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語言寫法及拼音 | |
|---|---|
| 漢字 | 碗粿 |
| 台語白話字 | Óaⁿ-kóe/Óaⁿ-ké |
| 台語羅馬字 | Uánn-kué |
碗粿(臺灣話:uánn-kué[1]),常被錯稱為碗糕(臺灣話:uánn-ko[2]),是流行於臺灣的米食製品。因成品置於碗內,故名;分甜、鹹二類:甜碗粿是米漿經糊化後拌入糖蒸熟而成;鹹碗粿則是將糊化的米漿蒸過一次,將配料鋪於其上再蒸熟而得,並搭配醬油膏或甜辣醬食用。
各地口味不同,作法與口味亦有明顯差異,有的地區會在米漿內加入醬料調味,外觀呈現暗褐色,有的則是白色。也有些地區會在碗粿上搭配菜脯(蘿蔔乾)食用。
將米漿以小火加熱且不斷攪拌以防焦黏,至三分糊化狀,倒入碗內,加入佐料,再清蒸而成。常見的佐料有菜脯、肉片或肉末、蝦米、剖半滷蛋等。
…二、閩都轄區指宋代梁克家《三山志》所記載的地望,包含今天福州市和寧德市所屬區、縣、市(壽寧縣部分原屬政和縣除外),以及平潭綜合實驗區和馬祖列島。引文格式1维护:未识别语文类型 (lin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