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vatterモバイル変換


[0]ホーム

URL:


跳转到内容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搜索

汉语族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重定向自漢語族
漢語族
使用族群汉族回族白族
地理分佈东亚东南亚
谱系学分类漢藏語系
  • 漢語族
原始語言原始漢語
分支
白語支(爭議)
楚語†?
语言代码
ISO 639-5zhx
ISO 639-6ssic
Glottologsini1245 (Sinitic)[1]
macr1275 (Macro-Bai)[2]

漢語族英语:Sinitic languages),也稱漢語[3]華語[4]:37,為漢藏語系的一支。

關於其所包含的語言種類,在語言學界主要有兩種不同視角:一種考慮到其內部共同的民族(即漢族)或國族(即中華民族)認同,且各漢語分支擁有共同的祖語,故認為漢語族只有漢語一種語言;另一種考慮到不同漢語分支之間的互通性低,有相互獨立性,故認為漢語族包含官话湘語贛語吳語閩語粵語客家話七大語言(或加上晋语徽语廣西平話),亦有觀點認為閩語實際上是一群難以相通的親屬語言,其中又分為閩東語莆仙語閩南語閩北語閩中語邵將語海南話雷州話。前者將官話、湘語、贛語、吳語、閩語、粵語、客家話等視為漢語的方言;後者則認為漢語族包含了數種互相關聯又各自独立的親屬語言。「漢語族」這一術語通常是後一種視角下的用詞,而前一種視角下則使用「漢語方言」等術語。此外,有說法主張白語白族的語言)也屬於漢語族,因此亦稱漢白語族[5]

人口

[编辑]

汉语族语言的母语者人数大致如下:(2020)[6][7][8]

语言人數
官话9.18亿
粤语8490万
吴语8170万
闽语7420万
客語4820万
晋语4700万
湘语3730万
赣语2210万
徽语460万
平话200万
总计13.2億

语言

[编辑]
更多信息:汉语方言列表
汉语及其他汉藏语系语言的母语者,据《民族语

方言学家罗杰瑞估计汉语族下有上百种无法互通的口音。[9]:72它们形成了一个巨大的方言连续体,总体上差异随距离增加,也有差异明显的分界。[10]:189–190

尚未归类的方言有:

内部分类

[编辑]
汉藏语系的起源与传播。红椭圆是磁山晚期和仰韶早期的文化,即汉藏语系的假定起源。黑色箭头是藏緬语族從汉藏语系分開後向西擴張的假定遷移途径。在将语言比较方法应用于沙加尔于2019年开发的比较语言数据数据库以识别音义对应关系并建立同源词后,系统发育方法被用于推断这些语言之间的关系并估计其原乡的年龄。[11]:10319–10320

传统、方言学的汉语族分类基于与中古汉语的对应关系。这样做做不出太多比较语言学工作(拟测语言间关系的通常方法),也不考虑互通度。即便是方言分类的领域,细节也被搪塞过去,如1980年代新设立的三个平行方言群:徽语晋语平话,其中若按不能互通划为分语言的标准,则平话本身就是两种语言,徽语更是要分成好几种。[12]:41–53, 55–56[13]:9–18, 61–69, 222

与白语相似,闽语也被认为直接分化自上古汉语[14]:?这次分裂的证据是,闽语之外的所有汉语方言都符合《切韵》的音韵体系。[15]:3不过该说并未被普遍接受。

分类群间的关系

[编辑]

罗杰瑞将传统的七大汉语方言分成三个更大的类:北部(官话)、中部(吴语、赣语、湘语)及南部(客家话、粤语、闽语)。他认为南部方言起源自汉朝通行于长江谷地的某种地方性通用语,他称之为上古南方汉语;中部则是北部和南部方言的过渡地带。[10]:182–183吴语和闽语间的方言边界相当生硬,而其他的,比如官话和湘语、闽语和客家话间的边界则定义模糊。[10]:189–190

学者们将中部方言的过渡性质以波浪模型解释。Iwata认为,来自中原的创新因人口流动跨过淮河,产生了江淮官话,接着向东南方传播,形成吴语;沿长江谷地向西传播,形成西南官话和湘语、赣语;东南丘陵中的方言受到的影响则非常小。[16]:102–108

定量研究

[编辑]

一份2007年的研究基于词汇相似性、声韵对应规则度等客观标准,以及互通度、相似性等主观标准比较了15个城市城区的方言。大量指标数据显示,官话、新湘语赣语属于一个大群,而闽语(取样于福州、厦门、潮州)、客家话粤语属于另一个群。声韵对应指标出现了较多例外,赣语(南昌话)属于南方群,非常接近梅县话温州话与其他所有方言都有着相当大的差异。[17]:1025

这份研究没有找到官话和中部方言间的明确分野:[17]:1025

  • 长沙话(新湘语)与官话在每项指标上都属于同一类;未统计老湘语。
  • 太原话(晋语)和汉口话在主观指标中异于其他官话,互通度则很高。客观指标中,太原话的声韵对应差异很大,词汇差异较小。
  • 成都话在词汇上有些许差别,其他指标几乎没有差别。

两种吴语方言(温州话和苏州话)占据了过渡的位置,在词汇相似性上离北部/湘语/赣语群更近,主观互通度极近,但在声韵对应规则度和主观相似性上更接近闽语/客家话/粤语群,不过温州话是所有方言中,与其他方言间的声韵对应规则度最低的。两种吴语方言的词汇相似性很高,主观相似性也很高,但互通度很低,苏州话更接近北部/湘语/赣语。[17]:1025

南部分类中,客家话和粤语在主观指标和词汇相似性上离得更近,声韵对应则远些。闽语多样性很高,福州话(闽东片)与闽南片下的厦门话潮州话的两项客观指标都不高,主观指标实际上更接近客家话和粤语一点。[17]:1025

族内比較

[编辑]
词义官话
北京音
晋语
文水音
吴语
上海音
湘语
长沙音
贛語
南昌音
客家语
梅州音
粤语
廣州音
闽语
福州音
woŋɡəiŋuŋɔŋoŋai
ŋo
ŋɔŋuai
ŋō̤
ninoŋn̩/liŋi 你/爾neiny
tʰatxa/uəʔtɕia 兀家ɦi<-gitʰo/xa
gi/ʨi
ʨiɛ/kɛki 佢/渠kʰɵy 佢/渠i
ʈʂɤtsəʔgəʔkʊ/kɔko/lilinei 呢/爾tsuoi
tsi 只/這
nauəʔu/ɔ兀lɔ那kai 嗰/個huoi
ɻənzəŋȵin/zənȵinȵin/lənŋinjɐnnøyŋ 儂/人
nannaŋlannamnamnaŋ/naŋŋai 男/男界
nynzʮȵyȵyȵinŋnɵyny/nyai女/女界
父親papa 爸爸ta
titi 爹爹
jᴀiɔ/iaiaapa/ia 阿爸/爺loutɐu 老豆/老竇/老頭ipa 依爸
itie 依爹
母親ʔmama 媽媽mbaŋȵiãm 姆媽
ȵiɛ̃/ȵiɔŋ
ȵiɔŋ
姆媽
amɛ/ɔi 阿姆/哀loumou 老母i 依奶
小孩ɕiɑʊxaɪ 孩儿ɕjɔ 小囡siŋɔʦɿ 细伢子ɕiŋaʦɿ/senninʦɿ 細伢子/細人子seŋin 细人sɐilou 細佬/細路nieiaŋ 伲囝
ɥynzʮŋyȵiɛŋjyŋy
ʂɤsəi
tsʰəi
zogio/la/sa/ʂɔsaʂasie
ɻoʊʐəɤȵjoʔȵiəu/zəuȵiukŋiʊkjʊknyʔ
kukuəʔkuəʔkua/kuekutkutkʷɐtkɔuʔ
jɛnȵȡiaŋŋᴇŋãŋanmukŋanmøyʔ
əɻəɻȵiʉoŋijiŋɛi
pipiəʔbjɪʔpʰipʰitpʰikʊŋ 鼻公pei 鼻哥p'ɛi
ʈʂʰʅtsʰəʔʨʰjɪʔʨʰiɔ/ʨʰiaʨʰiakʂɪtsɪksieʔ
喝(饮)xaʔʨʰjɪʔʨʰiɔ/ʨʰiaʨʰiakɲim/ʂɪt 飲/食jɐmts'uoʔ 歠/啜/餟
ʂuəsuaʔkɑ̃kã/kɔŋuaʋa/kɔŋ 話/講kɔŋkouŋ
tʰiŋtʰɿtʰintʰiã/tʰintʰiaŋtʰɛn/tʰaŋtʰɛŋt'iaŋ
kʰankxenkʰøuã/ɔŋmɔŋkʰɔntʰɐi 睇/睼k'aŋ
wənmənuən/tʰaʊɕiuŋpʰimɐnpɛi
ʦuɔtɕyzuʦʊ/ʦɔ/lɔʦʰoʦʰɔʦʰɔ/sɔy
tʰɑŋtxukʰuəntʰã/tʰiãkʰunʂɔifɐn 瞓/睏/困to
ʈʂantsaŋljɪʔjiʨʰikʰikʰeik'ie
太陽tʰaɪjɑŋʐəʔtəɤ 日頭ȵjɪʔ 日頭ȵidɛu 日頭ȵittʰɛu 日頭ŋiɛttʰɛu 日頭jɐttʰɐu 日頭niʔt'au 日頭
月亮liɑŋyaʔmɿ 月明ɥɪʔljãyekuã 月光ȵiotkuɔŋ 月光ŋiɛtkuɔŋ 月光jytlœŋ 月亮ŋuoʔ
ʂansaŋsᴇsã/sosansansansaŋ
ʂueɪsueisʅ/sʮfy/ʂysuiʂuisœytsy
xʊŋxʊŋɦoŋxən/ən/gãfuŋfuŋhʊŋøyŋ
lyluəʔloʔləuliukliuklʊkts'aŋ/luoʔ 青/綠
xuɑŋxuwɑ̃uɑn/ɔŋuɔŋʋɔŋwɔŋuoŋ
paɪpiaʔbᴀʔpia/pə/pɔpʰakpʰakpakpaʔ
xeɪxəʔhəʔxa/xəhɛtʋɯhaku
xuaxuaho/huafafafahua
白天paɪtʰiɛnpiaʔtʰɪnȵjɪʔli 日裡tʰiɪ̃ȵitsɔŋ 日上ŋitsɿtʰeu 日時頭jattʰau 日頭niʔtouŋ 日中
夜晚wanxəʔtɕiaŋ 黑间jᴀli 夜裡ŋã 晏夜
iali夜里
iali 夜里ampʰutʰeu 暗晡頭manhɐk 晚黑maŋmuo 暝晡

参见

[编辑]

注释

[编辑]

参考文献

[编辑]
  1. ^Hammarström, Harald; Forkel, Robert; Haspelmath, Martin; Bank, Sebastian (编).http://glottolog.org/resource/languoid/id/sini1245|chapterurl=缺少标题 (帮助).Glottolog 2.7. Jena: Max Planck Institute for the Science of Human History. 2016. 
  2. ^Hammarström, Harald; Forkel, Robert; Haspelmath, Martin; Bank, Sebastian (编).Macro-Bai.Glottolog 2.7. Jena: Max Planck Institute for the Science of Human History. 2016. 
  3. ^嗓音的南北差異與漢語聲調產生的地域先后. [2020-11-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2-05). 
  4. ^《新客》:從「華語語系」論新馬生產的首部電影(PDF).清華中文學報. 2013-06,第九期 [2020-11-27]. (原始内容存档(PDF)于2020-12-01)(中文(繁體)). 
  5. ^Norman, Jerry, Chinese,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8,ISBN 978-0-521-29653-3. 
  6. ^存档副本. [2021-12-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3-24). 
  7. ^Glottolog 4.4 -. [2021-12-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2-11). 
  8. ^Chinese. [2021-12-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2-11). 
  9. ^Norman (2003).
  10. ^10.010.110.2Norman (1988).
  11. ^Sagart et al. (2019).
  12. ^Kurpaska (2010).
  13. ^Yan (2006).
  14. ^Mei (1970).
  15. ^Pulleyblank (1984).
  16. ^Iwata (2010). sfnp模板錯誤: 無指向目標: CITEREFIwata2010 (幫助)
  17. ^17.017.117.217.3Tang & Van Heuven (2007). sfnp模板錯誤: 無指向目標: CITEREFTangVan_Heuven2007 (幫助)

引用

[编辑]
  • Bradley, David, Languages and Language Families in China, Rint Sybesma (编), Encyclopedia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inguistics., Brill, 2012 
  • Enfield, N. J., Linguistics Epidemiology: Semantics and Language Contact in Mainland Southeast Asia, Psychology Press, 2003,ISBN 0415297435 
  • Hannas, W., Asia's Orthographic Dilemma,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1997,ISBN 082481892X 
  • Kurpaska, Maria, Chinese Language(s): A Look Through the Prism of "The Great Dictionary of Modern Chinese Dialects",Walter de Gruyter, 2010,ISBN 978-3-11-021914-2 
  • Mei, Tsu-lin, Tones and prosody in Middle Chinese and the origin of the rising tone, Harvard Journal of Asiatic Studies, 1970,30: 86–110,JSTOR 2718766,doi:10.2307/2718766 
  • Norman, Jerry, The Chinese dialects: Phonology, Thurgood, Graham; LaPolla, Randy J. (编), The Sino-Tibetan languages, Routledge: 72–83, 2003,ISBN 978-0-7007-1129-1 
  • Pulleyblank, Edwin G., Middle Chinese: A study in Historical Phonology, Vancouver: 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 Press, 1984,ISBN 978-0-7748-0192-8 
  • Thurgood, Graham, The subgroup of the Tibeto-Burman languages: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language contact, change, and inheritance, Thurgood, Graham; LaPolla, Randy J. (编),The Sino-Tibetan languages, Routledge: 3–21, 2003 [2021-12-11],ISBN 978-0-7007-1129-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2-11) 
  • van Driem, George, Languages of the Himalayas: An Ethnolinguistic Handbook of the Greater Himalayan Region, Brill, 2001,ISBN 90-04-10390-2 
  • Yan, Margaret Mian, Introduction to Chinese Dialectology, LINCOM Europa, 2006,ISBN 978-3-89586-629-6 
汉藏语系
汉语
官话
晋语
粤语
客家话
湘語
贛語
吴语
闽语
徽语
平话和土话
混合语
古汉语
參見
白語支
藏缅语族
藏-喜语群
藏语支
白马语支
  • 白马语
    • 平武白马语
    • 文县白马语
    • 九寨沟白马语
    • 松潘白马语
    • 书面白马语
东部藏语群
仓洛语支
达芒语支
西喜马拉雅语支
基兰特语支
羌语群
嘉绒语支
羌语支
羌语组
贵琼语组
尔苏语支
纳语支
昌都语群
緬彝語群
彝語支
彝语北部方言
彝语东部方言
彝语南部方言
彝语东南部方言
普佤语群
普拉语群
东南部方言未分类
卡卓语组
拉邬语组
拉祜语组
努苏语组
傈僳语组
彝语中部方言
彝语西部方言
他鲁语群
哈尼语支
其他彝语支
曼子语支
緬語支
其他语群
萨尔语群
侬语支
达尼语支
鲁苏语支
义都—达让语支
桑朗语支
舍朱奔语支
格曼语支
未归类
壯侗語系
黎语支
仡央语群
拉珈语支
侗水语支
臨高語
壯傣語支
壮语
傣语
古越语
混合语
苗瑶语系
苗语族
巴哼语支
东部语支
畲语支
中部语支
西部语支
瑶语族
混合語
南亚语系
佤德昂语支
克木语支
莽语支
越語支
南島語系
台灣南島語言
马来-波利
尼西亚语族
巴丹語群
亞齊-占語群
混合語
突厥语系
西伯利亞語支
萨彦語支
葛逻禄语支
钦察语支
烏古斯語支
烏古爾語族
古突厥语
蒙古语系
通用蒙古语语支
西喇古儿语支
达斡尔语支
古蒙古语
旁蒙古语族
混合语
满-通古斯语系
北通古斯语群
南通古斯语群
西南通古斯语群
古通古斯语
扶余語系
日琉语系
朝鲜语系
亚非语系
印欧语系
印度-伊朗语族
斯拉夫语族
吐火罗语族
日耳曼語族
拉丁語族
混合语
語系不明
辅助语言
手語
手語
手语字母
外語教學
註:絕跡語言中国境内绝迹语言) ·极危语言中国境内极危语言) ·可能存在于中国境内的语言
參見:中國境內的民族和族群一覽(按語言系屬分類) ·中國漢語方言保護
关于港澳地区的语言,参见:香港語文澳门语言
关于台澎金马的语言,参见:台湾语言
漢語分支
官话
北京官话
現代漢語通用語
標準形式
地方普通话和区域变体
傳統方言
东北官话
冀魯官話
胶辽官话
中原官话
兰银官话
江淮官话
西南官话
其它
晉语
粤语
方言列表
客家語
方言列表
湘语
贛語
方言列表
吴语
方言列表
闽语
沿山閩語
邵将语
闽北语
闽中语
沿海閩語
閩東語
興化語
闽南语
瓊雷語
徽语
平话和土话
广西平话
湘粤土话
其它
外語混合
非標準劃分
歷史演化
古、近代漢語通用語
演化主綫
歷史方言
書寫類型
语素文字
字形
類型
方言字
文體
文言文
文白相夾
白話文
表音文字
字母
拉丁
注音
其它
文體
半音節文字
其它
音韻(模板)
其它研究
管理机构
對外影響
外語文字
外语汉字
相关文字
外語音韵
日琉語系
朝鮮語系
南亚语系
其它語言
  1. ^陶燠民. 閩音研究(中文). 
检索自“https://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汉语族&oldid=88826895
分类:​
隐藏分类:​

[8]ページ先頭

©2009-2025 Movatter.j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