唐時端午節已成為重要的節日,互相贈送日常衣飾用品成為習俗[35],宮中也沿襲漢代制度,皇帝多在端午日賞賜臣下。隋朝時,隋煬帝在端午節賜百官玳瑁釵冠[36]唐朝貞觀年間唐太宗也賜文武官員腰帶[30]王溥的《唐會要》則記載,貞觀十八年唐太宗以御筆題字的「飛白扇」賜給長孫無忌楊師道[35]。唐代端午節時各文武官員也常有賞賜,如《中華古今注》記載貞觀中期一個端午節,唐太宗賜文官黑玳瑁腰帶,武官黑銀腰帶。贈送物品也不限於上級對下級的賞賜,《新唐書·禮樂志》也記載天寶年間唐玄宗常於端午節以衣、扇獻于祖陵[37][12]。所贈之物尤以扇子為代表,由於皇帝提倡,端午贈扇之風大盛[34],民間在端午前後有熱鬧的「扇市」專門售賣扇子,這些扇子又稱避瘟扇[38][39][11][7]

此外,唐玄宗時宮中和長安城內還流行射粉團之戲,是把粉糰放在金盤中,以小角為弓,架箭射盤中粉團,射中就拿來吃[40]。民間又流行掛五時圖,又稱五毒符,是繪上蛇、蝎、蟾蜍、蜥蜴、蜈蚣圖案的紙,用以防止毒蟲作怪[41][11]

宋朝時宮中繼承舊制賜物,且發展成按官階品秩賞賜節禮,后妃、近侍、大臣等皆獲賜不同的服翫[42]。而民間出現比前代更精緻的端午節物,如賣桃、柳、百索、艾花等,食品有香糖果子、粽子、白團。又有以紫蘇、菖蒲、木瓜切成茸再以香藥相和,用梅紅匣子盛裹而成的香囊。市面由五月初一起就有售賣葵花蒲葉艾草等植物及包括鍾馗在內的各種神佛像,人們買回家第二天就於門前以五色水團、茶酒供奉神佛,又釘艾人、製作精美的粽子、五色紙錢、青羅製的白舌帖子等在門板或門楣[42][43]。此外也有不少人乘畫舫遊湖消暑。而這天也被視為的本命日,馬廄會以五彩為馬裝飾鬃尾和馬具[42]。除香囊外,人們佩戴的還有驅邪的搐錢和吸汗的蚌粉鈴[44][45]。而有些人又會把菖蒲、艾草、等禳毒植物製成不同形狀,如天師狀、虎形等威猛外形來鎮懾邪魔外道[12][11][7]

明朝時端午划龍舟的習俗已在各地盛行,各地也發展出不同的龍舟形制以及划龍舟的方式。有些是以龍舟來競渡,如張岱的《陶庵夢憶》記載明代瓜州的龍舟競渡情況,自五月初一開始,至十五結束,歷時整整半個月[46]。而楊嗣昌的《武陵競渡略》記載了明朝沅湘一帶為禳災而設的競渡習俗,競渡前除祭祀外,還要由巫師作法來祈求勝利[47]。划龍舟後,人們會舀取龍舟中的水,加入百草用來洗澡以辟惡。杭州西湖的划龍舟是競賽龍舟圍著表演的大龍舟打轉,大龍舟上層有小孩扮演古人、神仙,下層敲鑼打鼓,之後大龍舟會拋下錢、鴨等物,小龍舟上的水手便下水爭搶。此外,明朝時的太醫還把端午取蟾酥的民間偏方帶進宮廷[11][48]

直至清朝,端午節也是一年中最重要的節日之一。至清朝滅亡中華民國成立,端午節依然受到重視,而紀念屈原已成為比原來的驅瘟避疫更重要的主題。1940年郭沫若老舍等人提出以端午節作為「詩人節」,紀念屈原和提倡其愛國精神[49]。至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端午節也是重要的節日,但較前代更強調屈原的愛國思想和鬥爭精神,文革時端午節雖然如同其他傳統節日一樣被視為「四舊」受到打壓[50],但端午吃粽子的習俗仍然保留[51]中國大陸於2007年将端午节列為法定节假日,2009年端午节作为中国传统节日的代表入选了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而香港、台灣、澳門等地區未受文革波及,保留更多端午節習俗[49]

常見習俗

[编辑]
参见:端午節常見習俗

各地特色

[编辑]

中國大陸

[编辑]
参见:中國大陸端午節習俗

香港

[编辑]
香港島赤柱的端午龍舟競渡

端午節於香港主要是舉行龍舟競渡、使用龍舟進行祭祀儀式、游龍舟水以及吃糉子等。古代香港與深圳同屬新安縣(後改為寶安縣),南宋末年以降亦有與深圳相同的扒皇舟習俗,後來同樣因為扒龍舟變成速度競賽而不再於舟上設羅傘[52]。香港漁民扒龍舟習俗也有悠久歷史,從前端午節是他們一年辛勤工作裡的一項點綴和輕鬆的好機會,他們相信龍舟具有靈性,扒過龍舟會全年順景,身體健康[53]。而香港最早有紀錄的端午龍舟競賽是在1919年於東區北角七姊妹泳棚附近舉行,之後一直維持至香港日佔時期才停辦。日佔時期結束後,由於七姊妹泳棚一帶進行填海工程,不能再舉辦大型龍舟賽,只有一些漁民自發舉行的小型競渡,部份人就轉往其他地區如柴灣筲箕灣等。後來更舉辦國際龍舟賽事。20世紀中期開始有非華裔人士參與,例如赤柱1960年代後期已開始有外籍人士參與龍舟賽。於1976年香港旅遊協會以及香港漁民聯會開始於端午節後舉辨香港國際龍舟邀請賽,並將龍舟推廣成國際體育運動。龍舟比賽於香港亦為官民同樂的活動,於英屬香港年代已有政府官員為比賽進行主禮以及頒獎等,而此於香港主權移交後仍一直保持。現時香港不少地方均於端午節當日舉辦龍舟比賽以及利用龍舟祭祀還神,並會於電視直播部分賽事。香港端午節多個地區皆有龍舟賽,包括香港仔淺水灣長洲蒲苔島南丫島榕樹灣屯門沙田城門河、大埔吐露港等,而於每次的龍舟賽前均會舉行「放紙龍」儀式,祈求平安[54]

大嶼山大澳的在別具特色的端午遊涌習俗,始於19世紀,並於2011年被列為香港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55],現時這項活動由大澳三個傳統漁業行會包括扒艇行、鮮魚行和合心堂舉辦,五月初四早上,人們會前往大澳各主要廟宇請神,端午節當天早上會把神像放在龍舟上巡遊各水道,沿岸居民焚香拜祭,巡遊完畢就會送神回廟[56]。香港的西貢大埔香港仔等地部份村落則有午夜划龍舟紀念宋帝昺的習俗,這些村落的是由惠東七姓村的後代建立,沿襲了祖籍地的習俗,當地又稱為「扒祖先」、「鬼龍舟[57][58]

除了吃粽子、爬龍舟外,有些人還會選這天去游泳,稱為「游龍舟水」,人們相信游龍舟水有祈福、改變運程及辟走邪氣等作用,可帶來好運,這種說法認為游龍舟水時厄運和邪氣會在水中停止下來。另一方面又因為龍屬土,土剋水,水為財,游龍舟水亦有助吸收財運[59]。這天香港各泳灘泳池都擠滿游龍舟水的弄潮兒。[60]

臺灣

[编辑]
宜蘭縣蘇澳鎮南方澳內埤海邊的端午划龍舟
2011年端午節的新竹南寮舊漁港,可見眾多攤商、人潮、龍船和各式車輛
主条目:臺灣端午節

早年漢人定居台灣,同時帶來端午節的習俗。由於台灣地處亞熱帶和熱帶,早期來自中國大陸的漢人移民常因為多無法適應當地氣候而死於瘴癘時疫,端午這個以驅疾避疫的節日也就受到當地漢人重視。最早關於台灣漢人過端午的文字記錄載於清朝的文獻。[61]

台灣漢人傳統上於端午節清晨會「送蚊」,先燃燒稻梗熏室,然後把楮錢放在路旁,並在門楣上懸蒲艾和插稻草,認為可以避蚊蚋,又會插代表老當益壯的榕樹枝,民間又有“插榕較勇龍,插艾較勇健”說法。[62],學生會送紅包給老師,老師則送學生扇子。居喪中的家庭不包粽子,而是由親友贈送,稱為「送節」,喪家則以糖為回禮。農家會把稱為「福金」的一種金紙穿在竹竿上插在田間(代表土地神神位),他們相信可以防害蟲。也有些人會用鹽醃紫蘇葉和蕃石榴葉做一種叫「鹹茶」的藥茶。又有在端午節打石戰的習俗,但因為常造成嚴重傷亡,在日治時期被政府視為「蒙昧惡俗」而禁止,逐漸式微[63]

與其他華人地區一樣許多人會在端午節穿紅色的東西以代表幸運的東西,台灣端午節賽龍舟和繫五彩縷的習俗,當地人把划龍舟稱為「扒龍船」,把五彩縷稱為「神煉」。各地都有具備本土特色的扒龍船活動,其中宜蘭縣二龍村龍舟競渡於2001年(民國90年)已被中華民國觀光局列為「十二項大型地方節慶活動」,而官方也會於各地舉行龍舟競賽,知名的龍舟賽會場有新北市碧潭宜蘭縣冬山河彰化縣鹿港鎮吉安水道台南運河高雄市愛河[64]臺中市南屯區的犁頭店有端午穿木屐躦鯪鯉的習俗,現在已發展成一種趣味競賽。台灣端午節還有打“午時水”的風俗,認為端午當天「中晝」(中午)是全年陽氣最盛的時刻飲用午時水可強身健體、驅除百病,加入了香茅、艾草、菖蒲等驅邪植物,另外當天以午時水洗艾草水稱為「沐午時水」,同樣也有防毒健身的效果。而當地傳說臺中市大甲區鐵砧山的劍井是當年鄭成功插劍禱泉的地點,而自又相傳鎑砧山盛産各種靈藥仙草,於是劍井午時水的功效就被傳說得神奇無比,又傳說端午節正午可以在井中見到鄭成功的劍影,見到劍影的人全年必無災厄[11][64]

除粽子外,台灣人端午節還會吃桃李、茄子菜豆,一般認為是代表健康長壽,當地俗話說“食茄吃到會搖,吃豆吃到老老”。但苗栗客家人則認為李子象徵子孫繁衍和可以預防中暑,吃長豆是因為長豆形狀像蛇,吃了就不會被蛇咬,吃茄子則可預防蚊子咬[註 1]。粽子方面南北各有特色,而客家人的粽子還分鹼粽及鹹粽。鹼粽用來祭祀,鹹粽則純粹用來解饞[11]

海外華人

[编辑]
新加坡的端午龍舟競渡

馬來西亞新加坡,當地華人仍然按照傳統庆祝端午节,除了其他地區華人常見的習俗如賽龍舟、吃粽子外,有些地方还有「洗龙船」的习俗,即讓孩子在端午节到河边简单洗浴,據說能保孩子平安长大[65][66]。在新加坡,各個方言族群也擁有屬於自己的特色粽子,不同的食材與包法展現出多樣的文化風味[67]

英國倫敦曼徹斯特唐人街,有由當地華人社團舉辦的陆上龙舟比赛慶祝華人端午節[68],還有舞狮中國武术中国舞等中國傳統技藝表演[69]

加拿大溫哥華福溪自1988年起在端午節前後舉行龍舟賽,當地的龍舟賽是由香港移民引進溫哥華,龍舟賽前要先舉行由華埠道教青松觀道士主持的祭拜媽祖與龍舟點睛儀式,祈求媽祖保護河道以及保佑龍舟與參賽人的安全,並祈求保佑「國泰民安,風調雨順」。當地政府官員也會參加點晴儀式[70]

朝鮮半島

[编辑]
主条目:端午 (朝鮮)
韩国安東市的婦女在端午節跳板舞

朝鮮半島端午英语Dano (Korean festival)除了驅瘟之外,還是一個慶典,是祭天的時候,民众共同参与的传统祭祀活动,祈求丰收。各地區都把端午節本土化,並以各自的名字稱呼這個慶典,例如:天中節、重午節、端陽、五月節、戌衣日、水瀨日等。這些慶典,都有各自的地方特色。人們會在這天吃車輪餅糕櫻桃,喝醍醐湯、舉行「端午茶禮」。女子會在這天跳板舞朝鲜语널뛰기、盪鞦韆、用菖蒲水洗頭,又有進行假面舞剧、韩式摔跤跆拳比赛等活動[71]。而在江陵,傳統上稱呼端午節為「水瀨日」(수릿날)。韓國在端午日這天在江原道江陵市所舉辦大規模巫教祭儀、山神祭與等一系列結合巫俗、儒道教地祝祭活動江陵端午祭,由於保留了大量的原始信仰、民俗遺風與傳統文化,在2005年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物质文化遗产

日本列島

[编辑]
主条目:端午 (日本)
日本端午節掛鯉魚旗

日本端午節明治維新之後從農曆的五月初五日改為每年阳历5月5日。由於在日语中“菖蒲”和“尚武”是谐音,因此日本端午节又渐渐地变成了男孩子的节日。这一天也是日本的兒童日(男孩節),為國定假日。这一天,有男孩子的家庭要掛鯉魚旗,竖鲤鱼旗是希望孩子像鲤鱼那样健康成长,有中国“鯉躍龍門”的意思。从下面看鲤鱼旗,浮现在蓝天下的鲤鱼很像在水中健壮地游。這是中國端午節沒有的習慣。會食用日本粽柏餅

琉球群島

[编辑]
主条目:四日之日

琉球群島的端午節有划龙舟习俗[72],並會在家裡張貼一種叫「矢数」(琉球語ヤカジ)的紙人形作辟邪之用[73],有女兒的家庭會擺放紙雛箱,即一個載有紙人形的紙箱[74],還會擺放龍舟模形和一些穿著琉裝、彈三線、打、跳琉球傳統舞蹈的土人形。會食用琉球餑餑日语ぽーぽー(ポーポー,一種黑糖菓子)、琉球煎餅日语ちんびん(チンピン)等。

越南

[编辑]
主条目:端午 (越南)

越南端午節的歷史可以追溯到西元1200年左右。對大部份越南人來說,他們對屈原的故事感到陌生。對他們而言,五月初五是「殺蟲節」。因為五月初五為季節轉換的時候,容易引起疾病,因此就要想辦法除掉。在越南傳統社會將端午節定義為「殺蟲節」,理由和其他國家大同小異,也是因為天氣溽熱,各種蚊蟲逐漸現形,為維護家中大大小小的健康,一定得消滅可能帶來疾病的害蟲。除了忙著除害蟲之外,越南人在這天也會準備好糯米酒和水果祭拜祖先與神明,並遵守各種習俗,如:不可坐在門檻、染手指或腳趾、用莞荽洗澡、打樹結果、午時採藥、懸艾灸以驅邪等習俗,有些地方還有拜訪親友、喝黑豆湯等習俗。當然,歷史流變也漸漸改變了這些習俗與觀念,端午節在現代的越南人心中仍占有一席之地,駐胡志明市臺北經濟文化辦事處也將端午節列入越南傳統節日之一[75][76]

公眾假期

[编辑]

臺灣,端午节当天放假一天,並自2015年起,若遇週六則於前一個上班日補假,若遇週日則於次一個上班日補假。若與週休假日僅相隔一工作日者,則該工作日調為假日,並擇另一星期六補班補課。[77]

中國大陸在2008年开始将端午節列為法定假日,如当天与周六周日重合,则在下周一补休一天。[78]

香港特別行政區澳門特別行政區端午節為公眾假期,如與周日重合,則在下周一補假一天。[79]

日本公历5月5日,称为“兒童之日”)、大韓民國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亦把端午節列為公眾假期。

文學

[编辑]

詩詞

[编辑]

唐·盧肇《競渡詩》

[编辑]

石溪久住思端午,館驛樓前看發機。鼙鼓動時雷隱隱,獸頭凌處雪微微。

衝波突出人齊譀,躍浪爭先鳥退飛。向道是龍剛不信,果然奪得錦標歸。[80]

宋·陸游 《乙卯重五詩》

[编辑]

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糉包分兩髻,艾束著危冠。舊俗方儲藥,羸軀亦點丹。日斜吾事畢,一笑向杯盤。

此詩介紹了端午節插艾蒿、儲藥、吃粽子等習俗。

宋·李之儀 《南鄉子·端午》

[编辑]

小雨溼黃昏。重午佳辰獨掩門。巢燕引雛渾去盡,銷魂。空向樑間覓宿痕。

客舍宛如村。好事無人載一樽。唯有鶯聲知此恨,殷勤。恰似當時枕上聞。

申遗风波

[编辑]

2005年11月,韩国江陵端午祭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所認定(第三批)[81]。此事发生后,端午祭的本源地中国的一些媒体及团体开始对「以韓国起源的节日的名义在無形文化遺産登錄」等进行强烈的反驳。然而,這只是一則在中國大陸媒體中被廣為散布的謠言。实际上,在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宣言以及名表中皆找不到「端午的起源在韓国」的主張。另外,也有报道称「韓国在申请江陵端午祭之际,曾说明过『(端午祭)本是中国的节日。传入韓国後已经历经了1500多年』。」[82]。其实在代表作宣言的5个月前,中国也出现过「湖北省江陵端午祭与韓国的江陵端午祭共同登錄世界文化遺產」的呼声,而韓国学界则以「中国的江陵端午祭与韓国的江陵端午祭仅仅名称相同,而实际内容则完全不同」为理由进行反驳[83]

參見

[编辑]

註釋

[编辑]
  1. ^茄子客語叫做“吊菜”,而“咬”,土音為“ㄉ一ㄠ”,取其諧音[11]

參考資料

[编辑]
  1. ^南山俗語-琉球詞和解-. [2013-02-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1-22). 
  2. ^中国首个入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节日-端午节. m.sohu.com. [2022-01-30](英语). [失效連結]
  3. ^歐陽詢《藝文類聚》引周處《風土記》:「『仲夏端五,烹鶩角黍』。端,始也,謂五月初五日也。又以菰葉裹黏米煮熟,謂之角黍」
  4. ^曾維華; 王冕.我國端午節叢考. [2023-01-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5-28). 
  5. ^蕭放.端午節習俗的形成. [2023-01-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1-30). 
  6. ^端午的意思,五月端的来由. [2014-05-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1-22). 
  7. ^7.07.17.27.37.47.5朱介凡. 《中華諺語志》. 臺灣商務印書館. 1989.ISBN 9570500050. 
  8. ^8.08.18.2端午節的由來與習俗為何?. [2014-05-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3-11). 
  9. ^程少軒.肩水金關漢簡中的端午節. [2023-01-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1-30). 
  10. ^10.010.110.210.310.4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身份认同--基于端午节的源流研究. [2014-05-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3-11). 
  11. ^11.0011.0111.0211.0311.0411.0511.0611.0711.0811.0911.1011.11端午節. [2014-05-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6-06). 
  12. ^12.012.112.2陸家驥. 《端午》. 臺灣商務印書館. 1996.ISBN 957051289X. 
  13. ^《夏小正》.(五月)蓄蘭,菽糜 
  14. ^《禮記·月令》.仲夏,陰陽爭,死生分,君子齋戒;止聲色,節嗜欲。 
  15. ^宗懍. 《荆楚歲時記》.五月俗稱惡日,多禁,忌曝床荐席,及忌蓋屋。 
  16. ^端午節之習俗風尚. [2014-05-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09). 
  17. ^端午节起源及饮食讲究. [2014-05-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3-11). 
  18. ^端午节蕴涵的养生心理. [2014-05-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3-11). 
  19. ^“端午”的民俗与政治寓意. [2014-05-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3-11).  ]
  20. ^20.020.120.2粽香深处的文化记忆——解读端午节起源诸说. [2014-05-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4-28). 
  21. ^21.021.121.221.3聞一多. 《端午考》. 
  22. ^杜台卿. 《玉燭寶典》.南方民又競渡。世謂屈原沈汨羅之日,並欄拯之。在北舢艦既少。罕有此事。……計止南方之事,遂復遠流北土。 
  23. ^吳均. 《續齊諧記》.屈原五月五日投汨羅江而死,楚人哀之,每至此日,以竹筒貯米投水祭之。 
  24. ^《襄陽風俗記》.屈原五月五日投汨羅江,其妻每投食于水以祭之,屈通夢告妻:所祭食皆為蛟龍所奪,龍畏五色絲及竹,故其妻以竹為粽,以五色絲纏之。今俗其日皆帶五色絲食粽,言免蛟龍之患也。 
  25. ^宗懍. 《荊楚歲時記》.按五月五日競渡,俗為屈原投汨羅日,傷其死所,故並命舟楫以拯之……邯鄲淳曹娥碑云,五月五日,時迎伍君……斯又東吳之俗,事在子胥,不關屈平也。 
  26. ^《蘇州府志.增補》.鄉俗午日以粽奉伍大夫,非屈原也。 
  27. ^关于中日两国端午节由来的思考. [2014-05-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4-28). 
  28. ^崔寔. 《四民月令》.是月(五月)五日可作酢;合止利黃連丸、霍亂丸;採葸耳,取蟾諸,以合創藥,及東行螻蛄。 
  29. ^應劭《風俗通》:「五月五,日以五彩絲係臂,名長命縷,一名續命縷,一命辟兵繒,一名五色縷,一名朱索,辟兵及鬼,命人不病瘟。」
  30. ^30.030.1馬縞. 《中華古今注》.漢中興,每以端午,賜百僚烏犀腰帶。魏武帝賜宮人金隱起師子銙腰帶,以助將軍之勇也。高祖貞觀中,端午賜文官黑玳瑁腰帶、武官黑銀腰帶,示色不改更故也。 
  31. ^周處. 《風土記》.採艾懸戶上,踏百草、競渡。 
  32. ^宗懍. 《荊楚歲時記》.五月五日,四民並蹋百草,又有鬭百草之戏。 
  33. ^《宋書》.元徽五年五月五日,太后賜帝玉柄毛扇,帝嫌其毛柄不華,因此欲加酖害。 
  34. ^34.034.1端午节有赐扇习俗. [2014-05-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7-05). 
  35. ^35.035.1王溥. 《唐會要》卷三五.貞觀十八年,五月五日,太宗為飛白書,作篤鳳蝶龍等字,筆勢協絕。謂司徒長孫無忌、吏部尚書楊師道曰『五日舊俗,必用服翫相賀。朕今各賜君飛曰扇二枚。庶動清風。以增美德。』 
  36. ^馬縞. 《中華古今注》.隋煬帝,宮人插鈿頭釵子,常以端午日,賜百僚玳瑁釵冠。 
  37. ^《新唐書·禮樂志》.天寶二年,始以九月朔薦衣於諸陵。又常以寒食薦餳粥、雞球、雷車, 五月薦衣、扇。 
  38. ^李淖. 《秦中歲時記》.端午前兩日,東市謂之扇市,車馬特盛。 
  39. ^《金門歲節記》.洛陽人家……,端午以花絲樓閣插鬢,贈遺避瘟扇。 
  40. ^王仁裕. 《開元天寶遺事》.宮中每到端午節,造粉團、角黍,貯于金盤中。以小角造弓子,纖巧可愛,架箭射盤中粉團,中者得食。蓋粉團滑膩而難射也。都中盛行此戲。 
  41. ^段成式. 《酉陽雜俎》卷一.北朝婦人,五日進五時圖、五時花,施之帳上。 
  42. ^42.042.142.2周密. 《武林舊事·端午》.又分賜后妃諸閤大璫近侍翠葉、五色葵榴、金絲翠扇、真珠百索、釵符、經筒、香囊、軟香龍涎佩帶,及紫練、白葛、紅蕉之類。大臣貴邸,均被細葛、香羅、蒲絲、艾朵、彩團、巧粽之賜。而外邸節物,大率效尤焉。巧粽之品不一,至結為樓臺舫輅。又以青羅作赤口白舌帖子,與艾人并懸門楣,以為禳禬。道宮法院,多送佩帶符篆。而市人門首,各設大盆,雜植艾蒲葵花,上掛五色紙錢,排飣果粽。雖貧者亦然。湖中是日游舫亦盛,蓋迤邐炎暑,宴游漸稀故也。俗以是日為馬本命,凡御廄邸第上乘,悉用五彩為鬃尾之飾,奇韉寶轡,充滿道途,亦可觀玩也。 
  43. ^孟元老. 《東京夢華錄》卷八.端午節物,百索、艾花、銀樣鼓兒,花花巧畫扇,香糖果子、粽子,白團。紫蘇、菖蒲、木瓜、並皆茸切,以香藥相和,用梅紅匣子盛裹。自五月一日及端午前一,日賣桃、柳、葵花、蒲葉、佛道艾。次日家家鋪陳于門首,與五色水團、茶酒供養。又釘艾人于門上,士庶遞相宴賞。 
  44. ^《歲時雜記》.端五以赤白彩造如囊,以彩線貫之,搐使如花形。或帶或釘門上,以禳赤口白舌,又謂之搐錢。 
  45. ^《歲時雜記》.端五日以蚌粉納帛中,綴之以綿,若數珠。令小兒帶之以吸汗也。 
  46. ^張岱. 《陶庵夢憶》卷五記「金山競渡」.瓜州龍船一二十隻,刻畫龍頭尾,取其怒;傍坐二十人持大楫,取其悍;中用彩蓬,前後旌幢繡傘,取其絢;撞鉦撾鼓,取其節;艄後列軍器一器,取其鍔;龍頭上一人足倒豎,敁其上,取其危;龍尾挂一小兒,取其險。自五月初一至十五日,日畫地而出,五日出金山,鎮江亦出。驚湍跳沫,群龍格鬥,偶墮洄渦,則百捷捽,蟠委出之。金山上人團簇,隔江望之,蟻附蜂屯,蠢蠢欲動。晚則萬艓齊開,兩岸汨汨然而沸。 
  47. ^楊嗣昌. 《武陵竞渡略·竞渡考》.竞渡事本招屈,实始沅湘之间。今洞庭以北,武陵为沅,以南长沙为湘也。故划船之盛甲海内,盖犹有周楚之遗焉。宜诸路仿效之者不能及也。旧制:四月八日揭篷打船,五月一日新船下水,五月十日、十五日划船赌赛,十八日‘送标’迄,便拖船上岸。今则兴废早晚,不可一律:有五月十七、八打船,廿七、八‘送标’者,或官府先禁后弛、民情先鼓后罢也。俗语好事失时者云: ‘打得船来,过了端午。’至今不足为诮矣。 
  48. ^劉侗、于奕正. 《帝京景物略》卷二.(五日)取蟾酥。 
  49. ^49.049.1刘晓峰 端午节研究的历史回顾. [2014-05-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3-11). 
  50. ^唐翼明著. 江海平生. 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 2015.08: 346.ISBN 978-7-218-10322-8. 请检查|date=中的日期值 (帮助)
  51. ^端午探源. [2014-05-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2-10). 
  52. ^扒皇舟 佩香包 裹肉粽——寻找深圳的端午记忆. [2014-05-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9). 
  53. ^漁民的風俗習慣. [2014-05-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10-06). 
  54. ^Executive日記——端午節新搞作 九呎紙龍舟求平安. [2014-05-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9-27). 
  55. ^大澳田野考察(PDF). [2014-05-30]. (原始内容存档(PDF)于2007-07-03). 
  56. ^大澳端午龍舟遊涌. [2014-05-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3-11). 
  57. ^香港玄案》第12集
  58. ^天涯不曉生.《失傳》. 香港: 次文化有限公司. 2003.ISBN 962-992-078-6. 
  59. ^端陽下水 遠離屈源. [2014-05-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2-06). 
  60. ^赤柱游龍舟水 男子遇溺險死. [2014-05-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2-06). 
  61. ^一样的节日两样的风情 台湾的端午节怎么过. 2015年6月19日 [2016年6月9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年10月4日). 
  62. ^王瑛曾. 《重修鳳山縣誌》卷三附錄.五月五日清晨,燃稻梗一束,向室隅熏之,用楮錢送于路旁,名日送蚊。門楣懸蒲艾兼插禾稗,謂可避蚊蚋;榕一枝,謂老而彌健。彼此以西瓜、角黍相饋遺。好事者于海口淺處,用錢或布為標,三皮漁般爭相奪取,勝者鳴鑼喝采,號日鬥龍舟。午為小兒女結五採縷,男繫左腕,女繫右腕,名日神煉。 
  63. ^從祛疾避疫到狂歡暴動的「蒙昧惡俗」:論臺灣端午節的石戰習俗(PDF). [2014-05-30]. (原始内容(PDF)存档于2014-05-02). 
  64. ^64.064.1台灣端午節慶典儀式與信仰習俗研究. [2014-05-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3-11). 
  65. ^马来西亚端午节庆粽飘香. [2014-05-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5-16).  ]
  66. ^新加坡华人端午节习俗. [2014-05-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8-20). 
  67. ^粽子飘香传情意 黄总理端午节祝愿国人幸福平安.联合早报.新加坡. 2025-05-31 [2025-05-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5-05-31)(中文). 
  68. ^伦敦唐人街举行陆上龙舟庆祝端午节活动. [2014-05-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6-29). 
  69. ^英国曼彻斯特唐人街举办庆端午“旱龙舟”比赛(图). [2014-05-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2-06). 
  70. ^溫哥華龍舟節夏日開賽 212賽隊競發. [2014-05-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2-10). 
  71. ^韓國端午節. [失效連結]
  72. ^刘晓峰-琉球端午节俗初探. Chinesefolklore.org.cn. 2011-10-23 [2017-05-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4-26). 
  73. ^ヤカジ. Magazineworld.jp. [2017-05-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5-24). 
  74. ^その他の人形. Extension.ne.jp. [2017-05-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4-26). 
  75. ^網路追追追/端午節各國風俗大不同 韓國還曾申遺? | NOWnews 今日新聞. Nownews.com. [2017-05-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6-23). 
  76. ^存档副本. [2015-06-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0-09). 
  77. ^紀念日及節日實施辦法. 全國法規資料庫. 法務部全國法規資料庫工作小組. [2015-06-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1-07)(中文(繁體)).第 4 條 下列民俗節日,除春節放假三日外,其餘均放假一日:三、端午節。第 5-1 條 紀念日及節日之放假日逢例假日應予補假。例假日為星期六者於前一個上班日補假,為星期日者於次一個上班日補假。 
  78. ^国务院关于修改《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决定. [2014-05-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4-19). 
  79. ^公眾假期條例. [2014-05-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9-13). 
  80. ^【唐詩小學堂】 盧肇〈競渡詩〉. [2022-07-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7-03). 
  81. ^一部報道には「この年月に無形文化遺産に登録された」としているものもあるが、これは厳密には誤りである。当時はまだ無形文化遺産保護条約が発効しておらず、江陵端午祭が無形文化遺産の代表一覧表に掲載されたのは2008年
  82. ^中国躍起「端午節の元祖は韓国でなくウチ」―登録申請. 2012-05-27 [2010-06-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5-09)(日语). 
  83. ^변영주.단오제 유네스코 등록 중국 딴지 [端午祭 UNESCO 登錄 中國 爭議]. 국민일보(國民日報). 2005-06-08 [2010-05-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12-17)(韩语). 

外部連結

[编辑]
维基共享资源上的相关多媒体资源:端午节
维基文库中的相关原始文献:荊楚歲時記

論文

[编辑]

網站

[编辑]
各地端午節
象徵及活動
飲食
法定
紀念日及節日
國曆
農曆及其他
其他中央目的事業
主管機關核定之日
國曆
農曆
標註「*」者為假日
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
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优秀保护实践
漢字文化圈共同传统节日
春季
一般節日
節氣
夏季
一般節日
節氣
秋季
一般節日
節氣
冬季
一般節日
節氣
合稱
三元
社日
彼岸
(日本、琉球)
農耕八節
检索自“https://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端午节&oldid=89982690
分类:​
隐藏分类:​

[8]ページ先頭

©2009-2025 Movatter.j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