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熱帶低氣壓(英語:TropicalDepression,縮寫T.D.)指接近中心最高持續風速只達每小時41至62公里或者22至30節的熱帶氣旋,即強風級的級别,對下一級為低壓區或熱帶擾動,而對上一級為熱帶風暴。最廣泛使用的稱呼是「熱帶低氣壓」,但臺灣中央氣象署把此級別稱為「熱帶性低氣壓」,而中國國家氣象中心則把這級稱為「熱帶低壓」。此級別在太平洋和大西洋可視為熱帶氣旋。[1][2][3]在印度洋, 被稱為「低氣壓」(中心附近最高風速為50 km/h或以下,但需要達到41 km/h才達到熱帶低氣壓的強度)或「深低氣壓」(中心附近最高風速為51–62 km/h)它有著組織鬆散的雲團及雷雨帶,其表面循環系統頗為顯現;但通常沒有風眼,亦缺乏更高級別的熱帶氣旋所呈現的緊密組織及形態。

熱帶低氣壓的組織較為鬆散,低層環流中心較難辯認,中心氣壓一般在1000百帕斯卡左右。由季風槽內形成的熱帶低氣壓更通常呈現明顯季風低壓性質,即風力外強內弱[4]和有對流空洞(但不限於熱帶低氣壓,如2014年強烈熱帶風暴娜基莉)。

热带气旋的生成和发展需要海温、大气环流和大气层三方面的因素结合[5]。熱帶氣旋的能量來自水蒸氣凝結時放出的潛熱。对于热带气旋的形成条件,至今尚在研究之中,未被完全了解。一般认为热带气旋的生成须具备6个条件,但热带气旋也可能在这6个条件不完全具备的情况下生成。
由於水(H2O)的分子量为18,空氣中的主要成份氮(N2)的分子量為28和氧(O2)的分子量為32,所以水蒸發了就會上升,一旦某一區域的空氣上升,氣壓就會降低令空氣湧進來的速度增加,令熱帶低氣壓增強,此時就要考慮「科氏力」的作用。在北半球,科氏力會使氣流「右轉」,所以向內輻合的氣流,會一邊前進一邊右轉,就會形成逆時針旋轉。[8]
一個熱带低氣壓有以下的部分:
熱帶氣旋的暖濕空氣環繞著中心旋轉上升,過程中水氣凝結釋放大量潛熱,熱能在中心附近垂直分佈。熱帶氣旋內各高度(接近海面例外)的氣溫都比氣旋外為高[9]。
樹木搖動,逆風難行。門、窗或牆壁當風時會發出呼呼低音。街上的木板或雜物可能被吹倒。
當一個熱帶低氣壓登陸或近距離掠過港澳兩地,會令到香港發出三號強風信號[10],或令澳門懸掛三號風球。[11]
如中國大陸各市縣24小時內可能受到熱帶低氣壓影響,平均風力達強風以上程度,或者已經受熱帶低氣壓影響,平均風力達強風程度並可能持續,當地氣象局會發出颱風藍色預警信號。如一熱帶性低氣壓在臺灣附近,會發佈熱帶性低氣壓特報。
當菲律賓受熱帶氣旋影響,未來36小時內該區風力可達30-60公里/小時(清勁至強風程度),會發出一號風暴信號。
當中太平洋、東北太平洋或北大西洋地區受熱帶低氣壓吹襲,預料若不增強,則不會發出任何警告信號。[12]
| 台灣中央氣象署 | 香港天文台 | 聯合颱風警報中心 |
|---|---|---|
強烈颱風 | 超強颱風 | 超強颱風 |
| 中度颱風 | 強颱風 | 颱風 |
| 中度颱風 | 颱風 | 颱風 |
| 輕度颱風 | 強烈熱帶風暴 | 熱帶風暴 |
| 輕度颱風 | 熱帶風暴 | 熱帶風暴 |
| 熱帶性低氣壓 | 熱帶低氣壓 | 熱帶低氣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