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皮埃尔·尚邦 Pierre Chambon | |
|---|---|
| 出生 | (1931-02-07)1931年2月7日(94歲) |
| 国籍 | |
| 知名于 | 核受体 |
| 奖项 | 理查德·劳恩斯伯里奖(1982年) 哈维奖(1987年) 汉斯·克雷布斯爵士奖(1990年) 路易·让泰化学奖(英语:Louis-Jeantet Prize for Medicine)(1991年)[1] 韦尔奇化学奖(1998年) 路易莎·格罗斯·霍维茨奖(1999年) 拉斯克基礎醫學研究獎(2004年) 小艾尔弗雷德·P·斯隆奖(英语:Alfred P. Sloan, Jr. Prize)(2003年) 盖尔德纳国际奖(2010年) 路易莎·格罗斯·霍维茨奖(2018年) |
| 科学生涯 | |
| 机构 | 遗传与分子细胞生物学研究所(法语:Institut de génétique et de biologie moléculaire et cellulaire) |
皮埃尔·尚邦(法語:Pierre Chambon,法語發音:[pjɛʁʃɑ̃bɔ̃];1931年2月7日—)是法国斯特拉斯堡的遗传、细胞和分子生物学研究所的创始人,出生于法国米卢斯。他利用基因的克隆和测序技术破译真核生物基因的结构和它们的监管模式。他的主要科学贡献包括RNA聚合酶II(B)、转录控制元件的识别、核激素受体的克隆和解剖等,揭示了它们[谁?]的结构和促进人的生理运作的方式。他的大部分工作於20世纪70至90年代完成。
加拿大盖尔德纳国际奖获得者 | |||||||||||||||||||||
|---|---|---|---|---|---|---|---|---|---|---|---|---|---|---|---|---|---|---|---|---|---|
| 1950年代 |
| ||||||||||||||||||||
| 1960年代 |
| ||||||||||||||||||||
| 1970年代 |
| ||||||||||||||||||||
| 1980年代 |
| ||||||||||||||||||||
| 1990年代 |
| ||||||||||||||||||||
| 2000年代 |
| ||||||||||||||||||||
| 2010年代 |
| ||||||||||||||||||||
| 2020年代 |
| ||||||||||||||||||||
路易莎·格罗斯·霍维茨奖获得者 | |
|---|---|
| 1960年代 |
|
| 1970年代 | |
| 1980年代 |
|
| 1990年代 | |
| 2000年代 | |
| 2010年代 | |
| 2020年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