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條目可参照英語維基百科相應條目来扩充。(2024年1月24日) 若您熟悉来源语言和主题,请协助参考外语维基百科扩充条目。请勿直接提交机械翻译,也不要翻译不可靠、低品质内容。依版权协议,译文需在编辑摘要注明来源,或于讨论页顶部标记 {{Translated page}}标签。 |
此條目可参照日語維基百科相應條目来扩充。 若您熟悉来源语言和主题,请协助参考外语维基百科扩充条目。请勿直接提交机械翻译,也不要翻译不可靠、低品质内容。依版权协议,译文需在编辑摘要注明来源,或于讨论页顶部标记 {{Translated page}}标签。 |
| 满文 | |
|---|---|
「滿洲」一詞的滿文寫法 ᠮᠠᠨᠵᡠ(manju) | |
| 类型 | |
使用时期 | 1599年至今 |
| 语言 | 满语 |
| 相关书写体系 | |
| 父体系 | |
| 子体系 | 锡伯文 |
| Unicode | |
| 范围 | U+1800至U+18AA(包含在蒙古文区段中) |
| 本條目包含國際音標 (IPA) 符號。 有關 IPA 符號的介紹指南,請參閱Help:IPA。[ ],/ / 及 ⟨ ⟩ 之間的區別,參閲IPA§方括號與轉錄定界符。 | |
满文(满语:ᠮᠠᠨᠵᡠ
ᡥᡝᡵᡤᡝᠨ,穆麟德轉寫:Manju hergen,大词典轉寫:Manzhu hergen)是满语的文字,16世紀由蒙古文改造而成,是全音素文字。由上至下竖写,各列由左至右排列。
据《满洲实录》卷三,1599年努尔哈赤命額爾德尼和噶盖兩人将蒙古文字借来創製满文。虽然两位顾问有反对,努尔哈赤仍然继续把蒙古文改为无圈点文字(满语:ᡨ᠋ᠣᠩᡴᡳ
ᡶ᠋ᡠᡴᠠ
ᠠᡴᡡ
ᡥᡝᡵᡤᡝᠨ,穆麟德轉寫:tongki fuka akū hergen),也称老满文(或稱為舊滿文)。這種新文字通行當時的建州,為後金國建立及滿族形成有深遠影響。後來達海更增補了十二個字頭,並於老滿文字旁邊加以圈點,使滿文更加完善,這種新文字被稱為「新滿文」(满语:ᡨ᠋ᠣᠩᡴᡳ
ᡶ᠋ᡠᡴᠠ
ᠰᡳᠨ᠋ᡩ᠋ᠠᡥᠠ
ᡥᡝᡵᡤᡝᠨ,转写:tongki fuka sindaha hergen),並通行於後金。
清代前中期大多用满文发布诏、诰等,成为奏报、公文、教学、翻译和日常生活中使用的主要文字。在中原,乾隆以前期间满文奏摺繁多,远超过单独汉文奏折。其中顺治朝及以前多单独的满文奏摺,康熙雍正两朝满汉合璧类奏摺居多,单独满文或单独汉文均很少[1]。

金太祖阿骨打时期,根据汉字與契丹大字创造了女真文。元朝灭金后,女真文继续在遼東地区使用,直到明中叶。
到努尔哈赤时,女真文使用几近消失,女真族之间書面交流是借用蒙古文和汉文。大多數女真人讲女真语,写蒙古文,也有少部份人使用漢文。[來源請求]但这十分不利于政令的通行,特别是战争时期,常常贻误軍机。女真人语言和文字的扞格,對努尔哈赤的统一大业產生侷限,無法滿足女真社会发展的需要。
1583年努尔哈赤起兵,开始对原本不相隸屬又各自为政的女真各部落的戰爭,1587年建立一个新的政权。
政权建立之后,努尔哈赤的内外联系更为频繁。内外发布政令、布告,记录各项公务事宜等,没有自己的文字,而事事都需借助蒙古文来完成,这不仅给新政权带来诸多不便,而且因为缺少众多懂蒙古文的人使得上下难于沟通,严重阻碍新政权的发展。為因應客观上的需求,迫使努尔哈赤政权急需一种与满语搭配的文字,如同汉语有汉文,蒙语有蒙古文一般。因此,努尔哈赤决定创造满族的文字。
额尔德尼、噶盖二人,遵照努尔哈赤的旨意,根据滿族语言的特色,以仿蒙古文的方式,创造满文,此即所谓“老满文,或无圈点满文”。[註 1]这是满族文化史上的里程碑,它促进满族社会的进步,扩大鄰近民族的連絡,并導致后来女真人的全面统一,建立“后金”政权,甚至入主中原,影響極為深遠。
无圈点满文正字法有一些特别的写法,例如ᠠᡧᡧᠠᡥᠠ(穆麟德:aššaha)有写为ᠠᡧᡧᠠᠬᠡ、ᠵᠠᠯᠠᠨ(穆麟德:jalan)有写为ᠵᠠᠯᠠᠡ的,形态上类似蒙古文正字法。[2]:4,5
额尔德尼和噶盖创造的满文,一经推行就对努尔哈赤建立的後金政权产生強烈影响,對统一大业產生很大的幫助。但是,这种老满文创制于战事频繁的年代,又无可借鉴的经验,故而有许多先天不足。在推广使用过程中,逐渐发现许多问题。如,字母数量少、書面上無法區分送氣與不送氣的清輔音、上下字无别、语法不规范、字型不统一等等,这些问题亟需改进。特别是努尔哈赤建立的后金政权匆匆忙忙走进幅員廣大的地域之后,其政治、军事、经济等各方面对文字的需求与日剧增,老满文越来越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改革老满文已势在必行。额尔德尼、噶盖于1599年创制满文后,经过三十多年的推广,在累積一定经验的基础上,达海奉皇太极之命进一步改善满文。
老满文的改革完善者是达海,老满文的改革完善工作中主要有三個項目:其一,改进、完善老满文,以加圈点、改变字母写法等方法,对原本写法相同的不同音节(ᡨᠠ“塔达特德”、ᠵᠠ“扎哲”、ᠶᠠ“雅叶”等)加以区分,使字母对应的音位是唯一确定的;其二,为汉语借词增加10个特定字母;其三,规定一些音节的连读,创造了一套语音规则[註 2]。这样一改,使得满文在字型结构、语音拼读、语法规则上得到完善,解决老满文在过去应用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使满文更合理、方便與实用。
满文的创制和颁行,是满族文化发展史上重要里程碑,对满族共同体的促進與推廣,產生很大的影響。从额尔德尼、噶盖初创老满文到达海的改进完善,其间经历了30年左右的时间,满文是参照蒙古文字母创制,虽然对老满文进行改革完善形成了新满文,但满文仍然继承了回鹘式蒙古文的一系列缺点,如字母在词的首、中、尾的书写不一,字母之间辨识度低,学习满文,先要学习“十二字头”(音节表)单独记忆语言中所有音节的形状增加学习负担;由于满文字牙结构方向各异,有些字母词尾形式,摆尾方向是向左,有些是向右,导致行间距较宽,占用较多的空间,增加了纸张的使用。[3][4]
不同的无圈点满文文档中有些词汇的拼法有多种变体。例如有圈点满文ᡶ(f) 所对应的辅音,在无圈点满文中可以写作ᠪ(B)、ᠸ(W)甚至是字母B右侧加圈的ᠪ°(B°)[註 1]。辅音的对应关系如下表。[5]:378,379,314-332
| 无圈点满文 | ᠪ(B) | ᠸ(W) | ᠪ°(B°) | ᡨ(T) | ᠰ(S) | ᠵ(J) | ᡴ(K) | ᡤ᠊(K) | |||||||||||
| 有圈点满文 | ᠪ(b) | ᡦ(p) | ᡶ(f) | ᠸ(w) | ᡶ(f) | ᠸ(p) | ᡶ(f) | ᡨ(t) | ᡩ(d) | ᠰ(s) | ᡧ(š) | ᠵ(j) | ᠶ(y) | ᡴ(k) | ᡤ(g) | ᡥ(h) | ᡴ᠊(k) | ᡤ᠊(g) | ᡥ᠊(h) |
| 无圈点满文 | ᠯ(L) | ᠮ(M) | ᠨ(N) | ᠴ(C) | ᡵ(R) | ᠩ(NK) |
| 有圈点满文 | ᠯ(l) | ᠮ(m) | ᠨ(n) | ᠴ(c) | ᡵ(r) | ᠩ(ng) |

| 字母 | 转写(穆麟德/太清/新满汉大词典/五體清文鑑譯解) | Unicode编码 | 说明(穆麟德/太清转写) | ||||
|---|---|---|---|---|---|---|---|
| 独立 | 词首 | 词中 | 词尾 | ||||
| 元音字母 | |||||||
| ᠠ | ᠠ᠊![]() | ᠊ᠠ᠊![]() | ᠊ᠠ![]() | a | 1820 | ||
᠊ᠠ᠋![]() | b、p、kʽ/kʻ、gʽ/gʻ、hʽ/hʻ之后用阴性字尾 | ||||||
| ᡝ | ᡝ᠊![]() | ᠊ᡝ᠊ | ᠊ᡝ᠊ᡝ᠋![]() | e | 185D | k、g、h、t、d之后不加点;k、g、h、b、p之后用阴性字尾 | |
᠊ᠠ᠋![]() | |||||||
| ᡳ | ᡳ᠊![]() | ᠊ᡳ᠊![]() | ᠊ᡳ![]() | i[注 1] | 1873 | 用于辅音后 | |
ᡳ᠌᠌![]() | 用于元音后 | ||||||
| ᠊ᡳ᠍᠊ | ᠊ᡳ᠋ | 用于k、g、h、b、p后 | |||||
| ᠊ᡳ᠌ | 用于dz/z后 | ||||||
ᠣ![]() | ᠣ᠊![]() | ᠊ᠣ᠊![]() | ᠊ᠣ![]() | o | 1823 | ||
| ᠊ᠣ᠋ | 用于b、p、kʽ/kʻ、gʽ/gʻ、hʽ/hʻ后以及辅音和o拼成的单音节词中 | ||||||
| ᡠ | ᡠ᠊ | ᠊ᡠ᠊᠊ᡠ᠋᠊![]() | ᠊ᡠ᠊ᡠ᠋![]() | u | 1860 | k、g、h、t、d之后不加点;第二行用于b、p、k、g、h后以及单音节词中 | |
| ?? ?? | |||||||
| ᡡ | ᡡ᠊![]() | ᠊ᡡ᠊![]() | ᠊ᡡ![]() | ū/v/uu/ů | 1861 | ||
| ᡟ[注 2] | ᠊ᡟ᠊ | ᠊ᡟ | y[注 3]/yʻ/y/ | 185F | 只在音节ts/cyʻ和sy/syʻ(汉语拼音ci和si)中出现 | ||
| 辅音字母 | |||||||
| ᠨ[注 2] | ᠨ᠊![]() | ᠊ᠨ᠋᠊ ᠊ᠨ᠊![]() | ᠊ᠨ ᠊ᠨ᠌ | n | 1828 | 在音节末尾不加点(个别情况除外);左边带有点的词尾型用于音译汉语 | |
| ᠩ[注 2] | ᠊ᠩ᠊![]() | ᠊ᠩ![]() | ng | 1829 | 没有词首形;只出现在元音后 | ||
| ᡴ[注 2] | ᡴ᠊![]() | ᠊ᡴ᠊![]() | k | 1874 | 在a、o、ū前 | ||
᠊ᡴ᠋᠊![]() | ᠊ᡴ![]() | 在a、i、o、u后且不在元音前[注 4] | |||||
ᡴ᠌![]() | ᠊ᡴ᠌᠊![]() | ᠊ᡴ᠋![]() | 在e、i、u前[注 5];在e、ū/v后且不在元音前[注 4] | ||||
| ᡤ[注 2] | ᡤ᠊ | ᠊ᡤ᠊ | g | 1864 | 用于a、o、ū前 | ||
| ?? | ?? | 用于e、i、u前 | |||||
| ᡥ[注 2] | ᡥ᠊ | ᠊ᡥ᠊ | h | 1865 | 用于a、o、ū前 | ||
| ?? | ?? | 用于e、i、u前[注 5] | |||||
| ᠪ[注 2] | ᠪ᠊![]() | ᠊ᠪ᠊![]() | ᠊ᠪ![]() | b | 182A | ||
| ᡦ[注 2] | ᡦ᠊ | ᠊ᡦ᠊ | p | 1866 | |||
| ᠰ[注 2] | ᠰ᠊![]() | ᠊ᠰ᠊![]() | ᠊ᠰ![]() | s | 1830 | ||
| ᡧ[注 2] | ᡧ᠊ | ᠊ᡧ᠊ | š/x/sh/š | 1867 | |||
| ᡨ[注 2] | ᡨ᠋᠊![]() | ᠊ᡨ᠋᠊![]() | t | 1868 | 用于a、i、o前 | ||
| ᠊ᡨ᠌᠊ | ᠊ᡨ![]() | 前有元音、后有辅音 | |||||
| ᡨ᠊ | ᠊ᡨ᠍᠊ | 用于e、u、ū/v前 | |||||
| ᡩ[注 2] | ᡩ᠊ | ᠊ᡩ᠋᠊ | d | 1869 | 用于a、i、o前 | ||
| ᡩ᠋᠊ | ᠊ᡩ᠊ | 用于e、u前 | |||||
| ᠯ[注 2] | ᠯ᠊![]() | ᠊ᠯ᠊![]() | ᠊ᠯ![]() | l | 182F | ||
| ᠮ[注 2] | ᠮ᠊![]() | ᠊ᠮ᠊![]() | ᠊ᠮ![]() | m | 182E | ||
| ᠴ[注 2] | ᠴ᠊![]() | ᠊ᠴ᠊![]() | c/q/ch/c | 1834 | |||
| ᠵ[注 2] | ᠵ᠊![]() | ᠊ᠵ᠊![]() | j/j/zh/j | 1835 | |||
| ᠶ[注 2] | ᠶ᠊![]() | ᠊ᠶ᠊![]() | y | 1836 | |||
| ᡵ[注 2] | ᡵ᠊![]() | ᠊ᡵ᠊![]() | ᠊ᡵ | r | 1875 | 本族语没有以r打头的词 | |
| ᡶ[注 2] | ᡶ᠊ | ᠊ᡶ᠊ | f | 1876 | 用于a、e前 | ||
ᡶ᠋![]() | ᠊ᡶ᠋![]() | 用于i、o、u、ū/v前 | |||||
| ᠸ[注 2] | ᠸ᠊![]() | ᠊ᠸ᠊![]() | w | 1838 | 只出现在a、e前 | ||
| ᠺ[注 2] | ᠺ᠊ | ᠊ᠺ᠊ | kʽ/kʻ/kk/k῾ | 183A | 借词字母(汉语拼音k音),只出现在a、o前 | ||
| ᡬ[注 2] | ᡬ᠊ | ᠊ᡬ᠊ | gʽ/gʻ/gg/ǵ | 186C | 借词字母(汉语拼音g音),只出现在a、o前 | ||
| ᡭ[注 2] | ᡭ᠊ | ᠊ᡭ᠊ | hʽ/hʻ/hh/h́ | 186D | 借词字母(汉语拼音h音),只出现在a、o前 | ||
| ᡮ[注 2] | ᡮ᠊ | ᠊ᡮ᠊ | tsʽ[注 3]/c/c/ts῾ | 186E | 借词字母(汉语拼音c音) | ||
| ᡯ[注 2] | ᡯ᠊ | ᠊ᡯ᠊ | dz/z/z/dz | 186F | 借词字母(汉语拼音z音),在词中形的i前用第二行 | ||
| ᡰ[注 2] | ᡰ᠊ | ᠊ᡰ᠊ | ž/rʻ/rr/ž | 1870 | 借词字母(汉语拼音r音) | ||
| ᡱ[注 2] | ᡱ᠊ | ᠊ᡱ᠊ | cʽ/q (qʻʻ)/ch/c῾ | 1871 | 借词字母,用于音节c'y/qyʻ (qʻʻi)(汉语拼音chi) | ||
| ᡷ[注 2] | ᡷ᠊ | ᠊ᡷ᠊ | j/j (jʻʻ)/zh/j̊/j' | 1877 | 借词字母,用于音节jy/jyʻ (jʻʻi)(汉语拼音zhi) | ||
满文多数音节结构是(辅)元(元/辅),在元音后出现比较多的字母有i, r, n, ng, k, s, t, b, o, l, m十一个。
为了转写梵语和藏文字母,参照蒙古阿礼嘎礼字母,创造了以下字母。使用范围有限。《同文韻統》有转写方案的介绍。《五體清文鑑》所收藏文都配有满文转写。
| 字母 | Unicode编码 | 转写 | 天城文 | 國際梵語轉寫 | 藏文字母 | EWTS | 说明 | ||||
|---|---|---|---|---|---|---|---|---|---|---|---|
| 独立 | 词首 | 词中 | 词尾 | 太清 | 五體清文鑑譯解 | ||||||
| ᢇ | ᢇ᠊ | 1887 | ʼ | ḥ | འ | 'a/' | 独立形表示音节'a,词首形表示辅音' | ||||
| ᠊ᢇ | a | (आ) | (ā) | (ཨཱ) | (A) | 加长元音a | |||||
| ᠷ᠊ | ᠊ᠷ᠊ | 1837 | r^ | ṛ | (ऋ) | (ṛ) | (རྀ) | (r-i) | 与i连用;和蒙古文r编码相同,比满文r分叉小 | ||
| ᢀ | 1880 | ~ | m̊ | (अँ) | ṃ | (ཨྃ) | ~M | ||||
| ᢀ᠋ | ~^ | ṁ | (अं) | (ཨཾ) | M | ||||||
| ᢁ | 1881 | $ | (अः) | ḥ | (ཨཿ) | H | |||||
| ᢚ᠊ | ᠊ᢚ᠊ | 189A | gʻʻ | g῾ | घ | gh | གྷ | g+h | 在e前附点的位置提高(词首形从右下提升到右侧,词中形从第二字牙提升到第一字牙) | ||
| ᢛ᠊ | ᠊ᢛ᠊ | 189B | ng | ṅ | ङ | ṅ | ང | ng | 不用于元音后 | ||
| ᢜ᠊ | ᠊ᢜ᠊ | 189C | zʻ | ʣ̣ | च | c | ཙ | ts | |||
| ᢝ᠊ | ᠊ᢝ᠊ | 189D | zʻʻ | झ | jh | ཛྷ | dz+h | ||||
| ᢞ᠊ | ᠊ᢞ᠊ | ᠊ᢞ[二 1] | 189E | jʻʻʻ | ǰ̊ | ट | ṭ | ཊ | T | ||
| ᢟ᠊ | ᠊ᢟ᠊ | 189F | jʻʻʻʻ | ढ | ḍh | ཌྷ | D+h | ||||
| ᢏ᠊ | ᠊ᢏ᠊ | 188F | nʻʻ | ṇ | ण | ṇ | ཎ | N | |||
| ᢠ᠊ | ᠊ᢠ᠊ | ᠊ᢠ[二 2] | 18A0 | dʻ | ḍ | त | t | ཏ | t | 在a、i、o前 | |
| ?? | ?? | 在e、u前 | |||||||||
| ᢡ᠊ | ᠊ᢡ᠊ | 18A1 | dʻʻ | d῾ | ध | dh | དྷ | d+h | 在a、i、o前 | ||
| ?? | ?? | 在e、u前 | |||||||||
| ᢒ᠊ | ᠊ᢒ᠊ | 1892 | bʻ | ḅ | प | p | པ | p | |||
| ᢨ᠊ | ᠊ᢨ᠊ | 18A8 | bʻʻ | b῾ | भ | bh | བྷ | b+h | |||
| ᢢ᠊ | ᠊ᢢ᠊ | 18A2 | sʻʻ | š̤ | ष | ṣ | ཥ | Sh | |||
| ᢣ᠊ | ᠊ᢣ᠊ | 18A3 | jʻ | ǰ | ཅ | c | |||||
| ᢤ᠊ | ᠊ᢤ᠊ | 18A4 | xʻ | ṣ̌ | ཞ | zh | 也作ᡰ᠊ rʻ | ||||
| ᢥ᠊ | ᠊ᢥ᠊ | 18A5 | sʻ | ṣ | ཟ | z | |||||
| ᢪ᠊ | ᠊ᢪ᠊ | 18AA | lʻʻ | l̊ | ལྷ | lh | 也作ᠯᡥ᠊ lh | ||||
十二字头是满文的音节表,每个字头对应一个韵尾。
| 序号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六 | 七 | 八 | 九 | 十 | 十一 | 十二 |
|---|---|---|---|---|---|---|---|---|---|---|---|---|
| 韵尾 | 无 | i | r | n | ng | k | s | t | b | o | l | m |
第一字头有131个音节,顺序如下:
| ᠠ aᡝ eᡳ iᠣ oᡠ uᡡ ū/vᠨᠠ naᠨᡝ neᠨᡳ niᠨᠣ᠋ noᠨᡠ᠌ nuᠨᡡ nū/nv |
| ᡴᠠ kaᡤᠠ gaᡥᠠ haᡴᠣ᠋ koᡤᠣ᠋ goᡥᠣ᠋ hoᡴᡡ kū/kvᡤᡡ gū/gvᡥᡡ hū/hv |
| ᠪᠠ baᠪᡝ beᠪᡳ biᠪᠣ boᠪᡠ buᠪᡡ bū/bvᡦᠠ paᡦᡝ peᡦᡳ piᡦᠣ poᡦᡠ puᡦᡡ pū/pv |
| ᠰᠠ saᠰᡝ seᠰᡳ siᠰᠣ᠋ soᠰᡠ᠌ suᠰᡡ sū/svᡧᠠ ša/xaᡧᡝ še/xeᡧᡳ ši/xiᡧᠣ᠋ šo/xoᡧᡠ᠌ šu/xuᡧᡡ šū/xv |
| ᡨ᠋ᠠ taᡩᠠ daᡨᡝ᠋ teᡩ᠋ᡝ᠋ deᡨ᠋ᡳ tiᡩᡳ diᡨ᠋ᠣ᠋ toᡩᠣ᠋ doᡨᡠ᠍ tuᡩ᠋ᡠ᠍ du |
| ᠯᠠ laᠯᡝ leᠯᡳ liᠯᠣ᠋ loᠯᡠ᠌ luᠯᡡ lū/lvᠮᠠ maᠮᡝ meᠮᡳ miᠮᠣ᠋ moᠮᡠ᠌ muᠮᡡ mū/mv |
| ᠴᠠ ca/qaᠴᡝ ce/qeᠴᡳ ci/qiᠴᠣ᠋ co/qoᠴᡠ᠌ cu/quᠴᡡ cū/qvᠵᠠ jaᠵᡝ jeᠵᡳ jiᠵᠣ᠋ joᠵᡠ᠌ juᠵᡡ jū/jv |
| ᠶᠠ yaᠶᡝ yeᠶᠣ᠋ yoᠶᡠ᠌ yuᠶᡡ yū/yvᡴᡝ keᡤᡝ geᡥᡝ heᡴᡳ kiᡤᡳ giᡥᡳ hiᡴᡠ kuᡤᡠ guᡥᡠ hu |
| ᠺᠠ k῾a/kʼaᡬᠠ g῾a/gʼaᡭᠠ h῾a/hʼaᠺᠣ k῾o/kʼoᡬᠣ g῾o/gʼoᡭᠣ h῾o/hʼoᡵᠠ raᡵᡝ reᡵᡳ riᡵᠣ᠋ roᡵᡠ᠌ ruᡵᡡ rū/rv |
| ᡶᠠ faᡶᡝ feᡶ᠋ᡳ fiᡶ᠋ᠣ᠋ foᡶ᠋ᡠ᠌ fuᡶ᠋ᡡ fū/fvᠸᠠ waᠸᡝ we |
| ᡮᠠ ts῾a/caᡮᡝ ts῾e/ceᡮᡟ ts/cyʼᡮᠣ᠋ ts῾o/coᡮᡠ᠌ ts῾u/cuᡯᠠ dza/zaᡯᡝ dze/zeᡯᡳ dzi/ziᡯᠣ᠋ dzo/zoᡯᡠ᠌ dzu/zu |
| ᡰᠠ ža/rʼaᡰᡝ že/rʼeᡰᡳ ži/rʼiᡰᠣ᠋ žo/rʼoᡰᡠ᠌ žu/rʼuᠰᡟ sy/syʼᡱᡳ c῾y/qyʼᡷᡳ jy/jyʼ |
第一字头外加音节:ᡨᡡ tū/tv,ᡴ᠋ᡡ k῾ū/kʼv,ᡥ᠋ᡡ h῾ū/hʼv。
微软Windows Vista及更新的Windows系统已经能够正确显示满文(蒙古字母)。而对于Windows XP/2003系统,若想正确显示满文,必须更新系统的Uniscribe的核心文件usp10.dll。
Linux和Mac OS X系统只要安装字体亦可正确显示满文。
现在非Unicode的满文字体(蒙文字体)仍然占据着部分市场。
|date=中的日期值 (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