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vatterモバイル変換


[0]ホーム

URL:


跳转到内容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搜索

清朝开国战争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此條目需要补充更多来源(2014年7月9日)
请协助補充多方面可靠来源改善这篇条目无法查证的内容可能會因為异议提出而被移除。
致使用者:请搜索一下条目的标题(来源搜索:"清朝开国战争"网页新闻书籍学术图像),以检查网络上是否存在该主题的更多可靠来源(判定指引)。
清朝开国战争

清朝全盛时期版图(乾隆年间)
日期1616-1759年
地点
结果清朝統一中國並大肆擴張,帝國版圖達到極盛
参战方
後金大清明朝
南明
明鄭
大顺
大西
三藩
准噶尔汗国
指挥官与领导者
努爾哈赤
皇太極
多爾袞
顺治帝
康熙帝
雍正帝
乾隆帝
萬曆帝
泰昌帝
天啟帝
崇禎帝
弘光帝 處決
隆武帝 
紹武帝 
永历帝 處決
吴三桂 投降
耿精忠 投降
尚之信 投降
郑成功
郑经
鄭克塽 投降
李自成 
张献忠 
噶尔丹 
噶尔丹策零
达瓦齐 投降
阿睦尔撒纳
大小和卓 

清朝开国战争[1][2],是指来自辽东(今中国东北地区)的清朝在1616年建國(1636年前称后金)後,为获得整个中国的统治权入侵明朝的中原地區而發動的一系列戰爭。顺治元年(1644年),李自成攻陷明朝首都北京山海关守将吴三桂向清朝投降。清军入关並佔據北京,随后擊破各路明末民變勢力和南明政權。1661年,吳三桂率清軍攻取云南汉地全部归于清朝统治之下。康熙年間的三藩之乱亦被清朝平定,清廷在华南的统治地位更加鞏固,并在1683年吞併明郑,消灭最后一支南明抵抗势力。為了和準噶爾汗國爭奪對內亞的霸權,清朝又相继出兵蒙古新疆青藏高原等地,将它们归于自己统治之下,今日中国的版图大致在清朝时期形成。

背景

[编辑]
参见:明清戰爭

康熙年間

[编辑]

削平三藩

[编辑]
主条目:三藩之乱

1662年,年仅八岁的康熙帝即位,康熙初年,西南的三藩云南吴三桂广东尚可喜福建耿精忠为朝廷的最大割据势力,威胁中央集权在华南地区的权威。康熙十二年(1672年),康熙帝下令撤藩。平西王吴三桂举兵反清,靖南王耿精忠、平南王尚之信先后响应。起兵初期,吴三桂旧部纷纷倒戈反清,经过八年的战争,康熙帝最终平定了三藩之乱

反击俄军

[编辑]
主条目:雅克萨战役尼布楚条约布连斯奇条约恰克图条约

16世纪以来,俄罗斯沙皇国跨过乌拉尔山脉向亚洲西伯利亚地区扩张,不久之后持续侵扰中国黑龙江流域。清朝初年,清军主力入关,东北边界防卫空虚,俄國遂占據了雅克萨尼布楚等地。顺治帝时,清军曾几次击败俄军,由于东北人烟稀少,一旦清军回撤,俄军势力又卷土重来。康熙帝亲政之后,清政府一再要求俄方退出,俄军置之不理,并且继续扩大行動。

1685年和1686年,康熙帝两次派军进攻盘踞在雅克萨的俄军。1685年康熙帝派遣彭春率领清军3000人围攻雅克萨,俄军投降。清军把俘获的700余个俄军遣送回国,清军撤回后,俄军又重建土城。1686年夏,黑龙江将军萨布素率领本部2000人及援军重新攻打雅克萨,清军掘堑筑垒,围困雅克萨城长达10个月。城中俄军弹尽粮绝,俄国派特使和中国议和,康熙帝令萨布素撤兵。于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俄国代表费耀多罗·戈洛文伯爵和清政府代表索额图佟国纲签订了《尼布楚条约》,划定了中俄两国东段边界,在條約中,“清朝”和“中國”是互稱,「中國」一詞在當時已經具有了一個近現代主權國家的含義[3][4]

雍正五年(1727年),清朝政府与帝俄政府签订《布连斯奇条约》以划分中俄中段边界(今蒙俄边界),经勘界后,同年签订了《恰克图条约》,保证了中俄的和平与商贸往来。

蒙古一带的战事

[编辑]
更多信息:清代蒙古

漠南蒙古

[编辑]

後金皇太极在位期间,曾数次远征漠南蒙古的察哈尔部,末任蒙古大汗林丹汗於1634年病故,其子額哲等人投降。後金征服察哈爾後,漠南蒙古各部归附后金,皇太極以獲得傳國璽「制誥之寶」為由改国号为大清。三藩之乱时,察哈尔亲王布尔尼曾举兵反清,但旋即被击败,因此改为察哈尔八旗

喀爾喀蒙古

[编辑]

清朝初年,雖然漠南蒙古此時已經被清朝統治,但漠北(喀尔喀蒙古)和漠西(衛拉特蒙古)两部分仍在清朝版圖之外。清朝规定喀尔喀蒙古要纳“九白之贡”,喀尔喀的札萨克图汗部土谢图汗部车臣汗部三大部落此后與清朝來往密切,被清廷称为“外喀尔喀”。1688年由於準噶爾部噶爾丹的攻擊,喀尔喀部落潰散到內蒙古,於1691年經過多倫會盟併入清朝[5]

新疆一带的战事

[编辑]

当时新疆一带分为南北两部分,天山以北为卫拉特蒙古准噶尔汗国,被清廷称为“准部”;天山以南为伊斯兰教的叶尔羌汗国,被清廷称为“回部”。叶尔羌汗国后来被准噶尔吞并。强大的准噶尔汗国曾经长期与清朝交战,后来不敌清朝。1758年,准噶尔被清朝征服。1759年,清廷平定回部的大小和卓之乱,回疆归于清廷统治之下,设置总理回疆事务参赞大臣以管辖之。

平定伊犁地区

[编辑]
兆惠在鄂垒扎拉图突围

1745年,噶尔丹策零病死,准噶尔汗国陷入内乱。1752年,大策零敦多布之孙达瓦齐阿睦尔撒纳的支持下继承汗位。不久达瓦齐与阿睦尔撒纳反目相攻。准噶尔内乱,使原本附属于准噶尔的各部落纷纷归附清朝。1754年,阿睦尔撒纳率部降清,被乾隆帝封为亲王。同时,清军招抚唐努乌梁海和阿尔泰乌梁海。

阿睦尔撒纳入朝后,将准噶尔部的实情奏报清廷。乾隆帝于1755年春发兵出征准噶尔。五月,清军进占伊犁。达瓦齐众叛亲离,率残部退至昭苏之格登山。准噶尔降臣阿玉锡带领清军二十五人夜袭达瓦齐大营,数千人不战自降。达瓦齐仅带少数人仓皇南逃。六月,乌什伯克霍集斯将达瓦齐诱擒后缚送清军,准噶尔汗国灭亡。达瓦齐後來被清朝封为“绰罗斯和硕亲王”,居于京师。

清军攻取伊犁后,西征的清军主力撤回内地,西部防卫空虚,阿睦尔撒纳野心逐渐显露。到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清军灭其残部,天山北路底定。

平定大小和卓之亂

[编辑]

1757年,居住在天山南路回部贵族大小和卓发动反清叛乱。1762年,乾隆帝新疆地区设立伊犁将军,统辖包括巴尔喀什湖在内的整个新疆。自1762年起,清朝中央陆续派遣大量的军队进驻新疆。永驻新疆的军民携带家眷,主要是来自河北东北地区的满族达斡尔等民族[6]

青藏地区的战事

[编辑]
更多信息:清朝治藏历史

青藏地区在清朝初年不属清朝政权管辖,由格鲁派达赖喇嘛和蒙古族的和硕特汗国管辖,康区的部分地区由藏族土司管辖。1720年,清朝将准噶尔势力自青藏高原逐出。1724年平定罗卜藏丹津之乱以后,正式将其纳入版图之内。

平定西藏

[编辑]
乾隆帝

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策妄阿拉布坦派大策零敦多布领兵六千,秘密潜入西藏。1717年十一月,大策零敦多布偷袭拉萨,杀死和硕特汗国末代首领拉藏汗,控制了藏内局势。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十月,康熙帝发兵入藏,但被准噶尔大败,全军覆没。1720年,清军再次出兵,在拉藏汗的叔叔罗卜藏丹津的支持下,将准噶尔势力逐出西藏,大策零敦多布逃回伊犁。清朝从此在西藏驻军。罗卜藏丹津以立功为名,要求清廷册立自己为和硕特的可汗,遭到拒绝。清廷封康济鼐阿尔布巴为贝子,隆布鼐为辅国公,颇罗鼐为一等台吉,让他们共管西藏事务。对此罗卜藏丹津极为不满,在1723年联合青海霍尔三十九族部落,一起反对清廷。雍正帝派大将军年羹尧岳锺琪将其击败,霍尔三十九族再度归附清廷。雍正帝采纳年羹尧“分而治之”的建议,于1724年将藏区拆分为青海、西藏两个部分,青海的藏人地区由朝廷派驻的西宁办事大臣管理;康区部分地区分别划归云南四川管辖;卫藏则有藏传佛教格鲁派祖古达赖喇嘛和班禅喇嘛一起管理。此事件即为藏区分治。1727年,清廷设立驻藏大臣以监督西藏政治。

大小金川之役

[编辑]

乾隆十二年(1747年)大金川安抚司莎罗奔私自进攻明正土司,中央调兵征讨。乾隆十四年(1749年)莎罗奔投降。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大金川土司索诺木朋楚克袭杀革布什咱土司色楞敦多布,又帮助小金川土司之子僧格桑侵凌鄂克什、明正等土司。四川官员令其退还土地,大小金川拒不退兵。清廷再次发兵进剿。1772年底,清兵攻克小金川官寨美诺。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索诺木朋楚克出降。清朝肃清了西南四川地区的反清力量[7]

周邊政權的行動

[编辑]

日本德川幕府曾对东宁国的反清战事给予经济和后勤的支持。在三藩之乱的时候,朝鲜曾经计划讨伐清朝以恢复明朝[8][9]。越南在西山朝时期曾支持反清复明运动,攻打清朝沿海一带。[10]

历史定位及评价

[编辑]
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清朝官方全國地图

历史上,在初期,深受华夷之辨思想影響的朝鲜日本越南以及台湾明鄭等政权不认可清朝的“中華”地位。他们认为在清朝為“以夷變夏”,認為是蠻夷取代了中華,并认为自己的国家才是繼承了正统中华文明體系,[11][12]是为小中华思想。到了清朝中期,朝鮮北學派先驅洪大容在出使清朝時體會到清朝國運的變化,他在《湛軒燕記》中寫道:「清主中國,盡有明朝舊地,西北至甘肅,西南至緬甸,東有瓦喇。船廠又其發蹟之地。而在明朝一統之外,則幅員之廣甲於歷朝。藩夷之服貢者,琉球間歲一至,安南六歲再至,暹羅三歲,蘇祿五歲,南掌十歲一至。西洋、緬甸貢獻無常期。蒙古三十八部不服者二,其三十六部選士入學,選兵入衛,通關市、婚姻,商胡貿遷無限域,馳馬交於關東,則與一統無甚異也。」朝鮮使臣洪大容在與清朝學者潘庭筠嚴誠陸飛的交往中,感到中華文化並未因滿族入侵而有太大的變化,他評價三名中國友人「雖斷髮胡服,與滿洲無別,乃中華故家之裔也」,「非吾輩所及也」[13]

清朝末年,以推翻清朝为目的革命党曾在日本影響下鼓动“排满”。他们主张满清取代明朝政权是外族灭亡“中国”,号召采用激进地方式排斥满人。此观点在中华民国成立之后逐渐式微。例如孙中山后来就放弃“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的思想,改为主张“五族共和”。孙中山在《民权主義第四講》中亦指出:「中國本部形式上向來本分作十八省,另外加入東三省及新疆,一共是二十二省;此外還有熱河綏遠青海許多特別區域,及蒙古、西藏各屬地。這些地方,在清朝二百六十多年之中,都是統屬於清朝政府之下。……中國最強盛的時代,領土是很大的。北至黑龍江以北,南至喜馬拉雅以南,東至東海以東,西至葱岭以西,都是中國的領土」[14]

中華人民共和國史學界主流觀點認為,历经努爾哈赤皇太極顺治康熙雍正乾隆几代清朝帝王的統治完成了帝國的统一,使其归于中央统治之下,清朝在明朝疆域的基础之上进一步得到扩展,对中国东北地区蒙古新疆西藏少数民族地区采取军事及政治措施巩固统治,并且通过抵御沙皇俄国侵略军入侵等方式,奠定了近現代中國的疆土[15][16][4][17][18]

學者李大龍認為「中國」一詞在清代亦首次擁有了現代主權國家的含義以及成為一個主權國家的名稱。[19]

参考文献

[编辑]
  1. ^俞祖华. 影响中国历史进程的一百次战争.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0. 
  2. ^李天鳴. 兵不可一日不備:清代軍事文獻特展導覽手册. 國立故宮博物院. 2002: 38.ISBN 9789575624309. 
  3. ^张丹卉,清初雅克萨战役之始末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jds.cass.cn。
  4. ^4.04.1李大龍《中国边疆史地研究》(第17卷.第3期),2007年
  5. ^杜家驥、李然《嘉慶事典: 清史事典七》遠流出版,第183頁
  6. ^罗树杰、胡敏《中国民族政策史鉴》,广西人民出版社,1992年,第380-382頁
  7. ^李鸿彬,白杰. 评乾隆朝金川之役[J]. 清史研究, 1998, 0(2): 66-76.
  8. ^《朝鲜王朝实录》 顯改 1卷, 卽位年(1659 己亥 / 청 순치(順治) 16年) 9月 5日(癸亥)
  9. ^朝鲜皇室的“反清复明”计划:明亡60年仍想北伐. [2015-07-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6-05). 
  10. ^(美國)穆黛安著. 《華南海盜 一七九〇—一八一〇》. 劉平譯. 北京: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7年)ISBN 7-5004-2089-7. : 43~44頁. 
  11. ^林春勝, 林信篤. 《華夷變態》徳川幕府檔案. : 1732,浦廉一校勘,1958.鞑虏横行中原,是华变于夷之态 
  12. ^李文馥《閩行詩話·夷辨》,附錄於陳益源《越南漢籍文獻述論·周游列國的越南名儒李文馥及其華夷之辨》,北京中華書局出版:「以言乎治法,則本之二帝三王;以言乎道統,則本之六經四書。家而戶,其學也;源而流,其文也;詩賦則昭明文選,而以為依歸;字畫則周禮六書,而以為楷式。賓賢取士,之科目也;博帶峩冠,之衣服也。推而舉之,其大也如是,而謂之夷,則吾不知其何如為華也?」
  13. ^楊雨蕾. 《燕行與中朝文化關係》. 上海辭書出版社. 2011: 223-242.ISBN 9787532632572. 
  14. ^《三民主義/民权主義》(第四講)
  15. ^如何理解我国是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2014-03-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5-16). 
  16. ^民族共同体的巩固. [2014-03-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4-09). 
  17. ^徐俊《中国古代王朝和政权名号探源》,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年,第27頁
  18. ^細說清軍人關之戰//《歷史不忍細看》. 河南文藝出版社. 2007年
  19. ^李大龍《「中國」與「天下」的重合:古代中國疆域形成的歷史軌跡》,中國邊疆史地研究,2007年,第3期

参见

[编辑]
行政
區劃
建省前
準部
回部
建省後
鎮迪道
伊塔道
阿克蘇道
喀什噶爾道
政制
軍府制
天山北路
天山南路
伯克制
阿奇木伯克 ·伊沙噶伯克 ·商伯克 ·哈子伯克 ·密喇布伯克 ·明伯克
盟旗制
事件
條約
八旗蒙古
內屬蒙古
呼倫貝爾
察哈爾
綏遠
唐努乌梁海
科布多
西藏
外藩蒙古
內札薩克蒙古
二十四部
哲里木盟四部
昭烏達盟八部
卓索圖盟二部
锡林郭勒盟五部
烏蘭察布盟四部
伊克昭盟一部
外札薩克蒙古
外喀尔喀四部
東路
中路
後路
西路
科布多衛拉特四部
賽音濟雅哈圖左、右翼盟
青塞特奇勒圖盟
科布多參贊大臣
西套额鲁特二旗
新疆衛拉特二部
烏訥恩素珠克圖盟
巴圖塞特奇勒圖盟
青海額魯特五部
黑龍江額魯特一旗
注釋
与盟范围相当的部落加粗显示。科布多所屬阿爾泰烏梁海、新土爾扈特部、新和碩特部後劃歸阿爾泰
黑龙江将军
呼伦贝尔副都统
索倫部八旗(含陳巴爾虎 ·新巴爾虎八旗 ·額魯特一旗 ·依克明安旗节制 ·郭尔罗斯后旗节制 ·扎赉特部节制 ·杜爾伯特部节制
吉林将军
吉林副都统节制
盛京将军节制
熱河都統节制
察哈爾都統
鑲黃旗察哈爾 · 正黃旗察哈爾 · 鑲紅旗察哈爾 · 正紅旗察哈爾 · 鑲白旗察哈爾 · 正白旗察哈爾 · 鑲藍旗察哈爾 · 正藍旗察哈爾 ·锡林郭勒盟节制
绥远城将军
陕甘总督节制
烏里雅蘇臺將軍
乌里雅苏台参赞大臣节制
庫倫辦事大臣节制
科布多參贊大臣
阿爾泰辦事大臣
直辖
西寧辦事大臣节制
青海和碩特部 · 青海輝特部 · 青海綽羅斯部 · 青海土爾扈特部 · 青海喀爾喀部
駐藏大臣
伊犁將軍
會盟
內蒙古
外蒙古
科布多
新疆
青海
喇嘛
駐京國師
左翼
右翼
遊牧喇嘛
寺廟
內蒙古
多倫諾爾呼和蘇默(汇宗寺) · 歸化城五當召(廣覺寺) ·美岱召(壽靈寺) ·大召(無量寺) ·席力圖召(延壽寺) · 錫哷圖庫倫三大寺(兴源寺) · 阿巴哈納爾贝子庙(崇善寺)
外蒙古
新疆
昭苏圣佑庙
事件
條約
其它
區域
官制
駐藏大臣
喇嘛僧官
掌辦商上事務
噶廈俗官
喇嘛封号
职衔
名号
法令
事件
條約
16世紀
三角黄龙旗

黄龙旗
17世纪
天命
天聪
崇德
顺治
康熙
18世纪
康熙
雍正
乾隆
嘉庆
19世纪
嘉庆
道光
咸丰
同治
光绪
20世纪
光绪
宣统
專門史
【说明:紫色為與外國人有關衝突事件】傳疑時代夏朝商朝西周→ 東周(春秋戰國秦朝漢朝三國晉朝十六國南北朝隋朝唐朝五代十國宋朝遼金夏元朝明朝清朝中華民國中華民國中华人民共和国
三国
五胡十六国
南北朝
五代十国
近現代
检索自“https://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清朝开国战争&oldid=89044165
分类:​
隐藏分类:​

[8]ページ先頭

©2009-2025 Movatter.j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