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蒙絲後來在1944年返回倫敦,原本打算入讀阿依達·福斯特舞蹈學校(Aida Foster School of Dance),立志成為舞蹈員,但卻被電影導演伏爾·凱斯特(Val Guest)發掘,年僅14歲的她獲安排在瑪格麗特·洛克伍德(Margaret Lockwood)主演的《給我們月亮》(Give us the Moon)中演出。[3]在1946年,她參與由大衛·連執導,改編自查理斯·狄更斯同名小說的電影《孤星血淚》(Great Expectations),飾演艾絲泰娜(Estella)一角;後在1948年,她又與羅蘭士·奧利花合作,在他自導自演的《王子復仇記》(Hamlet)當中飾演歐菲莉亞(Ophelia),並首次獲提名奧斯卡最佳女配角。此外,西蒙絲早期在英國參演的電影還有1947年的《孤鳳緣》(Uncle Silas)和《黑水仙》(Black Narcissus)等等。
西蒙絲在《孤星血淚》與大衛·連的合作,令她立志在演藝事業有更進一步的成就。[4]而在《王子復仇記》的演出剛好給予她新的機會。在拍攝《王子復仇記》後,羅蘭士·奧利花原有意邀請她到布里斯托爾古域劇團(Bristol Old Vic)參與各類演出,但被其經理人公司蘭克機構(Rank Organization)拒絕。[5]在1950年,西蒙絲的經理人公司復將其合約售予美國荷里活RKO製片商侯活·曉治,令她獲機會往美國發展。
在1950年,西蒙絲嫁給曾多次合作的英國演員史超域·格蘭加(Stewart Granger),在得到丈夫協助下,她得以順利過渡到荷里活影壇,且為侯活·曉治在四部電影中演出,其中包括由導演奧圖·柏林明嘉(Otto Preminger)執導的《玉面蛇心》(Angel Face)。在1953年,她又與史賓沙·德利西(Spencer Tracy)合作,主演她自認相當喜歡的《紅伶淚》(The Actress)。至於西蒙絲在1955年與馬龍·白蘭度和法蘭·仙納杜拉主演的歌舞劇《紅男綠女》(Guys and Dolls),更為她在翌年奪得金球獎音樂劇及喜劇類最佳女主角獎。西蒙絲在1950年代主演的荷里活電影還包括與李察·波頓(Richard Burton)合作的《聖袍千秋》(The Robe,1953年)、與域陀·米曹(Victor Mature)合作的《埃及人》(The Egyptian,1954年)、與格力哥利·柏合演的《山河血淚美人恩》(The Big Country,1958年)、與畢·蘭加士打合演的《靈與慾》(Elmer Gantry,1960年)、以及與卻·德格拉斯(Kirk Douglas)合作的《風雲群英會》(Spartacus,1960年)等等,是1950年代最受歡迎的荷里活女星之一。在1969年,西蒙絲再憑電影《大團圓》(The Happy Ending)獲提名奧斯卡最佳女主角獎。[6]
踏入1970年代後,西蒙絲專注於舞台劇和電視演出,但成就比1950年代和1960年代的高峰期遜色。[6]她曾參與的作品包括史蒂芬·桑坦制作的音樂劇《小夜曲》(A Little Night Music),並先後在美國各地和倫敦西區巡迴演出三年。後來她在美國參演迷你電視劇《荊鳥》(The Thorn Birds),並憑此在1983年獲得艾美獎劇集及特別類別最佳女配角獎。在1985年及1986年,她又在另一齣美國電視劇《南與北》演出。[6]
西蒙絲後期受酗酒困擾,1986年正式接受戒酒治療後,1988年與安東尼·鶴健士和曉·格蘭特合作,在英國電影《天倫夢醒》(The Dawning)中演出。[6]在1989年,她繼1946年後第二度參演《孤星血淚》一劇,但這次則是迷你電視劇版本,而飾演的角色則是艾絲泰娜的養母郝薇香小姐(Miss Havisham)。在1991年,西蒙絲曾客串參演美國科幻電視劇集《星空奇遇記:銀河飛龍》(Star Trek: The Next Generation)。[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