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vatterモバイル変換


[0]ホーム

URL:


跳转到内容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搜索

石圍角

坐标22°22′31″N114°07′25″E / 22.37528°N 114.12361°E /22.37528; 114.12361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提示:此条目的主题不是石圍角 (選區)
此條目介紹的是位於香港荃灣區的地方名稱。关于座落在該地的公共屋邨,请见「石圍角邨」。
石圍角
Shek Wai Kok
從城門谷鳥瞰石圍角(2018年)
城門谷鳥瞰石圍角(2018年)
石圍角在香港的位置
石圍角
石圍角
石圍角在香港的位置
坐标:22°22′31″N114°07′25″E / 22.37531°N 114.12369°E /22.37531; 114.12369
行政區 香港
地區新界
荃灣區
时区香港時間UTC+8

石圍角(英語:Shek Wai Kok),是香港的一個山地,位於新界荃灣區的東北部,現時範圍大致上為老圍山坡之下、石圍角邨一帶。

歷史

[编辑]

昔日的石圍角有不少的原居民村落寮屋,當中這些村落群形成了鄉村石圍角村。該村及鄰近的老圍村均為荃灣區歷史最悠久的村落[1]

19世紀末,當時的荃灣分為四個「約」:海壩葵涌青衣石圍角,合稱為「荃灣四約」[2]。四個約的首領共同成立了「荃灣全安局」(今荃灣鄉事委員會之前身),負責維持荃灣地區的治安[3][4]

重置村落

[编辑]
石圍角原有的村落獲搬遷至梨木樹邨以南重新安置,並改名為「石圍角新村」。

自1960年代中期起,當時的香港政府已計劃發展石圍角並興建新的公共屋邨[5][6][7]。為此,政府需要徵用石圍角村的土地以及清拆附近的寮屋區[5][6],期間有村民因不滿賠償方案而致函理民府反對[6][8],甚至一度向荃灣裁判法院申請控告房屋署[9]。1977年10月,石圍角村遷至和宜合道梨木樹邨一帶以作重新安置[10][11][12]。經重置後的村落改稱為「石圍角新村」,至於原址則交由香港房屋委員會(房委會)負責興建公共屋邨[11][13]。石圍角新村是獲新界小型屋宇政策認可的鄉村之一[10][14]

興建公共屋邨

[编辑]
主条目:石圍角邨
現今的石圍角建有公共屋邨石圍角邨,邨名以原地名稱命名。

石圍角的公共屋邨發展項目於1977年11月開始動工建設[15][16],按興建時間排序為當時荃灣區範圍內的第14個公共屋邨[15][17][註 1]。在規劃新公共屋邨期間,當局曾一度打算以城門谷的原名成安谷[18],將其命名為「成安邨」[11][13]。1977年6月,房委會最終決定採用原地名稱石圍角作為邨名,定名為「石圍角邨」並沿用至今[11][15][17]石圍角邨於1980年至1982年間分階段落成並陸續入伙,總計有8座樓宇[11][19]

住宅

[编辑]

石圍角的住宅主要位於象鼻山路以南一帶,如公共屋邨石圍角邨、私人屋苑怡景園均座落於此。至於象鼻山路以北則為鄉村式發展用地,以中低密度住宅為主。

公共屋邨

[编辑]

私人屋苑

[编辑]

鄉村

[编辑]
  • 石圍角邨
    石圍角邨
  • 怡景園
    怡景園
  • 海壩村
    海壩村

區內設施

[编辑]

文康設施

[编辑]
  • 城門谷公園
    城門谷公園
  • 城門谷游泳池
    城門谷游泳池
  • 城門谷運動場
    城門谷運動場
  • 蕙荃體育館
    蕙荃體育館

社區設施

[编辑]
  • 石圍角公共圖書館
    石圍角公共圖書館
  • 石圍角社區會堂
    石圍角社區會堂
  • 荃灣救護站
    荃灣救護站

宗教設施

[编辑]

石圍角北部的宗教氣息甚為濃厚,山上以眾多佛教寺院及道教宮觀而聞名[2][20]

  • 東普陀
    東普陀
  • 圓玄學院
    圓玄學院
  • 西方寺
    西方寺
  • 荃灣龍母廟
    荃灣龍母廟
  • 香海慈航
    香海慈航

道路

[编辑]
Shek Wai Kok Road
石圍角路
石圍角路東段近石圍角巴士總站
命名文件香港政府憲報》憲示第3497號[21]
《香港政府憲報》第3961號公告[22]
命名日期1983年11月4日(首次刊憲)
1990年11月2日(重新刊憲)
道路長度0.64公里(0.40英里)
车速限制50公里每小時
车道数4線雙程(2線雙程分隔道路;蕙荃路至石蓮樓對出行人過路處)
3線雙程(2線往二陂圳路方向及1線往蕙荃路方向,不分隔道路;石蓮樓對出行人過路處至二陂圳路)
地點香港新界荃灣區石圍角
起點荃灣區荃灣蕙荃路
終點荃灣區老圍二陂圳路
建造
通車1980年7月20日(原有道路走線)
1989年12月28日(現時道路走線)

石圍角路(英語:Shek Wai Kok Road),是香港的一條道路,位於新界荃灣區東北部的石圍角,全長約640米,整體呈西南—東北走向,西接蕙荃路、東至二陂圳路。石圍角路貫通整個石圍角,是區內的最主要道路,亦是進出石圍角邨的唯一公眾道路。此外,該道路連同二陂圳路、三棟屋路均為荃灣市中心往返老圍梨木樹一帶的最直接途徑,以及荃灣市中心往返城門隧道的次直接途徑[註 2]

1980年7月20日,石圍角路配合石圍角邨落成而通車,並於1983年11月4日正式刊憲命名[21]。在石圍角路落成初期,原有道路走線為西接德士古道北、東至象鼻山路。但到了1980年代中後期,隨著德士古道北及象鼻山路先後改為高架道路幹線道路,石圍角路西端因而修改為連接蕙荃路,東端亦改用下通道形式連接二陂圳路,有關工程於1989年12月28日完成。1990年11月2日,石圍角路重新刊憲命名[22]

石圍角路全段實施雙程行車,石蓮樓對出的行人過路處以西之路段設有路壆分隔東、西行車輛,東行及西行方向各設兩條行車線;至於行人過路處以東的路段則僅以雙白線作分隔,東行(二陂圳路方向)設兩條行車線、西行(蕙荃路方向)設一條行車線。

區內其他街道包括石安街石貴街等。

交通

[编辑]
交通路線列表
港鐵
石圍角巴士總站石圍角路
九龍新界巴士
32石圍角奧運站
32H象山荔枝角
32M葵芳站象山
36荃灣西站梨木樹
36R香港體育館石圍角只限香港體育館舉行大型活動後服務
40P荃灣(如心廣場)觀塘碼頭
43P荃灣西站香港科學園只限平日繁忙時間服務
43X馬鞍山(耀安)荃灣西站
234C深井觀塘翠屏北邨只限平日繁忙時間服務
236R佐敦(匯民道)荃灣站只限特定日子服務(西九文化區)
N36荃灣站梨木樹通宵服務
SP3啟德體育園青富苑只限啟德體育園舉行大型活動後服務
過海隧道巴士
紅色公共小巴
蕙荃路
九龍新界巴士
32H象山荔枝角
32M葵芳站象山
33R荃灣(愉景新城)北潭涌只限星期六、日及公眾假期服務
36荃灣西站梨木樹
39A荃灣西站荃威花園
43P荃灣西站香港科學園只限平日繁忙時間服務
43X馬鞍山(耀安)荃灣西站
46S顯徑荃灣(如心廣場)只限平日繁忙時間服務
49X沙田(廣源)青衣碼頭
236R佐敦(匯民道)荃灣站只限特定日子服務(西九文化區)
N36荃灣站梨木樹通宵服務
SP3啟德體育園青富苑只限啟德體育園舉行大型活動後服務
過海隧道巴士
134R灣仔會展荃灣(灣景花園)只限特定日子服務
934A荃灣(荃威花園)灣仔菲林明道只限平日繁忙時間服務
936R香港大球場荃灣(灣景花園)只限特定日子服務(香港大球場
R934荃灣(灣景花園)銅鑼灣(維園)灣仔只限特定日子服務(渣打馬拉松賽事)

區議會議席分佈

[编辑]

為方便比較,以下列表以荃錦交匯處德士古道北以東、城門道以北為範圍。

年度/範圍屬區2000年-2003年2004年-2007年2008年-2011年2012年-2015年2016年-2019年2020年-2023年
象鼻山路以北(鄉村為主)荃灣區西南方向屬石圍角選區
東北方向屬象石選區
象鼻山路以南(公屋為主)
註:以上主要範圍尚有其他細微調整,請參閱有關區議會選舉選區分界地圖。

參見

[编辑]

註釋

[编辑]
  1. ^首13個公共屋邨分別為大窩口邨葵涌邨石籬邨福來邨石蔭邨梨木樹邨葵芳邨葵興邨葵盛邨荔景邨麗瑤邨長青邨象山邨[17]。該數字以1977年時荃灣區分界內的公共屋邨計算,故包含葵涌及青衣區(今葵青區)於1985年脫離該區前便興建中或已落成的公共屋邨。
  2. ^僅次於使用象鼻山路,較取道青山公路-葵涌段昌榮路和宜合道為快。

參考文獻

[编辑]
  1. ^Elizabeth Lominska Johnson; Graham E. Johnson. A Chinese Melting Pot: Original People and Immigrants in Hong Kong's First 'New Town' [融合華人:香港首個「新市鎮」的原住民及移民].香港大學出版社. 2019: 22.ISBN 978-988-8455-89-8(英语). 
  2. ^2.02.1Alan Cheung.香港村屋漫談(八)(下)荃灣現代城市的村落. 大紀元時報(香港). 2013-05-24 [2018-11-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1-14)(中文(香港)). 
  3. ^義勇祠之由來. 荃灣鄉事委員會. [2022-04-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6-23)(中文(香港)). 
  4. ^歷史——荃葵青. 港文化18區. 2012 [2022-04-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6-10)(中文(香港)). 
  5. ^5.05.1荃灣續增闢 廉租大廈區 擇在石圍角古坑附近. 華僑日報. 1965-07-07: 12 [2025-04-14](中文(香港)). 
  6. ^6.06.16.2當局在荃灣建屋 要收石圍角民地 村民函理民府表示反對. 大公報. 1973-07-19: 4 [2025-04-13](中文(香港)). 
  7. ^以象山邨石圍角邨為中心 荃灣北部發展訂定 共容居民五萬餘人 各項公共設施完備 休憇場地十餘公頃 兩個新邨六個新村聯成好住宅區. 華僑日報. 1979-12-06: 35 [2025-04-05](中文(香港)). 
  8. ^石圍角等三村居民 再促當局合理賠償. 大公報. 1974-04-17: 4 [2025-04-15](中文(香港)). 
  9. ^新界拆屋引起糾紛 石圍角拆村屋 村民控房屋署. 華僑日報. 1976-10-06: 12 [2025-04-07](中文(香港)). 
  10. ^10.010.1地方-新界西認可鄉村. 香港地方. [2022-06-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4-28)(中文(香港)). 
  11. ^11.011.111.211.311.4爾東.漫遊新界西屋邨. 明報出版社. 2011-06-22: 26-29 [2020-08-31].ISBN 978-988-8082-14-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5-13)(中文(香港)). 
  12. ^北葵涌村屋已落成 居民月底遷入新居 住戶受石圍角邨工程影响村民. 華僑日報. 1977-10-04: 10 [2025-04-07](中文(香港)). 
  13. ^13.013.1荃灣石圍角興建 龐大公共屋邨 建費一億三千萬可容住客近四萬. 工商日報. 1976-09-28: 8 [2024-10-18](中文(香港)). 
  14. ^在新界小型屋宇政策下之認可鄉村名冊(PDF).地政總署. 2009-09 [2022-07-12]. (原始内容存档(PDF)于2021-10-01). 
  15. ^15.015.115.2荃灣再添新屋邨 石圍角年底動工. 華僑日報. 1977-08-15: 26 [2025-04-04](中文(香港)). 
  16. ^禾輋邨增建三長型大廈 明年底落成 新街市停車場商店酒樓同期竣工 石圍角邨第一期工程下月中展開. 華僑日報. 1977-10-25: 10 [2021-11-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1-10)(中文(香港)). 
  17. ^17.017.117.2荃灣建第14個屋邨 石圍角邨年底動工 三年落成可容納三萬四千人. 工商日報. 1977-06-10: 6 [2024-10-18](中文(香港)). 
  18. ^成安谷上象山邨 康樂設備最齊全. 華僑日報. 1978-09-04: 16 [2020-08-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5-13)(中文(香港)). 
  19. ^物業位置及資料——石圍角邨. 香港房屋委員會及房屋署. [2022-04-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6-11)(中文(香港)). 
  20. ^荃灣 —— 傳統習俗與生活. 香港旅遊發展局. [2022-04-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2-21)(中文(香港)). 
  21. ^21.021.1政務總署佈告:街道命名 (报告). 香港政府憲報第125卷第44期. 1983-11-04. 3497(中文(香港)). 
  22. ^22.022.1地政總署:街道命名 (报告). 香港政府憲報第132卷第44期. 1990-11-02. 3961(中文(香港)). 
  23. ^公共小巴路線:荃灣—象山. 小巴薈. 2017-12-24 [2020-05-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6-05)(中文(香港)). 
  24. ^公共小巴路線:旺角—象山. 小巴薈. 2019-10-01 [2020-05-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4-05)(中文(香港)). 
  25. ^公共小巴路線:荃灣—老圍. 小巴薈. 2018-11-18 [2020-08-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9-13)(中文(香港)). 

外部連結

[编辑]
维基共享资源上的相关多媒体资源:石圍角
芙蓉山老圍
老圍象鼻山
荃灣城門谷
西
 石圍角  
荃灣大窩口
城門谷
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區劃香港特別行政區區旗
荃灣區
元朗區
屯門區離島區

本區主要地方

沙田區

荃灣荃灣市中心 -柴灣角 -荃灣西約
青洲仔半島 -馬灣 -青龍頭 -深井 -汀九 -荃景圍 -石圍角 -梨木樹

區內其他地方

新界大陸曹公潭 -油柑頭 -釣魚灣 -青龍灣 -海美灣 -更生灣 -雙仙灣 -汀九灣 -近水灣 -麗都灣 -城門谷 -和宜合 -上葵涌 -象鼻山 -三疊潭 -芙蓉山 -老圍 -川龍 -大帽山
大嶼山東北部陰澳 -竹篙灣 -扒頭鼓 -花坪村 -三轉 -二轉 -大轉 -大陰頂
馬灣島北灣 -珀麗灣 -東灣 -大嶺頭
其他島嶼:燈籠洲 -長索

葵青區
香港主要行車下通道
香港島
香港行車隧道標誌
九龍
新界
1:屬東區海底隧道範圍
2:位於深圳南山區
路政署管理的免費行車下通道,主要在道路下方穿越,長度比其他一般行車隧道短,有部分下通道亦包括行人路設施,括號為路政署結構編號
南丫島
南丫島
梅窩
大嶼山
大澳
東涌
粉嶺
沙頭角
上水
打鼓嶺
坑口
西貢
沙田
屯門
西貢北
大埔
馬灣及大嶼山東北
荃灣
葵涌
青衣
厦村
錦田
八鄉
屏山
新田
十八鄉
相关条目:香港鄉村列表

22°22′31″N114°07′25″E / 22.37528°N 114.12361°E /22.37528; 114.12361

检索自“https://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石圍角&oldid=88095389
分类:​
隐藏分类:​

[8]ページ先頭

©2009-2025 Movatter.j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