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澎湖縣 Penghu County 舊稱:平湖、彭湖、漁翁島、西瀛 簡稱:澎、澎湖、澎縣 | |
|---|---|
| 縣 | |
| 坐标:23°35′N119°35′E / 23.58°N 119.58°E /23.58; 119.58 | |
| 國家 | 中華民國 |
| 省 | 臺灣省(已虛級化) |
| 設立 | 1281年(元治始設澎湖巡檢司) 1563年(明治復設澎湖巡檢司) 1727年(清治改設澎湖廳) 1896年(日治改名澎湖島廳) 1920年(日治改制高雄州澎湖郡) 1926年(日治復設澎湖廳) 1945年(民國改制澎湖縣) |
| 縣治 | 馬公市 |
| 下級區劃 | 1市、5鄉 |
| 政府 | |
| • 行政机构 | 澎湖縣政府 (立法機關:澎湖縣議會) |
| • 縣長 | 陳光復(澎湖縣縣長列表) |
| 面积 | |
| • 总计 | 126.8641 平方公里(48.9825 平方英里) |
| 面积排名 | 第19位 |
| 人口(2025年9月) | |
| • 總計 | 106,768[1]人 |
| • 排名 | 第21位 |
| • 密度 | 841.59人/平方公里(2,179.7人/平方英里) |
| • 密度排名 | 第12位 |
| 时区 | 國家標準時間(UTC+08:00) |
| 戶政資料代碼 | 10016 |
| 毗鄰省市 | 福建省、臺南市 |
| 毗鄰縣市 | 隔海彰化縣、雲林縣、嘉義縣、金門縣 |
| 網站 | https://www.penghu.gov.tw/ |
| 縣象征 | |
| 鸟 | 小雲雀 |
| 花 | 天人菊 |
| 树 | 榕樹 |
| 澎湖群島 | |||||||||||||||||||||||||||||||
| 繁体字 | 澎湖群島 | ||||||||||||||||||||||||||||||
|---|---|---|---|---|---|---|---|---|---|---|---|---|---|---|---|---|---|---|---|---|---|---|---|---|---|---|---|---|---|---|---|
| 简化字 | 澎湖群岛 | ||||||||||||||||||||||||||||||
| 郵政式拼音 | Pescadores Islands | ||||||||||||||||||||||||||||||
| |||||||||||||||||||||||||||||||
| 澎湖島 | |||||||||||||||||||||||||||||||
| 繁体字 | 澎湖島 | ||||||||||||||||||||||||||||||
| 简化字 | 澎湖岛 | ||||||||||||||||||||||||||||||
| |||||||||||||||||||||||||||||||
| 澎湖縣 | |||||||||||||||||||||||||||||||
| 繁体字 | 澎湖縣 | ||||||||||||||||||||||||||||||
| 简化字 | 澎湖县 | ||||||||||||||||||||||||||||||
| |||||||||||||||||||||||||||||||
澎湖縣,古稱平湖、彭湖,是中華民國臺灣省的縣,位於臺灣南部臺灣海峽,由澎湖群島所組成,以澎湖水道與臺灣本島之雲林縣、嘉義縣相望。縣治及最大城市为馬公市(同時也是離島最大城市)。澎湖縣內轄有1市、5鄉,共有6個鄉市。由於特殊的地理位置及優良的港灣條件,自古以來便是往來臺灣海峽的移民中繼站與軍事要地[2]。由於縣內遍布天人菊,澎湖也有「菊島」的美稱。
澎湖縣四面環海,早期經濟活動以漁業為主,隨著漁業資源逐漸枯竭(面積狹小卻有 69 座漁港),現已轉型為以觀光為主。[3]
澎湖群島位於台灣與歐亞大陸之間的臺灣海峽上,地勢起伏平緩,以低矮的丘陵地為主,澎湖群島最高處位於望安鄉大貓嶼,只有海拔70公尺,澎湖本島最高處拱北山也只有海拔56公尺高。著名的高地有馬公市的蛇頭山、離島虎井嶼的東山和西山,湖西鄉的拱北山、太武山、奎壁山、虎頭山、尖山,白沙鄉吉貝嶼的西崁山,西嶼鄉的牛心山,望安鄉的天台山、鯉魚山、離島東嶼坪嶼的八卦山和東吉嶼的八卦山,七美鄉的頂隙。由於缺乏高山攔阻水氣,澎湖的降水量比台灣島少,對農業發展影響甚鉅。
1916年(大正5年),臺灣總督府統計澎湖群島有64座島嶼、總面積126.864平方公里。爾後官方文獻紀錄及資料引述長久以來均以此為依據。中華民國教科書上也一直沿用。近年來,由於澎湖群島特殊的玄武岩地質景觀,國際地質專家建議爭取列為世界遺產或設置國家地質公園,引發國內地質學者及文史工作者對地理資料正確性的質疑。
2005年12月,澎湖縣政府擬具『澎湖群島島嶼數量委託清查計畫』,委託國立高雄應用科技大學調查。調查結果顯示,澎湖縣的島嶼共有90座,面積亦從126.8641平方公里增至141.0520平方公里,增加了14.1879平方公里。不過至今內政部卻仍未審核通過,因此其隸屬的主計處仍維持64島的版本。[4][5][6][7]
澎湖群島位置位於北緯23°12至23°47,東經119°19至119°43。北回歸線穿過群島之中的虎井嶼之南側海域與花嶼之北側海域。
| 澎湖縣 | ||||||||||||||||||||||||||||||||||||||||||||||||||||||||||||
|---|---|---|---|---|---|---|---|---|---|---|---|---|---|---|---|---|---|---|---|---|---|---|---|---|---|---|---|---|---|---|---|---|---|---|---|---|---|---|---|---|---|---|---|---|---|---|---|---|---|---|---|---|---|---|---|---|---|---|---|---|
| 氣候圖表 | ||||||||||||||||||||||||||||||||||||||||||||||||||||||||||||
| ||||||||||||||||||||||||||||||||||||||||||||||||||||||||||||
| ||||||||||||||||||||||||||||||||||||||||||||||||||||||||||||
| 馬公市(平均數據1991年-2020年,極端數據1897-2021年更新中) | |||||||||||||
|---|---|---|---|---|---|---|---|---|---|---|---|---|---|
| 月份 | 1月 | 2月 | 3月 | 4月 | 5月 | 6月 | 7月 | 8月 | 9月 | 10月 | 11月 | 12月 | 全年 |
| 历史最高温 °C(°F) | 28.6 (83.5) | 29.5 (85.1) | 30.8 (87.4) | 33 (91) | 34.6 (94.3) | 35.9 (96.6) | 36.7 (98.1) | 35.2 (95.4) | 35.1 (95.2) | 35.3 (95.5) | 31.1 (88.0) | 30.0 (86.0) | 36.7 (98.1) |
| 平均高温 °C(°F) | 19.4 (66.9) | 20 (68) | 22.9 (73.2) | 26.3 (79.3) | 29.1 (84.4) | 30.9 (87.6) | 32.2 (90.0) | 31.8 (89.2) | 31 (88) | 28.2 (82.8) | 25.1 (77.2) | 21.3 (70.3) | 26.5 (79.7) |
| 日均气温 °C(°F) | 17.1 (62.8) | 17.4 (63.3) | 19.9 (67.8) | 23.2 (73.8) | 25.9 (78.6) | 27.9 (82.2) | 28.9 (84.0) | 28.6 (83.5) | 28 (82) | 25.5 (77.9) | 22.7 (72.9) | 19.1 (66.4) | 23.7 (74.7) |
| 平均低温 °C(°F) | 15.5 (59.9) | 15.6 (60.1) | 17.8 (64.0) | 21.1 (70.0) | 24 (75) | 25.9 (78.6) | 26.7 (80.1) | 26.6 (79.9) | 26.1 (79.0) | 24 (75) | 21.3 (70.3) | 17.7 (63.9) | 21.9 (71.4) |
| 历史最低温 °C(°F) | 7.7 (45.9) | 7.2 (45.0) | 7.4 (45.3) | 10.5 (50.9) | 16.6 (61.9) | 19.3 (66.7) | 21.8 (71.2) | 21.1 (70.0) | 19.2 (66.6) | 15 (59) | 9.6 (49.3) | 9 (48) | 7.2 (45.0) |
| 平均降雨量 mm(英寸) | 20.9 (0.82) | 38.1 (1.50) | 50.7 (2.00) | 77.9 (3.07) | 117.8 (4.64) | 148 (5.8) | 163.2 (6.43) | 229.4 (9.03) | 100.3 (3.95) | 30.1 (1.19) | 26 (1.0) | 28.1 (1.11) | 1,030.5 (40.54) |
| 平均降雨天数 | 5.2 | 6.2 | 7.6 | 8.7 | 9.3 | 10.2 | 8.1 | 9.4 | 5.6 | 2.4 | 3.6 | 4.8 | 81.1 |
| 平均相對濕度(%) | 78.7 | 80.7 | 80 | 80.9 | 82.8 | 85.2 | 83.6 | 84.4 | 79.6 | 75.2 | 76.8 | 76.8 | 80.4 |
| 月均日照時數 | 102.9 | 98.7 | 131.1 | 153.1 | 183.6 | 211.2 | 265.3 | 231.4 | 214.9 | 186.4 | 129.2 | 111.4 | 2,019.2 |
| 数据来源:中央氣象局 | |||||||||||||
根據《澎湖縣志》記載,澎湖原名平湖。平字在臺語中和彭字同音而演化成澎湖。[8][9]
史前時期,澎湖有粗繩文陶為代表的新石器文化,證明该地至少在五千年前已有先住民生活。[2]
澎湖地名記載最早始於南宋[10],因“港外海濤彭湃,港內水靜如湖”而得名[11][12][13]。
元世祖至元18年(西元1281年)11月澎湖正式設澎湖巡檢司,隸屬福建同安[2]。
在大航海時代,葡萄牙人也幫這群島嶼取了一個名字Pescadores,為「漁人們」的意思 。在16世紀左右,明朝曾有海禁政策,但許多中國沿海居民仍冒險到澎湖列嶼捕魚,其中也有部分人群或許是海盜。在地理大發現時代,經過台灣海峽的葡萄牙航海船隻,看到島嶼及其周邊海上有許多漁民散佈作業,於是將澎湖群島稱為漁人之島。
鄭成功攻臺之役中,鄭成功軍隊以澎湖群島為基地擊敗了荷蘭人。至清代(西元1727年)設立澎湖廳,隸屬福建省臺灣府。
清末因1895年4月甲午戰爭戰敗後,連同臺灣和遼東半島割讓予日本,惟澎湖早已於同年3月的澎湖之役中落入日軍之手。1920年,臺灣總督府改為澎湖郡併入高雄州,後於1926年復改回澎湖廳。
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日本戰敗後,由中華民國接管並治理澎湖列島,設澎湖縣,劃入新設立的台灣省。[2]
1995年,成立澎湖國家風景區,範圍為澎湖群島全境。[14]2009年9月,澎湖縣進行博弈條款公投,贊成票數13,397票,反對票數17,359票,澎湖博弈產業確定破局,將配合中央政策推動,朝國家能源低碳島方向前進。[15]
2009年12月,澎湖縣望安鄉東吉嶼至臺南市安南區鹿耳門週邊海陸域,正式成立臺江國家公園。[16]2014年6月:澎湖南方四島國家公園公告實施。
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臺灣脫離日本統治,澎湖廳改制為澎湖縣,縣治設於馬公鎮,共轄有2縣轄區6鄉鎮,民國三十九年(1950年)廢縣轄區由縣直轄鄉鎮。民國七十年(1981年)馬公鎮升格為縣轄市,全縣轄有1市(馬公市)、5鄉(湖西鄉、白沙鄉、西嶼鄉、望安鄉、七美鄉),共有6個鄉市。
| 澎湖縣行政區劃示意圖 |
| 年份 | 人口 | ±% |
|---|---|---|
| 1960 | 96,986 | — |
| 1966 | 112,852 | +16.4% |
| 1970 | 119,153 | +5.6% |
| 1975 | 114,700 | −3.7% |
| 1980 | 107,043 | −6.7% |
| 1985 | 102,282 | −4.4% |
| 1990 | 95,932 | −6.2% |
| 1995 | 90,937 | −5.2% |
| 2000 | 89,496 | −1.6% |
| 2005 | 91,785 | +2.6% |
| 2010 | 96,918 | +5.6% |
| 2015 | 102,304 | +5.6% |
| 2020 | 105,952 | +3.6% |
| 來源:縣市人口按性別及五齡組.內政部戶政司. [2013-10-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2-16). 內政部統計月報-縣市現住人口.內政部. [2019-12-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10). | ||
澎湖因軍事上的地理優勢,自古以來便是各方爭奪的要地。然而近代由於交通、經濟不利等原因,該縣長期面臨人口外移、高齡化等問題[17]。
根據內政部戶政司的統計,2023年底澎湖縣戶數約4.3萬戶,人口約10.8萬人,是中華民國人口第二少的縣市[註 1]。縣內人口最多與最少的行政區分別是馬公市與七美鄉,2023年底兩行政區人口分別63,957人與3,937人[1]。在2020年人口普查當中,澎湖縣的常住人口約有8.2萬人,僅佔當時的戶籍人口的77%左右,在中華民國所有縣市中是常住人口少於戶籍人口之比例較高的地區[18]。在人口年齡結構上,2023年底澎湖縣幼年人口(15歲以下人口)佔比約為9.76%,壯年人口(15至64歲人口)佔比約為71.28%,老年人口(65歲以上人口)佔比則約為18.97%,老化指數約有194%[1]。
人口數遞減排列:
人口密度遞減排列:
明、清渡海至澎湖開發的人群,主要來自中國大陸福建省,以泉州府和漳州府為主,其中泉州府籍的移民占所有移民籍貫的86.84%,漳州府籍則僅占10.53%。進一步就祖籍地進行探討,來自泉州府同安縣金門(浯江)的移民就占了所有移民半數以上的53.95%,分佈在馬公市、湖西鄉、白沙鄉、西嶼鄉、望安鄉與七美鄉;漳州府籍移民主要分佈在白沙鄉。廣東移民有潮州府大埔縣[19]、廣州府順德縣移民[20],分佈在馬公市。
澎湖縣政府是澎湖縣的行政機關,在中華民國政府架構中為縣自治的行政機關,同時負責執行中央機關委辦事項,澎湖縣的自治監督機關為行政院各部會(主要為內政部)。縣長由全體縣民直接選舉產生,任期為四年,連選可連任一次。澎湖縣政府並置縣政會議,為縣政最高決策機構,在縣長及副縣長之下,設有11個內部單位、7個所屬一級機關、9個所屬二級機關、54所各級學校[21]。
澎湖縣縣長是澎湖縣之行政首長,對外代表該縣,負責綜理縣政,指導監督所轄鄉(鎮、市)自治,並指揮、監督所屬職員及機關,現任縣長為民主進步黨籍的陳光復[22]。
澎湖縣議會是澎湖縣的民意機關,代表澎湖縣全體縣民立法和監察縣政府之施政。縣議員由公民直選選出,任期為四年,可連選連任。澎湖縣議會共有19位縣議員,分別為第一選區11席縣議員、第二選區3席縣議員、第三選區2席縣議員、第四選區1席縣議員、第五選區1席縣議員、第六選區1席縣議員[註 2][23],議長、副議長由19位縣議員互選產生。
該縣早期地方派系主要依縣治馬公市地理劃分為南、北兩派,以及其日後衍生的西藍派、東許派、及許素葉系統。
在戒嚴時期,由於澎湖特殊的政治及軍事環境,縣政長期由中華民國國軍(澎防司令部)掌握,其次才是國民黨縣政府,地方派系則因澎湖規模經濟不大,影響力也因此受限。
隨著1990年代末期台灣民主化,軍隊陸續撤出,派系力量更進一步衰退,黨外力量也隨著崛起。而民進黨亦同時在澎湖迅速成長,票源逐年上揚,近期泛綠已能與泛藍分庭抗禮[24]。自解除黨禁至今,該縣已歷經四次政黨輪替。
按照中華民國現行立法委員選制,澎湖縣全境同屬一個立法委員選區,得選出一席立法委員。現任澎湖選區所選出的立法委員是在2024年中華民國立法委員選舉選出的楊曜(民主進步黨提名、連任三屆)。
臺灣澎湖地方法院是澎湖縣的司法機關,屬於普通法院,當地之民、刑事訴訟由該機關審理。臺灣澎湖地方檢察署則是澎湖縣的檢察機關。
澎湖傳統信仰以道教與民間信仰為大宗,兼雜儒宗神教(扶乩鸞堂)等民間宗教系統。其中因澎湖四面環海,具有海神屬性的媽祖、王爺、玄天上帝信仰特別興盛。
基督宗教方面,在1886年,英國長老教會宣教師甘為霖牧師至澎湖馬公創建馬公教會(今台灣基督長老教會馬公教會),是澎湖最早設立的基督教會,現任縣長陳光復即為該會會友。[25]1949年,國民政府在戡亂失利後撤退至台灣,天主教神職人員隨著教友遷移至台灣各地,包括澎湖。自1950年起,山東籍神父傅興仁在馬公設置臨時聖堂(今馬公天主堂),加上長老教會隨總會推動「倍加運動」,也是馬公長老教會教勢最興旺的時候。[26]現台灣基督長老教會高雄中會於澎湖縣境內共計設有馬公、新生、啟明、西嶼、七美、白沙、虎井、將軍等8間教會及澎湖宣教中心,另曾有竹篙灣、小池角、花宅、瓦硐、講美等5間教會因故關閉或轉出。

至2012年2月10日為止,澎湖縣文化局已經調查研究並且出版成果的有形文化資產有:

至2012年2月10日為止,澎湖文化局已經調查研究並且出版成果的無形文化資產有:
在文學史及相關論述方面,至2012年2月已出版的專書有《澎湖研究第一屆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葉連鵬的《澎湖文學發展之研究》、文訊雜誌社出版的「高屏澎地區文學會議」論文集;碩博士論文有葉連鵬〈澎湖文學發展之研究〉、姜佩君〈澎湖民間故事研究〉等。
傳統文人有蔡廷蘭(清朝道光年間)。在澎湖縣出生的作家有王福東、李秀、王家珍、王家珠、蔡惠苓、岑澎維、鹿憶鹿、葉言都[27]。曾被縣文化局(改制前的文化中心)出版過作品的作家有歐銀釧、謝聰明、張怡媚、許勝文、陳秋環、沈瑞華、黃東永、林麗卿、初惠誠、張慧玲、黃春鶯、陳鼎盛、李錫文、薛東埠、蔡愛清、顏玉露、黃中堅、余建中、洪東碧、張子樟、黃仁元、方英福、陳雪美、蕭瓊瑞、蔡宛璇、張慶麟。縣內的文化工作者有郭金龍、洪國雄、呂文雄、陳石筆、王文良、鄭美珠等。
基金會及文學團體有澎湖采風文化協會、澎湖鼎灣監獄寫作班。推廣及贊助文學活動的基金會有「澎湖縣文化基金會」[28];縣內沒有全國性文學社團[29]。
該縣文化局舉辦的文學獎為「菊島文學獎」。除了文學獎,文化局也曾舉辦文藝營隊—菊島文藝營。
澎湖縣可以接收眾多家合法廣播電台,如警廣治安交通網臺中台、教育廣播電台等,也可接收嘉義地區的中功率電台。
| 頻率 | 電台名稱 |
|---|---|
| 89.7 兆赫 | 澎湖社區廣播電台 |
| 91.3 兆赫 | 風聲廣播電台(快樂聯播網) |
| 91.9 兆赫 | 嘉南廣播電台 |
| 93.3 兆赫 | 雲嘉廣播電台 |
| 93.9 兆赫 | 大地之聲廣播電台(青春線上) |
| 94.5 兆赫 | 警廣臺中分臺 |
| 96.3 兆赫 | 原住民族廣播電台 |
| 96.7 兆赫 | 澎湖廣播電台(快樂聯播網) |
| 99.1 兆赫 | 國立教育廣播電臺澎湖一網 |
| 100.3 兆赫 | 寶島廣播電台 |
| 103.1/103.3 兆赫 | 中廣流行網 |
| 104.3 兆赫 | 講客廣播電台 澎湖轉播站(開播時間未定) |
| 105.3 兆赫 | 國立教育廣播電臺澎湖二網 |
| 105.7 兆赫 | 姊妹電台(雲林地區電台) |
| 106.1 兆赫 | 全國廣播(澎湖本島、虎井嶼可收聽到) |
| 107.1 兆赫 | 環球廣播電台 |
| 頻率 | 電台名稱 |
|---|---|
| 756 千赫 | 勝利之聲廣播電台 馬公轉播台 |
| 1143 千赫 | 漁業廣播電台 |
| 1269 千赫 | 漢聲廣播電台澎湖台(轉播漢聲高雄分台) |
| 1296 千赫 | 中廣新聞網(台南地區電台) |
澎湖群島獨特的景色與人文,使其榮獲寂寞星球的2011年全球十大最佳世外桃源島嶼[32][33]與成為世界最美麗海灣俱樂部(The Most Beautiful Bays of the World)的會員之一[34]。澎湖群島多漁港,夜間萬點漁火流動,忽明忽滅,與水中映射之星斗互相煇映,1953年臺灣省政府將「澎湖漁火」選定作為臺灣八景之一。觀光遊憩是現今澎湖群島的重要產業之一,中華民國交通部觀光局也在1995年於澎湖群島設立「澎湖國家風景區」。




位於澎湖縣境內,被中華民國博物館學會列入2004年9月版《台灣博物館名錄》的博物館有:
大正6年(1917),日人藤田豊八在〈南蠻之來襲〉中,認為「平湖」與「澎湖」為同音異字。毛一波由音韻解釋:「平」可作「旁」音讀之。「彭」音「滂」,本與「旁」通,「旁」即是「滂」。「澎」之字音也是從「旁」字而來,是故「平」與「澎」為同音異字。
| 台灣海峽、 | 台灣海峽、 | 台灣海峽、 | ||
| 台灣海峽、 | 台灣海峽、 | |||
| ||||
| 南中國海 | 南中國海 | 台灣海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