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vatterモバイル変換


[0]ホーム

URL:


跳转到内容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搜索

双唇清鼻音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重定向自清双唇鼻音
清双唇鼻音
IPA編號114+402A
編碼
X-SAMPA音標m_0
IPA盲文英语IPA Braille⠍ (braille pattern dots-134)⠠ (braille pattern dots-6)⠫ (braille pattern dots-1246)
音頻範例

双唇清鼻音辅音的一种,在国际音标的符号是 ⟨⟩,由雙唇鼻音m⟩加上無聲附加符號◌̥⟩所組成。X-SAMPA音标的符号则是m_0

特徵

[编辑]

双唇清鼻音的特徵包括:

出現於

[编辑]
語言詞彙IPA意義註釋
緬甸語[1]မှာ[m̥à]下令
中央阿拉斯加尤皮克語[2]pisteḿun[ˈpistəm̥un]給僕人
愛沙尼亞語[3]lehm[ˈlehm̥]詞尾的/m//t,s,h/後的音位變體。[3]。參見愛沙尼亞語音系
法語prisme[pχis̪m̥]棱鏡/m/的音位變體。參見法語音系
原始侗台语hmu[m̥u1]仍见于现代泰语老挝的书写系统,见前引字,同語族傣語[mu1],壯語[mu1].
泰语หมาย[ma:i1]标记หม即(hm)/m̥/ , 不过现代泰语中前引的已不发音,仅做前引字表高辅音.
壯語mi[mi1]古m̥類母字的A調在現在在左江等方言中變為獨立調/132/.
苗語Hmoob[m̥ɔ̃ŋ]苗族
冰島語hampur[ˈham̥pʏr]參見冰島語音系
Jalapa Mazatec[4]hma[m̥a]與濁、咽化雙唇鼻音對立。
基爾丁薩米語[5]лēӎӎьк[lʲeːm̥ʲːk]背帶
克里克語camhcá:ka[t͡ʃəm̥t͡ʃɑːɡə]鈴鐺
烏克蘭語[6]ритм[rɪt̪m̥]韻律詞尾的/m/在清輔音後的音位變體。[6] 參見烏克蘭語音系
Washo語Mášdɨmmi[ˈm̥aʃdɨmmi]他在藏著
威爾士語[7]fymhen[vəm̥ɛn]我的頭作為/p/變體出現。參見威爾士語音系
史興語低地[8][Hm̥ɛ̃]和濁/m/對立。[8][9]
高地[9]
彝語北部方言ꂚ Hma[m̥a]杜鵑樹

註釋

[编辑]
  1. ^Ladefoged & Maddieson (1996),第111頁.
  2. ^Jacobson (1995),第3頁.
  3. ^3.03.1Asu & Teras (2009),第368頁.
  4. ^Ladefoged & Maddieson (1996),第107頁.
  5. ^Kuruch (1985:529頁)
  6. ^6.06.1Danyenko & Vakulenko (1995),第6頁.
  7. ^Jones (1984:51頁)
  8. ^8.08.1Chirkova & Chen (2013),第365, 367頁.
  9. ^9.09.1Chirkova, Chen & Kocjančič Antolík (2013),第382–383頁.

参考书目

[编辑]

參閲

[编辑]
肺部气流音
调音部位舌冠舌背咽喉
调音方法雙唇唇齒舌唇齦後卷舌齦-腭硬腭軟腭小舌會⁠厭聲門
鼻音mɱ̊ɱnɳ̊ɳɲ̊ɲŋ̊ŋɴ̥ɴ
塞音pbtdʈɖcɟkɡqɢʡʔ
有噝塞擦音tsdzt̠ʃd̠ʒʈʂɖʐ
無噝塞擦音p̪fb̪vt̪θd̪ðtɹ̝̊dɹ̝t̠ɹ̠̊˔d̠ɹ̠˔ɟʝkxɡɣʡʢʔh
有噝擦音szʃʒʂʐɕʑ
無噝擦音ɸβfvθ̼ð̼θðθ̠ð̠ɹ̠̊˔ɹ̠˔ɻ˔çʝxɣχʁħʕʜʢhɦ
近音ʋ̥ʋɹ̥ɹɻ̊ɻjɰ̊ɰʔ̞
闪音ⱱ̟ɾ̼ɾ̥ɾɽ̊ɽɢ̆ʡ̆
顫音ʙ̥ʙrɽ̊r̥ɽrʀ̥ʀ
塞擦音ʈɭ̊˔cʎ̝̊kʟ̝̊ɡʟ̝
邊擦音ɬɮɭ̊˔ɭ˔ʎ̝̊ʎ̝ʟ̝̊ʟ̝
邊近音lɭ̊ɭʎ̥ʎʟ̥ʟʟ̠
邊闪音ɺɭ̆ʎ̆ʟ̆

當符號成對出現時,左邊的是清音,右邊的是濁音陰影區域表示被認為是不可能的發音。

圖表
参见:國際音標 ·元音
检索自“https://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双唇清鼻音&oldid=87487943
分类:​
隐藏分类:​

[8]ページ先頭

©2009-2025 Movatter.j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