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vatterモバイル変換


[0]ホーム

URL:


跳转到内容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搜索

硝酸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此條目需要补充更多来源(2017年11月5日)
请协助補充多方面可靠来源改善这篇条目无法查证的内容可能會因為异议提出而被移除。
致使用者:请搜索一下条目的标题(来源搜索:"硝酸"网页新闻书籍学术图像),以检查网络上是否存在该主题的更多可靠来源(判定指引)。
硝酸
首选IUPAC名
Nitric acid
别名硝镪水
识别
CAS号7697-37-2 checkY
PubChem944
ChemSpider919
SMILES
 
  • O[N+](=O)[O-]
InChI
 
  • 1/HNO3/c2-1(3)4/h(H,2,3,4)
InChIKeyGRYLNZFGIOXLOG-UHFFFAOYAO
Gmelin1576
3DMetB00068
UN编号2031
EINECS231-714-2
ChEBI48107
RTECSQU5775000
KEGGD02313
MeSHNitric+acid
性质
化学式HNO3
摩尔质量63.012 g·mol⁻¹
外观无色清澈液体
密度1.51 g/cm³
熔点-42 °C(231 K)
沸点83 °C(356 K)(纯酸)
(68%aq沸点120.5℃)
溶解性完全混溶
偶极矩2.17±0.02D
危险性
欧盟危险性符号
氧化性氧化性O
腐蚀性腐蚀性C
H-术语H272,H300,H310,H330,H373,H411
P-术语P210,P220,P260,P305+351+338,P310,P370+378
NFPA 704
0
4
0
OX
闪点可燃
相关物质
相关化学品亚硝酸
五氧化二氮
若非注明,所有数据均出自标准状态(25 ℃,100 kPa)下。

硝酸(英語:nitric acid)為強酸,化学式HNO3,水溶液俗称硝镪水。硝酸是重要的化工原料。纯硝酸为无色液体,沸点83℃,味苦,在−42℃时凝结为无色晶体,与水混溶,有强氧化性和腐蚀性。其不同浓度水溶液性质有别,市售浓硝酸为共沸物,溶质质量分数为69.2%,一大气压沸点为121.6℃,密度1.42g·cm−3,约16mol·L−1,溶质重量百分比够大(市售浓度最高为98%以上)的叫发烟硝酸。

硝酸的酸酐五氧化二氮(N2O5)。

歷史

[编辑]

硝酸和硫酸一样由公元8世纪阿拉伯鍊金術阿布·穆薩·賈比爾·伊本·哈揚(Jabir ibn Hayyan)在乾餾綠矾硝石混合物時發現,也是化學肥料[1]因为硝酸在硝石中發現,故约定俗成地叫“硝酸”而不叫“氮酸”。

自然存在

[编辑]

雷雨时能生成少量硝酸。打雷放出的能量讓空氣中的N2和O2高温反應,生成NO

N2+O22NO{\displaystyle {\ce {N2 + O2 -> 2NO}}}
2NO+O22NO2{\displaystyle {\ce {2NO + O2 -> 2NO2}}}
N2+2O22NO2{\displaystyle {\ce {N2 + 2O2 -> 2NO2}}}

NO2和水反應生成硝酸:

无氧時:3NO2+H2O2HNO3+NO{\displaystyle {\ce {3NO2 + H2O -> 2HNO3 + NO}}}
含氧時:4NO2+O2+2H2O4HNO3{\displaystyle {\ce {4NO2 + O2 + 2H2O -> 4HNO3}}}

实验室中,用火焰可以产生少量硝酸,如用高压电火花隙进行弧光放电效率更高,在工业中曾经用于伯克兰-艾德法。但因效率低,电能消耗大而不再使用。

有些海鞘Ciona intestinalis)也能分泌硝酸御敌[2]

结构

[编辑]

硝酸是平面分子,中心的氮原子为sp2杂化。羟基的氢原子与另外一粒氧原子形成氢键,分子呈平面结构,而且氮的三根键长都不相同。氮原子垂直于分子平面的一條p轨道是满的,它与未连接氫的两粒氧原子上的p轨道共轭,形成Π34{\displaystyle \Pi _{3}^{4}}大Π键。分子内氢键也是硝酸沸点较低的原因。

硝酸是含氧酸,去掉一粒氢原子的结构是硝酸根,一般带一粒负电荷(硝酸根离子)。硝酸根有对称的平面等边三角形结构,4粒原子形成大Π46{\displaystyle \Pi _{4}^{6}}键,多出来的1粒电子在离域Π键裡。[來源請求]

硝酸去掉一組羟基的结构是硝基-NO2。硝基的正离子叫硝酰正离子

物理性质

[编辑]

純硝酸為無色、易揮發液體,沸點約83℃,凝固点约−42℃,密度为1.51g/ml。可以与水互溶。硝酸是二氧化氮溶於水生成,但二氧化氮溶於水並不會完全水解成硝酸,會有少量二氧化氮分子留存,因此硝酸水溶液呈淡黃色,也会挥发出棕红色的NO2。一般的浓硝酸指的是16mol/L的HNO3水溶液,密度为1.42g/ml。

  • 發煙硝酸
    發煙硝酸
  • 70%硝酸
    70%硝酸

化学性质

[编辑]

纯硝酸可以自偶电离:2HNO₃ ⇌ H₂O+NO₂⁺+NO₃⁻

硝酸作为氮的最高价(+5)水化物,其酸性很强,一般情况认为硝酸在水溶液中完全电离。硝酸可以与酯化反应,如制备硝酸甘油。(實際會用浓硫酸生成大量NO₂⁺),成本較低且較易處理,與其他更強的脫水劑,例如P₄O₁₀,也可以生成大量硝醯陽離子,这是硝化反应的本质。

HNO₃+H₂O → H₃O⁺+NO₃⁻(水中)
HO-NO₂+2H₂SO₄ → NO₂⁺+2HSO₄⁻+H₃O⁺(浓硫酸中)

硝酸的水溶液无论浓稀均有强氧化力腐蚀力,溶液越浓其氧化力越强。硝酸經光照分解成水、NO2和O2,方程式如下:

4HNO₃ → 4NO₂+O₂+2H₂O

一定要盛放在棕色瓶中,並置於阴凉处保存。硝酸能溶解多种金属(例如),生成、水、氮氧化物。随着溶液變稀,其还原产物逐渐由高价向低价过渡,从最浓到最稀可生成NO₂、NO、N₂O、N₂、NH₄NO₃、H₂。还原产物一般是混合物,金属与濃硝酸反应多生成NO2,與稀硝酸反應生成如NO等較低價化合物。

等金属遇冷的浓硝酸可以钝化,只在表面形成致密的氧化膜,不会繼續反应。

浓硝酸和浓盐酸的物質量按1比3混合,即为王水,能溶解等稳定金属。

硝酸盐大多易遇热分解,生成氧气氮氧化物、金属氧化物(中途也可能生成亚硝酸盐等)。

硝酸铵中的硝酸根與銨根,平均能量大於有其平均價數之一氧化二氮,在固態時均化反應(動力學所限,在溶液內不反應)(即加热或撞击分解生成一氧化二氮),一般使用現代合成炸藥引爆,威力與TNT相去不遠,但成本極低,因此用于国防工业及工程而獲美譽「國防工業之母」(主要製造硝基含能化合物(現代合成炸藥)。硝酸钾就是黑火药的成分之一)。

硝酸也屬強酸,可以和鹼酸鹼中和反應。

HNO3(aq)+NaOH(aq)NaNO3(aq)+H2O(l){\displaystyle {\ce {HNO3(aq) + NaOH(aq) -> NaNO3(aq) + H2O(l)}}}

上為硝酸和氫氧化鈉複分解反應

制备

[编辑]

历史上,曾使用伯克兰-艾德法,但因能耗大、效率低,后被取代。

现代工业用二氧化氮混合制备硝酸:奧士華法。其原料二氧化氮是由氧化而得,硝酸工业製氨工业密不可分。

4NH3(g)+5O2(g)4NO(g)+6H2O(g){\displaystyle {\ce {4NH3(g) + 5O2(g) -> 4NO(g) + 6H2O(g)}}}催化)(ΔH=−905.2kJ/mol)

2NO(g)+O2(g)2NO2(g){\displaystyle {\ce {2NO(g) + O2(g) -> 2NO2(g)}}} (ΔH=−114kJ/mol)

3NO2(g)+H2O(l)2HNO3(aq)+NO(g){\displaystyle {\ce {3NO2(g) + H2O(l) -> 2HNO3(aq) + NO(g)}}}(ΔH=−117kJ/mol)

總式:NH3(g)+2O2(g)H2O(l)+HNO3(aq){\displaystyle {\ce {NH3(g) + 2O2(g) -> H2O(l) + HNO3(aq)}}}催化)

反复把生成的气体通入水中即可得到甚纯的硝酸,不过工业一般用稀硝酸吸收二氧化氮。这样制得的硝酸浓度通常为68%。

製備純硝酸

[编辑]

製造純硝酸則是把濃硫酸硝酸鹽混合加熱,反應式為:

NaNO₃+H₂SO₄ → NaHSO₄+HNO₃

其二步反应是硫酸氢盐与硝酸盐反应,值得注意的是,反应温度更高,硝酸会分解,影响产率。

人体影响

[编辑]

硝酸不论浓稀溶液都有氧化力和腐蚀力,对人很危险,仅溅到皮肤上也会引起严重烧伤。皮肤接触硝酸后会慢慢变黄,最后变黄的表皮会起皮脱落(硝酸和蛋白質接觸後,會引起黄蛋白反应而變性)。此外,濃硝酸需以深色玻璃瓶盛裝,避免受到光照反應釋出有毒NO2

与金属反应

[编辑]

一般的与活泼金属反应生成氢气

2HCl(aq)+Zn(s)ZnCl2(aq)+H2(g){\displaystyle {\ce {2HCl(aq) + Zn(s) -> ZnCl2(aq) + H2(g)}}}

硝酸根(NO₃⁻)的氧化力氢离子(H⁺)强,硝酸与金属反应不会生成氢气。

浓硝酸(约16mol/L)与金属反应,主要生成红棕色的二氧化氮气体:

Zn(s)+4HNO3(aq)Zn(NO3)2(aq)+2NO2(g)+2H2O(l){\displaystyle {\ce {Zn(s) + 4HNO3(aq) -> Zn(NO3)2(aq) + 2NO2(g) + 2H2O(l)}}}

稀硝酸(约6mol/L)与金属反应,主要生成一氧化氮气体:

3Zn(s)+8HNO3(aq)3Zn(NO3)2(aq)+2NO(g)+4H2O(l){\displaystyle {\ce {3Zn(s) + 8HNO3(aq) -> 3Zn(NO3)2(aq) + 2NO(g) + 4H2O(l)}}}

更稀的硝酸(约2mol/L以下)与金属反应,产物从一氧化二氮氮气铵根离子不等。

普遍认为,硝酸与金属反应时,各还原产物(NO₂、NO、N₂O、N₂、NH₃)都可以生成。但硝酸、水、氮氧化物亚硝酸连二次硝酸等物质间的多對平衡,不同浓度硝酸的还原产物有很大差异。

极稀硝酸和活泼金属生成氢气的说法没有得到证实。[來源請求]

工业用途

[编辑]

硝酸在工业和实验室都是很常用的酸。

作为硝酸盐和硝酸酯的必需原料,硝酸用来制取硝酸铵硝酸钾等一系列硝酸盐类氮肥;也用来制取三硝基甲苯(TNT)、硝化甘油等硝酸酯类或含硝基的炸药

它同时是氧化劑,也用来精炼金属:先把不纯的金属氧化成硝酸盐,排除杂质后再还原。

参見

[编辑]

注释

[编辑]
  1. ^Nitric Acid. [2020-09-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01-29). 
  2. ^P. W. Atkins, Molecules, 1987,ISBN 0-7167-5019-8
化合物
氢化物及其衍生物
氧化物
无机酸和盐
拟卤素
鹵化物
含氮有机物
其它
HNO3He
LiNO3Be(NO3)2
Be4O(NO3)6
B(NO3)4-RONO2NO3-
NH4NO3
OFONO2Ne
NaNO3Mg(NO3)2
[Mg(NH3)6]2+
Al(NO3)3SiPSClONO2Ar
KNO3Ca(NO3)2Sc(NO3)3Ti(NO3)4
TiO(NO3)2
VO(NO3)2
VO(NO3)3
VO2NO3
Cr(NO3)2
Cr(NO3)3
CrO2(NO3)2
Mn(NO3)2
Mn(NO3)3
Fe(NO3)2
Fe(NO3)3
FeONO3
Co(NO3)2
Co(NO3)3
Ni(NO3)2
[Ni(N2H4)3]2+
[Ni(NH3)6]2+
[Cu(CH3CN)4]+
Cu(NO3)2
Zn(NO3)2Ga(NO3)3Ge(NO3)4AsSeBrNO3
Br(NO3)3
Kr
RbNO3Sr(NO3)2Y(NO3)3Zr(NO3)4
ZrO(NO3)2
NbO(NO3)3MoO2(NO3)2TcRu(NO3)3
Ru(NO)(NO3)3
Rh(NO3)3Pd(NO3)2
Pd(NO3)4
AgNO3Cd(NO3)2In(NO3)3Sn(NO3)2
Sn(NO3)4
Sb(NO3)3TeINO3
I(NO3)3
Xe(NO3)2
FXeNO3
CsNO3Ba(NO3)2镧系Hf(NO3)4TaO(NO3)3WO2(NO3)2ReO3NO3[Os(NH3)4L1L2]2+Ir3O(NO3)10[Pt(NH3)4]2+H[Au(NO3)4]
[Au(NH3)4]3+
Hg2(NO3)2
Hg(NO3)2
TlNO3
Tl(NO3)3
Pb(NO3)2Bi(NO3)3
BiONO3
Po(NO3)4AtRn
FrRa(NO3)2锕系RfDbSgBhHsMtDsRgCnNhFlMcLvTsOg
镧系La(NO3)3Ce(NO3)3
(NH4)2Ce(NO3)6
Pr(NO3)3Nd(NO3)3Pm(NO3)3Sm(NO3)3Eu(NO3)3Gd(NO3)3Tb(NO3)3Dy(NO3)3Ho(NO3)3Er(NO3)3Tm(NO3)3Yb(NO3)3Lu(NO3)3
锕系Ac(NO3)3Th(NO3)4Pa(OH)2(NO3)3UO2(NO3)2Np(NO3)4
NpO2NO3
NpO(NO3)3
NpO2(NO3)2
Pu(NO3)4
PuO2(NO3)2
Am(NO3)3Cm(NO
3
)
3
Bk(NO3)3Cf(NO3)3EsFmMdNoLr
国际
各地
学术
检索自“https://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硝酸&oldid=89359361
分类:​
隐藏分类:​

[8]ページ先頭

©2009-2025 Movatter.j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