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vatterモバイル変換


[0]ホーム

URL:


跳转到内容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搜索

社會行為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社會行為(英語:Social behavior)是同一物種內兩個或多個個體之間的行為,包括一個成員影響另一個成員的任何行為。這是由於這些成員之間的相互作用。[1][2] 社會行為可以被視為類似於商品的交換,期望當你付出時,你也會得到同樣的東西。[3] 這種行為會受到個體素質和環境(情境)因素的影響。因此,社會行為是個體與其環境兩者相互作用的結果。這意味著,就人類而言,社會行為可以由人的個人特質和他們所處的情況決定。[4]

社會行為的一個主要方面是溝通,它是生存和繁殖的基礎。[5] 據說社會行為是由兩個不同的過程決定的,它們可以協同工作,也可以相互對抗。社會行為的反思性和衝動性決定因素的雙系統模型源於這樣一種認識,即行為不能僅僅由一個單一因素決定。相反,行為可以由那些有意識的行為(有意識和意圖)或純粹的衝動產生。這些決定行為的因素可以在不同的情況和時刻發揮作用,甚至可以相互對抗。雖然有時人們可以帶著特定的目標行事,但有時他們可以在沒有理性控制的情況下行事,而是受衝動驅使。[6]

不同類型的社會行為之間也存在區別,例如平凡的社會行為與防禦性的社會行為。平凡的社會行為是日常生活中互動的結果,是人們在接觸這些不同情況時習得的行為。另一方面,當一個人面對相互衝突的慾望時,防禦行為是出於衝動。[7]

參考資料

[编辑]
  1. ^Suckow, Mark A.; Weisbroth, Steven H.; Franklin, Craig L. (编).The Laboratory Rat. 2006 [2021-12-16].ISBN 978-0-12-074903-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2-16). [页码请求]
  2. ^Kastin, Abba J. (编).Handbook of Biologically Active Peptides. 2013 [2021-12-16].ISBN 978-0-12-385095-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2-16). [页码请求]
  3. ^Homans, George C.Social Behavior as Exchange.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1958,63 (6): 597–606.JSTOR 2772990.S2CID 145134536.doi:10.1086/222355. 
  4. ^Snyder, Mark; Ickes, W. Personality and social behavior. Lindzey, G.; Aronson, E. (编). Handbook of Social Psychology. 1985: 883–948.OCLC 567970783. 
  5. ^Robinson, Gene E.; Fernald, Russell D.; Clayton, David F.Genes and Social Behavior. Science. 7 November 2008,322 (5903): 896–900.Bibcode:2008Sci...322..896R.PMC 3052688可免费查阅.PMID 18988841.doi:10.1126/science.1159277. 
  6. ^Strack, Fritz; Deutsch, Roland. Reflective and impulsive determinants of social behavior.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Review. 2004,8 (3): 220–247.CiteSeerX 10.1.1.323.2327可免费查阅.PMID 15454347.S2CID 2847658.doi:10.1207/s15327957pspr0803_1. 
  7. ^Whiting, Beatrice Blyth.Culture and Social Behavior: A Model for the Development of Social Behavior. Ethos. 1980,8 (2): 95–116.JSTOR 640018.doi:10.1525/eth.1980.8.2.02a00010可免费查阅. 
规范控制数据库:各地編輯維基數據鏈接
检索自“https://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社會行為&oldid=78972589
分类:​
隐藏分类:​

[8]ページ先頭

©2009-2025 Movatter.j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