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游泳馴鹿 Swimming Reindeer | |
|---|---|
| 材質 | 猛獁象牙 |
| 尺寸 | 207毫米 |
| 年代 | 13,000年前 |
| 發掘於 | 法國布呂尼凱勒 |
| 現存於 | 英國大英博物館 |
| 檔案號 | Palart.550 |
游泳馴鹿是一尊马格德林文化時期的雕像,約有13,000年歷史。其材質為猛獁象牙,在今日法國境內雕刻而成。
它在1866年時被發現,且分為兩塊。1904年時神父亨利·步日耶將兩塊合二為一,變成兩隻馴鹿首尾相連的雕塑。[1]
1866年,法國工程師佩卡多·德·利爾(Peccadeau de l'Isle) 在阿韋龍河邊尋找早期人類活動的證據時,發現了游泳馴鹿。不過,當時的一些記錄卻將發現歸功於當地的古物學者維克多·布倫(Victor Brun)。當時,德·利爾受僱於蒙托邦至罗德兹的鐵路建設工程,而在業餘時間挖掘文物。他在布吕尼凯勒的一處岩棚中,發現了幾件末次冰期晚期的打製石器以及史前藝術品。[1]
這些出土品以岩棚命名,被稱作蒙塔斯特呂克岩棚(法語:Abri Montastruc)。該山丘約30公尺高,文物出土於河邊長約14公尺的岩棚下方,總面積約249平方公尺。德·利爾必須挖掘7公尺的沉積層才能到達文物所在的層位。[2]當時,人們認為游泳馴鹿是兩件獨立的馴鹿雕刻品,並未意識到兩件其實可以合為一體。[1]

德·利爾撰寫相關論文,於1867年巴黎世界博覽會(英语:Exposition Universelle (1867))展出其發現。當中游泳馴鹿引起極大關注,它之所以令人驚訝,是因為其主題為已在法國消失的驯鹿。其材質來自已滅絕動物的象牙,因此能確認其年代相當久遠,並迫使學界重新評估冰河時期晚期人類的生活狀況。[1]
這一發現尤其令人震撼,因為當時尚未有人發現洞穴壁畫,而後來發現的也經過多年才被承認是真品。當時,正是亨利·克里斯蒂(英语:Henry Christy)與愛德華·拉泰(英语:Édouard Lartet)的研究,才逐漸說服學界相信人類確實生活在冰河時期,並與長毛象同時代。[3]
同一地點還發現一件雕刻投矛器,進一步證明人與馴鹿、猛獁象曾同時出現。投矛器能增加投擲長矛的力道,而其正是用馴鹿角製成,並雕刻成猛獁象。[4]
1884年,這些雕刻曾在圖盧茲再次展出,據推測當時可能已有法國買家洽談。但最終在1887年由大英博物館收購。B德·利爾最初向大英博物館開價150,000法郎(2010年時約合50多萬英鎊),但當時北歐收藏部門主管奥古斯塔斯·沃拉斯顿·弗兰克斯認為價格過高,拒絕接受。最終,他派查尔斯·赫拉克勒斯·里德與德·利爾談判,將價格壓低到500英鎊(今日約合30,000 英鎊)。這筆收購金來自克里斯蒂基金,是亨利·克里斯蒂留下的5,000英鎊遺贈,他的收藏也一併捐給了博物館。[3]

直到1904年,亨利·步日耶在參觀大英博物館時,才發現兩件雕刻其實能拼合為一體,原來是同一件雕塑的兩部分。[1]
如今,該雕刻被存放於受控環境中,極少搬動。由於象牙已非常脆弱,擔心若粗暴對待可能會「化為塵土」。與猛獁象投矛器不同,這件馴鹿雕刻沒有實用功能,被認為是大英博物館收藏中最古老的藝術品。[5]
這些出土物屬於冰河時期晚期,克里斯蒂和拉泰最初稱之為「馴鹿時代」。[6]其特徵在於:猛獁象牙被雕刻成馴鹿,而投矛器則是以馴鹿角雕刻猛獁象,確立了馴鹿、猛獁與人類在當時共存。當時的氣候與現今西伯利亚相似。[5]
雕塑中有一隻雌鹿,及體型更大的雄鹿。這尊雕塑被認為在描繪馴鹿每年秋季的遷徙行為,因為秋季時雄雌馴鹿皆長有鹿角。這段時間的馴鹿更容易被捕獵,肉、皮和鹿角的品質也最佳。[5]
雕刻者使用雕刻刀(英语:Burin (lithic_flake))在線條上做出紋理,以表現馴鹿毛皮的顏色與質感。奇怪的是,領頭的雌馴鹿背部兩側各有十道深刻痕跡,可能代表花紋,但其用途並不明確。[1]
前大英博物館館長尼爾·麥格雷戈(英语:Neil MacGregor)對其製作過程描述如下:
仔細觀察,你會發現這件小雕塑實際上結合了四種不同的石器技術。首先用石製切割工具斷下象牙尖端,接著以石刀和刮削器刻劃出動物輪廓,再用混合鐵氧化物粉末和水打磨,最後可能用羚羊皮(英语:Chamois leather)拋光。最後一步,則是用石製雕刻器在身體與眼睛上刻出細節。無論是構思還是工藝,這都是一件極為複雜的藝術作品。我認為,它具備了任何偉大藝術家都應有的精確觀察力與表現力。[5]
游泳馴鹿被選為BBC《大英博物館100件文物中的世界史》節目的文物之一。[5]
| 前任者: 3:奧杜威手斧 | 《百物看世界》 第4項 | 繼任者: 5:克洛維斯矛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