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黎波里伯國 是十字軍國家 中最晚成立的政權[ 1] ,該國以黎凡特 的的黎波里 為統治中心,掌控黎巴嫩 北部與叙利亚 西部的部分地區,除卻來自歐洲的貴族階層外,伯國治下的居民大多是當地 的基督徒 、德魯茲人 以及穆斯林 [ 1] [ 2] 。
當主要由來自奧克西塔尼亞 地區士兵所組成的法蘭西人十字軍 於1109年佔領的黎波里時,土魯斯的貝特朗 ( 英语 : Bertrand, Count of Toulouse ) 成為的黎波里的第一任伯爵,同時貝特朗向耶路撒冷國王鮑德溫一世 宣示效忠,成為耶路撒冷王國的附庸 。從那時起,伯國的統治者便不再嚴格地經由繼承權順序來決定,而往往是依軍事力量(包括外部武力干預和内战 )、恩賜與談判等因素來決定的。
1289年,开罗 的蘇丹嘉拉溫 率領马穆鲁克 大軍征服了的黎波里伯國,將其併入馬穆魯克王朝 的領土內[ 1] 。
土魯斯的雷蒙四世 是最富有且實力最強大的十字軍領袖 ( 英语 : List of principal leaders of the Crusades ) 之一[ 3] 。儘管如此,他卻在第一次十字军东征 順利收復聖地後,仍未能在近東 地區獲得任何的土地。與此同時,由其他十字軍領袖所創建的埃德萨伯国 、耶路撒冷王國 和安條克公國 皆早已成立[ 4] 。由於的黎波里 當地的土壤肥沃且人口稠密,同時因其連接了南部法兰西人 和北部諾曼人 所建立的十字軍國家,而具有相當重要的戰略位置[ 5] 。為此渴望在近東獲得領土的雷蒙四世,遂於1102年率軍佔領了托爾圖沙 ,並在1103年著手準備與參加1101年十字軍 的兵士們一同攻占的黎波里[ 3] [ 6] 。
雷蒙四世 所建立的聖吉爾斯堡為了圍攻的黎波里,雷蒙四世在距離該城3公里遠的一處天然山脊上,開始興建一座大型的城堡,這座堡壘被雷蒙四世命名為「朝聖者之巔 ( 英语 : Citadel of Raymond de Saint-Gilles ) 」(亦被稱為聖吉爾斯堡)。儘管有了這座新修築的要塞和作戰經驗豐富的軍隊,但雷蒙四世卻並未擁有能從海上封鎖城市的艦隊,導致即使的黎波里遭受長期的圍攻,卻仍能從港口源源不絕地獲取所需的物資,最終,雷蒙四世在尚未占領的黎波里的情況下,於1105年2月25日去世。
雷蒙四世死後,他的堂兄兼戰友威廉二世·約旦 ( 英语 : William II Jordan ) 獲得加利利親王坦克雷德 的支持,繼續領導軍隊圍攻的黎波里,但他的繼承權卻受到雷蒙四世私生子土魯斯的貝特朗 ( 英语 : Bertrand, Count of Toulouse ) 的挑戰[ 7] 。貝特朗在耶路撒冷國王鮑德溫一世 的支持下,帶領一支人數眾多的大軍,以及規模龐大的熱那亞 艦隊抵達近東地區[ 3] 。為了解決繼承問題引起的糾紛,鮑德溫一世親自劃定了分治領土的協定。依據該協定的內容,威廉二世將得到的黎波里的北部地區並向坦克雷德效忠,而貝特朗則將作為鮑德溫一世的附庸且掌控的黎波里南部疆域[ 4] 。在耶路撒冷王國 的協助下,基督徒軍隊團結一致地圍攻的黎波里,最終於1109年7月12日攻陷了城市。由於威廉二世在圍城期間被一支利箭射中心臟而斃命(有人認為這是一場謀殺),貝特朗因此成為的黎波里伯國無可爭議的第一任伯爵[ 7] 。
的黎波里伯國的疆域部分取決於早前拜占庭帝國 的舊有邊界,部分則是在戰役中贏得的土地,同時其也受到相鄰十字軍國家一定程度的影響。於的黎波里伯國的鼎盛時期,該國控制了北從馬拉克萊亞 南至贝鲁特 的整個海岸線,而在內陸地區,伯國的控制範圍向東擴展到骑士堡 ,握有荷姆斯峽谷 ( 英语 : Homs Gap ) 一帶富饒的農田[ 8] 。伯國的疆域大致以沿海港口為中心,細分為數塊領地,的黎波里伯爵本人統轄的黎波里海港及其周邊地區,同時伯國東部的蒙費朗城堡 ( 英语 : Montferrand (crusader castle) ) (今叙利亚 巴阿林 ( 英语 : Baarin ) )亦歸伯爵所有[ 3] 。的黎波里周圍大約四分之一的土地被劃給了熱那亞人 ,作為對熱那亞艦隊提供軍事上幫助的報酬,熱那亞的海軍將領古列爾莫·恩布里亞科 ( 英语 : Guglielmo Embriaco ) 更被授予比布魯斯 一城[ 3] 。
儘管鮑德溫一世在黎波里伯國建立的過程中出力甚多,不過他並未直接控制伯國的領土。雖然如此,的黎波里伯國仍向鮑德溫一世宣誓效忠 ( 英语 : Fealty ) 與致敬 ,而作為對伯國忠誠的回報,鮑德溫一世將會在伯國遭遇困難時提供軍事力量上的支持[ 3] 。
位於現今叙利亚 境內的骑士堡 即使佔領了狹窄的沿海平原,但聳立的山脈仍是的黎波里伯國主要的天然防線,伯國建有多座堡壘來保障山口的安全[ 8] 。穆斯林軍隊(突厥人和埃及人)多次襲擊的黎波里伯國的邊界,尤其在伯國的東部邊境更是活動頻繁[ 5] 。1137年,雷蒙二世 伯爵喪失了對蒙費朗城堡 ( 英语 : Montferrand (crusader castle) ) 的掌控[ 3] 。當阿薩辛 (伊斯兰教 尼扎里派 ( 英语 : Nizari Isma'ilism ) )的勢力開始盤據於北部的努賽里耶山脈 時,穆斯林在該地區的地位大幅提升[ 3] 。1144年,為了增加伯國的防禦力量以及應對來自伊马德丁·赞吉 的威脅,雷蒙二世將沿著贝卡谷地 大片平原的邊境土地授予医院骑士团 [ 9] ,其中包括骑士堡 、艾奈斯 ( 英语 : Anaz ) 、泰勒凱萊赫 、卡拉特·菲利斯(Qalaat el Felis)與馬爾達貝克(Mardabech)等地的堡壘[ 2] 。在1150年代,由於圣殿骑士团 駐守在濱海的托爾圖沙 ,伯國的防禦力量得到進一步的增強[ 10] [ 11] 。
在宗教事務上,本來屬於耶路撒冷王國附庸的的黎波里伯國應受耶路撒冷宗主教 所統轄。然而,伯國的第三任伯爵的黎波里的龐斯 ( 英语 : Pons, Count of Tripoli ) 與安条克 一方結成聯盟,並承認了安條克宗主教 ( 英语 : Latin Patriarchate of Antioch ) 對伯國在宗教上的權威,即使在教宗 頒布的黎波里伯國需從屬耶路撒冷宗主教權威的詔令後依舊是如此[ 3] 。
西扎 ( 英语 : Shaizar ) 的要塞與城鎮作為耶路撒冷王國 的附庸,的黎波里伯爵土魯斯的貝特朗 ( 英语 : Bertrand, Count of Toulouse ) 數次參與對塞尔柱帝国 的戰爭。1111年,當塞爾柱將軍莫杜德 ( 英语 : Mawdud ) 向安條克公國 和埃德萨伯国 發起攻勢時。貝特朗和鮑德溫一世 一同領兵出征保護北方的基督徒。安條克攝政坦克雷德 和埃德薩伯爵鮑德溫 亦率軍加入了他們的隊伍,最終基督徒聯軍成功在西扎之戰 擊敗來犯的莫杜德,成功保衛住十字軍諸國的領土。
1119年,塞爾柱帝國再次進攻安條克公國,並在血地之戰 ( 英语 : Battle of Ager Sanguinis ) 中徹底摧毀安條克的主力大軍。所幸的黎波里伯爵龐斯和鮑德溫二世 於哈卜戰役 ( 英语 : Battle of Hab ) 中險勝伊爾加齊 ( 英语 : Ilghazi ) 的軍隊,挽救了安條克公國危急的局勢。
1125年,突厥人再度入侵埃德薩伯國轄下的阿扎茲 ,為此的黎波里伯爵龐斯率軍前往援助,他偕同鮑德溫二世與埃德薩伯爵喬治林一世 將突厥人從阿扎茲引誘到平原上進行伏擊,於該場阿扎茲之戰 ( 英语 : Battle of Azaz (1125) ) 中戰勝突厥人的軍隊。
1170年6月29日,一場強烈的地震襲擊了的黎波里地區,包括骑士堡 、查斯特·布蘭克堡 ( 英语 : Chastel Blanc ) 和阿雷梅 ( 英语 : Areimeh ) 在內的堡壘皆遭到破壞[ 9] ,的黎波里的聖瑪麗大教堂亦毀於地震中[ 12] ,該場地震導致努爾丁 和的黎波里伯國之間達成短暫的休戰[ 13] 。
大英博物馆 內收藏的的黎波里伯國錢幣,左為金質且刻有阿拉伯语 銘文的拜占特 ( 英语 : Bezant ) ,右側是銀製的戈羅斯 ( 英语 : Gros (coinage) ) 阿方索·約旦 是雷蒙四世和他第三任妻子卡斯蒂利亞的艾薇拉 ( 英语 : Elvira of Castile, Countess of Toulouse ) 所生的兒子[ 14] ,雖然阿方索出生在的黎波里當地,不過他卻是於法國長大。1147年,因埃德萨伯国 的首都埃德薩 遭赞吉王朝 大軍攻陷之緣故,阿方索響應了第二次十字军东征 的號召,此後他於東征期間可能因中毒而在1148年於凯撒利亚 去世[ 12] 。而阿方索有一個名為土魯斯的貝特朗(Bertrand of Toulouse)的私生子,貝特朗在其父死後,仍繼續率軍向的黎波里前進,打算奪取的黎波里伯國的統治權。當時的黎波里的統治者是首任伯爵貝特朗之孫雷蒙二世 。在土魯斯的貝特朗率軍襲擊伯國轄下的阿雷梅 ( 英语 : Areimeh ) 後,雷蒙二世決定請求穆斯林領袖努爾丁 和穆因纽丁·乌讷尔 發兵攻打他的表弟貝特朗,而僅在數月前的大馬士革圍城戰 ( 英语 : Siege of Damascus (1148) ) 中,這兩人還是雷蒙二世的敵手[ 9] 。穆斯林大軍很快便攻下阿雷梅一城,並俘獲土魯斯的貝特朗,貝特朗隨後被押往監獄禁錮將近十年的時間,1159年,在拜占庭皇帝曼努埃爾一世 的干預下,貝特朗最終被釋放[ 12] 。穆斯林日後將阿雷梅歸還給雷蒙二世。1152年,雷蒙二世遭阿薩辛派 的刺客殺害,他也是歷史上被阿薩辛暗殺身亡的首位非穆斯林受害者[ 3] 。
當博希蒙德七世 於1275年繼承的黎波里伯爵和名義上的安條克親王時。由於其年紀尚幼,因此托爾圖沙主教巴多羅買(Bartholomew, Bishop of Tortosa)自1275年-1277年間負責擔任博希蒙德七世的攝政[ 15] 。但的黎波里主教塞尼的保羅 ( 英语 : Paul of Segni ) ,以及他的盟友圣殿骑士团 團長博熱的紀堯姆 ( 英语 : Guillaume de Beaujeu ) 皆反對巴多羅買掌權,故此當博希蒙德七世於1277年成年親政後,巴多羅買交到他手上的不僅僅是伯爵的權柄,還有聖殿騎士的敵意[ 15] 。埃爾努 ( 英语 : Ernoul ) 寫道:
這是博希蒙德七世和聖殿騎士間戰爭的開始[ 16] 。
一枚的黎波里伯國錢幣 起先比布魯斯 的領主居伊二世·恩布里亞科 ( 英语 : Guy II Embriaco ) 是博希蒙德七世的封臣,但後來兩人之間卻因一些恩怨而相互結仇(他們的衝突是热那亚共和国 和威尼斯共和国 貿易戰爭的一部分)[ 17] 。居伊二世在聖殿騎士團的支持下,起兵意圖推翻博希蒙德七世的統治,博希蒙德七世得知消息後,他立即洗劫了的黎波里的聖殿騎士會堂,以及蒙特羅克的森林(forests at Montroque)在內的騎士團領地與財產[ 15] 。在接下來的幾個月裡,雙方人馬在拜特龍 、尼芬堡 ( 英语 : Enfeh ) 、賽達 和海上等多處地點交戰,不過雙方皆未能取得決定性的戰果[ 15] 。1282年,居伊二世與聖殿騎士在突襲的黎波里的計畫失敗後,他們最終向博希蒙德七世投降,博希蒙德七世立即下令處決所有的聖殿騎士,居伊二世其餘的支持者們亦被弄瞎雙眼,至於居伊二世本人與他的兄弟親屬則被押往尼芬堡活活餓死。
當居伊二世·恩布里亞科在1282年被處決,以及博希蒙德七世於1287年去世後,的黎波里隨即陷入权力真空 的局面。的黎波里伯國的貴族們共同提議由一名實力強大的熱那亞商人-貝內代托一世·扎卡里亞 ( 英语 : Benedetto I Zaccaria ) 繼承伯爵之位,同時他們還鼓勵熱那亞人直接控制伯國的領地。而在的黎波里當地,來自歐洲各大商業城市的人們獲得特殊的社會地位 (尤其是來自意大利 海上共和国 的商人),不過他們並不屬於貴族階層[ 6] ,商人階層另推選巴多羅買·恩布里亞科(Bartholomew Embriaco)出任的黎波里的市長。由於博希蒙德七世沒有子嗣,他的母親亞美尼亞的西比菈 ( 英语 : Sibylla of Armenia ) 則因為是托爾圖沙主教巴多羅買盟友的緣故,被認為是的黎波里的敵人而從伯國的繼承人選中遭剃除。博希蒙德七世的妹妹露西婭 在医院骑士团 的支持下於尼芬堡建立起自己的勢力範圍,最終巴多羅買·恩布里亞科和商人階層認定他們無法單獨治理的黎波里,且貝內代託一世·扎卡里亞拒絕成為的黎波里的統治者。因此在經過談判後,露西婭最終於1288年繼任成為的黎波里伯爵[ 18] 。
馬穆魯克軍隊於1289年攻陷的黎波里 內訌不斷、資源匱乏、連年的作物歉收,加上貿易路線和當地經濟環境的變化,以及穆斯林和蒙古人龐大的軍事壓力最終導致耶路撒冷王國的衰落[ 2] 。到了1280年代,早年建立的十字軍諸國中,僅剩下如同風中殘燭般的耶路撒冷王國和的黎波里伯國兩個國家。儘管埃及的馬穆魯克王朝 與伯國簽訂了條約,但在1289年3月,的黎波里仍傾向和蒙古人結盟,此舉導致埃及的蘇丹 嘉拉溫 決定率軍攻打的黎波里。即使伯國在絕望中仍極力抵抗來犯的馬穆魯克軍隊,但的黎波里依舊逃不過淪陷的命運,最終亡於馬穆魯克王朝大軍的鐵蹄之下[ 3] 。
的黎波里伯國淪陷後名義上的伯爵:
^1.0 1.1 1.2 Gregory, T. E.A History of Byzantium . John Wiley & Sons. 2010: 327 [2021-10-26 ] .ISBN 978-1-4051-8471-7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21-11-07). ^2.0 2.1 2.2 Riley-Smith, J.The Knights Hospitaller in the Levant, C.1070–1309 . Palgrave Macmillan. 2012: 174 [2021-10-26 ] .ISBN 978-0-230-29083-9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21-10-26). ^3.00 3.01 3.02 3.03 3.04 3.05 3.06 3.07 3.08 3.09 3.10 Tyerman C."God's war – a new history of the crusades"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February, 2009.ISBN 9780674030701 ^4.0 4.1 Madden, T. F.The New Concise History of the Crusades . Rowman & Littlefield. 2005 [2021-10-26 ] .ISBN 978-0-7425-3822-1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21-07-16). ^5.0 5.1 Kennedy, H.Crusader Castles .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4:62 .ISBN 978-0-521-79913-3 . ^6.0 6.1 Setton, K. M.A History of the Crusades: The Impact of the Crusades on the Near East . Univ of Wisconsin Press. 1985: 240 [2021-10-26 ] .ISBN 978-0-299-09144-6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21-11-07). ^7.0 7.1 Asbridge, T. S.The Creation of the Principality of Antioch, 1098–1130 . Boydell & Brewer Ltd. 2000: 208 [2021-10-26 ] .ISBN 978-0-85115-661-3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21-10-26). ^8.0 8.1 Haag, M.The Tragedy of the Templars: The Rise and Fall of the Crusader States . Profile Books. 2012:138 .ISBN 978-1-84765-854-8 . ^9.0 9.1 9.2 Boas, A.Archaeology of the Military Orders: A Survey of the Urban Centres, Rural Settlements and Castles of the Military Orders in the Latin East (c.1120–1291) . Routledge. 2006: 131 [2021-10-26 ] .ISBN 978-0-203-96481-1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21-10-26). ^ Peoples, R. S.Crusade of Kings . Wildside Press LLC. 2007: 54 [2021-10-26 ] .ISBN 978-0-8095-7221-2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21-10-26). ^ National Geographic Society.The National Geographic Magazine . Volume 59. National Geographic Society. 1931 [2021-10-26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21-10-26). ^12.0 12.1 12.2 Barber, M.The Crusader States . Yale University Press. 2012: 256 [2021-10-26 ] .ISBN 978-0-300-18931-5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21-11-07). ^ Raphael, K.Ancient Earthquakes . Geological Society of America. 1 January 2010: 60 [2021-10-26 ] .ISBN 978-0-8137-2471-3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21-10-26). ^ William of Puylaurens.The Chronicle of William of Puylaurens: The Albigensian Crusade and Its Aftermath . Boydell Press. 2003: 17 [2021-10-26 ] .ISBN 978-0-85115-925-6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21-10-26). ^15.0 15.1 15.2 15.3 History of the Templars – Barber ^ Estoire d'Eracles ^ Northrup, L.From Slave to Sultan: The Career of Al-Manṣūr Qalāwūn and the Consolidation of Mamluk Rule in Egypt and Syria (678–689 A.H./1279-1290 A.D.) . Franz Steiner Verlag. 1998: 152 [2021-10-26 ] .ISBN 978-3-515-06861-1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21-10-26). ^ Folda, J.Crusader Art in the Holy Land, From the Third Crusade to the Fall of Acre .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5: 383 [2021-10-26 ] .ISBN 978-0-521-83583-1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21-1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