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潮州白話字 Tiê-chiu Pe̍h-ūe-jī | |
|---|---|
| 类型 | (罗马化) |
| 创造者 | 汲约翰 卓威廉 |
使用时期 | 1875年— ? |
| 语言 | 汕头话、潮州话 |
| 相关书写体系 | |
| 父体系 | 教会罗马字
|
| 本條目包含國際音標 (IPA) 符號。 有關 IPA 符號的介紹指南,請參閱Help:IPA。[ ],/ / 及 ⟨ ⟩ 之間的區別,參閲IPA§方括號與轉錄定界符。 | |
| 漢語族拼音方案 |
|---|
| 漢字注音史 (*代表為現行由政府公告承認) |
潮州白話字(潮州話:Tiê-chiu Pe̍h-ūe-jī,潮拼:Diê⁵ziu¹ Bêh⁸uê⁷ri⁷)是一套基於教会羅馬字的潮州話書寫系統,因制定於汕頭,亦名汕頭教會羅馬字(潮州話:Suaⁿ-thâu Kà-hũe Lô-má-jī,潮拼:Suan¹tao⁵ Ga³huê⁶ Lo⁵ma²ri⁷)。
19世紀中葉,西方基督新教入華傳教,傳教士開始以教會羅馬字來學習各漢語方言,并用之來向不識漢字的普通民眾傳教。用羅馬字母拼寫潮州話至少可追溯到1841年浸信宗传教士W. Dean出版的《潮州話》,但直到1875年英國长老宗傳教士汲约翰(John Campbell Gibson)及卓威廉(William Duffus)在汕頭制定了“汕頭教會羅馬字”[1],才成為一套正式的潮州話羅馬字書寫系統,1876年,基於汕頭話翻譯的《路加福音》出版,并在1888年相繼出版《創世紀》、《約拿記》、《雅各書》,1889年《馬太福音》、《使徒行傳》,1890年《馬可福音》,并在1915年以潮州府城話出版了《新約聖經》。
潮州白話字不僅僅用於承載《聖經》,也被教徒用於日常書寫,進入民國以後,隨著中華民國國語及注音符號推行,教會便不再推廣白話字,但白話字仍在民間學習和使用,1955年黄典诚统计,在潮汕地區當時仍有1000名白話字使用者。[2]
潮州白話字雖然與漳泉的白話字相似,但在字母的選擇上略有差異,潮州白話字使用的基本拉丁字母有17個(A、B、E、G、H、I、J、K、L、M、N、O、P、S、T、U、Z),2個變體字母(Ṳ,ᴺ),6個二合字母(Ch、Kh、Ng、Ph、Th、Ts)以及兩個三合字母(Chh、Tsh),其餘拉丁字母9個(C、D、F、Q、R、V、W、X、Y)用在特殊表示、或外來語上。與其他閩南語羅馬化方案相比,潮州白話字的拼寫與甘為霖版白話字比較接近,除了字母Ṳ和Z是該方案沒有的。
潮州白話字(PUJ)與潮州話拼音方案(DP)、閩南話拼音方案(BP)、臺灣閩南語羅馬字拼音方案(TL)及漳泉白話字(POJ)的字母對照如下:
| 大PUJ | A | B | CH | CHH | E | G | H | I | J | K | KH | L | M | N | ◌ᴺ | NG | Ø | O | P | PH | S | S | T | TH | TS | TSH | U | Ṳ | Z |
|---|---|---|---|---|---|---|---|---|---|---|---|---|---|---|---|---|---|---|---|---|---|---|---|---|---|---|---|---|---|
| 小PUJ | a | b | ch | chh | e | g | h | i | j | k | kh | l | m | n | ◌ⁿ | ng | Ø | o | p | ph | s | s | t | th | ts | tsh | u | ṳ | z |
| 小DP | a | bh | zi | ci | ê | gh | h | i | ri | g | k | l | m | n | ◌n | ng | Ø | o | b | p | s | si | d | t | z | c | u | e | r |
| 小BP | a | bb | zi | ci | e | gg | h | i | li/zzi | g | k | l | m | n | n◌ | ng | o | oo | b | p | s | si | d | t | z | c | u | Ø | l/zz |
| 小TL | a | b | tsi | tshi | e | g | h | i | li/ji | k | kh | l | m | n | ◌nn | ng | o | oo | p | ph | s | si | t | th | ts | tsh | u | ᵻ | l/j |
| 小POJ | a | b | chi | chhi | e | g | h | i | ji | k | kh | l | m | n | ◌ⁿ | ng | o | o͘ | p | ph | s | si | t | th | ch | chh | u | Ø | j |
閩南白話字及臺羅的o可念成[ə],但潮州話中的o只作[o]。與潮拼相比,白話字字母的音值更接近英文字母。
潮州話聲母總數一般為十八個。不以輔音為首的音節或以聲門塞音為首的音節,稱為零聲母,這里不予標示。潮州白話字將三個塞擦音字母細分成齒齦音及齦顎音三對同位字母,故實際使用聲母二十個,如下:
| 組別 | 邊音 | 鼻音 | 塞音 | 塞擦音 | 擦音 | |||
|---|---|---|---|---|---|---|---|---|
| 不送氣 | 送氣 | 不送氣 | 送氣 | |||||
| 双唇音 | 清 | p[p] 邊 (pian) | ph[pʰ] 頗 (phó) | |||||
| 濁 | m[m] 門 (mûn) | b[b] 文 (bûn) | ||||||
| 齒齦音 | 清 | t[t] 地 (tī) | th[tʰ] 他 (tha) | ts[ts] 之 (tsṳ) | tsh[tsʰ] 出 (tshut) | s[s] 思 (sṳ) | ||
| 濁 | l[l] 柳 (liú) | n[n] 挪 (nô) | (并入l) | z[dz]-[z] 而 (zṳ̂) | ||||
| 齦顎音 | 清 | ch[tɕ] 貞 (cheng) | chh[tɕʰ] 刺 (chhì) | s[ɕ] 時 (sî) | ||||
| 濁 | j[dʑ]-[ʑ] 入 (ji̍p) | |||||||
| 軟顎音 | 清 | k[k] 球 (kiû) | kh[kʰ] 去 (khṳ̀) | |||||
| 濁 | ng[ŋ] 俄 (ngô) | g[g] 語 (gṳ́) | ||||||
| 聲門音 | 清 | [ʔ] 英 (eng) | h[h] 喜 (hí) | |||||
| ||||||||
其中ch與ts同位,chh與tsh同位,j則與z同位。
以1883年《汕頭話口語英漢詞表》[3]為例,ch、chh、j用於e、i字母前面,而ts、tsh、z則用在a、o、u、ṳ及輔音音節(m、ng)前面。因此“潮州”拼寫為“Tiê-chiu”而非“Tiê-tsiu”;“韭菜”拼寫為“kú-tshài”而非“kú-chhài”,“熱”的其中兩個讀音“zua̍h”与“jie̍t”不写作“jua̍h”或“zie̍t”。
即齒齦音的ts([t͡s])、tsh([t͡sʰ])、z([d͡z])遇到半閉及全閉的前元音(e、i),就會化成齦顎音的chi/che([t͡ɕ])、chhi/chhe([t͡ɕʰ])、ji/je([d͡ʑ])。
此外,鼻音m、n、ng及塞音p、t、k可用作韻尾,而有聲門塞音韻尾[ʔ]則標示為h,與發出聲音的清聲門擦音聲母[h]不同。
潮州話下列韻母共一百零三個,而現代使用中的韻母约七十九個,加上四個輔音音節,列表如下[4][5][6]:
| 韻腹 | 韻尾 | |||||||||||
|---|---|---|---|---|---|---|---|---|---|---|---|---|
構造 | 調音部位 | 單複韻母 | 聲門塞音 | 鼻化韻母 | 雙唇音 | 齒齦音 | 軟齶音 | |||||
| 前後 | 開閉 | 舒聲 | 入聲 | 舒聲 | 入聲 | 舒聲 | 入聲 | 舒聲 | 入聲 | 舒聲 | 入聲 | |
| 前 | 開 | a[a] 膠 (ka) | ah[aʔ] 甲 (kah) | aⁿ[ã] 柑 (kaⁿ) | ahⁿ[ãʔ] 垃 (na̍hⁿ) | am[am] 甘 (kam) | ap[ap̚] 鴿 (kap) | an[an] 干 (kan) | at[at̚] 結 (kat) | ang[aŋ] 江 (kang) | ak[ak̚] 覺 (kak) | |
| 半閉 | e[e] 家 (ke) | eh[eʔ] 格 (keh) | eⁿ[ẽ] 更 (keⁿ) | ehⁿ[ẽʔ] 脈 (me̍hⁿ) | eng[eŋ] 經 (keng) | ek[ek̚] 革 (kek) | ||||||
| 閉 | i[i] 枝 (ki) | ih[iʔ] 砌 (kih) | iⁿ[ĩ] 天 (thiⁿ) | ihⁿ[ĩʔ] 碟 (tihⁿ) | im[im] 金 (kim) | ip[ip̚] 急 (kip) | in[in] 新 (sin) | it[it̚] 吉 (kit) | ||||
| 後 | 半閉 | o[o] 高 (ko) | oh[oʔ] 閣 (koh) | oⁿ[õ] 望 (mōⁿ) | ohⁿ[õʔ] 瘼 (mo̍hⁿ) | ong[oŋ] 公 (kong) | ok[ok̚] 國 (kok) | |||||
| 閉 | u[u] 龜 (ku) | uh[uʔ] 嗝 (kuh) | un[un] 君 (kun) | ut[ut̚] 骨 (kut) | ||||||||
| ṳ[ɯ] 車 (kṳ) | ṳh[ɯʔ] 嗝 (kṳh) | ṳn[ɯn] 巾 (kṳn) | ṳt[ɯt̚] 乞 (khṳt) | |||||||||
| 前 | 閉上 | ai[ai] 皆 (kai) | aih[aiʔ] 𫠡 (ga̍ih) | aiⁿ[ãĩ] 愛 (àiⁿ) | aihⁿ[ãiʔ] 捱 (nga̍ihⁿ) | |||||||
| 後移 | au[au] 交 (kau) | auh[auʔ] 樂 (ga̍uh) | auⁿ[ãũ] 好 (hàuⁿ) | auhⁿ[ãuʔ] 鬧 (nauhⁿ) | ||||||||
| 前 | 打開 | ia[ia] 佳 (kia) | iah[iaʔ] 揭 (kiah) | iaⁿ[ĩã] 京 (kiaⁿ) | iam[iam] 兼 (kiam) | iap[iap̚] 劫 (kiap) | iang[iaŋ] 姜 (kiang) | iak[iak̚] 龠 (iak) | ||||
| ie[ie] 蕉 (chie) | ieh[ieʔ] 借 (chieh) | ieⁿ[ĩẽ] 薑 (kieⁿ) | ien[ien] 堅 (kien) | iet[iet̚] 潔 (kiet) | ||||||||
| 後移 | iong[ioŋ] 恭 (kiong) | iok[iok̚] 鞠 (kiok) | ||||||||||
| 閉 | iu[iu] 鳩 (khiu) | iuⁿ[ĩũ] 幼 (iùⁿ) | ||||||||||
| 前移 | 閉上 | oi[oi] 雞 (koi) | oih[oiʔ] 夾 (koih) | oiⁿ[õĩ] 間 (koiⁿ) | ||||||||
| 後 | ou[ou] 孤 (kou) | ouⁿ[õũ] 虎 (hóuⁿ) | ||||||||||
| 前移 | 打開 | ua/oa[ua] 柯 (kua) | uah/oah[uaʔ] 割 (kuah) | uaⁿ/oaⁿ[ũã] 官 (kuaⁿ) | uam[uam] 凡 (huâm) | uap[uap̚] 法 (huap) | uan[uan] 關 (kuan) | uat[uat̚] 決 (kuat) | uang[uaŋ] 光 (kuang) | uak[uak̚] 廓 (kuak) | ||
| ue[ue] 瓜 (kue) | ueh[ueʔ] 郭 (kueh) | ueⁿ[ũẽ] 果 (kúeⁿ) | uehⁿ[uẽʔ] 襪 (gu̍ehⁿ) | |||||||||
| 閉 | ui[ui] 規 (kui) | uiⁿ[ũĩ] 跪 (kũiⁿ) | ||||||||||
| 後移 | 開閉 | iau[iau] 驕 (kiau) | iauh[iauʔ] 躍 (iauh) | iauⁿ[ĩãũ] 掀 (hiauⁿ) | iauhⁿ[iãuʔ] 躍 (iauhⁿ) | |||||||
| iou[iou] 驕 (kiou) | iouh[iouʔ] 躍 (iouh) | iouⁿ[ĩõũ] 掀 (hiouⁿ) | iouhⁿ[iõuʔ] 躍 (iouhⁿ) | |||||||||
| 前移 | uai[uai] 乖 (kuai) | uaiⁿ[ũãĩ] 檨 (suāiⁿ) | uaihⁿ[uãiʔ] 轉 (ua̍ihⁿ) | |||||||||
| 輔音音節 | ngh[ŋʔ] 夗 (n̍gh) | m[m] 唔 (m̃) | ng[ŋ] 黃 (n̂g) | |||||||||
| ||||||||||||
注釋:
調值之數字是指聲調輪廓,1為最低,5為最高,拼音中的聲調以1至8表示:
| 聲調 | 陰平 | 陰上 | 陰去 | 陰入 | 陽平 | 陽上 | 陽去 | 陽入 |
| 別名一[7][3] | 上平 | 上聲 | 上去 | 上入 | 下平 | 下去 | 去聲 | 下入 |
| 別名二[8] | 上平 | 上上 | 上去 | 上入 | 下平 | 下上 | 下去 | 下入 |
| 調值 | 33 ˧ | 52 ˥˨ | 213 ˨˩˧ | 2 ˨ | 55 ˥ | 35 ˧˥ | 11 ˩ | 4 ˦ |
| 調型 | 中平 | 高降 | 降升 | 低入 | 高平 | 高升 | 低平 | 高入 |
| 例子(文讀音) | 分 | 粉 | 訓 | 忽 | 雲 | 混 | 份 | 佛 |
| 調序數字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 白話字調符 | hun | hún | hùn | hut | hûn | hũn | hūn | hu̍t |
第一聲和第四聲不使用附加符號,两者可從其韻尾舒聲或入聲而區分;第二、三、五、六、七、八聲則各別使用銳音符(◌́)、重音符(◌̀)、揚抑符(◌̂)、波浪號(◌̃)、長音符號(◌̄)及上竪線(◌̍)。
第八聲陽入在林雄成系统中也可以使用第二聲的銳音符(◌́),两者可从其韻尾加以區分,以上例即為“hút”。
在書面上,白話字基本上只標示原調,不標示變調。
兩個字(或字詞)連讀時,前面的字要變調,後面的字不變調,而此變調的規律是固定的。如果兩個以上的字連讀,則只有最後的字不變調,這稱為“連續變調”,情況如下:
| 原聲調 | 陰平 | 陰上 | 陰去 | 陰入 | 陽平 | 陽上 | 陽去 | 陽入 |
|---|---|---|---|---|---|---|---|---|
| 原聲調數字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 变調後聲調數字(典型)[7] | 1 | 6 | 2 | 8 | 7 | 3 | 7 | 4 |
| 变調後聲調數字(變化一)[9] | 1 | 6 | 2 | 8 | 3 | 7 | 3 | 4 |
| 变調後聲調數字(變化二) | 1 | 6 | 5 | 8 | 7 | 9 | 9 | 4 |
在上述變化中,連讀時,2、5的調頭都是高度調,7、3都是低度調,其中9是調值21(˨˩)的低降調,因此其差異僅在於轉折過程的,這也是以汕頭話的變調為準。
双连接号(--)标示着一种特殊的变调模式:在双连接号之前的字作为上一个变调组的结尾保持原声调,而双连接号后的字将失去原有的声调,变为一个较低的、非重读的声调,如“入来”ji̍p--lâi、“觅着”tshuē--tie̍h、“来了”lâi--lō等。[7]
在實際的情況中,潮汕各地方的調值與變調會更多樣及有所差異[5][10][9]。
潮州白話字的行文使用潮州話語法,讀寫及標點形式則如拉丁文,比如句首字母大寫、專有名詞的第一個字母大寫,合成詞的各個音節用連接號(-)連接[7]。具體方式與泉漳白話字的書寫規則相同。
1892年出版的汕頭話《新約全書》[11]馬太福音第五章第五、六句:
| “ | Un-jiû kâi nâng ũ hok: in-ũi in chiang-àiⁿ tit--tie̍h thóu-tī tsò zũi-ngia̍p.Mōⁿ-ngĩ che̍k-zû tóu khùn âu ta kâi nâng ũ hok: in-ũi in chiang-àiⁿ tit--tie̍h pá-tsok. | ” |
潮州白話文漢字:
| “ | 溫柔个人有福:因為𪜶將愛得著土地做遺業。 望義一如肚困喉灱个人有福:因為𪜶將愛得著飽足。 | ” |
現代標準漢語白話文:
| “ | 溫柔的人有福了:因為他們將要得到土地置遺業。 望義者就像飢渴的人有福了:因為他們將要得到飽足。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