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游春图 | |
|---|---|
| 禁止出境展览文物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文物局公布 | |
| 时代 | 隋朝 |
| 现藏 | 北京故宮博物院 |
| 入录 | 2012年 |
游春图,是隋朝画家展子虔创作的绘画作品,绢本,青绿设色,纵43厘米,横80.5厘米。画上有宋徽宗题写的“展子虔游春图”六个字,现存北京故宫博物院。该画描绘人们在春季时踏青的场景,是展子虔传世的唯一作品,也是迄今为止存世中国最古的画卷。[1]
此画为隋朝画家展子虔所作,是展子虔传世的唯一作品。北宋时曾归为宋徽宗拥有,并在画上题签“展子虔游春图”六字。靖康之难后,在宋室南迁时流出宫外,随后被南宋奸臣贾似道所有。
南宋灭亡后,被元世祖忽必烈之女,鲁国公主也速不花收藏,并命冯子振、赵严、张珪等文人赋诗。元亡后,在明朝初年,收归明内府,而后又归权臣严嵩所有。万历年间,画卷为苏州收藏家韩世能所藏。明亡后,经梁清标、安歧等人之手而归清内府。
1924年,北京政变后,溥仪被驱逐出紫禁城,游春图随溥仪来到天津,后再被携至长春。满洲国灭亡后,游春图流入民间,随后又来到北京。1949年,收藏家张伯驹先生得知沪商马霁川想要将游春图卖给外国人,决定卖掉自己的几处宅院,花费重金买下游春图,随后于1952年将游春图捐给故宫博物院。[1]2012年,游春图入选禁止出境展览文物。
《游春图》描绘的是春日出游的盛景。画面中远山起伏,林木繁茂,桃杏争艳,草色新绿,充满了生机与活力。画卷中人物、舟船、楼阁等点缀其间,既增加了生活气息,又与山水背景相互映衬,突出了春日踏青的闲适氛围。构图上,画家采用“平远”布局,山川由近及远逐渐展开,给人以开阔的空间感。用色以青绿为主,色彩明丽,层次分明,并辅以赭石、朱红、白粉等,使整体效果既写实又富有装饰美感,体现出工笔设色与山水画相结合的早期探索。
此图被视为中国绘画史上最早传世的山水画卷之一,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它展示了山水从人物画的背景中独立出来,逐渐成为表现自然与情感的主要对象的过程。与此前南北朝时期的单纯写实相比,《游春图》更强调自然景色与游乐心境的融合,体现出“移情于景”的审美倾向。历代鉴赏家对它评价极高,宋代以来被反复提及,认为其既保存了古拙的格调,又开启了山水画成熟发展的道路。今天学界普遍认可《游春图》不仅是艺术作品,更是研究中国山水画早期发展的重要史料。
画卷题有宋徽宗瘦金书“展子虔游春图”,因而长期被认为出自隋代画家展子虔之手。[2]《历代名画记》中记载展子虔“善画人物,尤工山水”,与画面特征相合,支持此观点。但学界也有不同看法。比如,历史学家傅申在研究中提出,《游春图》在笔墨上更接近唐代画风,可能是唐代画家依据展子虔风格所作的摹本;而日本学者矢代幸雄则曾怀疑此画是宋代的临仿品,因其设色较为鲜明,与隋代作品稀少的留存状况不符。也有学者对画中山石的表现方式进行比对,认为更接近唐代李思训、李昭道的风格。[3]因此,尽管署名为展子虔,作品究竟是隋代真迹、唐代摹本,还是宋人仿作,仍存在多重可能。无论如何,它已被视作早期山水画发展的关键节点。[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