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追求無上正等正覺 ,歷史上的释迦牟尼 首先經歷嚴格的苦修,然後才轉向溫和的中道 苦修主義 (Asceticism)是一種生活型態 ,其特徵通常是對若干俗世歡愉的禁絕(禁慾 ),以達至宗教上及靈性上的目標[ 1] 。苦修主義可能會離群索居,也可能仍是社會的一部分,但會維持簡樸的生活方式,例如放棄物質享受 以及身體享樂,花時間禁食 ,專心在宗教 靈性相關的實踐或反思[ 2] 。有些人在苦修時也會避免讓自己接觸會分心的事物,例如酒、香煙、藥品、娛樂、性、食物等[ 3] 。
在許多的宗教以及哲學傳統中都有苦修主義的實務,像是佛教 、耆那教 、印度教 、伊斯蘭教 、猶太教 、基督教 、斯多葛主義 、伊比鳩魯學派 及毕达哥拉斯主义 [ 3] 。
許多古典时代晚期 的基督宗教作家,例如俄利根 、耶柔米 、约翰一世 、奥古斯丁 ,都以高度苦修的宗教環境來詮釋聖經 文本[ 4] 。聖經中苦修主義的例子包括施洗約翰 、耶穌 、十二使徒 以及保羅 [ 4] 。在死海古卷 中有記錄猶太人中的艾賽尼派 的苦修及禁慾 。早期的基督教著作(例如慕善集 )以及實踐(例如靜修 )都可以佐證對苦修宗教生活的重視。其他基督宗教苦修主義的實踐者有底比斯的保羅 ( 英语 : Paul the Hermit ) 、登塔者西蒙 、圣达味 、大馬士革的聖約翰 及亞西西的方濟各 [ 4] 。
神學家理查.芬恩 ( 英语 : Richard Finn ) 認為,許多早期基督宗教的苦修主義可以追溯到猶太教,而不是希臘苦修主義的傳統[ 2] 。不過芬恩也承認,有些基督宗教苦修主義的想法是來自希臘道德思想[ 2] 。當人懷著慾望和激情想要身體的享樂時,不可能會有道德的生活。在當時的神學中,道德不是在對和錯之間的平衡,而是靈性的轉變,生活簡單、節儉,並且享有幸福[ 2] 。
中東的沙漠曾是許多基督教苦修者、隱士 的住處[ 5] ,包括聖安東尼 、Mary of Egypt ( 英语 : Mary of Egypt ) 、登塔者西蒙 等人,這些人統稱為Desert Fathers ( 英语 : Desert Fathers ) 及Desert Mothers ( 英语 : Desert Mothers ) 。根據东正教 的傳統所述,在963年時在阿索斯山 建立了名為Lavra的修道院協會[ 6] 。這也成為這個世紀东正教苦修群體最重要的信仰中心[ 6] 。近代在阿索斯山及迈泰奥拉 仍是相當重要的信仰中心[ 7] 。
佛教 认为,世界有五欲 ;殺,盜,淫,妄,酒。而淫欲 是其首要,正如《楞严经 》说“淫心不除,尘不可出。”如果要脱离六道轮回 趋入涅槃 ,必须断掉淫欲[ 8] 。
故对於出家僧侣 要求全断淫欲,称爲“净行 ”,是一种善法,帮助从轮回 中脱离而灭苦;不断五欲爲“不净行”,是不善法,会让人深陷在轮回中。
为了遮止五欲贪,除了节制淫欲,出家僧侣还有非常多的相关戒律,比如新鞋必须由他人穿几遍才能自己使用,新得布料不能用整塊必须切割连缀製成袈裟 方能使用,以此破除对衣鞋的执着心 。甚至一日一餐或两餐,按律过午 則不應食,化緣 飲食不得挑剔,俱應接受,连对饮食的貪愛也要節制。在大乘佛教 中,戒食肉荤 同样很重要。沙彌 十戒 和八關齋戒 中還包括不欣賞情歌 豔舞 和不塗香抹粉等。可以說,佛教的修行就是始於對五欲的厭離 、禁斷。
而对在家居士而言,虽然不及出家人严格禁欲,但也需要恪守最基本的五条原则,即“五戒 ”: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其中的“不邪淫 ”即不欲邪行 ,即允许在家居士进行常规行房 ,但不得以不正常、过度追求取乐甚至违背人伦 、与非夫妻之人行房,甚至佛誕 、某些紀念日 、聖日 也不允許行房。
1860年在孟加拉的穆斯林苦修主義者(法基爾 ) 阿拉伯文中的苦修是Zuhd(زهد)[ 9] 。伊斯蘭教的先知 穆罕默德 以及其跟隨者 都會進行苦修[ 10] 。不過,當代的伊斯蘭教主流沒有苦修的傳統,只有蘇非主義 保留了幾個世紀的苦修傳統[ 11] [ 12] [ 13] 伊斯蘭教文獻以及穆斯林歷史學家 指出在穆斯林征服中東及北非 時期(西元第七至第十世紀),部份護衛前線地帶 ( 英语 : Al-Awasim ) 的穆斯林戰士也是苦修主義者[ 14] [ 15] 。許多文獻也指出一些天主教修道士 離開基督教 ( 英语 : Apostasy in Christianity ) ,改信伊斯蘭教 ( 英语 : Conversion to Islam ) ,加入吉哈德 [ 15] ,同時也有許多的穆斯林戰士離開伊斯蘭教 ( 英语 : Apostasy in Islam ) ,改信基督教 ( 英语 : Conversion to Christianity ) ,成為修道士[ 15] [ 16] 。伊斯蘭教研究 的學者認為Zuhd是第十世紀出現蘇非主義的前身[ 11] ,透過Junayd of Baghdad ( 英语 : Junayd of Baghdad ) 、Al-Qushayri ( 英语 : Al-Qushayri ) 、al-Sarrāj、Ali Hujwiri ( 英语 : Ali Hujwiri ) 等人的著作流傳下來[ 17] [ 18] 。
德國哲學家叔本華 主張禁欲,他說:“欲望越强烈,越贪求我欲之满足的人,他所感到的痛苦也就更多更深。因为欲望经常附在他身上不断地啃噬他,使他的心灵充满苦恼。如此积久成习之后,一旦欲望的对象全部消失,他几乎便以看别人的痛苦为乐了。反之,一个否定求生意志的人,从外表看起来,他的确是贫穷、一无所有、既无欢乐亦无生趣的人,则心灵则是一片清澄,充满宁静和喜悦。他们不会被不安的生存冲动或欢天喜地的事情所驱策,因为这些都是强烈痛苦的先导。他们不贪图生之快乐,因为喜悦过后往往是接续苦恼的状态。”[ 19]
^ Asceticism . Encyclopedia Britannica. [9 January 2021]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24-03-08)(英语) . ^2.0 2.1 2.2 2.3 Richard Finn.Asceticism in the Graeco-Roman World .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9: 94–97.ISBN 978-1-139-48066-6 . ^3.0 3.1 Deezia, Burabari S.IAFOR Journal of Ethics, Religion & Philosophy (PDF) . Asceticism: A Match Towards the Absolute. Autumn 2017,3 (2): 14 [10 January 2021] . (原始内容存档 (PDF) 于2024-03-13). ^4.0 4.1 4.2 Campbell, Thomas.Asceticism . Knight, Kevin (编). Catholic Encyclopedia1 . New Advent. 2022 [1907] [12 April 2022] . (原始内容存档 于16 March 2022). ^ For a study of the continuation of this early tradition in the Middle Ages, see Marina Miladinov,Margins of Solitude: Eremitism in Central Europe between East and West (Zagreb: Leykam International, 2008) ^6.0 6.1 William M. Johnston.Encyclopedia of Monasticism . Routledge. 2013: 290, 548, 577 [2024-01-27 ] .ISBN 978-1-136-78716-4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23-04-09). ^ William M. Johnston.Encyclopedia of Monasticism . Routledge. 2013: 548–550 [2024-01-27 ] .ISBN 978-1-136-78716-4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23-04-09). ^ 《杂阿含经 》说“若诸众生所有苦生,一切皆以爱欲为本。”《楞严经》说“淫心不除,尘不可出。” ^ Josef W. Meri.The Cult of Saints among Muslims and Jews in Medieval Syria .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2: 66, 83.ISBN 978-0-19-155473-5 . ^ Shizuoka Muslim Association (Shizuoka Muslim Association) . Muslims in Japan Shizuoka Muslim Association website. [2018-02-09 ] . (原始内容 存档于2018-02-10)(英语) . ^11.0 11.1 Cook, David.Mysticism in Sufi Islam . Oxford Research Encyclopedia of Religion.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May 2015 [4 January 2022] .ISBN 9780199340378 .doi:10.1093/acrefore/9780199340378.013.51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8 November 2018). ^ Spencer C. Tucker.The Encyclopedia of Middle East Wars . ABC-CLIO. 2010: 1176.ISBN 978-1-85109-948-1 . ^ Felicity Crowe; et al.Illustrated Dictionary of the Muslim World . Marshall Cavendish. 2011: 40.ISBN 978-0-7614-7929-1 . ^ Sizgorich, Thomas.Violence and Belief in Late Antiquity: Militant Devotion in Christianity and Islam . Philadelphia: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Press. 2009: 178–182.ISBN 978-0-8122-4113-6 .LCCN 2008017407 . ^15.0 15.1 15.2 Sahner, Christian C." The Monasticism of My Community is Jihad": A Debate on Asceticism, Sex, and Warfare in Early Islam . Arabica (Leiden and Boston: Brill Publishers). June 2017,64 (2): 149–183 [2024-01-25 ] .ISSN 1570-0585 .S2CID 165034994 .doi:10.1163/15700585-12341453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23-10-31). ^ Sahner, Christian C. Swimming against the Current: Muslim Conversion to Christianity in the Early Islamic Period.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Oriental Society (American Oriental Society). April–June 2016,136 (2): 265–284.ISSN 0003-0279 .LCCN 12032032 .OCLC 47785421 .S2CID 163469239 .doi:10.7817/jameroriesoci.136.2.265 . ^ Knysh, Alexander.Islamic Mysticism: A Short History . Themes in Islamic Studies1 . Leiden and Boston: Brill Publishers. 2010: 1–30 [1999].ISBN 978-90-04-10717-5 . ^ Karamustafa, Ahmet T.Sufism: The Formative Period .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2007.ISBN 978-0-520-25269-1 . ^ 《爱与生的苦恼》.叔本華
實踐 宗教與精神 世俗活動 著名作家 當代奉行者 大眾傳媒作品 相關主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