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石排灣邨 Shek Pai Wan Estate | |
|---|---|
| 概要 | |
| 類型 | 租住屋邨 |
| 地點 | 香港南區 |
| 地址 | 香港仔漁光道68號[1] |
| 坐标 | 22°15′N114°10′E / 22.25°N 114.16°E /22.25; 114.16 |
| 托建方 | 香港房屋委員會 |
| 入伙年份 | 重建前: 1966至1968年 重建後: 2005年 |
| 技术细节 | |
| 座数 | 8 |
| 其他信息 | |
| 住宅套数 | 5,300(截至2024年6月30日) |
| 单套面积 | 17.8至53.7 m2 192至578 sq ft 平方英尺(ft²) |
| 住户数 | 5,200(截至2024年6月30日) |
| 認可人口 | 14,100(截至2024年6月30日) |
| 地圖 | |
![]() | |
石排灣邨(英語:Shek Pai Wan Estate)是香港房屋委員會轄下的公共屋邨之一,重建項目編號為HK25RR[2],位於香港南區香港仔石排灣,由香港房屋委員會負責屋邨管理。


重建前的石排灣邨為一徙置屋邨,位於香港仔石排灣漁光道,於1964年籌劃興建,1965年1月動工興建首幢樓宇[3],於1966年至1968年建成,主要用作安置涌尾的艇戶,以騰出水域作填海之用[4]。全邨擁有7幢第4型徙廈,第1-5座樓高16層,設有升降機;第6及第7座樓高7層,不設升降機。當中第2座於1985年被列入「26座問題公屋」名單當中,於1988年率先清拆並改建為臨時公園,其餘6座的樓宇就根據整體重建計劃於1999年清拆,進行一次過的整體重建。
在1967年10月26日,徙置事務處於第6座舉行了一個慶祝典禮,紀念接受徙置居民達100萬人,並為此邨進行官方揭幕式,儀式由港督戴麟趾主持,而各徙置區街坊代表,以及全港第一位徙置區居民劉宗義亦有份觀禮。當中,第100萬名徙置區居民、時年6歲的馮桂珍,在典禮上代表其一家從港督手上接收單位門匙[5]。
邨內設有一個7人石地足球場,兩個標準籃球場(位於第3座與第4座之間及第5座)以及一個只得半場的籃球場(在第4座,主要供小學使用,但亦公開給予市民使用),而足球場在重建時亦得到保留。當時亦有各一間小學相連於第4座及第5座(類似的第四型大廈還有慈雲山邨其中八座,元朗邨3及4座,以及東頭邨22座等20餘座),在第5座設有露天街市。而第3座是唯一一座沒有地下商舖,但在3樓、9樓及13樓容許指定的家庭開辦士多,而第3座是沒有公廁的,其餘的均設有公廁供商舖使用。
隨著房委會的「整體重建計劃」,石排灣邨於1998年6月30日永久封閉,翌年正式清拆重建,不少選擇原區安置的受影響居民遷入田灣邨。另一方面,隨著新石排灣邨落成,黃竹坑邨亦清拆重建,原黃竹坑邨居民於2007年9月29日前全數遷出,不少選擇原區安置的受影響居民均會遷入新石排灣邨。
新石排灣邨由房屋署總建築師(2)及周余石建築師事務所聯手設計,共有8座出租公屋大廈,分別名為碧朗、碧月、碧銀、碧輝、碧蔚、碧祿、碧山、碧園樓。邨內設有1個舊邨保留下來的7人石地足球場、一個標準籃球場(位於碧蔚樓後與7人石地足球場對落的山坡之間)、兩個只供小學用的標準籃球場、一個平台、2個羽毛球場及多個遊樂場和兩個露天劇場等。石排灣邨為本港唯一設有靈活性大廈(原先作居屋用途,因「孫九招」改作公屋)及港島區唯一設有新和諧一型大廈的公共屋邨。
新邨內加設一個小型商場、一個停車場及多個社區中心。居民如要買菜,可到隔鄰的漁光道街市。又可到漁光道體育館運動。
新邨項目的名稱為石排灣邨重建計劃,於1999年9月完成設計,造價為約32.5億港元[6]。第一期的承建商為瑞安承建有限公司;第二期原先由德信建築承建,但因施工緩慢及拖欠工人薪金,被房署勒令終止合約而導致爛尾;接手的承建商為興勝創建有限公司。
所有新廈於2005年9月至2007年間分期入伙。
石排灣邨所有樓宇的名稱均以漢字「碧」為開首(碧〇樓),其部首更是石部,以呼應屋邨名稱。
| 樓宇名稱(座號)[1] | 樓宇類型[7] | 落成年份 | 層數 | 每層伙數 | 每座單位總數(伙) | 建築師 | 承建商 | 提供升降機的廠商 | 期數 |
|---|---|---|---|---|---|---|---|---|---|
| 碧朗樓(第1座) | 新和諧一型 (第二款,特別設計[註 1]) | 2005年 | 40 | 20(1-18樓,20-25樓) 19(19樓,26-40樓) | 785 | 房屋署總建築師(2)、 周余石建築師事務所 | 瑞安承建有限公司 (地基為俊和建築) | 富士達 (載重量為1000公斤) | 1 |
| 碧月樓(第2座) | 新和諧一型 (第二款) | 39 | 20(1-18樓,20-39樓) 19(19樓) | 799 | |||||
| 碧銀樓(第3-3A座) | 新和諧一型(第一款,特別設計[註 2]) 連新和諧附翼大廈五型第二款 | 39(主樓) 34(附翼) | 30(1-18樓,20-34樓) 29(19樓) 19(35-39樓) | 1095 | |||||
| 碧山樓(第4座) | 新和諧一型(第二款) | 2007年 | 40 | 20(1-18樓,20-40樓) 19(19樓) | 799 | 德信建築[註 3] (地基為金門建築) | 富士達 (載重量為900公斤) | 2 | |
| 碧園樓(第5座) | |||||||||
| 碧蔚樓(第6座)[註 4] | 靈活性大廈 | 10 | 400 | ||||||
| 碧綠樓(第7座)[註 4] | |||||||||
| 碧輝樓(第8座) | 小型單位大廈 | 2005年 | 9 | 24 | 216 | 富士達 | 1 |
| 重建前的石排灣邨 | ||||||
|---|---|---|---|---|---|---|
| 樓宇座號 | 樓宇類型 | 落成年份 | 拆卸年份 | 承建商 | 重建後原地所屬的樓宇 | 安置屋邨 |
| 第1座 | 第四型徙置大廈 | 1966年[4] | 1999年 | 德榮建築 | 碧輝樓 | 田灣邨 |
| 第2座[註 5] | 1967年 | 1988年 | 香港仔聖伯多祿天主教小學 | 利東邨 | ||
| 第3座 | 1999年 | 田灣邨 | ||||
| 第4座 | 碧蔚樓 | |||||
| 第5座 | 1968年 | 碧月樓 | ||||
| 第6座 | 1967年 | 碧朗樓 碧綠樓 | ||||
| 第7座 | ||||||
全邨樓宇均牽涉26座問題公屋醜聞,其中2座更是26座問題公屋之一,其混凝土強度未達高層單位20.7MPa或低層單位31MPa的標準,相關樓宇均已納入整體重建計劃下重建


屋邨休憩空間分為兩部分,地面設有廣場、羽毛球場、籃球場、洗手間和兒童遊樂場。而平台層設露天劇場、棋藝區、兒童遊樂場和網球場。而屋邨亦設有停車場。

石排灣商場設於地庫一層,商用面積約1,300平方米,主要租戶包括百佳超級市場、Circle K、聖安娜餅屋、補習中心、一間牙醫診所和自動櫃員機。餐廳為大家樂快餐店。LG2層設香港青年協會賽馬會Media 21媒體空間。而地面設石排灣邨公共運輸交匯處,有巴士總站、專線小巴站及的士站。租戶包括新生糕美和新生精神康復會石排灣綜合培訓中心。
石排灣商場在2023年未到2024年初更換標誌。

| 交通路線列表 |
|---|
港島專線小巴 港島專線小巴 港島專線小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