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vatterモバイル変換


[0]ホーム

URL:


跳转到内容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搜索

益州之战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益州之戰
三國戰役的一部分
日期漢建安十七年十二月至十九年五月
213年1月中旬至214年7月中旬[1]
地点
结果劉璋投降,劉備入主益州,自領益州牧
参战方
劉備諸葛亮劉璋張魯
指挥官与领导者
劉備龐統 張松法正諸葛亮張飛趙雲黃忠魏延霍峻劉璋(被俘)張任 劉循(被俘)張翼劉巴(被俘)李嚴(被俘)黃權(被俘)鄧賢劉璝楊懷 高沛 泠苞鄭度王連王累
兵力
70,000人30,000多人
伤亡与损失
不詳不詳

益州之戰東漢末年劉備與益州牧劉璋爭奪益州的戰爭。自赤壁之戰後,劉備領有荊州,為實現《隆中對》跨有荊、益的計劃,已有意圖進攻益州。此時劉璋受制於據守漢中張魯,又有強大的曹操意圖攻取漢中,對蜀地構成威脅,張松於是勸劉璋歡迎劉備入蜀,以增強實力自保。劉璋於是請劉備入蜀。劉備入蜀後初期與劉璋關係良好,劉璋更給兵士予劉備和讓他督白水軍,讓他進攻張魯。劉備到了葭萌後就不再前進。建安十七年(212年)十二月,劉備與劉璋決裂,並發動戰爭。劉備一直向成都逼近,諸葛亮張飛趙雲亦入蜀助戰,但劉備軍隊在雒城時受阻一年,直至建安十九年(214年)五月,劉備圍困成都,劉璋才向劉備投降。

背景

[编辑]

劉備在赤壁之戰孫權聯手擊敗曹操後,取得荊州五郡(即南郡長沙零陵武陵桂陽)。在安定荊南四郡(長沙、零陵、武陵、桂陽)後,即等待機會進圖益州。孙权也对刘备称益州牧劉璋不能自守,如果益州被曹操夺取就会危及荆州,表示有意合作夺取益州。刘备原本认为东吴不可能越荆州而有蜀,那时可将蜀地据为己有,想同意。但主簿殷观指出可能不但进攻无果,还被孙权所乘。于是刘备采纳殷观的计策,虽然表示赞同孙权取蜀,但以自己刚占据荆南、“益州民富强,土地险阻,刘璋虽弱,足以自守”、同盟攻伐会让曹操得志为由不肯出兵合作,并阻拦孙权进军,孙权只能作罢。

劉璋的軍議校尉法正和別駕張松認為劉璋沒有作為,他們在知道劉備有雄才偉略後,決定要投向劉備。建安十六年(211年)十二月,劉璋知道曹操意圖攻打漢中張魯,十分害怕一旦漢中落入曹操之手,曹操得到張魯的資源,會發兵攻入蜀地;張松於是勸劉璋迎劉備入蜀,由他佔領漢中,並作為自己的屏障,但其實張松是密謀協助劉備奪取益州;劉璋聽從,並派法正歡迎劉備。法正見劉備後,向劉備說了他和張松的計劃,勸劉備進圖益州;劉備聽從,於是領步騎萬人入蜀,留張飛、諸葛亮等守荊州。

劉備入蜀後劉璋親自前去歡迎,歡飲百多日後,劉璋給予劉備軍隊和大量物資,命他督白水軍並攻擊張魯。於是劉備率領三萬多人北上,但停在葭萌關,廣樹恩德收買民心。建安十七年(212年)十二月,龐統向劉備獻計,上計為精銳奇襲攻取成都,一舉定蜀;中計為誘騙並捕擄白水軍督杨怀高沛,吞併他們的軍隊並且攻打成都;下計為退守白帝城,引荊州軍隊攻取蜀地。劉備聽從中計。此時正值曹操南征孫權(濡須口之戰前夕),孫權向劉備求救,劉備藉口向劉璋要求增加一萬兵及軍需品,但劉璋只給四千兵及要求的一半軍需,劉備因而佯裝大怒向部眾稱劉璋吝惜財富,不顧士兵生死。同時張松兄長張肅發現張松意圖叛變並迎立劉備,擔心會危及自己,於是告發張松,劉璋殺死張松,又命令邊關的文書不必再知會劉備。劉備陰謀被洩,於是按龐統的中計,召高沛和楊懷到來,斥責他們無禮並斬了他們,並且將白水軍併入自己軍隊,進據涪城。益州之戰正式開始。

經過

[编辑]

南攻益州

[编辑]

次年五月,益州從事鄭度建議劉璋實行堅壁清野,令劉備不能前進,直至他們糧盡撤退,但劉璋不接納。同時劉璋派部將劉璝冷苞張任鄧賢吳懿等抵抗劉備,但都被擊敗,只能退守綿竹,吳懿更向劉備投降;劉璋於是派護軍李嚴費觀綿竹諸軍,但李嚴和費觀卻率眾向劉備投降,劉備力量日漸壯大,一方面南進,一方面派將領佔領各縣。劉璝、張任和劉璋的兒子劉循只有退守雒城,劉備於是進兵圍攻雒城。張任又領兵到金雁橋抵抗,被劉備擊敗,張任被擒但堅決不降,於是被殺。而後劉循據守雒城近一年,與劉備軍相拒。

同時,諸葛亮張飛趙雲等都從荊州率兵入蜀,張飛在江州擊敗巴郡太守赵莋及其将领嚴顏,平定江州後分兵推進,趙雲從外水平定江陽、犍為,張飛平定巴西、德陽後(資治通鑑版,華陽國志則寫張飛平定巴西,諸葛亮平定德陽,趙雲同上),向成都推進。德阳陌下的刘璋从事领帐下司马张裔未能阻挡张飞,败还成都。(三國志·張裔傳,華陽國志則稱張裔為諸葛亮所敗。)

進圍成都

[编辑]

劉備與劉循在雒城對峙一年多,期間龐統中流矢戰死。先前,孙权派吕岱、尹异等入川引诱张鲁,但未能取得张鲁信任,孙权于是召回吕岱。吕岱说刘备“部众离落,死亡且半,事必不克”,但吳範不赞同。

法正勸劉璋投降,信中称孙权“遣弟及李异甘宁(皆为已经投靠孙权的刘璋旧将)等为其后继”,即孙权也有派军助刘备的计划,但劉璋不作回應。最終到建安十九年(214年)五月,劉備攻破雒城,並進一步圍困成都,此時諸葛亮張飛趙雲等都趕到與劉備會合,同時奉张鲁之命前来救刘璋的馬超亦到來投靠劉備,並領兵駐屯成都城北,震驚城內。广汉督邮朱叔贤和兄弟策划出城投降,被处决;蜀郡太守许靖想越城出逃,也被察觉,刘璋因为自己就要败亡了,没有处置。

劉備圍困成都十多日,劉備派從事中郎簡雍勸降,當時成都還有精兵三萬人和一年的糧食,吏民都決意要死守到底,但劉璋卻說:「父子在州二十餘年,無恩德以加百姓。百姓攻戰三年,肌膏草野者,以璋故也,何心能安!(劉焉和我父子兩人治理益州二十餘年,未嘗對百姓有恩德。今天百姓為我征戰三年,當中戰死的人都只因為我而死,我怎能心安!)」於是開城向劉備投降。益州之戰至此結束。益州各地望风而降,黄权等闭门坚守者得知刘璋投降,也投降刘备。

影響

[编辑]
  • 劉備自此奪得益州,領益州牧,並且流放劉璋到公安。劉備得益州後,實現了諸葛亮在隆中對中「跨有荊、益」的計策,為劉備建立了一個穩固的基地。
  • 此战期间,孙权之妹、刘备之妻孙夫人擅自回娘家,还意图带走刘备子刘禅,未遂。劉備奪得益州後,孫權則向劉備索取荊州,劉備只說:「須得涼州,當以荊州相與。(我得到涼州後,定當將荊州給你)」孫權因而忿恨,並且派呂蒙襲取長沙零陵桂陽三郡,與劉備爭奪荊州。雙方的摩擦大大地損害了孫劉聯盟。
  • 曹操在隨後一年(215年)佔領漢中,危及蜀地安全,其間亦爆發過一些戰役,為著益州的安全,劉備於是在建安二十二年(217年)發動漢中之戰,與曹操爭奪漢中。刘备也因此与孙权重新结盟,以湘水协定重新划分荆州疆域,承认已被孙权攻陷的长沙、桂阳为孙权所有,并撤走在沔口的驻军将江夏也彻底交给孙权,而孙权因为希望刘备在汉中与曹操相持以便自己进取合肥,也同意了协定,将已攻占的零陵还给刘备。

參戰人物

[编辑]


參考資料

[编辑]
  1. ^兩千年中西曆換算
  2. ^《三國志·蜀志七》其傳:「進圍雒縣,(龐)統率眾攻城,為流矢所中,卒,時年三十六。」
  3. ^《三國志·蜀志十五》其傳:宗預字德艷,南陽安眾人也。建安中,隨張飛入蜀。
  4. ^三國志(卷三十七):「楊懷、高沛,(劉)璋之名將,……先主然其中計, 即斬懷、沛,還向成都,所過輒克。」
  5. ^三國志(卷三十二)益部耆舊雜記註:「先主聞(張)任之忠勇,令軍降之,任厲聲曰:「老臣終不復事二主矣。」乃殺之。」

延伸阅读

[编辑]
  • 《資治通鑑》
  • 《三國志·蜀書·劉二牧傳》
  • 《三國志·蜀書·先主傳》
  • 《三國志·蜀書·張飛傳》
  • 《華陽國志》
黃巾之乱黃巾军人物) ·凉州之乱 ·討伐董卓之戰 ·阳城之战 ·孙刘襄阳之战 ·界桥之战 ·龍湊之戰 ·巨马水之战 ·李傕、郭汜之乱 ·常山之战 ·匡亭之战 ·陶谦讨伐战 ·兖州之战濮阳攻防战 ·定陶之战 ·雍丘包围战 ·东郡攻略战孙策平江东之战牛渚之战 ·吴郡攻略战 ·会稽之战 ·庐江之战 ·沙羡之战) ·宛城之战 ·蕲阳之战(袁术讨伐战) ·吕布讨伐战 ·易京包围战 ·刘备截击袁术之战 ·射犬之战 ·徐州奇袭战(刘备袭杀车胄) ·曹操徐州侵攻战(刘备讨伐战) ·官渡之战白马之战 ·延津之战 ·官渡之战 ·汝南之战 ·乌巢之战) ·倉亭之战 ·穰山之战 ·博望坡之战 ·平阳之战 ·黎阳之战 ·夏口之战 ·邺城攻略战 ·南皮攻略战 ·壶关之战 ·曹操北征乌桓 ·江夏之战 ·长坂坡之战 ·赤壁之戰 ·南郡攻略战孙曹夷陵之战 ·南郡攻略战) ·合肥之战 ·荆南四郡攻略战 ·潼关之战 ·第一次濡须口之战 ·冀城之战 ·卤城之战 ·益州之战雒城之战 ·成都攻略战) ·皖城之战 ·荆州对峙战 ·张鲁讨伐战 ·逍遥津之战 ·第二次濡须口之战 ·漢中之戰下辨之战 ·马鸣阁之战 ·定军山之战 ·汉水之战 ·漢中之戰) ·关羽北伐樊城之戰 ·麥城之战) ·夷陵之战 ·曹丕三路伐吴之战洞口之战 ·第三次濡须口之战 ·江陵防卫战 ·广陵对峙战) ·诸葛亮南征(南中平定战) ·司马懿攻灭孟达之战 ·石亭之战 ·诸葛亮北伐天水之战 ·街亭之战 ·陈仓之战 ·建威之战 ·祁山之战 ·五丈原之战) ·合肥新城之战 ·司马懿攻灭公孙渊之战 ·姜維北伐曲城之战 ·狄道之战 ·段谷之战) ·兴势之战 ·高句丽讨伐战 ·高平陵之变 ·壽春三叛王凌之乱 ·毌丘俭、文钦之乱 ·诸葛诞之乱) ·东兴之战 ·合肥新城之战(诸葛恪北伐) · ·甘露之变(司马昭弑君) ·魏灭蜀汉之战 ·锺会之乱 ·永安之战 ·交址之乱 ·西陵之战 ·晉滅吳之戰
三国历史
汉末
黃巾之乱 ·凉州之乱 ·诛灭十常侍 ·董卓进京 ·王允、呂布計除董卓 ·群雄割据 ·阳城之战 ·孙刘襄阳之战 ·界桥之战 ·龙凑之战 ·巨马水之战 ·李傕、郭汜之乱 ·匡亭之战 ·陶谦讨伐战 ·濮阳攻防战 ·定陶之战 ·孙策平江东之战 ·孙策平江东之战(吴郡攻略战) ·孙策平江东之战(侯官之战) ·曹操迎天子 ·奉天子以令不臣 ·許昌屯田 ·建安文學 ·宛城之战 ·蕲阳之战(袁术讨伐战) ·张绣讨伐战 ·吕布讨伐战 ·易京包围战 ·庐江之战 ·曹操徐州侵攻战(刘备讨伐战) ·白马之战 ·延津之战 ·官渡之战 ·乌巢之战 ·倉亭之战 ·博望坡之战 ·建安、汉兴、南平之乱 ·黎阳之战 ·夏口之战 ·邺城攻略战 ·南皮攻略战 ·壶关之战 ·曹操北征乌桓 ·东冶五县之乱 ·江夏之战 ·长坂坡之战 ·赤壁之戰 ·孙曹夷陵之战 ·南郡攻略战 ·合肥之战 ·荆南四郡攻略战 ·借荆州 ·潼关之战 ·南匈奴部落解体 ·第一次濡须口之战 ·冀城之战 ·卤城之战 ·成都攻略战 ·皖城之战 ·张鲁讨伐战 ·逍遥津之战 ·第二次濡须口之战 ·定军山之战 ·汉水之战 ·漢中之戰 ·襄樊之战(关羽北伐) ·麥城之战 ·三国鼎立
曹魏
曹丕称帝 ·九品中正制 ·曹丕三路伐吴之战 ·洞口之战 ·第三次濡须口之战 ·江陵防卫战 ·广陵对峙战 ·司马懿攻灭孟达之乱 ·诸葛亮北伐 ·天水之战(诸葛亮第一次北伐) ·街亭之战(诸葛亮第一次北伐) ·石亭之战 ·陈仓之战(诸葛亮第二次北伐) ·建威之战(诸葛亮第三次北伐) ·第一次合肥新城之战 ·祁山之战(诸葛亮第四次北伐) ·五丈原之战(诸葛亮第五次北伐) ·第二次合肥新城之战 ·公孫淵称燕王 ·司马懿攻灭公孙渊之战 ·姜維北伐 ·兴势之战 ·曹爽专权 ·提倡玄学 ·毌丘俭讨伐高句丽之战 ·曹魏攻伐韩(三韩)之战 ·正始改制 ·高平陵之变 ·司馬氏专权 ·曲城之战 ·王凌之乱(寿春一叛) ·东兴之战 ·第三次合肥新城之战(诸葛恪北伐) ·毌丘俭、文钦之乱(寿春二叛) ·狄道之战 ·段谷之战 ·诸葛诞之乱(寿春三叛) ·甘露之变(司马昭弑君) ·竹林七贤 ·司马昭攻灭蜀汉之战 ·锺会之乱 ·永安之戰 ·曹魏灭亡
蜀汉(季汉)
孫吳
检索自“https://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益州之战&oldid=88603423
分类:​

[8]ページ先頭

©2009-2025 Movatter.j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