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vatterモバイル変換


[0]ホーム

URL:


跳转到内容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搜索

滇南战役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本條目存在以下問題,請協助改善本條目或在討論頁針對議題發表看法。
此条目或許過份仰賴和所述主體或當事方有過密涉入關係的來源,有違可供查證中立觀點的方針要求。(2023年3月21日)
請替換為可靠的獨立的第三方來源加以改善。讨论页也許會有详情。
此條目之中立性有争议。其內容、語調可能帶有明顯的個人觀點或地方色彩(2023年3月21日)
加上此模板的編輯者需在討論頁說明此文中立性有爭議的原因,以便讓各編輯者討論和改善。在編輯之前請務必察看讨论页。
滇南战役
第二次国共内战的一部分

滇南战役中解放军某部正在行进
日期1949年12月27日-1950年2月19日
地点
结果解放军攻占西双版纳,控制云南全境
参战方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兵团中華民國國軍第八軍
指挥官与领导者
陈赓中華民國汤尧
中華民國彭佐熙
中華民國余程萬
中華民國李彌
中華民國李國輝
伤亡与损失
伤亡700余人[1]被俘2.3万[1]
伤亡3,600多人[1]
投降4,300多人[1]
中国人民解放军滇南追歼战遗址
元江阻击战遗址

滇南战役,是1949年12月27日至1950年2月19日,发生在中国云南地区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华民国国军进行的一场战役。解放军最终占领西双版纳,控制云南全境[2]

背景

[编辑]

1949年12月9日,中华民国云南省主席卢汉率第74、第93军于昆明倒戈。但当时云南的國軍势力仍然存在,第8、第26军试图進攻昆明,与西昌国军相呼應。对此,蒋中正十分赞赏,即派陆军副总司令汤尧台湾飞抵云南,将上述两个军组编为第8兵团,由汤尧兼任司令。12月15日,国军第8兵团两个军分别由沾益宜良两地前出,并于18日对昆明发起进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即令滇桂黔边纵队和卢汉起义部队,进行昆明保卫战。同时,令解放军第五兵团之第49师,乘汽车由滇西向滇东北驰援。22日,解放军第49师进至曲靖、沾益地区歼灭国军一部。国军遂放弃对昆明的进攻,于12月下旬南撤并集结于与越南老挝缅甸接壤的边境地区。国军26军位于蒙自箇舊地区,第8兵团部及第8军位于建水石屏地区,企图控制蒙自机场及通往国境的道路,伺机由空中或陆路逃往国外或台湾[3]

中共中央军委提出的以远距离迂回包围消灭国军残余的作战方针。到1949年12月,第四野战军和第二野战军一部,分别由湖南、江西、广东向广西境内进击,结束了围歼白崇禧部的广西战役。同时,第二野战军主力和第一野战军、第四野战军及华北野战军各一部,分别从鄂西、湘南、陕南出击,进行了围歼四川境内胡宗南部的成都战役。这两次战役使白崇禧、胡宗南部队撤逃云南的企图成为泡影,为进行滇南战役创造了良好条件[4]

准备

[编辑]

为歼灭滇南汤尧集团,中共中央军委决定组织滇南战役。除令入滇驰援昆明的第49师暂停前进外,又令位于广西百色南宁等地的第四野战军第38军主力第114师、第151师和第二野战军第4兵团之第13军,由第4兵团首长统一指挥,立即向云南进军。第4兵团决心采取远距离迂回包围。具体部署:以第13军(第37、第38师为第一梯队,第39师为第二梯队)经百色富宁砚山文山开远蒙自方向兼程急进,首先夺占蒙自机场,断国军空中逃路;以第114、第151师及滇桂黔边纵队第1支队经富宁、支山直插马关河口金平,切断国军陆上逃路;滇桂黔边纵队以积极的行动配合主力作战,聚歼国军于云南境内[5]

1950年1月1日,各参战部队相继按指定方向兼程急进。左路第114、第151师和边纵第1支队出发后,沿中越边境山岳丛林地带连续疾进500余公里,先头于11日进至河口地区,控制了国军向国外逃跑的陆上主要通道;右路第13军一梯队第37、第38师出发后,行程900余公里,先头于13日进至砚山及其以东地区[6]。至此,解放军部署己基本形成[7]

过程

[编辑]
滇南追歼战中俘虏的国民党官兵
滇南追歼战中缴获的国军武器

为了防止被歼,汤尧集团开始做逃跑的准备。国军第26军全部退集蒙自地区,利用蒙自机场开始向国外空运眷属和重要物资,并在蒙自东北的鸣鹫街派出1个团的警戒部队掩护空运。国军第8军也似有东移迹象。为防国军逃跑,解放军第37师第一梯队先在不等主力到达前,即大胆迂回,迅速隐蔽地绕过国军警戒部队,于15日夜,突然向蒙自机场发起攻击。至次日清晨,占领了机场,国军第92师一部被灭,1,200余人被俘,缴获飞机2架、战防炮和山炮11门,及大量枪支弹药和待运军用物资,切断了国军空中逃路。这时,解放军第37、第38师主力陆续赶到,首先攻占蒙自县城,尔后由第38师派出2个团,在边纵部队第1支队1个团协同下,向蒙自东北进击,围歼了鸣鹫街国军警戒团,继而转兵向西继续进击,于17日在开远东侧之大庄地区歼灭国军一部[8]。与此同时,解放军第114师在边纵第1支队1个团协同下,突然攻占了红河下游的主要渡口曼耗,歼灭国军4个工兵连,控制了浮桥,并乘胜向红河上游地区机动;第151师解放了曼耗以东的屏边,主力进至蒙自南侧,完全切断了国军南逃出境的陆上通道,并与右路解放军形成了对开远、箇舊、建水国军的钳击之势。解放军这一突然行动,取得了战役的主动权,为全歼滇南地区国军创造了良好条件[5][9]

18日,国军第26军开始向西逃窜,第8兵团部及第8军则向南退逃。解放军第4兵团即令各参战部队抓住战机,大胆追击围歼国军。截至19日,解放军各追击部队先后推进至箇舊、鸡街、金平及金平以北地区与国军主力接触,尔后大胆楔入国军纵深实施迂回包围,歼灭国军第26军军直、第93师、第161师各一部,第193师残部和第8军第237师大部。国军第8军副军长田仲达见逃跑无望,在建水以东率部2,000余人向解放军边纵部队第10支队投诚[5]

21日,解放军进占建水、石屏,控制了箇舊至石屏铁路全线。这时,国军司令汤尧率其兵团部和第8军主力第42、第170师、教导师和第3师1个团近2万人,向石屏西南元江方向逃跑。鉴于石屏至元江一带高路窄,不适宜解放军大部队作战,第四兵团以营或团为单位,大胆对解放军进行多路追击。解放军第37师之第109团第2营,追击至营盘山附近地区,与国军后卫部队接触,为防止国军脱逃,该营以1个连伪装国军,利用夜暗抢占了营盘山制高点,将国军拦腰斩断,尔后全营分路向国军出击,歼灭国军1,700余人。此时,逃到元江附近地区的国军,在解放军边纵部队西进支队的截击下,除前卫第170师和教导师一部通过元江铁索桥西逃外,国军教导师主力和第3师第9团纷纷向解放军投诚[10]

22日下午,国军第8兵团司令汤尧率其兵团部和第42师逃至元江东岸地区,计划渡河西逃,解放军第109团第6连,依托有利地形进行了顽强阻击。23日,解放军担任追击和迂回的各路部队相继赶到,并立即对国军形成合围。24日拂晓,各部队对被围国军发起总攻,第8兵团司令汤尧率残部实施多次反扑和突围,但均被解放军击退。在穿插围歼战斗中,解放军第109团第2营1个班歼灭国军800余人;第110团第1、第2连,分别活捉了陆军副总司令汤尧和第8军军长曹天戈[7]。在搜捕时,刚从昆明赶到的解放军边纵部队和卢汉起义部队也加入战斗,为继续追歼西逃残国军第170师等,解放军第13军由第37师师长和一名副师长各率一部兵力,在边纵部队第9支队配合下,于24日夜分南北两路乘胜向西进击[5]

经过8天的强行军,解放军于2月4日在镇沅西北追上了国军,并连夜急进90公里,迂回到撤退中的国军前面,在勐统附近地区对撤逃国军形成包围。在解放军攻击之下,7日,国军第170师师长孙进贤率残部2,400余人向解放军投降。与此同时,解放军边纵第9支队和卢汉起义部队2个团,在墨江地区也迫使国军教导师残部1,000人投降[7]。2月16日,解放军执行南路追击任务的部队,在澜沧江以西临近中缅边境的南桥地区,歼灭了国军第8兵团最后一股流散的官兵500余人。19日,解放军攻占打洛,进而占领整个西双版纳地区。至此,滇南战役胜利结束[1][11][12]

后续

[编辑]
主条目:泰缅孤军

在第八兵团被歼灭时,第八軍第二三七師709團長李國輝率領約千人突圍逃出,但最後僅殘存600多人。3月,李國輝團長的600多人自雲南廣西貴州南部退至緬甸境內,在孟棒與第二十六軍第九十三師第二七八團副團長譚忠的部隊約800多人會合,共約1,500人,成为泰缅孤军最早的起源[13][14]

战斗序列

[编辑]

攻方: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兵团,司令员兼政治委员陈赓[5]

守方:中华民国国军第八军团[5]

  • 第8军
    • 第3师
    • 第170师
    • 第237师
    • 第42师
    • 教导師(後改稱為第237師)
  • 第26军
    • 第93师
    • 第161师
    • 第173师
    • 第193师

参考

[编辑]
  1. ^1.01.11.21.31.4赵永忠著. 当代中国西南民族发展史论. 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 2012.10: 20–21.ISBN 978-7-5482-1261-4. 请检查|date=中的日期值 (帮助)
  2. ^郭化若主编.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史大辞典. 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 1993.07: 267.ISBN 7-206-01814-9. 请检查|date=中的日期值 (帮助)
  3. ^吴得民主编. 邓小平主政大西南. 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 2012.12: 50–53.ISBN 7-5112-3885-8. 请检查|date=中的日期值 (帮助)
  4. ^王晓建主编.开国大将. 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 2005.07:261.ISBN 7-80088-611-5. 请检查|date=中的日期值 (帮助)
  5. ^5.05.15.25.35.45.5周晓鹏主编;袁静伟,刘胜如,贾俊明分卷主编. 中国人民解放军著名战役战斗 第4卷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 北京:蓝天出版社. 2013.07: 46–50.ISBN 7-5094-0877-6. 请检查|date=中的日期值 (帮助)
  6. ^沈阳军区政治部编研室编. 巍巍长城 纪念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七十周年. 沈阳:白山出版社. 1997.06: 266–267.ISBN 7-80566-536-2. 请检查|date=中的日期值 (帮助)
  7. ^7.07.17.2《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资料丛书》编委会编. 解放战争战略追击 西南地区. 北京:解放军出版社. 2006.03: 658–670.ISBN 7-5065-4999-9. 请检查|date=中的日期值 (帮助)
  8. ^云南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总纂;中共云南省委员会办公厅编撰. 云南省志 卷43 中共云南省委志. 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 2000.10: 198–200.ISBN 7-222-02580-4. 请检查|date=中的日期值 (帮助)
  9.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编辑部编. 中国大百科全书 军事 1. 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1989.05: 182.ISBN 7-5000-0242-4. 请检查|date=中的日期值 (帮助)
  10. ^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编著. 中国战典 下. 北京:解放军出版社. 2008.08: 1053.ISBN 978-7-5065-5675-0. 请检查|date=中的日期值 (帮助)
  11. ^郑文翰主编. 军事大辞典. 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 1992.12: 1352.ISBN 7-5326-0219-2. 请检查|date=中的日期值 (帮助)
  12. ^《当代云南简史》编委会编. 当代云南简史. 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 2004.05: 41–42.ISBN 7-80170-291-3. 请检查|date=中的日期值 (帮助)
  13. ^孙纯福.金三角,蒋残军何以能留下6万后代?. 文史天地. 2009, (2) [2018-07-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3-21). 
  14. ^泰北孤軍簡介(上). 中華救助總會. [2018-07-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12-19). 
主要将领
中国共产党 中国共产党
中國國民黨 中國國民黨
前奏
第一阶段
1946年3月

1947年3月
中原
华北
东北
山东
-苏中
第二阶段
1947年3月

1948年9月
中原
华北
东北
山东
-苏中
西北
第三阶段
1948年9月

1950年
东北
华中、华东
华北、西北
华南
西南
两岸軍事对峙
1950年

1979年
冷戰末期至今
1980年代至今
古人类时代至青铜文明
古人类
石器时代
智人
旧石器
新石器
青铜时代
青铜文明
滇国
哀牢
昆明夷
秦汉至隋唐
古代方国
西南夷
秦汉时期
三国时期
晋朝与南朝
隋朝与初唐
南诏大理
酋邦
南诏
郑赵杨三朝
大理
元明清
元朝
明朝
清朝
中华民国时期
云南省
历史
政治
经济
人物
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
历史
政治
其他
检索自“https://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滇南战役&oldid=87203419
分类:​
隐藏分类:​

[8]ページ先頭

©2009-2025 Movatter.j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