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湘州 | |
|---|---|
| 西晉至南朝陳的州 | |
| 307年-329年 412年-416年 422年-431年 439年-452年 453年-589年 | |
| 國家 | 西晉至南朝陳 |
| 人口 | |
• 464年 | 45089戶,357572口[1] |
| 歷史 | |
• 成立 | 307年 |
• 废除 | 589年 |
| 今属于 | |
湘州,中國西晉至南朝陳時的州,為东晋南朝时的重镇,東晉至南朝宋時屢廢屢置。早期幅员广袤,包括今天湖南省大部與湖北省小部,東晉末辖境南擴,南朝梁時南部分置衡、桂等州。
西晉永嘉元年(307年),分荊州六郡(長沙國、衡陽郡、湘東郡、邵陵郡、零陵郡、建昌郡)與江州桂陽郡合七郡置湘州,治長沙國臨湘縣(今湖南省長沙市)。辖境相当今湖南省湘、资两水流域和湖北省陆水流域。
東晉咸和三年(328年),湘州七郡併入荊州。義熙八年(412年),分荊州長沙、衡陽、桂陽、零陵、營陽、湘東、邵陵、始興、臨賀、始安十郡復置湘州。湘州增辖今广西壮族自治区东北部湘江上游、漓江和贺江流域以及广东省北部北江流域大部。義熙十二年(416年),湘州十郡併入荊州。[2]
南朝宋永初三年(422年),分荊州十郡復置湘州。元嘉八年(431年),湘州併入荊州。元嘉十六年(439年),分荊州十郡復置湘州,分長沙郡置巴陵郡。元嘉二十九年(452年),湘州十一郡併入荊州。元嘉三十年(453年),分荊州十一郡復置湘州。孝建元年(454年),割巴陵郡(陆水流域)屬郢州。大明元年(457年),廣州宋建郡併入湘州臨賀郡。泰始中,改始安郡為始建郡。泰始六年(470年),改臨賀郡為臨慶郡,分始興郡置宋安郡。泰豫元年(472年),併宋安郡入始興郡,改始興郡為廣興郡。至此,湘州仍領十郡。
南朝齊初,恢復始安、臨賀、始興三郡之名。後改營陽郡為永陽郡。
南朝梁時,析置岳陽郡、藥山郡、樂梁郡。天監六年(507年),割臨賀、始興、桂陽三郡屬衡州(治今廣東省英德市西北),大同六年(540年),割始安郡屬桂州(治今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後割岳陽、藥山二郡屬羅州,永陽郡屬營州。承聖二年(553年),永陽郡還屬湘州。至此,湘州領七郡:長沙郡、衡陽郡、湘東郡、邵陵郡、零陵郡、永陽郡、樂梁郡。梁末,王琳據湘州等地擁立永嘉王蕭莊為帝。天啟元年(558年),長沙郡陷於後梁。
南朝陳天嘉元年(560年),佔領湘州(長沙郡除外)。天嘉二年(561年),佔領長沙郡。後析置綏越郡;廢羅州,岳陽郡還屬湘州。至陳末,湘州領九郡:長沙郡、衡陽郡、湘東郡、邵陵郡、零陵郡、永陽郡、岳陽郡、樂梁郡、綏越郡。[2]
隋朝開皇九年(589年)滅陳後廢除湘州及其領郡,湘州故地分屬五州:潭州(故長沙、衡陽、邵陵三郡)、衡州(故湘東郡)、永州(故零陵、永陽二郡)、巴州(故岳陽郡)、桂州(故樂梁、綏越二郡)。[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