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vatterモバイル変換


[0]ホーム

URL:


跳转到内容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搜索

王作榮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王作榮
 中華民國第6任監察院院長
任期
1996年9月1日—1999年2月1日
总统李登輝
前任陳履安(正任)
鄭水枝(代理)
继任錢復
 中華民國第9任考選部部長
任期
1990年9月6日—1996年9月4日
考試院院長孔德成
邱創煥
許水德
前任瞿韶華
继任陳金讓
个人资料
性别
出生(1919-02-06)1919年2月6日
 中華民國湖北省漢川縣西王家村
逝世2013年7月31日(2013-07-31)(94歲)
 中華民國臺北市北投區榮民總醫院
墓地 美国加利福尼亞州舊金山聖馬刁百齡園
籍贯湖北省漢川縣
国籍 中華民國
政党中國國民黨 中國國民黨
配偶范馨香
学历
经历
      • 最高法院檢察署會計主任
        (1949年-1953年)
      • 國立台灣大學教授
        (1953年-1989年)
      • 東吳大學教授
        (1954年-1956年)
      • 美援運用委員會專門委員
        (1958年-1960年)
      • 美援運用委員會資料室主任
        (1958年-1960年)
      • 美援運用委員經濟研究中心主任
        (1960年-1963年)
      • 美援運用委員會參事
        (1960年-1963年)
      • 行政院國際經濟合作發展委員會處長
        (1963年)
      • 中國文化大學教授
        (1963年-1973年)
      • 中國時報主筆
        (1964年-1990年)
      • 行政院國際經濟合作發展委員會顧問
        (1966年)
      • 聯合國亞洲暨遠東經濟會工業研究組組長
        (1967年-1970年)
      • 工商時報總主筆
        (1978年-1988年)
      • 考試院考試委員
        (1984年8月17日-1990年8月31日)
      • 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委員
        (1990年9月1日-1990年9月10日)
      • 考選部部長
        (1990年9月10日-1996年9月1日)
      • 考選部工作研究委員會主任委員
        (1990年9月10日-1996年9月1日)
      • 監察院(第六任)院長
        (1996年9月1日-1999年1月18日)
      • 總統府資政
        (1999年2月1日-2000年5月19日)
      • BIZNEWS商業新聞周刊榮譽總主筆
        (2000年-2013年7月31日)
      • 行政院工業委員會專門委員
      • 行政院經濟安定委員會專門委員
      • 中國國民黨中央評議委員
      • 中國國民黨中央評議委員會主席團主席

王作榮(英語:Tso-Yung Wang,1919年2月6日—2013年7月31日),湖北漢川人,經濟學家與政治人物,中國國民黨黨員,曾任《中國時報》總主筆;歷任政府公職,早年服務於中華民國行政院美援會,後任台灣大學經濟學系教授、考選部部長、監察院院長。

被《天下》雜誌稱揚為中華民國政策經濟學的先驅,台灣第一位政策經濟學家,台灣經濟建設的設計師。

早年經歷

[编辑]

王作榮家境良好。自幼受私塾教育,以四書五經啟蒙,後因至武漢受新式教育,進入小學。高中畢業後,參與中華民國第一次的大學聯考,考取國立中央大學經濟學系。其夫人范馨香,與他同科考試,同榜及格,考取法律系。兩人在大學時認識。

1943年,王作榮大學畢業,畢業論文為《計劃經濟之理論分析》,畢業後進入中央設計局,負責資金組外彙方面的研究。國共內戰期間赴美國留學。1949年取得美國華盛頓州立大學碩士,1959年取得美國范登堡大學經濟學碩士學位。得到前行政院經濟安定委員會主席尹仲容賞識,成為他的助理,進入行政院經濟安定委員會,參與制定四次四年計劃,並規劃外匯管制政策。

尹仲容死後,王作榮進入美援運用委員會,擔任專門委員。任內寫了一篇長篇報告《台灣經濟發展之路》,總統蔣中正極為欣賞,多次在黨政大會宣布:

「有一個叫作王作榮的,寫了一本台灣經濟發展之路,其中百分之八十我都同意,你們下去找一本讀一讀。」

後來王作榮赴曼谷出任聯合國亞洲暨遠東經濟會工業研究組組長(當時中華民國仍未退出聯合國)。有一次王作榮從曼谷回國,得到蔣中正的接見,蔣中正並說出對《台灣經濟發展之路》的意見。蔣中正認為,王作榮在該報告中對戰時中央銀行的批評是不了解情況,而另外則是交通發展很重要。

本來王作榮可以成為聯合國終身僱員,但在蔣經國力邀之下,放棄高待遇而回國出任公職。但王作榮回台灣後,並沒有得到好的公職職位。

中國時報負責人余紀忠賞識王作榮的經濟才學,請他任中國時報的主筆;在工商時報成立後,也請他出任總主筆,負責工商時報的社論。余紀忠亦非常照顧王作榮,提供不少優厚待遇及職位,亦為王作榮未來在政壇的出路而奔走。王作榮被兩次提名為考試委員,是余紀忠爭取的結果。

1979年,發生第二次石油危機,台灣出口遭到打擊,王作榮在社論中鼓吹凱因斯主義,增加貨幣發行以刺激經濟成長,得到蔣經國政府孫運璿內閣的重視。1981年,蔣碩傑在《中央日報》上發表文章,反對增加貨幣發行,認為此舉將造成貧富不均,王作榮利用《中國時報》反駁,引發蔣王論戰

王作榮認為,財經當局對他防範甚深。有一次,王作榮預計中央銀行將會發行大鈔,他寫了一篇中央銀行應發行大鈔的社論。但余紀忠夫婦從財經當局高層得知近期不會發行大鈔,故余把這篇社論壓下。一周後,中央銀行果然如王所料發行大鈔,連余紀忠的夫人也感到不可思議。

1984年,王作榮被國民黨提名為考試委員,當時有人認為王作榮年事已高,不合年齡資格,後來嚴家淦在國民黨提名會上替王作榮解圍。王作榮認為,他上次被提名出任考試委員落選,是未曾知會嚴家淦的結果。結果當選考試委員。

中年經歷及與李登輝的關係

[编辑]

王作榮與李登輝是多年好友。當初王作榮出外考察,李登輝在中國農村復興聯合委員會農業經濟組工作,王作榮申請與李登輝一同出外考察,結果二人成為好友。在王作榮提及下,令當年的蔣經國對李登輝另眼相看。

王作榮是李登輝加入國民黨的介紹人,李登輝當初不願意加入國民黨,但王作榮力勸下,答應加入國民黨。透過王作榮保證,蔣經國1972年擔任行政院長後,拔擢李登輝出任蔣經國內閣政務委員。李登輝此後歷任台北市長台灣省主席,乃至被蔣經國提名搭檔參選副總統。

1988年李登輝接任總統後,王作榮備受信任。在1990年原考試院長副院長任職屆滿,一度傳出時任考試委員的王作榮將接任考試院副院長,但李登輝決定原考試院正副院長留任,故出任考選部長,曾經因廢除甲等特考而引起風波。幸得李登輝力挺,民進黨立委如盧修一等支持下得以廢除。

監察院長

[编辑]

1996年,李登輝提名王作榮出任監察院長,接下陳履安餘下數年的空缺。接任後,發現初期胃癌,需要割除部,身體大不如前。1998年,根據國家發展會議的共識,國民黨政府決定宣佈凍省,王作榮嚴詞批評李登輝凍省的舉措有台獨傾向,與李登輝決裂。1999年,李登輝未提名王作榮續任監察院長,改提名錢復,此後改任總統府資政,退出政壇。

晚年經歷

[编辑]

離任後,出版了自傳《壯志未酬》,內容是他對國家的看法,以及對往事的回憶。王作榮卸任後,被聘為中國國民黨中央評議委員會主席團主席。

2000年,與歷史學戴國煇記錄對談,出版了《愛憎李登輝》一書,揭露關於李登輝的舊事舊聞。在2001年出版前,戴國煇因心臟病發作逝世。

2012年5月12日台灣大學經濟系與台灣金融研訓院舉辦的「王作榮教授與國家發展研討會」上,王作榮因上一個月在家跌倒致腦中風,住院後引發肺炎,雖病情已穩定,但未能出席,他在先前擬好的致詞稿文中表示,中華民國奠定富強之國的立國基礎並永續發展,有三點應做到,「嚴格的法治及普遍的守法精神」、「健全的文官制度及廉能的政府」、「完善的教育制度及高品質的人民」。[1]

2013年6月15日,馬英九總統宣布將頒發一等卿雲勳章給王作榮,以及前監察院長陳履安、前司法院長施啟揚。這三位前院長在李登輝總統任期中卸任,但在李登輝總統並未頒發勳章,王作榮耿耿於懷[2]

逝世

[编辑]

2013年7月31日王作榮因肺炎引發併發症敗血性休克,病逝在台北榮總,享耆壽94歲。[3][4]

中華民國總統馬英九明令褒揚[5]

總統府前資政、監察院前院長王作榮,績學洽聞,識宇標峻。即幼家境殷實,詩書義禮傳家,卒業中央大學經濟學系;旋負笈重洋,獲美國華盛頓大學暨范登堡大學碩士學位,覃奧研深,軼類出群。崢嶸歲月,時局迍邅,迭任政府財經幕僚、國際組織要職暨報社總主筆,參預釐訂四年經濟計畫,規劃外匯外幣管制措施;闓闡臺灣整體發展面向,善盡知識分子社會責任,運計鋪謀,靖獻多方。於考試委員、考選部部長任內,堅守公開競試原則,明定特考任用轉調;推動任官法制興革,健全永續文官制度,挹清芬於高闈,申鴻圖於部務,碩謨嘉厥,玉尺衡才。嗣接掌監察院,設置專責陳情中心,提高自行調查比例;綜整組織再造架構,精進監察職權效能,振裘持領,建讜紓籌;谹議懋軌,聲稱籍甚。逾三十載執教上庠,溥絃歌之雅化,成樹人之宏篇,宗匠啟沃,澤沾棫樸。晚近獲頒一等卿雲勳章殊榮,盛業囊績,蜚英騰茂。綜其生平,直言骨鯁-主淑世牖民以藎猷,陶育立教-求空群品能以興邦,峭論鐵筆,燃犀溫嶠;緒風垂範,奕葉流光。遽聞嵩壽凋零,悼惜軫念,應予明令褒揚,用示政府崇禮雋彥之至意。

總   統 馬英九

行政院院長 江宜樺

2013年8月30日,在臺北市懷恩堂舉行安息禮拜,總統馬英九連戰蕭萬長郝柏村許水德王金平等黨政要員和門生故舊等數百人到場追悼。王作榮生前曾遺願要火化後海葬,但終因子女不捨,靈柩於同年9月12日運送至美國加州舊金山聖馬刁百齡園與妻子合葬。[6][7]

荣誉

[编辑]

中华民国勋章奖章

[编辑]

家庭

[编辑]

王夫人范馨香曾任司法院大法官。長子王念祖,次子王紹祖,么女王梅君。

思想

[编辑]

關於政府管制與自由經濟,王作榮認為,「遇到危機時就要加強管制,沒有危機時就可放開」。而「一個發展中的落後社會,非政府強力執行政策不可。」[9]曾與蔣碩傑進行「蔣王論戰」。

評價

[编辑]

王作榮是中華民國政策經濟學的先驅、台灣第一位政策經濟學家。中華民國在大陸時期於1941年成立了作為政治經濟建設計劃設計及審核最高機關的中央設計局,蔣中正親任設計局總裁,隨後制定中國發展的第一個「四年計劃」。

到台灣後,王作榮進入陳誠內閣行政院經濟安定委員會,先後四次參與台灣「四年計劃」的編制。台灣第一個「四年計劃」的起點從民國42年開始,即是出自王的建議。王作榮擔任總主管的第四個「四年計劃」,使台灣成為亞洲第一個採用投入產出表從事設計工作的地區,也成為台灣以後各個「四年計劃」的範本。

天下文化》評價王作榮為「台灣第一位政策經濟學家」。

經濟學家于宗先:王作榮先生在1991年以前是「台灣經濟建設的設計師,也是經濟政策制定者的諍友。」[10]

主要著作

[编辑]
  • 《王作榮全集》,十冊,(時報出版)。
  • 《壯志未酬》,(天下文化出版)。
  • 《真話:談政客論國運》,(天下文化出版)。
  • 《不完整的奇跡:經濟革新與經濟自由化》,(時報出版)。
  • 《為台灣補上一堂經濟課:王作榮的政策經濟學》,(天下文化出版)。
  • 《也是沉淪與提升:王作榮看綠色執政》,(天下文化出版)。
  • 《與登輝老友話家常》,(天下文化出版)。
  • 《財經文存三編》,時報文化出版企業有限公司。出版日期:1989/08/02
  • 《愛憎李登輝:戴國煇與王作榮對話錄》,(天下文化出版)。
  • 《王作榮談李登輝》,(稻田出版),出版日期:1995/10/15
  • 《超野蠻社會》,時報出版,出版日期:1991/09/25
  • 《走上現代化之路:王作榮的建國藍圖》,林昭武/編寫 ,天下雜誌,出版日期:1989/08/15
  • 《經濟政策大論戰-王作榮大戰蔣碩傑》,商略1984

参考文献

[编辑]
  1. ^《經濟》王作榮,不平衡經濟的影響力[失效連結]
  2. ^范正祥、李順德、林河名 .3前院長盼到遲來的勳章 王作榮哭了. 2013年6月16日 [2013年6月16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年6月19日)(中文(臺灣)). 
  3. ^王建煊:王作榮反對老李 御史大夫精神. [2018-07-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7-30). 
  4. ^快訊/王作榮病逝享壽95歲 上次露面……馬英九贈勳. [2018-07-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7-30). 
  5. ^褒揚令-王作榮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中華民國總統府,中華民國102年08月30日
  6. ^陳慧萍.王作榮不海葬 將長眠美國. 自由時報. 2013-08-31. 
  7. ^孫香蘭. 王作榮追思會 馬頒褒揚令. 中華日報. 2013-08-31. 
  8. ^總統主持監察院前院長王作榮「一等卿雲勳章」贈勳典禮. 中华民国总统府. 2013-06-17 [2021-08-25]. 
  9. ^王作榮:擘畫台灣經濟?. [2012-05-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2-15). 
  10. ^于宗先:「現代經濟觀念的薪傳者-吳幹教授的經濟理念與政策取向」互联网档案馆存檔,存档日期2012-07-23.

参见

[编辑]
中華民國中華民國政府職務
考試院
前任:
瞿韶華
考選部部長
第九任
1990年9月6日-1996年9月4日
繼任:
陳金讓
監察院
前任:
鄭水枝(代理)
正任:
陳履安
監察院院長
第六任
1996年9月23日-1999年1月31日
繼任:
錢 復
1978年8月15日公佈(19)
國民政府
蔡元培(未就職)趙戴文(未就職)陳果夫(代理)于右任
行憲政府
于右任李嗣璁張維翰(代理)余俊賢黃尊秋陳履安鄭水枝(代理)王作榮錢復→ (空缺)王建煊張博雅陳菊(現任)
1948年依據《總統府組織法》設立,由總統聘任,無定額,無聘期限制,一般為終身任職;
1996年修法改為有給職、無給職者各不超過15人,聘期不超過總統任期;2008年起不再聘任有給職資政;2010年修法後均為無給職。
1948-1996年
蔣中正聘任
1948-1949
李宗仁聘任
1949-1950
蔣中正聘任
1950-1975
嚴家淦聘任
1975-1978
蔣經國聘任
1978-1988
李登輝聘任
1988-1996
1996年後
李登輝重聘
1996-2000
1996.5
(26人)
1997.5
(27人)
1998.5
(29人)
1999.5
(28人)
陳水扁聘任
2000-2008
2000.5
(28人)
2001.5
(23人)
2002.5
(30人)
2003.5
(28人)
2004.5
(27人)
2005.5
(26人)
2006.5-
2008.5
從缺
馬英九聘任
2008-2016
2008.5-
2008.12
從缺
2009.1
(13人)
2010.1
(14人)
2011.1
(24人)
2012.8
(21人)
2015.3
(27人)
蔡英文聘任
2016–2024
2016.5–
2016.11
從缺
2016.11
(20人)
2018.5
(17人)
2021.2
(26人)
2022.9
(27人)
賴清德聘任
2024–現在
2024.5–
2024.7
從缺
2024.8
(27人)
1990年10月7日成立,2006年2月28日終止運作。
李登輝總統時期
1990-2000
主任委員:李登輝
第一屆
1990.10.2聘任
副主任委員
(3人)
委員
(30人)
研究委員
(12人)
第二屆
1992.1.1聘任
副主任委員
(3人)
委員
(28人)
研究委員
(22人)
第三屆
1995.3.1聘任
副主任委員
(3人)
委員
(32人)
研究委員
(22人)
第四屆
1996.10.4聘任
副主任委員
(3人)
委員
(31人)
研究委員
(21人)
第五屆
1997.11.8聘任
副主任委員
(4人)
委員
(31人)
研究委員
(20人)
第六屆
1999.3.25聘任
副主任委員
(4人)
委員
(32人)
研究委員
(24人)
陳水扁總統時期
2000-2006
停止活動
检索自“https://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王作榮&oldid=88092819
分类:​
隐藏分类:​

[8]ページ先頭

©2009-2025 Movatter.j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