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馬中村藩(日语:相馬中村藩/そうまなかむらはん Sōmanakamura-han */?),又稱中村藩(日语:中村藩/なかむらはん Nakamura-han */?)或相馬藩(日语:相馬藩/そうまはん Sōma-han */?),是一個位於日本陸奧國中村(現福島縣相馬市中村(日语:中村町 (福島県)))的藩,成立時期方面,按《藩史大事典》記載首任藩主相馬義胤(日语:相馬義胤 (十六代当主))就任藩主的日期是天正6年(1578年)1月,同時又記載中村藩在天正18年(1590年)獲豐臣秀吉安堵知行而成形(奧州仕置[1]),其後在慶長7年5月12日(1602年7月1日)被改易,同年10月重獲安堵,慶長16年12月2日(1612年1月4日)入主藩廳中村城(日语:相馬中村城),藩主是最初為外樣後來變成譜代的相馬家(日语:相馬氏)[2]:157-161,表高(日语:表高)是六萬石,內高(日语:内高)則是十三萬六千石[3],藩校(日语:藩校)是育英館[4]。
文治5年(1189年),千葉常胤(日语:千葉常胤)隨源賴朝參與奧州征伐有功,在獲賜的領地中將行方郡(日语:行方郡 (福島県))分給次子相馬師常(日语:相馬師常),自此成為相馬氏領地的一部分,其後在元亨3年(1323年)由相馬重胤(日语:相馬重胤)直接管治,嘉曆元年(1326年)興建小高城(日语:小高城)[2]:157,在經歷南北朝時代和戰國時代後仍然維持統治[3]。天正18年(1590年),豐臣秀吉在奧州仕置中安堵相馬氏於宇多郡(日语:宇多郡)、行方郡和標葉郡(日语:標葉郡),總共四萬八千七百石的領地[1]。慶長3年(1598年)8月,相馬義胤從小高城遷移至牛越城(現南相馬市原町區(日语:原町区)牛越(日语:石神村 (福島県))[5]),其後由於在關原之戰中未有作為德川氏的一方參戰[1],加上與石田三成方的佐竹氏交情深厚,而在慶長7年5月12日(1602年7月1日)被改易,不過其後義胤之子相馬利胤(日语:相馬利胤)提出的訴狀(日语:陳状)獲得接納[2]:157,同年10月行方郡約三萬一千石、標葉郡約一萬三千石以及宇多郡約一萬四千石,總共約六萬石的領地獲安堵,並且以義胤隱居的形式,由利胤繼承[4]。
翌年,利胤以牛越城不吉利,差點導致領地被沒收為由重返小高城,慶長16年12月2日(1612年1月4日)入主在宇多郡新建的中村城[2]:161[6],並且讓領地達28石或以上的藩士移居至城下町,稱為府下給人(日语:給人),28石以下的則稱為在鄉給人,元和3年(1617年)時583名在鄉給人希望能夠免去對藩士的役金(日语:役金)徵稅,從而交還知行[7],另一方面府下給人則在明曆元年(1655年)開始為期三年的檢地後改為藏米知行(日语:蔵米知行)[1]。寬永6年(1629年)1月,中村藩在天正檢地時是四萬八千七百石,文祿檢地時則是約六萬石,因此在這之前中村藩的表高一直均是四萬八千七百石,在第13代相馬義胤(日语:相馬義胤 (相馬中村藩主))的一代開始改為六萬石。慶安4年(1651年),義胤死去,翌年由上總久留里藩主土屋利直(日语:土屋利直)的次子式部作為末期養子入贅相馬家,即相馬忠胤(日语:相馬忠胤),萬治2年2月29日(1659年4月20日)取得相當於譜代大名的帝鑑間詰(日语:帝鑑の間)待遇。貞享元年12月30日(1685年2月3日),相馬昌胤(日语:相馬昌胤)拜授譜代席,元祿2年3月2日(1689年4月21日)就任江戶城奧詰,同年6月4日(7月20日)奉命奉公(日语:奉公)於將軍德川綱吉。正德元年(1711年),中村藩受惠於開發新田(日语:新田),雖然表高是六萬石,但是稻米的產量卻達到約十七萬四千俵(日语:俵 (単位))(三斗二升俵)[2]:157、162。
不過,由於相馬中村藩士相對於藩的規模來說過多,而且又需要負擔興建護國寺觀音堂等的國役(日语:国役),債務不斷增加,加上享保大饑荒和寶曆饑荒(日语:宝暦の飢饉)爆發,導致藩的財政一落千丈[4]。對此,寶曆6年2月17日(1756年3月17日),相馬尊胤(日语:相馬尊胤)宣佈所有人減薪一半,其後繼任的相馬恕胤(日语:相馬恕胤)採取嚴格的儉約令(日语:奢侈禁止令),將家中的知行全數改為扶持方(日语:蔵米)。天明3年(1783年),天明大饑荒爆發,翌年6月為止領內有8,500人死去。同年12月26日(1785年2月5日),相馬祥胤(日语:相馬祥胤)向江戶幕府請求貸款一萬兩被拒絕後,再次請求下終於借到五千兩,同時則受到差控(日语:差控)處分。文化14年(1817年),相馬益胤(日语:相馬益胤)將表高六萬石當成一萬石來嘗試改善財政,不過隨著天保大饑荒在天保4年和7年(1833年和1836年)爆發,領內荒廢程度達至頂點[2]:157-158、163-164。弘化2年(1845年),相馬充胤(日语:相馬充胤)為了改善情況,採取二宮仕法(日语:報徳仕法),由師承二宮尊德的富田高慶(日语:富田高慶)實施各種對策[4],又從加賀國、越中國、越後國、能登國和因幡國等地引入農民[7]。戊辰戰爭爆發後,中村藩在仙台藩施壓下,參與奧羽越列藩同盟[3],最終在明治元年(1868年)8月投降[4],相馬誠胤(日语:相馬誠胤)被處以謹慎(日语:謹慎),同年8月21日(10月6日)解除,10月13日(11月26日)安堵[7],同年12月7日(1869年1月19日),中村藩的三郡劃入至磐城國[8]。明治4年7月14日(1871年8月29日),廢藩置縣,中村藩改組成中村縣[2]:165,同年11月2日(12月13日)與三春縣、泉縣、湯長谷縣、平縣、棚倉縣以及笠岡縣、小見川縣和多胡縣的一部分合併成平縣,同年11月29日(1872年1月9日)改稱磐前縣(日语:磐前県)[7],1876年8月21日與若松縣(日语:若松県)一同併入福島縣[9]。
| 出自 | 家格 | 藩主名稱 | 石高 |
|---|---|---|---|
| 相馬家(日语:相馬氏) | 外樣 | 相馬義胤(日语:相馬義胤 (十六代当主)) | 四萬八千七百石 |
| 相馬利胤(日语:相馬利胤) | |||
| 相馬義胤(日语:相馬義胤 (相馬中村藩主)) | 六萬石 | ||
| 相馬忠胤(日语:相馬忠胤) | |||
| 相馬貞胤(日语:相馬貞胤) | |||
| 相馬昌胤(日语:相馬昌胤) | |||
| 譜代 | |||
| 相馬敘胤(日语:相馬叙胤) | |||
| 相馬尊胤(日语:相馬尊胤) | |||
| 相馬恕胤(日语:相馬恕胤) | |||
| 相馬祥胤(日语:相馬祥胤) | |||
| 相馬樹胤(日语:相馬樹胤) | |||
| 相馬益胤(日语:相馬益胤) | |||
| 相馬充胤(日语:相馬充胤) | |||
| 相馬誠胤(日语:相馬誠胤) |
|
|
根據《舊高舊領取調帳(日语:旧高旧領取調帳)》記載,相馬中村藩的領地如下,由於相給的關係,也有可能同時是天領、他藩領、寺社領(日语:寺社領)或旗本領[10]:
| 令制國 | 郡 | 町村 數目 | 領地 | 歸屬 府藩縣(日语:府藩県三治制) |
|---|---|---|---|---|
| 磐城國 | 標葉郡(日语:標葉郡) | 55村 | 小野田村、井手村、酒井村(谷津田村)、末森村、大堀村、小丸村、田尻村(日语:大堀村)、室原村、苅宿村、酒田村、藤橋村、立野村、西台村、加倉村(日语:苅野村)、幾世橋村(北幾世橋村)、棚鹽村(日语:幾世橋村)、高瀨村、牛渡村、權現堂村、樋渡村、川添村、請戶村(舛倉村)、兩竹村、中埜村、中濱村(日语:請戸村)、熊川村、熊村、佐山村、小入野村、夫澤村、小良濱村(日语:熊町村)、前田村、山田村、新山村、目迫村、水澤村、郡山村(細谷村)、松迫村、石熊村(日语:新山町)、上羽鳥村、下羽鳥村、澀川村(松倉村)、鴻草村、長塚村、中田村、寺澤村(日语:長塚村)、野上村(下野上村)、大川原村(日语:大野村 (福島県双葉郡))、野川村(上野川村)、落合村、津島村(下津島村、赤宇木村)、昼曾根村、羽附村、水境村、芹澤村(日语:津島村 (福島県)) | 中村縣 |
| 宇多郡(日语:宇多郡) | 42村 | 中野村、中村、西山村(日语:中村町 (福島県))、馬場野村、岩子村、南飯淵村、百槻村、大曲村、程田村、新田村、柏崎村(日语:飯豊村 (福島県相馬郡))、成田村、今田村、坪田村、富澤村(日语:八幡村 (福島県相馬郡))、立谷村、赤木村、日下石村、磯部村、柚木村、蒲庭村(日语:磯部村 (福島県))、粟津村、山上村、入山上(日语:山上村 (福島県))、東玉野村、玉野村(日语:玉野村 (福島県))、北飯淵村、本笑村、小泉村、北小泉村、新沼村、原釜村、尾濱村、和田村(日语:松ヶ江村 (福島県))、石上村、長老內村、塚部村、椎木村、大坪村、初野村、黑木村、小野村(日语:大野村 (福島県相馬郡)) | ||
| 行方郡(日语:行方郡 (福島県)) | 124村 | 全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