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vatterモバイル変換


[0]ホーム

URL:


跳转到内容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搜索

白河沈氏宗祠

坐标23°21′51″N120°25′58″E / 23.36408°N 120.4328°E /23.36408; 120.4328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白河沈氏宗祠
位置臺灣臺南市白河區昇安里三間厝81號
坐标23°21′51″N120°25′58″E / 23.36408°N 120.4328°E /23.36408; 120.4328
建造时间 清朝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1]
官方名称白河沈氏宗祠
類型登錄等級:歷史建築
登錄種類:祠堂
詳細登錄資料
白河沈氏宗祠在台南市的位置
白河沈氏宗祠
白河沈氏宗祠
白河沈氏宗祠在台南市的位置

白河沈氏宗祠位於臺灣臺南市白河區三間厝,為沈氏家族的宗祠,該建築於民國92年(2003年)1月22日公告為歷史建築[1]。宗祠的歷史若依據據說曾存有的進士匾來推斷,則在清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已存在[2]:2-20。不過《台南縣歷史建築白河沈氏宗祠修復及再利用調查研究》等書因未查到當地或沈氏原籍有進士記錄,而依據「孝思堂匾」將創立年代推定在嘉慶五年(1800年)左右[2]:2-20[3]。沈氏宗祠原為五開間建築,日治時期重修後成為現在的三開間建築[3][2]:2-20

沿革

[编辑]

白河沈氏宗祠據說原有收藏清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的「進士匾」,但已失竊,現存有嘉慶五年(1800年)的「孝思堂」匾[3]。一般以進士匾之年代推斷宗祠建於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但《台南縣歷史建築白河沈氏宗祠修復及再利用調查研究》及黃明雅《南瀛歷史建築誌‧白河沈氏宗祠》等書因為沒有查到有三間厝沈家中過進士的文獻紀錄而對此保留,以「孝思堂」匾的落款推為創立年代[2]:2-20[3][4]

該宗祠原為五開間建築,有燕尾脊,但燕尾即與兩側稍間可能在日治時期明治三十九年(1906年)因地震之故而毀壞,之後於明治四十二年(1909年)重修成今三開間格局[3]。又過了三年之後(1912年),宗祠登記為「沈世里祭祀公業」,由沈白、沈求與沈文池擔任管理人[3]。在昭和五年(1930年)的新營地震中宗祠可能再次因地震受損,故於昭和八年(1933年)時進行整修[3]。昭和十九年(1944年)時祭祀公業改由38人持分共有並共同管理宗祠[3]。然而沈家宗祠的祭祀公業約在日治時期中葉到二次大戰之間解散,在二次大戰之後不再一同舉行祭祀儀式[3]

二次大戰後,由於宗祠在沒有管理委員會的情況下是由祠後田產的佃租者負責,承租者不須交租,只要負責清掃宗祠與上香即可[3]。鄉紳邱瑞寅曾於民國40年(1951年)商借在沈氏宗祠設立私塾教授漢文,借用到民國四十二年(1953年)為止[註 1][3][2]:2-21。而後隔年宗祠又為沈章成借來放置已裝袋的收成稻穀[3]。民國五十三年(1964年)時宗祠又到白河大地震影響而受創,部分木結構變形[3]。到了民國七十年(1981年)時,沈有興借用宗祠作為木材加工廠,期間曾協助維護宗祠,更換過5、6根腐朽的樑木[3]。民國九十年(2001年)為了古蹟或歷史建築的申請,沈有興配合環境需要而將木工場遷離[3]

由於921大地震的關係,宗祠結構受損更加嚴重,臺南縣政府文化局遂於2002年5月邀學者專家會勘,之後文建會來函表示若沈氏宗祠列為古蹟的話可補助500萬修繕經費,而僅列為歷史建築的話則補助款只有一半[3]。南縣文化局在該年8月28日召開審查會後於隔年1月22日將宗祠公告為歷史建築,而宗祠代表沈麗祥在8月時簽署自籌配合款250萬元同意書後,臺南縣政府便於該年12月委託曾文吉建築師事務所負責修復設計與監造事宜,而2004年2月出版了委託樹德科技大學進行的調查研究[3][4]。宗祠的修復工程最後在2004年3月15日時動工,2005年9月8日竣工,不過該期工程主要僅修復主結構,不包括彩繪部分,臺南縣政府因此在2006年6月再次向文建會申請補助[3]。工程於2008年1月完工[4]

沈氏家族

[编辑]

三間厝沈家祖籍福建省漳州府南靖縣,其福建開基祖為「廷輔公」,傳數代之後到「萬七郎」[註 2],因在宋理宗時期(1224年-1264年)遷到「永定塘背」而為永定塘背開基祖[3][2]:2-12[4]。而從萬七郎起算起的第八世「永達公」為南靖象溪開基祖,第九世「義正公」為梅坪開基祖,第十世「萬全公」為竹溪開基祖,三地均位於南靖縣[3]。而基於陳運棟指出永定縣為純客縣,南靖縣部分為客家人的論點,祖先曾居住在永定、南靖的三間厝沈氏可能為客家人[註 3][3][2]:2-12。不過《台南縣歷史建築白河沈氏宗祠修復及再利用調查研究》一書也表示,沈氏家族基本上僅能說有可能是客家人,或是福佬客,因為相關證據不夠充分,且該家族目前並無任何客家習俗存留[2]:2-13。此外傳統客家宗祠會在後方設置「化胎」,為一高起的土丘,有靠背、靠山的含意,但沈氏宗祠後面雖留設空地,但並未設有化胎[註 4][2]:3-8

而據譜系記載,三間厝沈家開臺祖為從「萬七郎」算起的第十五世的「肇卜公」(1695年-1775年)與肇藩、肇刊、肇符四位[3][2]:2-15[4]。他們約在清康熙或雍正年間來臺[註 5],不過三間厝沈氏全為「肇卜公」之後代,其他三位為何無傳的原因則不明[3][4]

建築

[编辑]

沈氏宗祠現為三開間建築,共十五架楹,空間分為步口(簷廊)、明間(公媽廳)與左右次間,明間的神龕為作主要的祭祀空間,而左右次間過去分別祭祀土地公與祖先牌位[3]。其屋瓦使用黑色仰合瓦,屋頂為懸山頂,屋脊則為大脊[3]。整體彩繪裝飾並不多,主要以素色髹漆處理,不過步口與明間的瓜柱、樑坊仍有幾幅落款日昭和癸酉年(1933年)南式彩繪[3]

其他

[编辑]

日治後期因受到寺廟整理運動的影響,三間厝全安宮曾將兩尊玄天上帝神像藏在沈氏宗祠內,直到二次大戰後才迎回全安宮內[2]:2-19

註釋

[编辑]
  1. ^12到15人,因為學童需要幫忙農耕,所以上課時間在晚上[2]:2-21。後來因為學生不足而停辦[2]:2-21
  2. ^廷輔公又稱「八木公」,有八子,分別是長椿一郎、次楸二郎、三松三郎、四柏四郎、五桂五郎、六榕六郎、七根七郎、八枝八郎[2]:2-12[4]。八枝八郎公的長子是「千五郎」,育有七子,萬七郎為第七子[2]:2-12[4]
  3. ^白河地區除了三間厝沈氏之外,被認為是客家人家族的還有三間厝黃家、客庄內張家、內角魏家、海豐厝林家、海豐厝劉家、詔安厝李家、枋子林張家、草店李家、柑宅鄭家、外崎內李家[2]:2-15
  4. ^《台南縣歷史建築白河沈氏宗祠修復及再利用調查研究》一書中所比較的白河區現存宗祠中,只有枋子林張氏宗祠有明顯的化胎[2]:3-8
  5. ^宗祠內舊的公媽牌上面有「皇明」二字,但開臺祖是否在明鄭時期就來臺仍需考證[4]

參考資料

[编辑]
  1. ^1.01.1白河沈氏宗祠. 文化部文化資產局.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6-16). 
  2. ^2.002.012.022.032.042.052.062.072.082.092.102.112.122.132.142.152.16樹德科技大學. 《台南縣歷史建築白河沈氏宗祠修復及再利用調查研究》. 2004-02. 
  3. ^3.003.013.023.033.043.053.063.073.083.093.103.113.123.133.143.153.163.173.183.193.203.213.223.233.243.25黃明雅. 白河沈氏宗祠. 《南瀛歷史建築誌》. 臺南縣政府. 2009-03: 126-135.ISBN 978-986-00-9689-7. 
  4. ^4.04.14.24.34.44.54.64.74.8王念湘、沈識鶴、郭百超、李麗菁、潘豐富. 《南瀛宗祠誌》. 臺南縣政府. 2009-11: 64–71.ISBN 978-986-02-0657-9. 
古蹟
歷史建築
文化景觀
聚落建築群
考古遺址
中西區
國定古蹟
直轄市定古蹟
歷史建築
東區
國定古蹟
直轄市定古蹟
歷史建築
南區
直轄市定古蹟
歷史建築
北區
國定古蹟
直轄市定古蹟
歷史建築
文化景觀
考古遺址
安平區
國定古蹟
直轄市定古蹟
歷史建築
安南區
國定古蹟
四草砲臺(鎮海城)
直轄市定古蹟
歷史建築
永康區
直轄市定古蹟
歷史建築
歸仁區
歷史建築
新化區
直轄市定古蹟
歷史建築
楠西區
歷史建築
聚落建築群
仁德區
直轄市定古蹟
歷史建築
官田區
直轄市定古蹟
歷史建築
麻豆區
直轄市定古蹟
歷史建築
考古遺址
佳里區
直轄市定古蹟
臺灣歷史建築
西港區
直轄市定古蹟
七股區
歷史建築
將軍區
歷史建築
學甲區
直轄市定古蹟
歷史建築
北門區
國定古蹟
歷史建築
新營區
直轄市定古蹟
歷史建築
後壁區
直轄市定古蹟
歷史建築
白河區
直轄市定古蹟
歷史建築
東山區
直轄市定古蹟
歷史建築
六甲區
歷史建築
下營區
歷史建築
下營文貴醫院(已拆除)
柳營區
直轄市定古蹟
歷史建築
鹽水區
直轄市定古蹟
歷史建築
善化區
直轄市定古蹟
歷史建築
考古遺址
山上區
國定古蹟
新市區
考古遺址
龍崎區
歷史建築
其他
检索自“https://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白河沈氏宗祠&oldid=85265160
分类:​
隐藏分类:​

[8]ページ先頭

©2009-2025 Movatter.j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