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双唇鼻音 | |
|---|---|
| m̥ | |
| IPA編號 | 114+402A |
| 編碼 | |
| X-SAMPA音標 | m_0 |
| IPA盲文(英语:IPA Braille) | |
| 音頻範例 | |
双唇清鼻音是辅音的一种,在国际音标的符号是 ⟨m̥⟩,由雙唇鼻音⟨m⟩加上無聲附加符號⟨◌̥⟩所組成。X-SAMPA音标的符号则是m_0。
双唇清鼻音的特徵包括:
| 語言 | 詞彙 | IPA | 意義 | 註釋 | |
|---|---|---|---|---|---|
| 緬甸語[1] | မှာ | [m̥à] | 下令 | ||
| 中央阿拉斯加尤皮克語[2] | pisteḿun | [ˈpistəm̥un] | 給僕人 | ||
| 愛沙尼亞語[3] | lehm | [ˈlehm̥] | 牛 | 詞尾的/m/在/t,s,h/後的音位變體。[3]。參見愛沙尼亞語音系 | |
| 法語 | prisme | [pχis̪m̥] | 棱鏡 | /m/的音位變體。參見法語音系 | |
| 原始侗台语 | hmu | [m̥u1] | 猪 | 仍见于现代泰语老挝的书写系统,见前引字,同語族傣語[mu1],壯語[mu1]. | |
| 泰语 | หมาย | [ma:i1] | 标记 | หม即(hm)/m̥/ , 不过现代泰语中前引的已不发音,仅做前引字表高辅音. | |
| 壯語 | mi | [mi1] | 熊 | 古m̥類母字的A調在現在在左江等方言中變為獨立調/132/. | |
| 苗語 | Hmoob | [m̥ɔ̃ŋ] | 苗族 | ||
| 冰島語 | hampur | [ˈham̥pʏr] | 麻 | 參見冰島語音系 | |
| Jalapa Mazatec[4] | hma | [m̥a] | 黑 | 與濁、咽化雙唇鼻音對立。 | |
| 基爾丁薩米語[5] | лēӎӎьк | [lʲeːm̥ʲːk] | 背帶 | ||
| 克里克語 | camhcá:ka | [t͡ʃəm̥t͡ʃɑːɡə] | 鈴鐺 | ||
| 烏克蘭語[6] | ритм | [rɪt̪m̥] | 韻律 | 詞尾的/m/在清輔音後的音位變體。[6] 參見烏克蘭語音系 | |
| Washo語 | Mášdɨmmi | [ˈm̥aʃdɨmmi] | 他在藏著 | ||
| 威爾士語[7] | fymhen | [vəm̥ɛn] | 我的頭 | 作為/p/的變體出現。參見威爾士語音系 | |
| 史興語 | 低地[8] | [Hm̥ɛ̃] | 藥 | 和濁/m/對立。[8][9] | |
| 高地[9] | |||||
| 彝語北部方言 | ꂚ Hma | [m̥a] | 杜鵑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