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綿陽福音堂 | |
|---|---|
重建之後的福音堂 | |
| 國家/地區 | 中國 |
| 位置 | 四川省綿陽市涪城區 |
| 坐标 | 31°27′20″N104°45′21″E / 31.4554871°N 104.7558959°E /31.4554871; 104.7558959 |
| 所屬宗派 | 三自教會(新教) |
| 原屬宗派 | 英國聖公會(1885–1912) 中華聖公會(1912–1950年代) |
| 宗內派別 | 低教會福音派(英语:Evangelical Anglicanism) |
| 歷史 | |
| 教會地位 | 教堂 |
| 創建日期 | 1885年或1895年 |
| 創建者 | 英國聖公會差會 |
| 重要前主教 | 蓋士利 |
| 建築 | |
| 功能狀態 | 活躍 |
| 建築風格 | 仿拜占庭式 仿古羅馬式 哥德復興式 前為四合院 |
| 行政 | |
| 教區 | 華西(原屬) 西川(原屬;自1936年起) |
| 教省 | 中華(原屬) |
| 地圖 | |
![]() | |
福音堂,俗稱涪城禮拜堂或涪城區基督教堂,是一座位於四川省綿陽市涪城區的中國基督教新教教堂,初建於1895年,原為英國聖公會教堂,屬聖公會西川教區[1]。或者根據《綿陽市民族宗教志》的說法,福音堂的初建時間為1885年[2]。1949年政權更迭之後,由於共產黨政府強制所有基督教教會中斷與海外關係,故該堂併入官方創建的三自愛國教會。
根據《綿陽市民族宗教志》的說法,1885年,英國聖公會差會傳教士裴成章(Alfred Arthur Phillips)、惠愛眞(Gertrude Emma Wells)來到綿陽(當時名為綿州)修建福音堂。1894年,同為聖公會差會的何詩白(James Heywood Horsburgh)將福音堂擴建[2][3],教堂地址位於通聖街(今解放街46號院內)。「通聖街」因在民國時期匯集了敬奉孔子的儒教文廟、文昌帝君的道教文昌宮和耶穌的聖公會教堂而得名[4]。
原教堂風格為中式四合院,佔地2800平方公尺。傳教會亦在附近的黃家巷創立育德中學、在南山創立南山華英中學(今綿陽南山中學),以及永生糖果廠、牛乳廠、育嬰院等等。1954年,共產黨政府設立「自治、自養、自傳」的三自愛國教會,強制在華的所有基督宗教教派斷絕和海外母會的關係。當時的牧師鄭鐵俠就在該政策下帶領衆信徒成立「綿陽基督教三自革新運動委員會」,從此走上「三自道路」[1]。
1990年代後,隨着信徒人數增加,於原教堂百年之際重建新堂。新教堂為雙層樓建築,佔地1200平方公尺。大小尖塔36個,象徵桅杆,具哥德復興式元素。立面三幅仿拜占庭式半圓窗,與之對應的底層跨拱造形源自羅馬建築[2]。2009年「5·12大地震」週年紀念之際,有美籍港人音樂家陳志傑和香港音樂人金培達偕Joyful Noise Xpress音樂敬拜事工團到綿陽福音堂舉辦數場音樂會,為地震亡者祈禱,並為生者祈福。截至2016年,福音堂有牧師三名、義工長老一名、義工傳道二十六名、聚會點三十處、領洗信徒約八千人[1]。
The Western China mission began in 1891 when J H Horsburgh led a pioneer party toChungking in the province ofSzechwan. By 1894 work had started inMienchow,Chungpa,Anhsien,Mienchu andSint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