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白狼語 | |
|---|---|
| 母语国家和地区 | 中國 |
| 年代 | 約後漢前後 |
| 語系 | |
| 語言代碼 | |
| ISO 639-3 | 无(mis) |
| 语言学家列表 | qjl |
| Glottolog | pail1244 |
《白狼王歌》,又称《白狼歌》,是东汉时的一首白狼羌人用白狼語写作的诗歌。原文见于《后汉书·南蠻西南夷列傳·莋都夷》。
汉语歌辞共44句,每句4个字,共176个字。用汉字记音的“白狼语”也是44句,每句4个字,共176个字。例如第一、二句的汉文是“大汉是治,与天意合”,“白狼语”的汉字标音是“提官隗构,魏冒踰糟”。
据《后汉书》记载,《白狼王歌》成于汉明帝(58–75);白狼人分布在现今茂县南部岷山山中的汶山。[1]李贤(651–684)所作的最早的《后汉书》注提到,《白狼王歌》的汉语翻译来自蔡邕《東觀漢記》。现存《東觀漢記》只有少量残卷,李贤在注释中收录了其中的转写,南宋《通志》收录另一版。[2]
文本反映了古代中原的世界观,除了明显的借词,还有很多汉语词汇,且一般都遵循汉语语序。此外,汉语版本押韵,白狼语版本反而不押韵。大多数现代学者认为,歌词是尽可能翻译为了直接对应的短语短句,基本保留了汉语原文的韵律结构;[3]白桂思则对此提出质疑,认为白狼语版本中的字若用古蜀语阅读,会显现类韵的模式。[4]
中外学者通过比较语言学的方法探讨白狼语的归属。《白狼王歌》可以提取出134个词汇,包括21个汉语借词;剩下有约80个词与可能的藏缅语同源词进行了比较,可信度各不相同[5]。一般认为白狼语属藏缅语族[6],但究竟同哪种语言最近,说法不一,有緬甸語、普米语、嘉戎语、彝语、纳西语、西夏语等说法。Coblin认为,一些白狼语词汇似乎比构拟的原始缅彝语更保守,可能是缅彝语支的近亲。《白狼王歌》是最早用少数民族语言与汉语对译的一首较长的古歌,是现存反映藏缅语族语言特点的最早的历史文献,是研究藏缅语族语言和汉语古音的珍贵资料。
白桂思(2008:106-107)列出了白狼王歌中的以下詞語,其中包括明顯的藏緬語詞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