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vatterモバイル変換


[0]ホーム

URL:


跳转到内容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搜索

皮埃尔·尚邦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此條目已列出參考文獻,但因為沒有文內引註而使來源仍然不明(2025年6月18日)
请加上合适的文內引註来改善这篇条目
皮埃尔·尚邦
Pierre Chambon
出生 (1931-02-07)1931年2月7日94歲)
 法國米卢斯
国籍 法國
知名于核受体
奖项理查德·劳恩斯伯里奖(1982年)
哈维奖(1987年)
汉斯·克雷布斯爵士奖(1990年)
路易·让泰化学奖英语Louis-Jeantet Prize for Medicine(1991年)[1]
韦尔奇化学奖(1998年)
路易莎·格罗斯·霍维茨奖(1999年)
拉斯克基礎醫學研究獎(2004年)
小艾尔弗雷德·P·斯隆奖英语Alfred P. Sloan, Jr. Prize(2003年)
盖尔德纳国际奖(2010年)
路易莎·格罗斯·霍维茨奖(2018年)
科学生涯
机构遗传与分子细胞生物学研究所法语Institut de génétique et de biologie moléculaire et cellulaire

皮埃尔·尚邦(法語:Pierre Chambon法語發音:[pjɛʁʃɑ̃bɔ̃];1931年2月7日—)是法国斯特拉斯堡的遗传、细胞和分子生物学研究所的创始人,出生于法国米卢斯。他利用基因的克隆和测序技术破译真核生物基因的结构和它们的监管模式。他的主要科学贡献包括RNA聚合酶II(B)、转录控制元件的识别、核激素受体的克隆和解剖等,揭示了它们[谁?]的结构和促进人的生理运作的方式。他的大部分工作於20世纪70至90年代完成。

參考文獻

[编辑]
  1. ^Professor Pierre CHAMBON | Jeantet. 2017-10-01 [2023-08-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2-10)(美国英语). 
1950年代
1959年
1960年代
1960年
1961年
1962年
1963年
1964年
1965年
1966年
1967年
1968年
1969年
1970年代
1970年
1971年
1972年
1973年
1974年
1975年
1976年
1977年
1978年
1979年
1980年代
1980年
1981年
1982年
1983年
1984年
1985年
1986年
1987年
1988年
1989年
1990年代
1990年
1991年
1992年
1993年
1994年
1995年
1996年
1997年
1998年
1999年
2000年代
2000年
2001年
2002年
2003年
2004年
2005年
2006年
2007年
2008年
2009年
2010年代
2010年
2011年
2012年
2013年
2014年
2015年
2016年
2017年
2018年
2019年
2020年代
2020年
2021年
2022年
2023年
2024年
1960年代
1970年代
1980年代
1990年代
2000年代
2010年代
2020年代
1940年代
1950年代
1960年代
1970年代
1980年代
1990年代
2000年代
2010年代
2020年代
国际
各地
学术
其他
检索自“https://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皮埃尔·尚邦&oldid=87810612
分类:​
隐藏分类:​

[8]ページ先頭

©2009-2025 Movatter.j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