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藏语系 (英語:Sino-Tibetan languages ),也称跨喜马拉雅语系 (英語:Trans-Himalayan languages ),是世界主要語系 之一,但是划分的形式很多,这个语系至少包含汉语族 和藏缅语族 ,共计约400种语言 ,主要包含官話 、晉語 、吳語 、湘語 、贛語 、閩語 、客家語 、粵語 、藏語 、緬語 、彝語 等,主要分布在中国大陆 、港澳地区 、台灣 、缅甸 、不丹 、尼泊尔 、印度 、新加坡 、馬來西亞 等亚洲 各国和地區。以汉藏语系语言为母语 的人口约有15亿[ 1] 。按使用人数计算,是仅次于印欧语系 的第二大语系 。
汉藏语系的语言主要分布在中国大陆、港澳地區、台湾、缅甸、印度北部喜马拉雅山南麓和东北部、尼泊尔、不丹等地[ 1] 。汉藏语系已知有400多种语言,其中,汉语 、藏语 和缅甸语 占据了绝大多数人口及分布区域,而其余语言则大多分布在山区,沿喜马拉雅山脉 南坡、东南亚地块 和青藏高原 东缘等地[ 1] 。
汉藏语系的语言内部差异非常大。在语法方面,多数汉藏语都是主语-宾语-谓语 的语序,比如“我饭吃”,只有汉语、白語 和克伦语支 是主语-谓语-宾语 的语序,如是“我吃饭”[ 1] 。语音上多样性也很强,有些语言拥有8个以上声调,也有的没有声调[ 1] 。
汉藏语系主要分支的母语者人数[ 2]
其他(1.59%)
迄今为止最大的分支是汉语族 ,共有约13亿母语者,绝大部分生活在中国东半部。汉语最早的书面形式是约公元前1250年的甲骨文 ,当时上古汉语 分布在黄河 中游。[ 3] :4 华东南的崎岖地形使得当地的汉语多样性大于华北平原 。[ 3] :187–188
缅甸语 是缅甸 的国语,也是约3300万人的母语。9世纪初,缅甸语使用者首先从今日云南 西部进入伊洛瓦底江 北部盆地,当时南诏 的入侵大大削弱了骠国 的国力。[ 4] :165
云南西端的德宏州 仍使用其他缅语支 语言。[ 5] :195 到11世纪,他们的蒲甘王朝 已经扩张到了整个盆地。[ 4] :165 摩耶佛塔碑文 等早期文本可以追溯至12世纪早期。[ 5] :195
藏语支 使用人数约有600万,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 和临近的喜马拉雅山脉 、四川 西部。[ 6] :117 它们都是中古藏语 的后代,它最初分布在雅砻江 河谷,7世纪随着吐蕃 的统一,扩张到整个青藏高原。[ 6] :107 吐蕃在9世纪解体,不过近古藏语 仍作为藏传佛教 的书面语通行。[ 6] :120
其余语言大都在高地地区使用。最南端的是克伦语支 ,使用者约有400万人,分布在缅甸-泰国边境上的山区。最大的多样性在克伦丘陵,那里可能是整个语支的起源地。[ 7] :18 从印度东北部延伸到缅甸北部的高地上有超过100种高度分化的汉藏语。其他汉藏语沿喜马拉雅山脉 南坡、中国西南部和泰国北部分布。[ 8] :424–425
汉藏语系的起源与传播。红椭圆是磁山 晚期和仰韶 早期的文化。黑色箭头是非汉语族的假定途径。在将语言比较方法应用于沙加尔 于2019年开发的比较语言数据数据库以识别声音对应关系并建立同源词后,系统发育方法被用于推断这些语言之间的关系并估计其起源和家乡的年龄。漢藏語系的假定祖語 被稱為原始漢藏語 。[ 9] 语言学家对汉藏语系内部各语支亲缘关系、分化时间以及原乡 所在长期存在争议,反映出对系属分类和时间深度的不确定[ 8] :423 [ 1] 。在语言分类里,传统上把汉藏语系中汉语之外的其它语言统称作藏缅语族 。然而,因为汉藏语系语言之间差异很大,又缺乏历史文献材料,汉藏语的早期历史,以及汉藏语系各语支之间的亲疏关系在学者之间有很多争议[ 1] [ 10] :468-498 [ 11] :71-104 。
早期学者一般认为汉藏语系分为四个语族 ,即汉语族 、藏缅语族 、壮侗语族 、苗瑶语族 。1970年代以后,西方学者一般认为苗瑶语系 和壮侗语系 不属于汉藏语系,为独立语系 ,中國學者則一般仍將苗瑤語族 視為漢藏語系的一個語族。克里斯托弗·貝克威思 則不认为汉语族 和藏缅语族 有发生学关系。
汉藏语系起源的假说主要有3种:[ 12] :112
最广为接受的假说是“北方说”,将汉藏语系和黄河流域的新石器文化联系起来,如磁山文化 (公元前6500–5000年,河北省 ),仰韶文化 (公元前5000–3000年,陕西、甘肃东部、河南西部一带)或马家窑文化 (公元前3300–2000年,甘肃中东部、青海东北部一带)[ 1] ,伴随小米农业的扩张而扩张。这种情况和汉语族和藏缅语族的分类有关。此说认为所有汉藏语中,汉语是最早分化出去的,其余的语言,即藏缅语族有共同原始语,后来藏缅语人群逐渐向西南方向迁徙并分化,形成了各个语支[ 1] [ 13] 。支持者包括白保罗 、马提索夫 等[ 14] [ 15] 。复旦大学 张梦翰等(2019)进行的对109种汉藏语的计算机系统发生学分析发现,汉藏语系于约公元前2200至5800年(平均公元前3900年)最早分化于中国北方[ 1] [ 16] :112-115 。沙加尔等 (2019)的基于不同数据与方法的计算机系统发生学分析也得出了相近的结论,但汉藏语系分化日期则是约公元前5200年,这可以和晚期磁山文化 和早期仰韶文化的小米农民相联系。[ 17] :10317-10322 。詹姆斯·马提索夫 认为汉藏语系的最晚分裂发生于约公元前4000年,汉语使用者在黄河沿岸定居,其他族群沿长江 、湄公河 、萨尔温江 和布拉马普特拉河 南迁。[ 18] :470–471 此研究同意汉语是最早从汉藏语系中分化出来的,而藏缅语构成一个单独的支系[ 1] 。根据此研究,汉藏语的首次分化时间约在公元前4000年,而藏缅语内部分化约从公元前2800年开始[ 1] 。 罗杰·布伦奇 和马克·博斯特(Mark Post)(2014)认为汉藏语系发源于约公元前7000年的印度东北部 ,那里是语言多样性最大的地方。[ 19] :89 罗杰·布伦奇(2009)认为农业词汇不能构拟进原始汉藏语,汉藏语系最早的使用者不是农民,而是相当多样的渔猎人群。[ 1] [ 13] [ 20] 。此观点认为最早分化的汉藏语言有9000年以上甚至上万年的历史。無我 (2005)认为汉藏语系在公元前7000年以前发源自四川盆地 ,最早分化的语言是喜马拉雅山南麓的一些语言,一支早期移民迁到印度东北部,之後晚期移民北迁、向東傳,才發展出汉语和藏语等[ 1] [ 21] :455-488 [ 22] :91-95 。2020年的新研究較支持北方說,認為最早發生的分歧是漢語支和藏緬語支,但有別於先前研究大多推論6000年的歷史,新的研究認為兩支可能在8000年前即分離,或許和黃河流域的環境變化以及小米農作的早期發展有關。[ 23] :20792
还有观点认为很难判断这些语支相互之间的远近关系,即“落叶模型”,认为语支就像地上散落的叶子一样,无法知道它们原先在树上的位置,实际上放弃了对汉藏语系语言之间关系的研究[ 24] 。
竹简 上的上古汉语文本上古汉语 是迄今有记载的最古老的汉藏语,铭文可追溯到公元前1250年左右,大量文献可追溯到公元前1千纪,但汉字毕竟不是纯表音文字。学者试图通过比较对中古汉语 的模糊描述、汉字谐声系统和上古诗韵重建上古音系 。最早的全套构拟见于高本汉 的《汉文典》。[ 18] :471–472
高本汉拟音有点笨拙,许多音素的分布非常不均匀。后来的学者通过借鉴一系列其他来源对其进行了修订。[ 3] :45 一些提议是基于其他汉藏语的同源词进行构拟,尽管学者也只发现了汉语的记录。[ 25] :25–26 例如,最近的上古汉语 拟音将高本汉的15元音系统压缩为6元音系统,这个方案最早由包拟古 作出。[ 26] :47 相似地,高本汉的上古来母*l被订正为*r,上古以母则改做*l,这样可以和藏缅语同源词相匹配,还能解释古汉语和外语地名的对音。[ 25] :197, 199–202 越来越多的学者认为上古汉语无声调,中古汉语的声调从韵尾演变而来。其中的*-s被认为是一个后缀,在其他汉藏语中也有同源形式。[ 25] :315–317
吐鲁番市 上古藏语 文本自7世纪中叶吐蕃 开始使用文字以来,藏语支 就有大量文字记录。缅甸语 最早的记录(如12世纪摩耶佛塔碑文 )较为有限,但后来有了繁多的文献。这两种语言都以字母文字记录,最终源自古印度婆罗米文 。大多数比较工作都使用这些语言的保守书面形式,遵循海因里希·奥古斯特·贾舍克 (藏语)和艾多奈拉姆·耶德遜 (缅甸语)的词典,尽管两者都有来自漫长时期的条目。[ 27] :xiii–xiv
西夏 (1038–1227)的西夏语 也有大量记载。西夏文 是一种受汉字启发的語素文字 ,尽管已经找到了多语言词典,它的解释仍存在许多困难。[ 7] :17
龚煌城 比较了古汉语、藏语、缅甸语和西夏语,试图在这些语言之间建立健全的对应关系。[ 8] :434 [ 28] 他发现藏语和缅语/a/ 对应上古汉语的*a和*ə。[ 8] :431 虽然这被认为是一个单独的藏缅语分支的证据,Hill(2014年)还是发现缅甸语和上古汉语的韵母有直接对应关系:-ay:*-aj;-i:*-əj,因此他认为*ə > *a的变化只独立发生于藏语和缅甸语中。[ 29] :97–104
谢弗和白保罗所用的非文献语言的描述通常是由具有不同语言技能的传教士和殖民地管理者制作的。[ 18] :472–473 [ 30] :4–5 大多数较小的汉藏语言在人迹罕至的山区使用,其中许多地区在政治或军事上很敏感,因此对调查人员不开放。直到1980年代,研究最深入的地区还限制在尼泊尔 和泰国 北部。[ 18] :470, 476–478 在1980年代和90年代,关于喜马拉雅地区和中国西南地区语言的新调查陆续发表。特别令人感兴趣的是四川 西部和邻近地区新发现的羌语支 。[ 8] :435 [ 18] :482
德国 学者朱利斯·克拉普羅特 早在1823年就提出汉语 、藏语 、缅甸语 的基础词汇之间有同源关系,而泰语 和越南语 则不同。但後来他的著作被淡忘了,一直到20世纪,学者们才重新重视他的研究。
19世纪流行的分类,一般都是出于人种 的考量,例如内森·布朗 (Nathan Brown)在1837年提出“印度支那语”的概念,用来表示除阿尔泰语 和达罗毗荼语 以外的所有东方语言,包括日语 和南岛语 。
“汉藏语”一词是普祖鲁斯基 (Jean Przyluski)在1924年提出的,他的分类如下:
在此基础上,有人把汉语 、侗台语 和苗瑶语 分开,这种分类在中国比较流行:
20世纪后期,多数西方学者从汉藏语中排除了侗台语 和苗瑶语 ,但是保留了汉语和藏缅语的二分法,例如马蒂索夫 (Matisoff)、布拉德利(Bradley 1997)、杜冠明(Thurgood 2003)的分类:
目前有学者不认同这种二分法。更有人认为汉语在汉藏谱系树的地位可能比较接近藏语,反而汉语和缅甸语或者羌语的关系没有那么密切。例如Van Driem(2001)就把汉语和藏语并称汉藏语族,作为汉藏缅语系的一个分支。
白桂思 则否认藏缅语 和汉语 有发生学关系,反对汉藏语系这一归类。
但這些觀點都不被主流的語言學者接受。
语言学家认定汉藏语系存在的标准,是该语系中的共享词汇[ 1] 。汉语 和藏语 、缅甸语 、彝语 、嘉绒语 、白语 、土家语 、西夏语 、景颇语 、克伦语 等共享大量的词汇,尤其是最基本的词汇,如人称代词、数词、亲属关系、身体部位词等[ 1] 。比如古汉语 中“五”“吾”“鱼”的发音,和藏语、缅语这三个词的发音都非常相似,而三个词的语义并没有联系,而且都是语言里面非常基本的词汇,很难从其它语言借用,因此认定这几个词有共同来源的[ 1] 。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 1] 。
在汉语族、白语支 、克伦语支 和木卢语支 之外,汉藏语最普遍的语序是宾语–谓语 ,比如“我饭吃”。[ 31] :43 汉语和白语还不同于世界上大多数主谓宾语序 语言,是将从句放在它们所修饰的名词前面。[ 31] :50 大多数学者相信主宾谓语序是原始的语序,汉语、克伦语支和白语是受东南亚语言联盟 相邻语言的影响,才将谓语和宾语的顺序颠倒的。[ 31] :43–45 [ 32] :201–214 这一理论被罗端等(2007)批评为不完善,他们转而将原始汉藏语语序构拟为主谓宾。[ 33]
霍奇森在1849年注意到分布在从喜马偕尔邦 至尼泊尔 东部横跨喜马拉雅山脉 的地域上的“代词化”(综合语 )语言,和“非代词化”(分析语 )语言之间的区别。Konow (1909)将代词化语言解释为是蒙达语族 底层 ,并认为印度-中国地区的语言本质上是孤立的、带声调的。稍后马思佩罗将假定的底层定为印度-雅利安语支 。直到白保罗,这些语言的屈折系统才被(部分地)认为是语系内本来就存在的。学者对各种语言中共有的系统多大程度上能够重建为祖语 抱有争议。[ 8] :430 [ 34] :29–32
配列 上看,许多藏缅语都有作格 和/或反作格 (不是施事的论元)标记。不过,反作格标记没法构拟进早期的祖语中,可能是后来的创新。[ 34] :34–35
大部分语言学家认为,原始汉藏语 的语音和语法和嘉绒语 相似:没有明确的声调系统,有复辅音,有复杂的动词形态。法国学者奥德里库尔 早在1954年发现汉语的声调 是後起的[ 35] ,原始漢語 没有声调,到了南北朝 韵尾-s和喉塞音 分别演变成去声和上声。上古汉语也有保留少量综合性特征,例如:使动 的s-前缀:登(端母登韵)上古汉语 *təəŋ,增(精母登韵)*s-təəŋ。嘉绒语和藏语裡存在着同样的s-使动前缀。
按照历史语言学的定论,声调的有无、语序(动词 、主语 和宾语 的相对位置)、音节结构等类型特征无法支持或者否认语言同源关系的假设,因为这些特征容易扩散到不同的语系。惟有共同的形态成分(前缀 、後缀 、中缀 、元音交替等)和基本词汇才能证明这种关系。
汉藏语系各语言之间存在很多同源词,由于原始汉藏语的分化经历了很长时间,对于原始汉藏语的拟构,学术上也存在不同的观点。另外汉字在表音方面的不足,使得原始汉语的拟构存在多种版本,下表给出了一个汉藏语系各语言之间的同源词。
基数词[ 36] 原始汉藏语 闽南语 客家語 上海話 普通話 上古汉语 原始藏语 藏語 原始克伦语 原始缅甸语 原始克钦(景颇)语 原始喜马拉雅语 原始博多-加罗语 原始库基语 原始那加语 '1' *k-tyig it̚ it̚ ɪʔ ji *yit(獨*dok) g-cig ɡt͡ɕiɡ *te g *t'i *se *k'at *k'at '2' *k-nyis d͡ʑ̥i nʲi əl̴/nʲi ɚ *nyis *g-nis ɡnʲis *k'-ni *-n'i *nis *g-ni *-ni *k'ni '3' *k-t'um sam/sã sam se̞ san *sum *sum ɡsum *g-sum *som *sum *sum *g-tam *-t'um *k-t'um '4' *p-li su/ɕi ɕi sɨ sɨ *s-yiy *b-liy bʑi *wir *p-li *(p)li *bri *-li *p-li '5' *p-ŋa *l-ŋa ŋo/g̥o ŋ̩ u/ŋ̩ wu *ŋaʔ *lŋy a lŋa *ŋaʔ *ŋa *p-ŋa *p-ŋa *b-ŋa *p-ŋa *r-ŋa *p'-ŋa '6' *t-r'uk *k-r'uk liok̚/lak̚ liʊk̚ loʔ lioʊ̯ *C-r'uk *d-ruk dɹuɡ *xru *kh yok *k-ru *t-ruk *(k)rōk *k-rūk *p-rūk *t-rūk '7' *s-Nis t͡ɕʰit̚ t͡ɕʰit̚ t͡ɕʰɪʔ t͡ɕʰi *tsh yit *s-nis bdyn *-nøy *nit *s-nit *nis- *s-ni *s-ni *š-ni '8' *t-r'iat pat̚/pueʔ pat̚ päʔ pa *p-ret *b-r-gyat bɹɡɹjɛd *xroq *slit *-šiat *žyad *čat *t-riat *-šot '9' *t-kua kiu/kau kiu t͡ɕiɤ t͡ɕioʊ̯ *kwyuʔ *d-kuw dɡu *gu- *ko *t-ku *gu *t-ku *t-ku *t-ko '10' *-tsi(?) ɕip̚/t͡sap̚ sɨp̚ z̥əʔ ʂɨ *gyip *tsi(y) bt͡ɕu *ts'i *tše *t-tsel *tšī *t-tši *tsom(?)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严实.汉藏语系背后的民族源流 . www.gmw.cn. 北京日报. 2019-06-05 [2020-10-26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21-03-31). ^ Lewis, Simons & Fennig (2015) . sfnp模板錯誤: 無指向目標: CITEREFLewisSimonsFennig2015 (幫助 ) ^3.0 3.1 3.2 Norman (1988) . sfnp模板錯誤: 無指向目標: CITEREFNorman1988 (幫助 ) ^4.0 4.1 Taylor (1992) . sfnp模板錯誤: 無指向目標: CITEREFTaylor1992 (幫助 ) ^5.0 5.1 Wheatley (2003) . sfnp模板錯誤: 無指向目標: CITEREFWheatley2003 (幫助 ) ^6.0 6.1 6.2 Tournadre (2014) . sfnp模板錯誤: 無指向目標: CITEREFTournadre2014 (幫助 ) ^7.0 7.1 Thurgood (2003) . sfnp模板錯誤: 無指向目標: CITEREFThurgood2003 (幫助 ) ^8.0 8.1 8.2 8.3 8.4 8.5 Handel (2008) . sfnp模板錯誤: 無指向目標: CITEREFHandel2008 (幫助 ) ^ Sagart et al. (2019) ,第10319–10320頁.^ Jacques, Guillaume, and Alexis Michaud. "Approaching the historical phonology of three highly eroded Sino-Tibetan languages: Naxi, Na and Laze."Diachronica 28.4 (2011). ^ Blench, Roger, and Mark W. Post. "Rethinking Sino-Tibetan phylogen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ortheast Indian languages."Trans-Himalayan Linguistics 266 (2014). ^ Zhang et al. (2019) . sfnp模板錯誤: 無指向目標: CITEREFZhangYanPanJin2019 (幫助 ) ^13.0 13.1 潘悟云谈汉藏语的历史起源研究_语言 . www.sohu.com. [2020-10-27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21-03-13)(英语) . ^ Benedict, Paul. "Sino-Tibetan A Conspectus Cambridge at the University Press." (1972). ^ Matisoff, James A.Handbook of Proto-Tibeto-Burman: system and philosophy of Sino-Tibetan reconstruction . Univ of California Press, 2003. ^ 张梦翰 等. "Phylogenetic evidence for Sino-Tibetan origin in northern China in the Late Neolithic."Nature 569.7754 (2019). ^ Sagart, Laurent, et al. "Dated language phylogenies shed light on the ancestry of Sino-Tibetan."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116.21 (2019). ^18.0 18.1 18.2 18.3 18.4 Matisoff (1991) . sfnp模板錯誤: 無指向目標: CITEREFMatisoff1991 (幫助 ) ^ Blench & Post (2014) . sfnp模板錯誤: 無指向目標: CITEREFBlenchPost2014 (幫助 ) ^ Blench, Roger. 2009.If agriculture cannot be reconstructed for Proto-Sino-Tibetan, what are the consequences?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第42届国际汉藏语言暨语言学会议, 清迈, 2009.11.2–4. (slides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Van Driem, George. "Sino-bodic."Bulletin of the School of Oriental and African Studies, University of London (1997). ^ van Driem (2005) . sfnp模板錯誤: 無指向目標: CITEREFvan_Driem2005 (幫助 ) ^ Zhang, Hanzhi; Ji, Ting; Pagel, Mark; Mace, Ruth.Dated phylogeny suggests early Neolithic origin of Sino-Tibetan languages . Scientific Reports. 2020-11-27,10 (1) [2022-10-13 ] .ISSN 2045-2322 .PMC 7695722 .PMID 33247154 .doi:10.1038/s41598-020-77404-4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22-11-07)(英语) . ^ Driem, George Louis.Languages of the Himalayas: an ethnolinguistic handbook of the greater Himalayan Region: containing an introduction to the symbiotic theory of language . Brill, 2001. ^25.0 25.1 25.2 Baxter (1992) . sfnp模板錯誤: 無指向目標: CITEREFBaxter1992 (幫助 ) ^ Bodman (1980) . sfnp模板錯誤: 無指向目標: CITEREFBodman1980 (幫助 ) ^ Beckwith (2002a) . sfnp模板錯誤: 無指向目標: CITEREFBeckwith2002a (幫助 ) ^ Gong (1980) . sfnp模板錯誤: 無指向目標: CITEREFGong1980 (幫助 ) ^ Hill (2014) . sfnp模板錯誤: 無指向目標: CITEREFHill2014 (幫助 ) ^ Hale (1982) . sfnp模板錯誤: 無指向目標: CITEREFHale1982 (幫助 ) ^31.0 31.1 31.2 Dryer (2003) . sfnp模板錯誤: 無指向目標: CITEREFDryer2003 (幫助 ) ^ Charles N. Li & Sandra A. Thompson. An explanation of word order change SVO > SOV. Foundations of Language. 1974,12 . ^ Djamouri, Redouane; Paul, Wautraud; Whitman, John. Reconstructing VO constituent order for proto-Sino-Tibetan. 第8届国际历史语言学大会. 2007. ^34.0 34.1 LaPolla (2003) . sfnp模板錯誤: 無指向目標: CITEREFLaPolla2003 (幫助 ) ^ Haudricourt, André-Georges. 1961. “Bipartition Et Tripartition Des Systèmes de Tons Dans Quelques Langues d’Extrême-Orient.” Bulletin de La Société de Linguistique de Paris 56 (1): 163–80. English translation by Christopher Court: “Two-way and Three-way Splitting of Tonal Systems in Some Far Eastern Languages (Translated by Christopher Court).” In Tai Phonetics and Phonology, edited by Jimmy G. Harris and Richard B. Noss, 58–86. Bangkok: Central Institute of English Language, Mahidol University, 1972. ^ Numbers in Sino-Tibetan Languages . [2010-07-01 ] . (原始内容 存档于2011-05-14). Sagart, Laurent ;Jacques, Guillaume ; Lai, Yunfan; Ryder, Robin; Thouzeau, Valentin; Greenhill, Simon J.; List, Johann-Mattis,Dated language phylogenies shed light on the history of Sino-Tibetan ,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2019,116 (21): 10317–10322,PMC 6534992 ,PMID 31061123 ,doi:10.1073/pnas.1817972116 ,简明摘要 –ScienceDaily (May 6, 2019).
非洲
欧洲
亚洲不含高加 索地区
大洋洲含马来群 岛东部
北美洲 含中美洲
南美洲 黄色背景 :语言的区域分类 ,语言间没有亲属关系斜体 :有争议的分类星号:有观点认为不属于上级分类
汉语 族
東北地区
西部 東南部 東北部 其他分支
斜體 表示單個語言也被視為單分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