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農氏 ,又稱烈山氏 、連山 氏 、魁隗氏 、炎帝 [ 1] [ 2] ,相傳生存年代在夏朝 [ 3] 以前,現存文字记载多出現在戰國 以後[ 4] 。相傳“神农尝百草”、教人医疗 与农耕 ,中国人 视之為传说中的农业 和医药 的发明者、守护神,尊称为「药王 」、「五谷 王」、「五谷先帝」、「神农大帝」等。
神農氏教民稼穡 神農氏傳說最早出现在《易經 .繫辭 》、《莊子 》、《世本 》、《孟子 》等传世先秦文献的记载中[ 5] [ 6] [ 7] [ 8] 。《尸子 》也記載了神農氏言行。可知在春秋戰國時期己存在神農氏的傳說。東漢《白虎通 》也承繼了神農氏的傳說。[ 9]
在《史記》記載中,神農氏不是一個單一人物,而是一個氏族,曾經統治天下。在黃帝時,神農氏勢力衰弱,被黃帝所屬的軒轅氏 取代。在同段記載中,黃帝曾與炎帝 在阪泉之戰 作戰,隨後又與蚩尤 在涿鹿之戰 作戰,最终取代了神農氏的统治[ 10] 。東漢王符 《潛夫論 》記載,神農為一個世代延襲的稱號,赤帝 魁隗氏 ,繼承了神農稱號,被稱為炎帝,取代伏羲氏 成為天下共主[ 11] 。
在西漢《淮南子 》[ 12] 記載中,神農氏為草藥醫學始祖。這個說法被東漢《世本 》[ 13] 、《神農本草經 》及唐代司馬貞 《補三皇本紀》[ 14] 等承繼。
在宋朝《太平御览 》引用唐朝《周书 》註釋[ 15] 中,有神農發明製陶 的說法。
据说神农氏的样貌很奇特,身材消瘦,全身除了頭和四肢外,都是透明的(水晶肚),因此内脏清晰可见。神农氏尝尽百草,只要药草是有毒的,服下后他的内脏就会呈现黑色,因此什么药草对于人体哪一个部位有影响就可以轻易地知道了。后来,由于神农氏服太多种毒草,积毒太深,最後因為斷腸草 (有人說是百足蟲)而身亡。但是明代的古人有說明此為訛傳。[ 16]
相傳是神農氏發明耕種的方法,他命百姓把穀種收集,然後播在開墾過的田土上,以後百姓就按照這方法耕植五穀了,神農氏之稱一源為此。
神农氏首创木制的耒耜 ,被认为是农业发明之始。
相传神农氏擁有一個「水晶肚」,腹部臟器透明可見,因此親自嘗百草來辨别各类草药 的功效,最后试到一种含有剧毒的草药,傳說為斷腸草 (或是百足蟲),腸子節節俱斷,最終不治喪命,人們因而命名為斷腸草 。神农氏有一条紅色神鞭,名为赭鞭 ,用来鞭打各类花草,可令花草的寒、热等特性显露出来。
唐代 陸羽 《茶經 》稱:「茶之飲,發乎神農。」
傳說神農氏嘗到毒草也是用茶來解毒,《神農本草經 》云:「神農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
神农氏部落与夷人部落补遂氏(斧燧氏),发生利害矛盾,引起沖突。补遂氏部落不肯屈服。神农氏于是北上进攻补遂氏,将其击败、兼并。《战国策 ·秦策一·苏秦始将连横》记载苏秦 说“昔者神农伐补遂,黄帝 伐涿鹿 而禽蚩尤 ,尧 伐驩兜 ,舜 伐三苗 ,禹 伐共工 ,汤 伐有夏,文王 伐崇 ,武王 伐纣 ,齐桓 任战而伯天下。”
神農氏有很多稱號,比如:稷王 、五穀王 、五穀爺 、五穀先帝、五穀仙師、開天炎帝、神農仙帝、田主、田祖等等。由於有神農嚐百草的傳說,所以民間又尊稱其為藥王大帝、藥仙等[ 17] 。
烈山氏記載出自《左傳》與《國語》,據記載,其子柱,曾為后稷,在夏朝 前被奉祀[ 18] 。《國語》記載類同,稱烈山氏為夏朝前的天下共主[ 19] 。《禮記》記載與國語類似,但稱之為厲山氏,其子名字為農[ 20] 。
杜預 認為烈山氏為神農氏時代的一位諸侯 [ 21] ,孔穎達 認為神農氏原起於烈山,故稱烈山氏,原是一個諸侯,後來成為天子[ 22] 。
高誘 將烈山氏等同於炎帝與神農氏。
距离随州市 区五十五公里处的烈山 上,洞中原有石桌、石凳、石碗及石榻等,传说是神农氏所用的器物。烈山还有神农井、神农宅、神农观、炎帝庙等古建筑。厉山镇 北有“炎帝神农氏”碑一座,保存至今。
相传神农氏出生于烈山,故又稱「烈山氏」,或稱連山氏[ 1] [ 3] 。有人在湖北距随州 北四十公里的厉山镇列山神农洞 修建了“神农故居”。
“神农故居”,设有神农洞二处(一为谷物药 材贮藏,一为居住),并有神农亭、神农塔、神农庙、山南建神农茶室、神农花卉、九龙亭及山北神农母安登浴池,百草园等十数处。
湖北省 西部山区,也有一地称为“神农架 ”,也与神农氏有关,缘于神农氏曾到此地搭架采药之传说。
炎帝神農氏 楊伯峻 認為神農氏傳說可上追到戰國時期,但在西周時尚未出現[ 23] 。
雷欣翰認為神農氏傳說來自於早期的后稷 、先農 與厲山氏 等,在戰國時被混合才產生神農氏傳說,直到東漢班固 《漢書》引用劉歆 說法,將神農氏等同於炎帝,至晉朝後,才確立神農氏即為炎帝的說法[ 24] 。
張政烺 認為,神農氏的姓氏,包括連山氏,列山氏與魁隗氏等,都是古代民間筮書 古名,經過傳說而被轉化成神農氏的姓氏來源。
相传炎黄时期,炎帝为神农氏之后[ 25] ,和黄帝两部落联合形成华夏 部族。
炎帝败于黄帝,黄帝为共主 ,炎帝部落一部分迁离了黄河流域 。
蚩尤 亦神农氏之后,蚩尤部落在黄河流域战败后,一部分融入黄帝部落,一部分南迁,后又西迁。 今湘 、贵 间均有苗族 生活,自稱为蚩尤之后,因先祖以务农,故而得名。蚩尤为神农氏后裔,蚩尤部落文明程度本来较高,但因战败后后裔居于偏远之山间,日久之后,文化并无进步,抑且退化,反而成为了化外之民。
史記 周本紀說周武王 封神農氏 的後裔在焦[ 26] 。今本竹書紀年 記載,周幽王 七年(西元前775年)虢國 滅焦國 。[ 27]
代表性傳說人物
神农,农神,品尝草药以发现其品质 台灣民間盛行神農大帝(或作五穀大帝)之信仰,可追溯自福建省 汀洲府 以及廣東省 東部地區,在客家 村莊較為普遍。根據統計,台灣約莫有一百三十餘座主祀神農大帝的廟宇[ 28] [ 29] 。四月廿六日祭祀。
越南人的傳說裡記載神農氏 為其初祖。(見炎帝 條目)
日本人 也信奉神农,尤其药 商、医师 、摊贩 ,在东京 的汤岛圣堂 有神农节 。基于古时的摊贩 团体演变为江湖 极道 团体,连黑道 指定暴力团 与赌博 中人也崇信神农。
神農・夏冬山水圖
炎帝神農氏
神農嘗百草
神農炎帝
神農氏,19世紀日本畫作
神農
^1.0 1.1 《世譜》云“神農,一曰連山氏,一曰烈山氏” ^ 《帝王世紀》:「神農氏,姜姓也,母曰任姒,有蟜氏女,名女登;為少典婦,游於華陽,有神龍首,感生炎帝。人身牛首,長於姜水。有聖德,以火得王,故號炎帝。初都陳,又徒魯。又曰魁隗氏、連山氏、列山氏。」。 ^3.0 3.1 郭懿雲 編. 《邵子易數講義》. 頂淵. 2010年9月.ISBN 978-986-7175-40-3 .連山易 出自神农氏……因文字記載出於夏朝,又稱之為夏易。 ^ 中央民族大学.中央民族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Zhong yang min zu da xue xue bao bian ji bu. 2006: 123 [2013-01-19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14-01-02).(第123 页) 这里的盘古、伏羲、神农都是汉族神话中的人物,他们出现的时代都在战国 以后 ^ 《易经 ·系辞》:「神农氏作,斫木为耜,揉木为耒,耒耜之利,以教天下。」 ^ 《莊子》〈外篇〉〈胠篋〉:「昔者容成氏、大庭氏、伯皇氏、中央氏、栗陸氏、驪畜氏、軒轅氏、赫胥氏、尊盧氏、祝融氏、伏羲氏、神農氏,當是時也,民結繩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樂其俗,安其居,鄰國相望,雞狗之音相聞,民至老死而不相往來。」 ^ 《莊子》〈雜篇〉〈盜跖〉:「且吾聞之:古者禽獸多而人少,於是民皆巢居以避之,晝拾橡栗,暮栖木上,故命之曰有巢氏之民。古者民不知衣服,夏多積薪,冬則煬之,故命之曰知生之民。神農之世,臥則居居,起則于于,民知其母,不知其父,與麋鹿共處,耕而食,織而衣,無有相害之心,此至德之隆也。然而黃帝不能致德,與蚩尤戰於涿鹿之野,流血百里。堯、舜作,立群臣,湯放其主,武王殺紂。自是之後,以強陵弱,以眾暴寡。湯、武以來,皆亂人之徒也。」 ^ 《孟子》〈滕文公上〉:「有為神農之言者許行,自楚之滕,踵門而告文公曰:『遠方之人聞君行仁政,願受一廛而為氓。』文公與之處,其徒數十人,皆衣褐,捆屨、織席以為食。」 ^ 《白虎通 》:「古之人皆食禽兽肉。至于神农,人民众多,禽兽不足,至是神农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农耕。」 ^ 《史記》〈五帝本紀〉:「軒轅之時,神農氏世衰。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而神農氏弗能征。於是軒轅乃習用干戈,以征不享,諸侯咸來賓從。而蚩尤最為暴,莫能伐。炎帝欲侵陵諸侯,諸侯咸歸軒轅。軒轅乃修德振兵,治五氣,藝五種,撫萬民,度四方,教熊羆貔貅貙虎,以與炎帝戰於阪泉之野。三戰然後得其志。蚩尤作亂,不用帝命。於是黃帝乃徵師諸侯,與蚩尤戰於涿鹿之野,遂禽殺蚩尤。而諸侯咸尊軒轅為天子,代神農氏,是為黃帝。天下有不順者,黃帝從而征之,平者去之,披山通道,未嘗寧居。」 ^ 《潛夫論》〈五德志〉:「有神龍首出,常感妊姒,生赤帝魁隗,身號炎帝,世號神農。代伏羲氏。」 ^ 《淮南子 》:「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一日而遇七十毒。」 ^ 《世本 》:「神农和药济人。」 ^ 司馬貞《史记 》《补三皇本纪》:「神农始尝百草,始有医药。」 ^ 《太平御览 》:「神农耕而作陶。」 ^ 《開闢衍繹・第十八回「釋疑」》:王子承曰:傳言神農乃玲瓏玉體,能見其肝肺五髒,此實事也。若非玲瓏玉體,嘗藥一日遇十二毒,何以解之?但傳炎帝嘗諸藥中毒者能解,至嘗百足蟲入腹,一足成一蟲,遂至千變萬化,炎帝不能解其毒,因而致死。萬無是理,此訛傳耳。原炎帝所嘗者百足蟲,未嘗蟲類也。安有百足蟲而毒之乎?況炎帝後又作方書,當彼嘗蟲即死,而方書又是誰所作?甚可笑也。高明之士,請試思之。 ^ 黃文杰.全台最大五穀神農像 落腳桃園新屋 . 中評社. 2012-08-07 [2018-06-04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15-08-21). ^ 《左傳》〈昭公29年〉:「秋,龍見于絳郊,魏獻子問於蔡墨……獻子曰,『社稷五祀,誰氏之五官也?』對曰:『少皞氏有四叔,曰重,曰該,曰脩,曰熙,實能金木及水,使重為句芒,該為蓐收,脩及熙為玄冥,世不失職,遂濟窮桑,此其三祀也,顓頊氏有子曰犁,為祝融,共工氏有子曰句龍,為后土,此其二祀也,后土為社,稷,田正也,有烈山氏之子曰柱,為稷,自夏以上祀之,周棄亦為稷,自商以來祀之。』」 ^ 《左傳》〈魯語上〉:「海鳥曰爰居,止于路,東門之外,三日,臧文仲使國人祭之。展禽曰:『……昔烈山氏之有天下也,其子曰柱,能殖百穀百蔬;夏之興也,周棄繼之,故祀以為稷。共工氏之伯九有也,其子曰后土,能平九土,故祀以為社。黃帝能成命百物,以明民共財,顓頊能修之。帝嚳能序三辰以固民,堯能單均刑法以儀民,舜勤民事而野死,鯀障洪水而殛死,禹能以德修鯀之功,契為司徒而民輯,冥勤其官而水死,湯以寬治民而除其邪,稷勤百穀而山死,文王以文昭,武王去民之穢。』」 ^ 《禮記》卷8〈祭法〉:「夫聖王之製祭祀也:法施於民,則祀之;以死勤事,則祀之;以勞定國,則祀之;能禦大菑,則祀之;能捍大患,則祀之。是故,厲山氏之有天下也,其子曰農, 能殖百穀;夏之衰也,周棄繼之,故祀以為稷。共工氏之霸九州也,其子曰后土,能平九州,故祀之以為社。帝嚳能序星辰以著眾,堯能賞均刑法以義終,舜勤眾事 而野死。鯀障洪水而殛死,禹能修鯀之功。黃帝正名百物,以明民共財,顓頊能修之。契為司徒而民成,冥勤其官而水死。湯以寬治民而除其虐,文王以文治,武王 以武功去民之災。此皆有功烈於民者也。及夫日月星辰,民所瞻仰也,山林、川穀、丘陵,民所取材用也。非此族也,不在祀典。」 ^ 《左傳》杜預註:「烈山氏,神農世諸侯。」 ^ 《左傳》孔穎達疏:「神農本起烈山,然則初奉烈山為諸侯,後為天子...故烈山氏得於神農之世為諸侯,後為農神也。」 ^ 楊伯峻《春秋左傳注》襄公29年注:「焦,今河南三門峽市東二里。據史記,周武王封神農之後於焦,此說不可信。蓋神農之名初見於易繫辭,史記封禪書言……,亦託之管仲耳。焦為姬姓國,左傳明言之,何得為神農之後,且周武王時更不知有神農氏也。」 ^ 雷欣翰〈早期神农传说及其文化意涵考论〉:「在今天所能看到的所有先秦材料中,炎帝与神农氏都没有被合用过。有一些文献中只有“神农”或者只有“炎帝”;有一些文献中既有“神农”又有“炎帝”,但二者的含义截然不同。……根据现有材料,文献中的“炎帝神农氏”最早出现在《汉书》的《古今人表》和《律历志下》中。《古今人表》将“炎帝神农氏”列于“上上圣人”中的第二位,最为直观。据说《汉书》对相关问题的记载是选取了刘歆《世经》的说法,因此后人多将神农与炎帝的含混归咎于刘歆。此后,汉晋学者如赵歧、皇甫谧多有使用此称谓者。……到了晋代,炎帝与神农已经没有区别了。」,收入《华南农业大学学报》2015年第4期。 ^ 《漢書·古今人表》炎帝神農氏,張晏注曰:「以火德王,故號曰炎帝。作耒耜,故曰神農。」 ^ 《史記·周本紀》:武王追思先聖王,乃褒封神農之後於焦。 ^ 《今本竹书纪年·周纪》:(周幽王)七年,虢人灭焦。 ^ 〈客家宗教及文化 - 客家信仰〉 . 花蓮縣政府客家事務處. 2018-11-02 [2019-10-23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19-10-14)(中文(臺灣)) . ^ 董, 芳苑. 《台灣人的神明》 第四刷. 台北市: 前衛. 2013: 69–71 [2008].ISBN 9789578016033(中文(臺灣)) .
三皇
《史記索隱·三皇本紀》說法 《帝王世紀》說法 《尚書大傳》說法
五帝
《史記·五帝本紀》、《禮記》和《春秋國語》說法 《白虎通義》和《尚書序》說法 《呂氏春秋》和《淮南子》說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