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vatterモバイル変換


[0]ホーム

URL:


跳转到内容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搜索

盛振爲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盛振爲

盛振爲(英語:Robert C. W. Sheng,1900年—1997年)[1][2],生于上海[3][4][5],中国法学家[1]

生平

[编辑]

1900年,盛振爲生于上海。盛振爲的父亲是中国人自己创办的基督教教会神召使徒信心会的牧师,后又升至监督。[3][6]其母曾在教会女中担任教师,教授国文。在完成中等教育后,盛振爲考入东吴大学继续读书。[3]受家庭及东吴大学影响,盛振爲在东吴大学学习期间,接受教会洗礼,成为基督徒。[5]

1921年,盛振爲自东吴大学获得文学学士学位。1924年,又自东吴大学法科(Comparative Law School of China)毕业,获得法学学士学位(LLB)。此后盛振为赴美国留学, 于西北大学法学院师从该院院长威格摩爾英语John Henry Wigmore教授研究证据法学,于1927年获得西北大学法律博士学位(J. D.)。毕业后盛振为于同年归国,在上海开业担任律师,并加入律师公会。由于长于证据法,盛振为获聘为设在上海的江苏交涉公署华洋诉讼案件上诉处帮审官,同时被东吴大学聘为兼职教授,主讲证据法学,成为在中国开设证据法学课程的第一人。1927年,盛振为被东吴大学董事会聘任为东吴大学法学院教务长并一直任职直至1940年。[3]此外,他还是东吴大学法学院首任华人教务长(此前两位分别为美国法学家查尔斯·兰金刘伯穆)。[1][4][5]1932年,日军发动一·二八事变,盛振爲参与发起上海各大学教授抗日联合会,并以东吴大学法学院的校址为该联合会办事处,盛振爲还被推举为该联合会国际宣传组负责人之一。[3]1933年1月12日,盛振爲被任命为国民政府立法院立法委员[7]

1937年,日军发动八一三事变占领上海市区,盛振爲率东吴大学法学院师生及员工迁入上海公共租界,借用慕尔堂(今名“沐恩堂”)上课。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闯入上海租界,盛振爲将东吴大学法学院部分师生迁至重庆,在重庆沙坪坝寻得校址继续办学。盛振爲坚持以比较法为宗旨的办学理念,获得东吴大学董事会肯定,盛振爲因此被提升为法学院院长。1941年起,盛振爲一直担任东吴大学法学院院长,直到1950年被撤职,由杨兆龙接任法学院院长。1943年,盛振爲与迁至重庆的沪江大学之江大学联合办学,组成东吴、沪江、之江法、商、工联合学院,盛振爲任院长。[3]

抗日战争胜利后,盛振爲将东吴大学在重庆的分支迁回上海,与留在上海的分支合并。不久,盛振爲被东吴大学董事会任命为东吴大學教務長兼法学院院长。当时,由于东吴大学校长杨永清联合国任职,一时无法回国,故东吴大学董事会命盛振爲代理校长。后来,杨永清辞去联合国工作归国,重新担任东吴大学校长,直到1952年东吴大学被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撤销。1947年,盛振爲奉国民政府派遣,赴欧美考察司法行政及法律教育,访问了许多著名高校并发表演说,交流各自的办学经验。归国后,应国民政府要求,筹办东吴大学法学院司法系,以培养无愧于世界强国的国际法官群体。[3]

1949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占领上海,包括盛振爲在内的东吴大学法学院大部分教职员工留在工作岗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盛振爲作为“旧法统人员”率先受到冲击,1950年被撤销法学院院长职务。此后,他被打成“反革命”,被判处在江苏省滨海县大有劳改农场劳动改造10年。[3]后来因宋庆龄说情,劳动改造6年后获得释放。[2]1980年代,盛振爲获得平反。[2]1981年,盛振为受聘担任华东政法学院(现华东政法大学)特聘教授和顾问,重回学术教学岗位,晚年曾参与审定《元照英美法词典》。1993年,获得中华人民共和国司法部颁发司法教育银质奖章以及奖状。1990年,在原东吴大学法学院校友的努力下,经上海市高教局批准,成立“东吴比较法进修学院”,属于成人非学历性质的民办学院,聘盛振爲担任名誉董事长。该学院在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发表及开发浦东政策落实之后,曾经一度辉煌,所聘教授多为原东吴大学法学院毕业生。[3]1997年,盛振爲逝世。[1]

著作

[编辑]
  • 盛振爲,证据法学论讲义,东吴大学法律学院出版部,1930年代
  • 盛振爲,证据学,上海私立东吴大学法学院,1948年1月
  • 盛振爲,中国继承法原论(英文),法学杂志社,
  • 盛振爲,英美法的审判制,[1]
  • 盛振爲,十九年来之东吴法律教育,法学杂志1934年第7卷第2期

荣誉

[编辑]

家庭

[编辑]
  • 盛振为一生育有三个女儿。其次女盛芸安徽大学历史系教授,毕业于南京大学,长期从事世界中世纪史研究。

参考文献

[编辑]
  1. ^1.01.11.21.31.4盛振为,苏州大学档案馆,于2013-06-13查阅[永久失效連結]
  2. ^2.02.12.2被遗忘30年的法律精英,南方周末2003年1月9日第987期互联网档案馆存檔,存档日期2013年6月12日,.
  3. ^3.03.13.23.33.43.53.63.73.8盛芸,盛振为先生之办学理念——纪念先父诞辰一百一十周年,华东政法大学学报2010年第4期,第5-15页
  4. ^4.04.1盛振爲,证据法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2年,点校说明
  5. ^5.05.15.2高积顺:盛振为——培养法律精英的教育家,法律史学术网,于2013-06-13查阅[永久失效連結]
  6. ^其他有的文献称其父是卫理公会牧师,盛芸《盛振为先生之办学理念——纪念先父诞辰一百一十周年》对此进行了更正,应为中国人自己创办的神召使徒信心会牧师,后升至监督。下文有多处其他文献有误,均依照盛芸《盛振为先生之办学理念——纪念先父诞辰一百一十周年》一文更正。
  7. ^刘寿林等编,民国职官年表,北京:中华书局,1995年
  8. ^國民政府令. 國民政府公報 (國民政府文官處). 1946-01-01,. 渝字第947號: 3页 [2023-11-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1-21). 

延伸阅读

[编辑]
教育職務
前任:
刘伯穆
(东吴大学法科教务长)
东吴大学法学院教务长
1927年—1940年
繼任:
前任:
吴经熊
东吴大学法学院院长
1941年—1950年
繼任:
杨兆龙
1933年1月12日
共90名
马寅初傅秉常呂志伊焦易堂史尚寬林 彬陳肇英马超俊劉盥訓彭養光
戴修駿樓桐蓀吳尚鷹馮兆異張志韓陶 玄鄧召蔭陳長蘅盧仲琳張鳳九
方覺慧劉積學羅 鼎蔡 瑄衛挺生劉克儁劉景新朱和中史維煥朱履龢
黃右昌郗朝俊竺景崧鄭愾辰傅汝霖(1933年12月16日免)張維翰賈士毅(1933年3月10日免)
李仲公狄 膺程中行何 遂丁超五鄧家彥(1933年2月9日免)張知本黃季陸(1933年10月12日免)
梁寒操潘雲超唐有壬(1933年9月15日免)黃復生(1933年10月12日免)王 祺王秉謙
戴 任馮自由徐元誥張國元黃一歐劉 通鄧哲熙王崑崙鄧鴻業王漱芳
鄧公玄吴经熊瞿曾澤趙 琛盛振爲陳茹玄羅運炎陳伯莊(1933年2月9日免)姚傳法
孫維棟祁志厚陳君樸王曾善陳劍如陶履謙簡又文鍾天心王孝英胡宣明
王毓祥楊公達謝壽康董其政周一志趙文炳迪魯瓦博克濟雅貢覺仲尼羅桑堅贊
1933年2月9日
共2名
1933年3月10日
共1名
1933年9月15日
共1名
谷正綱(1934年11月19日免)
1933年10月12日
共2名
1933年12月16日
共1名
1934年11月19日
共1名
1935年1月12日
共86名
焦易堂(1936年9月5日免)陳肇英(1936年9月5日免)陳璧君(1936年9月5日免)李任仁(1936年12月5日免)關素人(1945年10月22日免)梁寒操(1944年1月22日免)連聲海(1939年1月20日免)劉盥訓彭養光(1946年10月14日免)呂志伊(1940年3月死)盧仲琳劉積學(1942年7月18日免)朱和中(1940年12月死)戴任(1936年12月5日免)王秉謙(1947年2月7日免)鄭洪年(1942年3月12日免)凌鉞(1946年9月2日免)黃一歐(1945年7月23日免)傅秉常(1943年2月18日免)吳尚鷹(1941年6月18日免)马寅初(1947年6月21日免)陳長蘅衛挺生劉振東(1942年6月4日免)王徵(1937年2月6日免)黃右昌戴修駿樓桐蓀羅鼎蔡瑄(1945年2月3日免)郗朝俊(1936年8月15日免)林彬劉克儁吴经熊(1942年3月28日免)陳茹玄趙琛(1946年6月25日免)盛振爲(1942年7月18日免)瞿曾澤(1942年7月18日免)周緯(1938年12月24日免)趙迺傳楊公達(1945年2月3日免)陶履謙(1936年9月5日免)夏晉麟(1942年6月5日免)楊幼炯陳顧遠梅汝璈徐元誥(1942年3月12日免)鄧公玄陳劍如(1936年12月5日免)王崑崙何遂鍾天心周一志(1947年12月13日免)蕭淑宇(1942年7月18日免)羅運炎(1942年3月12日免)姚傳法胡宣明簡又文(1942年3月28日免)趙懋華劉通史尚寬(1942年1月27日免)史維煥(1942年10月20日免)程中行(1941年6月4日免)董其政林柏生(1939年1月7日免)張國元(1941年10月8日免)吳開先(1942年7月18日免)張志韓(1936年12月5日免)王漱芳(1936年12月5日免)李仲公(1939年3月9日免)狄膺鄧哲熙(1936年12月5日免)鄧鴻業祁志厚戈定遠(1936年9月5日免)彭醇士梅恕曾孫維棟(1936年12月5日免)吳煥章(1945年9月29日免)張維翰(1939年9月18日免)王曾善(1946年9月2日免)趙文炳(1944年7月10日免)杭錦壽(1939年1月7日免)補英達賴(1938年12月24日免)貢覺仲尼羅桑堅贊(1941年5月23日免)
1936年
1937年
  • 1937年2月6日1名:李光漢(1942年7月18日免)
1938年
1939年
1940年
1941年
1942年
1943年
1944年
1945年
1946年
1947年
检索自“https://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盛振爲&oldid=88242434
分类:​
隐藏分类:​

[8]ページ先頭

©2009-2025 Movatter.j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