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漢語族 | |
|---|---|
| 使用族群 | 汉族、回族、白族 |
| 地理分佈 | 东亚、东南亚 |
| 谱系学分类 | 漢藏語系
|
| 原始語言 | 原始漢語 |
| 分支 | 白語支(爭議) 楚語†? 蜀語† 齐语† |
| 语言代码 | |
| ISO 639-5 | zhx |
| – | |
| ISO 639-6 | ssic |
| Glottolog | sini1245 (Sinitic)[1] macr1275 (Macro-Bai)[2] |
漢語族(英语:Sinitic languages),也稱漢語[3]、華語[4]:37,為漢藏語系的一支。
關於其所包含的語言種類,在語言學界主要有兩種不同視角:一種考慮到其內部共同的民族(即漢族)或國族(即中華民族)認同,且各漢語分支擁有共同的祖語,故認為漢語族只有漢語一種語言;另一種考慮到不同漢語分支之間的互通性低,有相互獨立性,故認為漢語族包含官话、湘語、贛語、吳語、閩語、粵語、客家話七大語言(或加上晋语、徽语、廣西平話),亦有觀點認為閩語實際上是一群難以相通的親屬語言,其中又分為閩東語、莆仙語、閩南語、閩北語、閩中語、邵將語、海南話、雷州話。前者將官話、湘語、贛語、吳語、閩語、粵語、客家話等視為漢語的方言;後者則認為漢語族包含了數種互相關聯又各自独立的親屬語言。「漢語族」這一術語通常是後一種視角下的用詞,而前一種視角下則使用「漢語方言」等術語。此外,有說法主張白語(白族的語言)也屬於漢語族,因此亦稱漢白語族。[5]
汉语族语言的母语者人数大致如下:(2020)[6][7][8]
| 语言 | 人數 |
|---|---|
| 官话 | 9.18亿 |
| 粤语 | 8490万 |
| 吴语 | 8170万 |
| 闽语 | 7420万 |
| 客語 | 4820万 |
| 晋语 | 4700万 |
| 湘语 | 3730万 |
| 赣语 | 2210万 |
| 徽语 | 460万 |
| 平话 | 200万 |
| 总计 | 13.2億 |

方言学家罗杰瑞估计汉语族下有上百种无法互通的口音。[9]:72它们形成了一个巨大的方言连续体,总体上差异随距离增加,也有差异明显的分界。[10]:189–190
尚未归类的方言有:

传统、方言学的汉语族分类基于与中古汉语的对应关系。这样做做不出太多比较语言学工作(拟测语言间关系的通常方法),也不考虑互通度。即便是方言分类的领域,细节也被搪塞过去,如1980年代新设立的三个平行方言群:徽语、晋语和平话,其中若按不能互通划为分语言的标准,则平话本身就是两种语言,徽语更是要分成好几种。[12]:41–53, 55–56[13]:9–18, 61–69, 222
与白语相似,闽语也被认为直接分化自上古汉语。[14]:?这次分裂的证据是,闽语之外的所有汉语方言都符合《切韵》的音韵体系。[15]:3不过该说并未被普遍接受。
罗杰瑞将传统的七大汉语方言分成三个更大的类:北部(官话)、中部(吴语、赣语、湘语)及南部(客家话、粤语、闽语)。他认为南部方言起源自汉朝通行于长江谷地的某种地方性通用语,他称之为上古南方汉语;中部则是北部和南部方言的过渡地带。[10]:182–183吴语和闽语间的方言边界相当生硬,而其他的,比如官话和湘语、闽语和客家话间的边界则定义模糊。[10]:189–190
学者们将中部方言的过渡性质以波浪模型解释。Iwata认为,来自中原的创新因人口流动跨过淮河,产生了江淮官话,接着向东南方传播,形成吴语;沿长江谷地向西传播,形成西南官话和湘语、赣语;东南丘陵中的方言受到的影响则非常小。[16]:102–108
一份2007年的研究基于词汇相似性、声韵对应规则度等客观标准,以及互通度、相似性等主观标准比较了15个城市城区的方言。大量指标数据显示,官话、新湘语和赣语属于一个大群,而闽语(取样于福州、厦门、潮州)、客家话和粤语属于另一个群。声韵对应指标出现了较多例外,赣语(南昌话)属于南方群,非常接近梅县话;温州话与其他所有方言都有着相当大的差异。[17]:1025
这份研究没有找到官话和中部方言间的明确分野:[17]:1025
两种吴语方言(温州话和苏州话)占据了过渡的位置,在词汇相似性上离北部/湘语/赣语群更近,主观互通度极近,但在声韵对应规则度和主观相似性上更接近闽语/客家话/粤语群,不过温州话是所有方言中,与其他方言间的声韵对应规则度最低的。两种吴语方言的词汇相似性很高,主观相似性也很高,但互通度很低,苏州话更接近北部/湘语/赣语。[17]:1025
南部分类中,客家话和粤语在主观指标和词汇相似性上离得更近,声韵对应则远些。闽语多样性很高,福州话(闽东片)与闽南片下的厦门话和潮州话的两项客观指标都不高,主观指标实际上更接近客家话和粤语一点。[17]:1025
| 词义 | 官话 北京音 | 晋语 文水音 | 吴语 上海音 | 湘语 长沙音 | 贛語 南昌音 | 客家语 梅州音 | 粤语 廣州音 | 闽语 福州音 |
|---|---|---|---|---|---|---|---|---|
| 我 | wo | ŋɡəi | ŋu | ŋɔ | ŋo | 白ŋai 文ŋo | ŋɔ | 白ŋuai 文ŋō̤ |
| 你 | ni | n̩ | noŋ 儂 | n̩/li 汝 | n̩ | ŋi 你/爾 | nei | ny 汝 |
| 他 | tʰa | txa/uəʔtɕia 兀家 | ɦi<-gi 渠 | tʰo/xa 他 gi/ʨi 其 | ʨiɛ/kɛ 渠 | ki 佢/渠 | kʰɵy 佢/渠 | i 伊 |
| 這 | ʈʂɤ | tsəʔ | gəʔ 搿 | kʊ/kɔ 箇 | ko/li 裏 | li 裏 | nei 呢/爾 | tsuoi 嚽 tsi 只/這 |
| 那 | na | uəʔ | ᴇ | u/ɔ兀lɔ那 | hɛ 彼 | kai 個 | kɔ 嗰/個 | huoi 佪 |
| 人 | ɻən | zəŋ | ȵin/zən | ȵin | ȵin/lən | ŋin | jɐn | nøyŋ 儂/人 |
| 男 | nan | naŋ | nø | lã | lan | nam | nam | naŋ/naŋŋai 男/男界 |
| 女 | ny | nzʮ | ȵy | ȵy | ȵin | ŋ | nɵy | ny/nyai女/女界 |
| 父親 | papa 爸爸 | ta 爹 titi 爹爹 | jᴀ 爺 | iɔ/ia 爺 | ia 爺 | apa/ia 阿爸/爺 | loutɐu 老豆/老竇/老頭 | ipa 依爸 itie 依爹 |
| 母親 | ʔmama 媽媽 | mbaŋ 媽 | ȵiã 娘 | mmɔ 姆媽 ȵiɛ̃/ȵiɔŋ 娘 | ȵiɔŋ 娘 n̩mɛ 姆媽 | amɛ/ɔi 阿姆/哀 | loumou 老母 | inɛ 依奶 |
| 小孩 | ɕiɑʊxaɪ | xɚ 孩儿 | ɕjɔnø 小囡 | siŋɔʦɿ 细伢子 | ɕiŋaʦɿ/senninʦɿ 細伢子/細人子 | seŋin 细人 | sɐilou 細佬/細路 | nieiaŋ 伲囝 |
| 魚 | ɥy | nzʮ | ŋ | y | ȵiɛ | ŋ | jy | ŋy |
| 蛇 | ʂɤ | 文səi 白tsʰəi | zo | gio/la/sa/ʂɔ | sa | ʂa | sɛ | sie |
| 肉 | ɻoʊ | ʐəɤ | ȵjoʔ | ȵiəu/zəu | ȵiuk | ŋiʊk | jʊk | nyʔ |
| 骨 | ku | kuəʔ | kuəʔ | kua/kue | kut | kut | kʷɐt | kɔuʔ |
| 眼 | jɛn | ȵȡiaŋ | ŋᴇ | ŋã | ŋan | muk 目 | ŋan | møyʔ 目 |
| 耳 | əɻ | əɻ | ȵi | ʉ | o | ŋi | ji | ŋɛi |
| 鼻 | pi | piəʔ | bjɪʔ | pʰi | pʰit | pʰikʊŋ 鼻公 | peikɔ 鼻哥 | p'ɛi |
| 食 | ʈʂʰʅ 喫 | tsʰəʔ 喫 | ʨʰjɪʔ 喫 | ʨʰiɔ/ʨʰia 喫 | ʨʰiak 喫 | ʂɪt | sɪk | sieʔ |
| 喝(饮) | xɤ | xaʔ | ʨʰjɪʔ | ʨʰiɔ/ʨʰia 喫 | ʨʰiak 喫 | ɲim/ʂɪt 飲/食 | jɐm 飲 | ts'uoʔ 歠/啜/餟 |
| 說 | ʂuə | suaʔ | kɑ̃ 講 | kã/kɔŋ 講 | ua 話 | ʋa/kɔŋ 話/講 | kɔŋ 講 | kouŋ 講 |
| 聽 | tʰiŋ | tʰɿ | tʰin | tʰiã/tʰin | tʰiaŋ | tʰɛn/tʰaŋ | tʰɛŋ | t'iaŋ |
| 看 | kʰan | kxen | kʰø | uã/ɔŋ 望 | mɔŋ 望 | kʰɔn | tʰɐi 睇/睼 | k'aŋ |
| 嗅 | wən 聞 | uŋ | mən 聞 | uən/tʰaʊ 聞 | ɕiuŋ | pʰi 鼻 | mɐn 聞 | pɛi 鼻 |
| 坐 | ʦuɔ | tɕy | zu | ʦʊ/ʦɔ/lɔ | ʦʰo | ʦʰɔ | ʦʰɔ/ | sɔy |
| 躺 | tʰɑŋ | txu | kʰuən 睏 | tʰã/tʰiã 睏 | kʰun 睏 | ʂɔi 睡 | fɐn 瞓/睏/困 | to 倒 |
| 站 | ʈʂan | tsaŋ | ljɪʔ 立 | ji 倚 | ʨʰi 倚 | kʰi 倚 | kʰei 倚 | k'ie 倚 |
| 太陽 | tʰaɪjɑŋ | ʐəʔtəɤ 日頭 | ȵjɪʔdɤ 日頭 | ȵidɛu 日頭 | ȵittʰɛu 日頭 | ŋiɛttʰɛu 日頭 | jɐttʰɐu 日頭 | niʔt'au 日頭 |
| 月亮 | yɛliɑŋ | yaʔmɿ 月明 | ɥɪʔljã | yekuã 月光 | ȵiotkuɔŋ 月光 | ŋiɛtkuɔŋ 月光 | jytlœŋ 月亮 | ŋuoʔ 月 |
| 山 | ʂan | saŋ | sᴇ | sã/so | san | san | san | saŋ |
| 水 | ʂueɪ | suei | sʅ/sʮ | fy/ʂy | sui | ʂui | sœy | tsy |
| 紅 | xʊŋ | xʊŋ | ɦoŋ | xən/ən/gã | fuŋ | fuŋ | hʊŋ | øyŋ |
| 綠 | ly | luəʔ | loʔ | ləu | liuk | liuk | lʊk | ts'aŋ/luoʔ 青/綠 |
| 黃 | xuɑŋ | xu | wɑ̃ | uɑn/ɔŋ | uɔŋ | ʋɔŋ | wɔŋ | uoŋ |
| 白 | paɪ | piaʔ | bᴀʔ | pia/pə/pɔ | pʰak | pʰak | pak | paʔ |
| 黑 | xeɪ | xəʔ | həʔ | xa/xə | hɛt | ʋɯ 烏 | hak | u 烏 |
| 花 | xua | xua | ho/hua | fa | fɑ | fa | fa | hua |
| 白天 | paɪtʰiɛn | piaʔtʰɪn | ȵjɪʔli 日裡 | pɘtʰiɪ̃ | ȵitsɔŋ 日上 | ŋitsɿtʰeu 日時頭 | jattʰau 日頭 | niʔtouŋ 日中 |
| 夜晚 | iɛwan | xəʔtɕiaŋ 黑间 | jᴀli 夜裡 | ŋãiɔ 晏夜 iali夜里 | iali 夜里 | ampʰutʰeu 暗晡頭 | manhɐk 晚黑 | maŋmuo 暝晡 |
|chapterurl=缺少标题 (帮助).Glottolog 2.7. Jena: Max Planck Institute for the Science of Human History. 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