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本文中,
名字 是“皇太極”。根據滿族傳統,可單獨稱呼其名字或冠以頭銜,但不可與
姓氏 “
爱新觉罗 ”連用。
清太宗皇太极 (满语 :ᡥᠣᠩ ᡨ᠋ᠠᡳ᠌ᠵᡳ ,转写 :Hong Taiji ,1592年11月28日—1643年9月21日),爱新觉罗氏 ,是后金 汗 (1626年10月20日-1636年5月14日在位)及清朝 开国皇帝 (1636年5月15日-1643年9月21日在位),即清太宗 。即位初年号 “天聪 ”,1636年改後金為大清時,年號改为“崇德 ”[ 註 1] 。
皇太极早年译名 不定,或作“琿台吉 ”“黄台吉 ”[ 2] 「洪太極 」“洪太主 ”“洪佗始 ”[ 3] 等,乾隆年间 改用皇太極並沿用至今。他是后金 建立者努尔哈赤 (尊为清太祖 )第八子,在1626年努尔哈赤逝世后继承汗位,年号 天聪 ,当时后金 的实际统治区域为现中国东北 大部及俄罗斯远东 部分地区。在位期间,後金發生了很大的轉變,因持續對明朝 發動戰爭 ,因此大力发展生产,主導改革,提拔和招攬人才,招降明朝 文武百官,重用漢臣 (如范文程 等),仿效漢制 ,提升漢人 地位,緩解漢 滿 矛盾,設立文館及内三院 ,是為清朝內閣 前身,改女真 族名为满洲 ,定满语 为国语。廢除天命汗 时期苛政及弊政,完善八旗制度 ,上述是為天聰新政 ,另外在位期間持續增强兵力,軍力大大提升,並多次率領清兵入塞 ,突破明軍 大部分防線,但始終沒法完全徹底地突破明軍 防線 ,又以反間計 使明朝 崇禎帝 殺大將袁崇煥 ,並多次出兵討伐蒙古 和朝鮮 ,徹底解除明廷後援,使他們歸順 自己(但朝鮮仍然與明朝暗中來往),上述政策使清朝由一個地方的政權變成一個足以與明朝爭奪中原 統治權的大國,這些行動和措施为后来清朝迅速扩展入主中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皇太極死後一年,清朝入主中原,开始对中原地区实行268年的统治。
皇太极除了入侵明朝 之外也不断地向外发展实力。1635年后金征服察哈尔 擊敗蒙古大汗林丹汗 ,1636年獲林丹汗之子额哲 所獻一枚「制誥之寶」的玉玺 ;同年漠南蒙古 部落臣服,他在瀋陽 被奉為「博格达彻辰汗 」[ 註 2] 之尊號,改国号为「大清」,成为中國历史上最後一个帝制王朝——清朝 。
1643年,皇太极逝世。其弟多尔衮 与长子豪格 争夺皇位,最终由第九子福临 (顺治帝)继位,由多尔衮和济尔哈朗摄政。廟號 太宗 ,谥号 应天兴国弘德彰武宽温仁圣睿孝敬敏昭定隆道显功文皇帝,统称太宗文皇帝 (满语 :ᡨᠠᡳᡯ᠊ᡠ᠊ᠩ ᡤᡝᠩᡤᡳᠶᡝᠨ ᡧᡠ ᡥᡡᠸᠠᠩᡩᡳ ,穆麟德轉寫 :taidzung genggiyen šu hūwangdi ),葬于盛京三陵 中的昭陵 。
皇太極也以洪太極 、黃台吉 [ 2] 等名字在明末清初的文獻中出現。一些現代學者認為皇太極並非其真實名字,而僅僅是其稱號,來源於蒙古貴族 的稱號「渾台吉 」[ 7] [ 註 3] 。原本是頭銜,後來變成蒙古貴族常見的名字。《旧满洲档》称呼其为Hong Taiji[ 9] 。
而皇太極的本名眾說紛紜。俄羅斯漢學家G.V.戈爾斯基認為「皇太極」的本名是「阿巴海」(Abakhai)[ 10] 。
在明代 陳仁錫 的《山海紀聞》裡,皇太極以「喝竿 」的名字出現[ 11] ;而在《朝鮮王朝實錄·仁祖實錄》中,皇太極以「黑還勃烈 」[ 註 4] 的名字登場[ 12] [ 註 5] 。即“可汗 贝勒”之音转,"汗王"之意[ 14] 。
清太宗常服袍褂像 皇太極於明神宗 萬曆 二十年(1592年)十月廿五 申時 出生,是努尔哈赤 第八子。母亲孟古哲哲 是父亲努尔哈赤的众福晋 (一夫多妻多妾制 下的妻子)之一,亦是叶赫 贝勒纳林布禄 的妹妹。1603年秋,孟古哲哲生病,想要见她娘家母亲一面,努尔哈赤派人去通知这事情,纳林布禄没有同意,九月孟古哲哲去世,皇太极时年12岁。努尔哈赤曾称皇太极为「为父我之爱妻所生之唯一之後嗣」,故不胜爱悯[ 15] 。皇太极当了汗王後,尊奉孟古哲哲为孝慈高皇后 。
万历三十七年(1609年),他的一位福晋乌拉那拉氏 生下了他的第一个孩子——长子豪格 。天命 元年(1616年),后金 建国。皇太极亦积极参予政事,成为旗主,受封贝勒 ,是为四大贝勒 之一。
天命十一年(1626年)正月,努尔哈赤在宁远之战 中,攻而未克,皇太极亲临战场,目睹了八旗 軍最惨痛的一败。天命十一年(1626年)八月十一日,努尔哈赤病死。皇太极随即继承汗位。
天命十一年(1626年)八月十一日,自清太祖努爾哈赤廢掉太子褚英 後,不再立太子,而是以四大貝勒 代之,據記載四大貝勒是:大貝勒代善 、二貝勒阿敏 、三貝勒莽古爾泰 、四貝勒皇太極 。
據《太宗文皇帝實錄》記載:岳託、薩哈廉,告曰:「國不可一日無君,宜早定大計,四大貝勒 才德冠世,深契先帝 努尔哈赤 聖心,眾皆悅服,當速繼大位」。[ 16]
中国学界对其继位有两种主流说法,一是,按努尔哈赤的遗愿,由八旗旗主(八固山)等人在八月十二日会议上共同拥立,成为新汗王 。当时,其侄子岳托 和萨哈廉 在努尔哈赤逝世后,连夜会动员父亲代善 在会上举荐。于是在八月十二日,八旗旗主大貝勒 和诸贝勒共计15人[ 註 6] 参与的会议上,四大貝勒之一皇太极 顺利地被推薦立为新君。
二是,根據朝鮮人李肯翊 《燃藜室記述 》在個人記載提到,努尔哈赤曾想传位于皇太极之弟多尔衮 。因多尔衮年幼,代善“以为嫌迫”而拥立皇太极继位。即后来,多尔衮摄政时所称,皇太极之位“原係夺立”[ 註 7] [ 17] 。又指多尔衮之母、大福晋阿巴亥 为努尔哈赤殉葬一事,系诸贝勒为夺位所逼[ 17] 。
同时因史料缺乏,学界将后金社会的一夫多妻多妾制等同于汉族社会的一夫一妻多妾制,两者差异被混淆[ 19] 。由于母亲孟古哲哲 被误归为妾室 ,他亦被误认为庶子 ,指其继位是在嫡长子继承制 下的以庶嗣统,以庶夺嫡 [ 20] [ 21] 。
皇太极继承大汗位置后与其他三位亲王一同主持朝政,被称为四大贝勒 时期。大贝勒禮親王代善 ,二贝勒阿敏 、三贝勒莽古尔泰 、四贝勒皇太极。统称为“四大贝勒 ”。
1627年,皇太极亲率大军发起宁锦之战 ,再次大败。他决定绕过关宁锦防线 在明朝北方开辟第二战线。自1629年起多次入塞伐明 。在第一次伐明中,他诱使崇禎帝 处死袁崇焕 ,又仿製紅衣(夷)大砲 ,並建立現代化砲兵部隊——重軍[來源請求] 。皇太极在世时期,将都城沈阳 改名“盛京”。
皇太极1640年对支持明朝的蒙古封建主发出的诏书 明崇禎八年(1635年),皇太極出兵征服察哈尔 打败林丹汗 ,令其遁逃至大草滩(今甘肃境),四月二十八日(6月12日)林丹汗的继任者額爾克孔果爾 与母亲苏泰太后 献出一枚「制誥之寶」的玉玺 向其投降,蘇泰太后成為鄭親王濟爾哈朗 的嫡福晉 ,大蒙古國 正式滅亡[ 22] ,崇德 元年四月十一乙酉日(1636年5月15日),皇太極在他的根據地瀋陽 召開王侯會議(忽里勒台 ),漠南蒙古 各部向後金臣服,為其上尊號「博格多·彻辰·可汗 」,还將新帝國命名為「大清固倫」即「大清國」。
日本学者认为这样正式宣告其為蒙古政權的繼承者,亦被認為是象徵蒙古政權將其原有在內亞和中華全境的統治者名號,轉交給新興的滿洲固倫繼承;[ 23] 然而根据当时漠北蒙古与清朝的敌对行动,特别是1640年外喀尔喀 和四卫拉特 会盟联合应对满清的情形来看,此说法没有什么可靠的依据,同时清太宗在文告中也没有提到过其继承了蒙古汗统,明境的汉人也没有因为其称帝而主动归顺,清廷也如后金时代一样,继续奉行实力为原则的外交手段,通过军事征服和利诱扩大新兴的清帝国。[ 24]
明末爱新国發跡圖示 崇德二年(1637年),皇太極率軍親自征討 拒绝向其称臣的朝鮮王国,迫使朝鮮 向其臣服;從此朝鮮成為清朝的藩屬 。此後,朝鮮的親明派勢力被剷除,大清開始專心進攻明朝。
崇德六年即崇祯十四年(1641年)七月,皇太极帶病急援松錦之戰 ,史载“上行急,鼻衄不止,承以椀”,马不停蹄,昼夜兼行五百餘里。在松山大敗明軍,生俘洪承疇 ,並且令其投降,嚴重打擊明軍的士氣。《清太宗实录》记载:“是役也,计斩杀敌众五万三千七百八十三,获马七千四百四十匹、骆驼六十六、甲胄九千三百四十六副。明兵自杏山,南至塔山,赴海死者甚众,所弃马匹、甲胄以数万计。海中浮尸漂荡,多如雁鹜。”此役为后来清朝灭明征服天下立下基础。《清史稿 ·太宗本纪》评价:“允文允武,内修政事,外勤讨伐,用兵如神,所向有功。”
崇德 八年八月初九日(1643年9月21日)晚間十點皇太極崩逝於瀋陽故宮 清寧宮 東暖閣內,享年52岁。安葬于沈阳 清昭陵 (今沈阳市北陵公园北)。由於死前未立繼承人,其弟睿親王多爾袞 與長子豪格 爭位不下,彼此陳兵示威。最終多爾袞獨排眾議,擁立莊妃 的六歲兒子福臨 ,是為清世祖,改元順治 。
後來順治帝諡皇太極為文皇帝 ,廟號太宗 ,統稱太宗文皇帝 (满语 :ᡨᠠᡳᡯᡠᠩ ᡤᡝᠩᡤᡳᠶᡝᠨ ᡧᡠ ᡥᡡᠸᠠᠩᡩᡳ ,穆麟德轉寫 :taidzung genggiyen šu hūwangdi )。
皇太極在一方面重用投奔後金的漢族官員為自己的智囊團;而在另一方面,皇太極多次强调国语 骑射,是防止满洲人受到“服汉人衣冠,尽忘本国语言”薰染(《清太宗实录》卷三四 崇德二年四月丁酉),危及满洲民族政权的长远存在;为此,皇太极反复告戒满洲贵族,应恪守满洲衣冠和善于骑射的风俗习惯云云,还多次下“上谕”强调这一点。也正因如此,皇太极对于满洲贵族进取中原持保留观望态度,并非一贯以取代明朝入主中原为目标。
后金时,满洲贵族实行一夫多妻多妾 ,诸妻皆称福晋 。努尔哈赤时代,福晋中有称大福晋者,福晋之下,是ajige fujin(小福晋)、buya sargan(又译为小妻)、gucihi(地位接近于婢妾 )。皇太极初登汗位时,有中宫福晋、东宫福晋和西宫福晋。崇德元年(1636年)七月,皇太极称帝后,册立五宫福晋[ 26] 。 时称谓,皇太极妻妾大致可分为福晋、小福晋、格格三类。有史可查者十五位妻妾中,小福晋、格格 身份六人,而昭陵妃园寝 中至少安葬有八位身份不详的格格。
姓名 皇太极时称谓 封号、谥号 简介 博尔济吉特氏,名哲哲 中宫国君福晋[ 26] 孝端文皇后 生三女,下嫁额哲、奇塔特、巴雅思祜朗。 博尔济吉特氏,名布木布泰 西宫永福宫侧福晋、庄妃[ 26] 孝庄文皇后 生一子,顺治帝 。三女,下嫁弼尔塔哈尔、色布腾、铿吉尔格。 博尔济吉特氏,名海兰珠 东宫关睢宫大福晋、宸妃[ 26] 敏惠恭和元妃 生一子,二岁而殇。 博尔济吉特氏,名娜木钟 西宫麟趾宫大福晋、贵妃[ 26] 懿靖大贵妃 生一子,博穆博果尔 。一女,下嫁噶尔玛索诺木。 博尔济吉特氏,名巴特瑪璪 东宫衍庆宫侧福晋、淑妃[ 26] 康惠淑妃 钮祜禄氏 福晋 当在皇太极登基前已成为他的福晋,后世视之为皇太极嫡妻 ,称元妃 。弘毅公额亦都 的女儿。生一子洛博会 ,幼夭。 乌拉纳拉氏 福晋 当在皇太极登基前已成为他的福晋,后世视之为皇太极继妻 ,称继妃。生二子,豪格 、洛格 。一女,下嫁旺第。 叶赫那拉氏 福晋 当在皇太极登基前已成为他的福晋,后世视之为皇太极妾室,称侧妃。生一子,硕塞 。第一任丈夫为正黄旗包衣人喀尔喀玛(生子二)。第二任丈夫为太宗皇太极(生子一:硕塞)。第三任丈夫为曾任内大臣的占·土谢图。第四任丈夫为镶黄旗轻车都尉、哈达部贝勒孟格布禄族人达尔琥。 扎鲁特博尔济吉特氏 东宫福晋 皇太极登基后,所纳东宫福晋,或称第三福晋,后世称侧妃。戴青贝勒女。生两女,六女固伦公主 下嫁誇扎,九女下嫁哈尚。天聪 九年十月初七日,扎鲁特博尔济吉特氏被皇太极给了叶赫部的南褚[ 27] 。 那拉氏 小福晋 buya fujin 生一子,鎮國愨厚公高塞 。二女,下嫁辉塞、拉哈。 奇垒氏,名德恩 格格 察哈尔部谔勒济图固英塞桑之女,有一兄萨麻地。生第十四女建宁公主 ,下嫁吴应熊 。德恩格格在康熙三十年(1691年)三月十二日逝世,是最后一位离世的皇太极后宫主位。 颜扎氏 福晋以下 布顏之女,天命十一年来归。生一子,叶布舒 。 伊尔根觉罗氏 福晋以下 安塔錫之女,崇德元年来归。生一子,常舒 。 克伊克勒氏 福晋以下 拜祜之女,崇德三年来归。生一子,韬塞 。 赛音诺颜氏 福晋以下 崇德元年来归,生皇十二女乡君,下嫁班第。
皇太极生有11子14女。改嫁于他的林丹汗 遗孀 康惠淑妃和懿靖大貴妃又各抚养一位蒙古女,或认为是林丹汗之女。
排序 姓名 封號、諡號 生母 備註 长子 豪格 肃武亲王 继妃 乌拉那拉氏1609年4月16日-1648年5月4日, 活至39岁死亡。 次子 洛格 继妃 乌拉那拉氏1611年-1621年, 活至11岁死亡。 三子 洛博会 元妃 钮祜禄氏1611年-1617年, 活至7岁死亡。 四子 叶布舒 辅国公 庶妃颜扎氏 1627年-1690年, 活至64岁死亡。 五子 硕塞 承泽裕亲王 侧妃叶赫那拉氏 1629年1月17日-1655年1月12日, 活至26岁死亡。 六子 高塞 镇国悫厚公 庶妃那拉氏 1637年-1670年, 活至34岁死亡。 七子 常舒 辅国公品级 庶妃伊尔根觉罗氏 1637年-1699年, 活至62岁死亡。 八子 敏惠恭和元妃 博尔济吉特氏(蒙古族 人)早夭。(1637年8月27日—1638年3月13日),崇德 二年七月初八日出生。崇德三年正月二十八日夭折,年二岁,未封,未命名。他们母子最受清太宗皇太极宠爱。 九子 福临 世祖章皇帝 孝庄文皇后 博尔济吉特氏1638年3月15日-1661年2月5日,活至22岁死亡。 十子 韬塞 辅国公 庶妃 1639年-1695年,活至56岁死亡。 十一子 博穆博果尔 襄昭亲王 懿靖大贵妃 博尔济吉特氏1642年1月20日-1656年8月22日, 活至14岁死亡。
^ 大清國唯一一個使用兩個年號的皇帝,宣統帝溥仪在满洲国时代所用年号不计入清朝年号。 ^ 「博格达彻辰」即年號「天聪 」的蒙古語意譯[ 4] 。清朝官方將此稱號漢譯作“宽温仁圣皇帝”[ 5] ,然而在大清皇帝功德碑 上,宽温仁圣皇帝 (满语 :ᡤᠣᠰᡳᠨ ᠣᠨᠴᠣ ᡥᡡᠸᠠᠯᡳᠶᠠᠰᡠᠨ ᡝᠨᡩᡠᡵᡳᠩᡤᡝ ᡥᠠᠨ ,穆麟德轉寫 :Gosin onco hūwaliyasun enduringge han ;蒙古语 :ᠠᠭᠤᠳᠠ ᠥᠷᠥᠰᠢᠶᠡᠩᠭᠦᠢ ᠨᠠᠢᠷᠠᠮᠳᠠᠬᠤ ᠪᠣᠭᠳᠠ ᠬᠠᠭᠠᠨ ,鲍培转写 :Aγuda örüsiyegči nayiramdaγu boγda qaγan )的满蒙文翻译与此不同[ 6] 。 ^ 後金 建國初期的官制、文字等多效仿蒙古。「渾台吉 」源于汉语的「皇太子 」,因此有人称「皇太極」的稱號源於「皇太子」。[ 8] ^ 「黑還勃烈」四字在朝鮮語中讀作「흑환발렬 」(Heuk hwan bal ryeol)。 ^ 日本學者三田村泰助 根據這兩種文獻,提出皇太極的本名大致讀作「Hekan」的說法。三田村泰助將《仁祖實錄》中的「黑還勃烈」還原為滿語「hekan beile」:「黑還」(hekan)是皇太極的本名;「勃烈」(beile)即「貝勒 」,是滿洲貴族的一種稱號。[ 13] ^ 杜家骥文章中[ 17] ,15人分别是:代善 、阿敏 、莽古尔泰 、皇太极、阿巴泰 、德格类 、济尔哈朗 、阿济格 、多尔衮 、多铎 、杜度 、岳托 、硕托 、萨哈廉 、豪格 。 ^ 台北故宫博物院 藏顺治八年二月二十二日《多尔衮母子撤出庙享诏》,诏书所载原文:(多尔衮)又亲到皇宫院内,以为太宗文皇帝之位,原係夺立,以挟制皇上、侍臣。[ 18] ^ 以《孝庄秘史 》为蓝本的架空历史 剧。 [ 在维基数据 编辑 ]
《清史稿/卷2 》,出自趙爾巽 《清史稿 》 在维基共享资源 阅览影像 ^ 《清太宗文皇实录 》卷六十五 ^2.0 2.1 《明實錄 ·崇禎實錄》:「(崇祯元年六月壬子)黄台吉谋大举入犯边臣告急。」 ^ 《鲁庵文集》:“老汗临死曰:洪佗始能成吾志”。 ^ Garrett, Stephen.The Shamanic Empire and the Heavenly Astute Khan: Analysis of the Shamanic Empire of the Early Qing, Its Role in Inner Asian Hegemony, the Nature of Shamanic Khanship, and Implications for Manchu Identity . University of Hawai'i at Manoa. 2020(英语) . ^ 聂晓灵. 十七世纪满蒙关系研究. 《钦定理藩院则例》满蒙汉诸本整理与研究丛书. 沈阳: 辽宁民族出版社. 2021: 364.ISBN 978-7-5497-2376-8 . ^ 王元崇.〈入关前清政权对朝交涉及其正统观念的形塑〉大清皇帝功德碑的汉、满、蒙古文碑文 . 《中国历史研究院集刊》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21年,. 第2辑(总第4辑).ISBN 978-7520191630 . ^ Rawski 1998 ,第50 ("probably a rendition of the Mongol noble title, Khongtaiji")頁 sfnm模板錯誤: 無指向目標: CITEREFRawski1998 (幫助 ) ;Pang & Stary 1998 ,第13 ("of Mongolian origin")頁;Elliott 2001 ,第397, note 71 (Khong tayiji was "quite common among the Mongols, from whom the Jurchens borrowed it")頁.^ Elliott 2001 ,第397, note 71 (Khong tayiji as "meaning loosely 'Respected Son'")頁;Miyawaki 1999 ,第330 (derivation fromhuang taizi and other meaning as "viceroy")頁.^ hong taiji beile . [2023-01-27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23-01-27). ^ Grupper SM. Manchu patronage & Tibetan Buddhism during the first half of the Ch'ing Dynasty. J. Tibet. Soc., no 4, 1984, p. 69. ^ 《山海紀聞·一·紀名號決戰勝》:一,奴酋名號。號憨者,主也。四男名喝竿,稱憨,不出戰。 ^ 《朝鮮王朝實錄·仁祖實錄·卷十四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四年十月二十四日癸亥條:「癸亥,平安監司尹暄馳啓曰:……「『奴酋 死後,第四子黑還勃烈 承襲,分付:先搶江東,以除根本之憂,次犯山海關、寧遠等城』云。」 ^ 三田村泰助「再び清の太宗の即位事情に就いて 」(《東洋史研究》7-1, 1942) ^ 清代皇室早期名称略辑 . 搜狐. 承德满族文化研究. [2019-10-25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24-04-25). ^ 《满文老档 ·第五十四册》天命八年六月……告於汗……(努尔哈赤)又对四贝勒曰:尔若贤良,则凡事秉公从宽处之……四贝勒乃为父我之爱妻所生之唯一之後嗣,故不胜爱悯。尔之贤哲何在?何其愚也?...... ^ 《太宗文皇帝實錄》天命元年,太祖以上為大貝勒與代善 、阿敏 、莽古爾泰 ,共理機務,多所贊畫,統軍征討,輒侍太祖偕行,運籌帷幄,奮武戎行,誅攜服叛,所向奏功,諸貝勒皆不能及…。天命十一年八月庚戌,太祖高皇帝崩,大貝勒代善子貝勒岳託、薩哈廉,兄弟共議,至其父代善所,告曰:國不可一日無君,宜早定大計,四大貝勒 才德冠世,深契先帝聖心,眾皆悅服,當速繼大位。代善曰:此吾夙心也,汝等之言天人允協其誰不從,遂與岳託、薩哈廉定議。翼日,諸貝勒大臣聚於朝,代善 以其議告大貝勒阿敏 、莽古爾泰 、及諸貝勒阿巴泰德格類、濟爾哈朗、阿濟格、多爾袞、多鐸、杜度、碩託、豪格等,皆喜曰、善。議遂定,乃合詞請上即位,上辭曰:皇考無立我為君之命,我寧不畏皇考乎,且舍諸兄而嗣位我又畏上天,况嗣大位為君,則上敬諸兄,下愛子弟,國政必勤理賞罰必悉當,愛養百姓舉行善政,其事誠難。吾涼德,懼不克負荷也,辭至再三。三大貝勒、及諸貝勒曰:『國豈可無君,眾議已定,請勿固辭』。上又不允,自卯至申,眾堅請不已,然後從之。遂擇九月朔庚午吉日,三大貝勒諸貝勒大臣、及文武各官聚於朝。具法駕。設鹵簿。上率諸貝勒群臣焚香告天,行九拜禮畢。上即皇帝位,諸貝勒大臣、文武官員、行朝賀禮。時上年三十有五,詔以明年丁卯、為天聰元年。 ^17.0 17.1 17.2 杜家骥.《清太宗嗣位与大妃殉葬及相关问题考辨》 . 清史研究 (北京市: 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 1997, (1997年第3期): 16–25.ISSN 1002-8587 . (原始内容 存档于2019-05-02)(简体中文) . ^ 张小李.《顺治朝多尔衮神主升袝太庙浅考》 . 历史档案 (北京市: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 2016, (2016年04期): 80–86 [2019-04-30 ] .ISSN 1001-7755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19-04-30). ^ 定宜庄.《满族早期一夫多妻制及其在清代的遗存》 . 满族文学 (辽宁省丹东市: 辽宁省作家协会、丹东市文联). 2012, (2012年01期).ISSN 1003-7012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19-04-30)(简体中文) . ^ 徐文明.天命五年后金国的大福晋 . 国学网,原刊《甘肃民族研究》2000年第4期. 2002-12-02 [2022-07-30 ] . (原始内容 存档于2017-08-11).富察氏名滚代[……]。然而正是由于富察氏先归太祖两年,就顺理成章地当上了继任的大妃。努尔哈赤虽然钟爱孟古姐姐,却也无法随便改变已定的名分,只好让其充任侧妃。对于此事,皇太极一直耿耿于怀,因为正是富察氏的存在,才使他的母亲始终未能当上大妃,在身份上比其他嫡子低了一筹,为他争权夺位设置了一道天然的障碍。因此他避而不谈其母与富察氏孰嫡孰庶,转而大讲谁更受宠。可能当时年轻貌美、温柔娴淑的孟古姐姐最为受宠,其子以庶子身份而位居四大贝勒之列,进而登基称汗便是证据。 ^ 杜家骥.《清太宗出身考》 . 史学月刊 (河南省开封市: 河南大学、河南省历史学会). 1998, (1998年第5期): 39–42.ISSN 0583-0214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19-05-02)(简体中文) . ^ 曹永年 .《内蒙古通史‧第二卷》 .中華人民共和國 :內蒙古大學出版社 . 2007年9月: 第452頁.ISBN 9787811152111 . (原始内容 存档于2021-09-08)(中文) .林丹汗死後,察哈爾部眾紛紛投往後金,只有汗室困守大漠。1635年(崇禎八年,天聰九年)二月,後金派多爾袞等人率精騎一萬,遠征察哈爾余部。四月二十八日,清軍抵達林丹汗子額爾克孔果爾額哲駐地托裡圖,額哲母子被迫歸降。 ^ 杉山, 正明. 蒙古帝國的漫長遺緒:後蒙古時代與世界史的重新構圖. 新北: 八旗文化. 2019.ISBN 9789578654556 . ^ 钟焓.1635年皇太极获取“制诰之宝”的政治意义 试析 ——以传国玉玺与成吉思汗哈斯宝的性质比较为中心 . 《清史研究》. 2021年, (第一期) [2023-11-15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23-11-14). ^25.0 25.1 阿古都督世系的《永陵喜塔腊氏谱书》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满族文化网,2008-1-24^26.0 26.1 26.2 26.3 26.4 26.5 《满文老档 ·第二十册》崇德元年七月......册封国君福晋、东大福晋、西大福晋、东侧福晋、西侧福晋典礼。七月初十日......系蒙古科尔泌部博尔济吉特氏,特赐尔册宝,位出诸福晋之上,命为清宁宫中宫国君福晋。尔务以清廉端庄仁孝谦恭之义训诲诸福晋......系蒙古科尔沁部博尔济吉特氏,特赐尔册文,命为东宫关睢宫大福晋宸妃。尔务尽......系蒙古阿鲁大土门部博尔济吉特氏,特赐尔册文,命为西宫麟趾宫大福晋贵妃。尔务尽......系蒙古阿鲁大土门部塔布囊阿巴盖博第赛楚虎尔之女,特赐尔册文,命为东宫衍庆宫侧福晋淑妃。尔务尽......系蒙古科尔沁部博尔济克特氏,特赐尔册文,命为西宫永福宫侧福晋庄妃。尔务尽...... ^ 王佩環. 清宫后妃. 沈阳: 辽宁大学出版社. 1993年12月: 15.ISBN 978-7-5610-2144-6 . 《清史稿 》卷二、三·本紀 二、三·太宗皇太極 陈捷先:《皇太极写真》 Rawski, Evelyn S. Ch'ing Imperial Marriage and Problems of Rulership. Watson, Rubie S.; Ebrey, Patricia Buckley (编). Marriage and Inequality in Chinese Society.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91: 170–203.ISBN 0-520-06930-7 . Pang, Tatiana A.; Giovanni Stary. New Light on Manchu Historiography and Literature: The Discovery of Three Documents in Old Manchu Script. Wiesbaden: Harrassowitz Verlag. 1998.ISBN 3-447-04056-4 . Grupper, Samuel M.Manchu Patronage and Tibetan Buddhism During the First Half of the Ch'ing Dynasty (PDF) . The Journal of the Tibet Society. 1984, (4): 47–75 [2014-08-09 ] . (原始内容存档 (PDF) 于2014-08-09). Elliott, Mark C.,The Manchu Way: The Eight Banners and Ethnic Identity in Late Imperial China ,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1 [2016-05-01 ] ,ISBN 0-8047-4684-2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14-01-07) Miyawaki, Junko. The Legitimacy of Khanship among the Oyirad (Kalmyk) Tribes in Relation to the Chinggisid Principle. Reuven Amitai-Preiss andDavid O. Morgan (eds.) (编).The Mongol Empire and its Legacy . Leiden: Brill. 1999: 319–31 [2016-05-01 ] .ISBN 90-04-11946-9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16-01-28).
皇太極
出生于: 1592年11月28日逝世於: 1643年9月21日統治者頭銜 前任:努尔哈赤 年号:天命 后金 大汗 1626年10月20日-1636年5月14日天命十一年九月初一 - 天聪十年四月初十 稱帝,改國號為大清 新頭銜 大清皇帝 1636年5月15日-1643年9月21日崇德元年四月十一 - 崇德八年八月初九 繼任:清世祖福临 年号:顺治
議政貝勒
满语 :
ᡩᠣᡵᠣ ᠵᠠᡶᠠᡥᠠ ᠪᡝᡳᠰᡝ ,
转写 :
doro jafaha beise 天命 末期天聪 末期崇德 初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