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vatterモバイル変換


[0]ホーム

URL:


跳转到内容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搜索

畲族

本页使用了标题或全文手工转换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重定向自畬族
畲族
總人口
710,0392000年人口普查
分佈地區
 中國浙江福建江西廣東安徽等地
語言
多數為畲話漢語族
少數為畲語苗語支
亦通用普通话和所在地其他汉语
宗教信仰
萬物有靈佛教基督宗教
相关族群
瑤族苗族東家人客家人

shē,又称山哈,是中國華南地區的少數民族,人口有708,651人(2010年人口普查),其中福建省375,193人(52.87%)、浙江省170,993人(24.01%),是兩大分布地[1]

畲族大多講接近客家话的漢語變體「畲話」,與屬於苗瑤語的本族語「畲語」有別。因多已漢化而取漢姓,以四大姓氏鍾姓藍姓盤姓以及雷姓為主。多數以广东潮州凤凰山為发源地,畲族在古代時遷入华南各地[2],唐宋明起主要分佈在廣東、福建以及浙江山區等。

歷史

[编辑]

畲族是中國典型的散居民族之一,自稱山哈,但這個名稱,史書沒有記載。代居住在福建廣東江西三省交界地區,曾發動史稱蠻獠嘯亂等延綿三州的反官府事件,成為後世閩南小說《平蠻十八洞》的題材。包括畲族先民在內的少數民族泛稱「蠻」、「蠻僚」、「峒蠻」或「峒僚」。南宋末年,史書上開始出現「畲民」和「拳民」的稱謂,「畲」指的是刀耕火種的生產方式,也是畲族的生產方式。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做民族劃分之後,畲族統一稱為「畲族」。

語言

[编辑]

畲族有本民族語言,沒有文字,通用漢文,在古代使用畲語,現今則大多改為使用畲話

畲語

[编辑]

語言學家所說的畲語,不屬於漢語,僅在廣東博羅增城惠東海豐一小部分自稱「活聶」([hɔ22ne42])的人群中使用,使用者僅有數千,是一種瀕臨消失的語言。畲語與炯奈語最接近,屬於苗瑤語系苗語支[3]

畲話

[编辑]

自稱「山哈」的畲族人口通常使用一種被為畲話畲民話的語言,与客家語的渊源很深,也有学者认为是客家语的一种方言。而客家人在古代指一切外來客籍漢人,現在東南的少數民族仍稱土籍漢人為民家人,客籍漢人為客家人,如在明代時移入雲南的官話人群現在都是叫客家人,而畲客指受客家人影響,太多已經不會母語活聶話只會客家話的畲族,不同地區的畲話都受到鄰近地區的主要漢語方言(如吳語閩語客家語)很多影響,但文法上有差異及夾雜較多非漢語詞彙。學者專家認為這種稱為畲話或是畲民話的語言的歸屬應為漢藏語系

畲族分佈

[编辑]
1962年 福建罗源县石别下村畲族建筑

畲族世居地分佈於福建浙江江西貴州廣東湖南六省,其中尤以浙江景寧畲族自治縣最為集中。畲族人口在中華人民共和國31個省市區均有分佈,其中人口分佈前三位省份:福建省有畲族375,193人,占畲族人口的52.8%,列福建第一大少數民族;其次是浙江省,有畲族170,993人,占24.1%,列浙江第一大少數民族;第三是江西省,有畲族77,650人,占10.9%,列江西第一大少數民族

清政府派至台灣處理朱一貴事件的福建水師提督藍廷珍便為畲族,1724年藍廷珍設“藍張興”,並於台中開墾,開啟畲族至台開墾之先例,移居台灣的畬人逐漸同化於台灣漢人之中。

畲族聚居區

[编辑]

畲族自治地方

[编辑]




雲梯畲族鄉安徽省宣城市寧國市
水亭畲族鄉浙江省金華市蘭溪市
柳城畲族鎮浙江省金華市武義縣
沐塵畲族鄉浙江省衢州市龍游縣
老竹畲族鎮浙江省麗水市蓮都區
麗新畲族鄉浙江省麗水市蓮都區
竹垟畲族鄉浙江省麗水市龍泉市
霧溪畲族鄉浙江省麗水市雲和縣
安溪畲族鄉浙江省麗水市雲和縣
三任畲族鄉浙江省麗水市遂昌縣
板橋畲族鄉浙江省麗水市松陽縣
莪山畲族鄉浙江省杭州市桐廬縣
清街畲族鄉浙江省溫州市平陽縣
岱嶺畲族鄉浙江省溫州市蒼南縣
鳳陽畲族鄉浙江省溫州市蒼南縣
西坑畲族鄉浙江省溫州市文成縣
周山畲族鄉浙江省溫州市文成縣
司前畲族鄉浙江省溫州市泰順縣
竹裏畲族鄉浙江省溫州市泰順縣
霍口畲族鄉福建省福州市羅源縣
小滄畲族鄉福建省福州市連江縣
金涵畲族鄉福建省寧德市蕉城區
阪中畲族鄉福建省寧德市福安市
康厝畲族鄉福建省寧德市福安市
穆雲畲族鄉福建省寧德市福安市
崇儒畲族鄉福建省寧德市霞浦縣
水門畲族鄉福建省寧德市霞浦縣
硤門畲族鄉福建省寧德市福鼎市
鹽田畲族鄉福建省寧德市霞浦縣
隆教畲族鄉福建省漳州市龍海市
赤嶺畲族鄉福建省漳州市漳浦縣
湖西畲族鄉福建省漳州市漳浦縣
青水畲族鄉福建省三明市永安市
治平畲族鄉福建省三明市寧化縣
官莊畲族鄉福建省龍岩市上杭縣
廬豐畲族鄉福建省龍岩市上杭縣
太源畲族鄉江西省上饒市鉛山縣
篁碧畲族鄉江西省上饒市鉛山縣
樟坪畲族鄉江西省鷹潭市貴溪市
龍岡畲族鄉江西省吉安市永豐縣
東固畲族鄉江西省吉安市青原區
金坪民族鄉江西省吉安市峽江縣
赤土畲族鄉江西省贛州市南康区
金竹畲族鄉江西省撫州市樂安縣
漳溪畲族鄉廣東省河源市東源縣

畲族村

[编辑]

中國各地畲族人口分佈

[编辑]

中國大陸有畲族708,651人(2010年人口普查),其中福建省375,193人(52.87%)、浙江省170,993人(24.01%),是兩大分布地。[1]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各省畲族人口列表(普查時點人口,單位:人)

位次
地區
總人口
畲族人口
占畲族
人口比重(%)
佔地區少數民族
人口比重(%)
佔地區
人口比重(%)
合計1,245,110,826710,0391000.67400.0570
31省份合計1,242,612,226709,59299.9370.67440.0571
G1華東地區358,849,244627,33088.35125.10070.1748
G2西南地區193,085,17245,7556.4440.12690.0237
G3中南地區350,658,47734,2934.8300.11600.0098
G4華北地區145,896,9331,2780.1800.01470.0009
G5西北地區89,258,2215790.0820.00330.0007
G6東北地區104,864,1793570.0500.00330.0003
1福建34,097,947375,19352.84164.26741.1003
2浙江45,930,651170,99324.08243.24720.3723
3江西40,397,59877,65010.93661.76570.1922
4貴州35,247,69544,9266.3270.33690.1275
5廣東85,225,00728,0533.9512.21040.0329
6湖南63,274,1732,8910.4070.04510.0046
7湖北59,508,8702,5230.3550.09720.0042
8安徽58,999,9481,5630.2200.39290.0027
9上海16,407,7348590.1210.82700.0052
10江蘇73,043,5777420.1050.28550.0010
11北京13,569,1946290.0890.10740.0046
12雲南42,360,0894990.0700.00350.0012
13廣西43,854,5384180.0590.00250.0010
14山東89,971,7893300.0460.05220.0004
15海南7,559,0352740.0390.02090.0036
16山西32,471,2422510.0350.24330.0008
17四川82,348,2962320.0330.00560.0003
18河北66,684,4192260.0320.00780.0003
19甘肅25,124,2822010.0280.00910.0008
20遼寧41,824,4122000.0280.00300.0005
21新疆18,459,5111660.0230.00150.0009
22河南91,236,8541340.0190.01170.0002
23黑龍江36,237,5761120.0160.00630.0003
24陝西35,365,0721040.0150.05900.0003
25內蒙23,323,347940.0130.00190.0004
26重慶30,512,763920.0130.00470.0003
27寧夏5,486,393880.0120.00460.0016
28天津9,848,731780.0110.02920.0008
29吉林26,802,191450.0060.00180.0002
30青海4,822,963200.0030.00090.0004
31西藏2,616,32960.0010.00020.0002
現役軍人2,498,6004470.0170.40020.0179

畲族區域自治

[编辑]
参见:浙江省民族鄉

浙江省景寧畲族自治縣是畲族唯一的自治縣,畲族民族鄉則散佈在浙江、福建、江西、廣東、安徽等省。

習俗

[编辑]
1962年福建罗源县石别下村畲族婚礼舞

節日

[编辑]

服飾

[编辑]

畲族婦女,有頭佩「鳳冠」習俗。但各地的鳳冠均有差別。例如福州的北峰式、羅源式;寧德的霞浦式、福安式、福鼎式。

福州

[编辑]

北峰式

[编辑]

先用紅絨線與頭髮纏繞在一起,梳理成辮子,盤纏在頭上像螺式的髮髻,叫「鳳髻」。頭髮腳四邊纏繞黑色縐紗,頭頂放銀箔包的竹筒。一條銀簪插在髮髻上,四串長長的藍綠硋珠垂掛在上面,這就是「鳳冠」。鳳冠有銀牌,一面銀牌上又垂掛三塊小銀牌,懸掛在鳳冠正面。銀片上面鏨有鳳凰、蝴蝶和梅花紋、魚紋等等[4]

畲族醫術

[编辑]

畲族醫術多為祖傳口授、單線傳承,傳男不傳女(傳媳婦、不傳女兒),不收外姓徒弟。因其防病治病多以青草藥為主,因此又稱「青草醫」,絕大多數畲醫亦農亦醫。著名的畲醫有雷乾禎藍坤金藍居丁等。

畲醫用藥還有特殊之處,同一種草藥則要分別發病季節、病者病情而到生長不同地點採集。如牛蒡子,夏秋季則用生長溪流旁邊的,春、冬則用生長旱地的,使用草藥多用全草,有的只用根、葉、皮、莖、花、果等或某一部分。用藥講究新鮮,隨用隨採。生長季節性較強的草藥,按季節採集,加工後備用,但儲藏期一般以百日為限,最長不過一年。用藥配料有禽畜內臟、肉、黃酒、生薑、糖類等配藥。根據患病者病情而定,如熱性疾病加冰糖、白糖;寒性疾病加紅糖、生薑;虛性加豬蹄、夾心肉(豬腿即瘦肉);跌打損傷加黃酒;兒科驚風等病加小件金屬類物品混燉。少數畲醫將中草藥製成丸、散、丹、膏。如治療喉疾的藥散必須用草藥焙烤研末藏放備用。草藥多有採摘加工後交給患者,防止技術外傳[5]

文化藝術

[编辑]

畲族喜愛武術,有棍術和拳術兩大類,八井拳為著名畲族獨有拳種。除了武術,在貴州的小量畲族族人[6]還會跳《斗笠舞》。[7]

畲族和其他民族的關係

[编辑]

東家人和畲族

[编辑]

貴州省東家人於1996年被認定,即暫時被認定為畲族[8]。東家是當地漢人對貴州畲族的稱呼,即自「東邊」來的人。東家人自稱「哈萌」。「哈」意為「客」,「萌」意為「民」,亦即畲族是「客民」。相鄰民族中,瑤族稱畲族為「哈朵」,苗族稱之為「嘎鬥」,仫佬族稱之為「喏哈」,布依族稱之為「迥哈」。明清時一些貴州地方史志又稱之為「東苗」、「佟苗」。貴州畲族先祖來源於江西。根據考證,先祖入黔前,居住在江西贛江流域及贛東、贛東北一帶。祖先多是元末和明洪武年問,或奉旨徵討、遷徙,或避禍而遷入貴州。人黔時首先落居於貴定於伐一帶。在明代,主要散居在今清鎮開陽修文長順貴定龍裏都勻荔波麻江凱裏施秉鎮遠石阡等10多個縣。一部分被融合於其他民族,餘下的人主要居於以麻江縣為中心及其臨近凱裏爐山的幹壩、六個雞、角沖以及福泉都勻等縣市部分地區,連成一個較為廣闊,有著共同語言及風俗習慣的共同區域[9]

輋族、瑤族與畲族

[编辑]

南越筆記》說:「賦以刀為準者曰徭,徭所止曰輋,亦曰輋,是為畲蠻之類」。《嶺表紀蠻》說:「畲與輋同音,蓋以同一種族,故音同字異」。時期顧炎武在《天下郡國利病書》稱:「輋當作畲,實錄謂之畲蠻」。

可見,「輋族」、「畲族」與瑤族為同類。「輋族」與「畲族」的是有差異的,代指指兩個不同的族群。畲族是指在福建江西「刀耕火種,崖棲(洞居)谷汲」的居民,又稱峒蠻、峒獠。輋族則指在廣東的族群。

姓氏

[编辑]

畲族譜牒圖籍記載,畲族的主姓有鍾姓四大姓。現今畲家主姓僅存藍、雷、鍾。盤姓的消失原因說法不一。此外在一些地區如福建省福鼎市的一些畲族姓。福安也有少部分姓吴的也是畲族。

畲族名人

[编辑]

參見

[编辑]

參考文獻

[编辑]
  1. ^1.01.1畲族概况.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 [2020-07-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7-10).  摘自《民族问题五种丛书》之《中国少数民族》卷.
  2. ^畲族的起源传说. [2018-02-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2-15). 
  3. ^毛宗武,蒙朝吉。試論畲語的系屬問題[A]。施聯朱,畲族研究論文集[C]。北京:民族出版社,1987。
  4. ^林聰生. 《福州傳統習俗》. 福州: 福建美術出版社. 2020.1.ISBN 978-7-5393-4057-9(中文(中国大陆)). 请检查|date=中的日期值 (帮助)
  5. ^神秘畲医药 传承遇挑战. 福州晚报. 2016-03-20 [2024-08-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8-26). 
  6. ^貴州省民族概貌--畲族. 西安北教恆謙教育. 2010-01-15 [2010-03-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4). 
  7. ^彭德華.畲族《斗笠舞》入選全國青少年 才藝電視展演節目. 黔東南日報(中國音教網). 2010-02-10 [2010-03-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4). 
  8. ^貴州民族宗教事務網:貴州省民族識別認定工作. [2010-06-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8-02). 
  9. ^貴州民族文化網:畲族簡介(轉自《貴州省志·民族志》). [2010-06-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6-29). 

外部連結

[编辑]
维基文库中的相关原始文献:平陽畬民調查
广东族群
漢族
粤语分支注1
閩語分支
客话分支
外省移民
  • 北方民系注3
其他民族
注1. 以古廣信即現廣西梧州為中心的原粵語民系,較少受後期各省移民影響,語言一致度遠高於珠三角,都接近現今的廣州話。
注2. 畲族一般使用客家话,仅極少量畲族人使用畲族本民族语言“活聂”,潮州地区畲族则逐渐使用潮州话。
注3. 在改革開放以後,从广东省以外移居到广东的漢族人群(操湘语赣语官话等广东不分布或几乎没有分布的方言,在与广东原居民交流中较多使用普通话),统称北方人,主要集中分布在珠三角地区。
注4. 瑶族拥有自己的语言,粤北瑶族还兼通客家话等;粤西一带瑶族则通常将粤语视为母语,基本同化为汉文化。
注5. 除广东漢族三大民系及瑶族、壮族外,广东还存有其他无法归入瑶族或壮族的族群。
福州族群
语言系属划分
汉藏语系
汉语
白語支
藏緬語族
藏语群
羌语支
侬语支
緬彝語群
其他
壯侗語系
壮傣语支
布依族 ·壮族(含沙人 ·儂族等) ·傣族模板(含傣那傣端 ·掸族 ·泰族在港)等)
侗水语支
仡央语支
其他
苗瑶语系
蒙古语系模板
满-通古斯语系
北通古斯語族
南通古斯語族
突厥語系
葛逻禄语支
西伯利亞語支
钦察语支
烏古斯語支
南亚语系
南島語系
台灣南島語族
马来-波利尼西亚语族
馬來-松巴哇語群
菲律賓語族
印欧语系
斯拉夫语族
印度-伊朗语族
罗曼语族
日耳曼語族
其它語系
相关条目
粗體字: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官方認定的56個民族(包括汉族少數民族
主题中华人民共和国模板 ·
主题中国模板
貴州族群(按語言系屬分類)
漢族
苗族
布依族
滿族
瑶族
其他民族
未识别民族
歷史族群
浙江省内族群
汉族民系
少数民族
人口1万以上外来少数民族
地理
历史
古文明
政权/势力
封国
秘密结社政权
战事
帝王
年号/纪年
货币
海事
政治组织
代议机构
军队
典籍
族群
语言
已消亡
文化
高校
饮食
景点
世界遗产
特产
经济
交通
陆运
海运
空运
检索自“https://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畲族&oldid=87676872
分类:​
隐藏分类:​

[8]ページ先頭

©2009-2025 Movatter.j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