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美国人 》(英語:Scientific American ,缩写:SciAm )是一本美国的 科普 杂志 。 自1845年創刊以來,許多具聲譽的科學家都曾投稿發表於該刊物,譬如狄拉克 。該刊物亦是美國境內最古老的連續出版月刊雜誌。
《科学美国人》在2005年12月時每個月約有555,000份美國國內發行量,以及90,000份的國際發行量。雖然被認為是高水準的期刊,但這本雜誌並不採用類似《自然 》杂志同行評審 的方式審查稿件,而是提供一個論壇来呈现科學 理論和科学新發現,並以更大的讀者群為其目標。
1845年,魯弗斯·波特 創辦了《科学美国人》。當時形式為單頁報紙。[ 1] 報紙第一期在1845年8月28日發行。[ 2]
《科学美国人》早期主要是在報導在美國專利局 所登記的項目,比如永動機 、亚伯拉罕·林肯 發明的1860年船隻浮標裝置、或是今日常見的万向接头 。直到現在,雜誌仍會在以“历史上的今日”(this date in history)的小專題,報導大約50年前、100年前、還有150年前的發明。專題收錄包括幽默事件、錯誤理論、科學技術史上值得注意的進步等。1845年8月以,報紙改以周刊形式出版。1921年11月改為月刊。[ 3]
波特後來在1846年將這份報紙賣給艾尔弗瑞德·依莱·比奇 及奥森·德赛·蒙恩 。1986年賣給德國的霍兹布林克集團 。唐納德·米勒 於1998年12月過世,而杰拉德·皮尔 與丹尼斯·弗拉纳根分別於2004年9月及2005年1月過世。約翰·雷尼是目前的編輯 。
自然出版集团 于2008年秋天买下科学美国人的控制权。[ 4]
1870年的科学美国人标志 1898年的一期《科学美国人》特刊:《海军增刊》。 中文版的文章大多數都是翻譯自英文版的文章。
在中國大陸,《科学美国人》在1979年起譯為簡體中文版,刊名為《科學》,但由于发行量等原因,至2005年底停办。《电脑报 》杂志社后获得了美国《科学美国人》杂志社新的授权,在2006年1月,与《科学美国人》版权合作的简体中文月刊《环球科学》创刊。现在,《环球科学》于每月5日出版。
臺湾遠流出版公司 於2002年出版繁體中文版,刊名為《科学人》,內容除了翻譯Scientific American 原文外也加入了「華人 觀點」、台灣科學家專欄、台灣在地生物紀實—生物手記、科學家特寫—聊聊科學人等在地專欄,發行於臺灣、香港。發行人為遠流 出版公司董事長王榮文,總編輯為李家維 、雜誌學術顧問召集人李遠哲 、雜誌榮譽社長曾志朗 。自2002年出版至今,科學人雜誌共獲得12座雜誌類金鼎獎 ,包含以下:
新雜誌獎:2003年(第27屆) 科學技術類:2004年(第28屆)、2005年(第29屆)、2006年(第30屆)、2007年(第31屆)、2008年(第32屆)、2009年(第33屆) 科普類:2010年(第34屆)、2011年(第35屆)、2012年(第36屆) 學習類:2016年(第40屆)、2024年(第48屆) 2020年9月,《科學人》向行政院農業委員會 提出廣告合作邀約,在臉書發佈爭議文章,內容提到「萊克多巴胺可以增加收益又環保」、「台灣豬多吃廚餘會讓油花更豐富」等引起社會撻伐,隨後將爭議文章撤下[ 5] [ 6] 。《科學人》表示未來將更謹慎,提供給社會大眾基於科學事實的資訊,不再接受類似的政令廣告,也虛心接受各界的監督。
2022年7月28日,王榮文表示將於年底停刊轉型數位出板,配合生生有平板政策[ 7] 。但10月時,科學人獲大江生醫、貝殼放大群眾顧問公司出資3600萬元成立「台灣科學人股份有限公司」,讓紙本雜誌持續發行[ 8] ,該公司於2023年1月正式運作。新任總編輯為孫維新 ,並新增內容長(Chief Content Officer)一職,由陸子鈞擔任。[ 9]
2023年2月,「台灣科學人股份有限公司」正式發行《科學人》雜誌第252期(2023年2月號)。3月,於集資平台挖貝推出「探索永不停止《科學人》重啟集資計畫」。8月,《科學人》雜誌內容改版,公布並啟用新版企業識別。10月,新版《科學人》官方網站上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