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耳陨击坑地形图 | |
| 行星 | 火星 |
|---|---|
| 坐标 | 35°42′S323°24′E / 35.7°S 323.4°E /-35.7; 323.4 |
| 火星方格列表 | 阿耳古瑞區 |
| 直径 | 137.5公里 |
| 命名 | 喬治·埃勒里·海耳 |


海耳陨击坑[1][註 1](英語:Hale)是火星阿耳古瑞区一座大小为150×125公里(93×78英里)的撞击坑,中心坐标位于阿耳古瑞盆地以北南纬35.7度、东经323.4度处,其名称取自美国天文学家喬治·埃勒里·海耳(1868年-1938年),1973年被国际天文联合会正式批准接受[3]。
2015年9月28日,美国宇航局确认了海耳陨击坑中存在季节性液态水[4]。水中的盐类(高氯酸镁,氯酸镁,高氯酸钠等)使其冰点和融点降低到203 K(摄氏零下70度或华氏零下94度),接近夏季夜间平均温度。该陨坑是35-38亿年前一颗直径约35公里(22英里)的小行星斜向撞击而成,它的边缘和喷出物已被侵蚀,显露出更小的撞击坑,但随后的沉积物覆盖了坑内的一些次生小陨坑[5]。 海耳陨击坑的南侧段边缘,部分坑壁已向坑底中心滑移,表面显示出可能由流水冲刷出的沟壑系统[6]。
海耳陨击坑的坑壁上布满许多冲沟,下面是高分辨率成像科学设备拍摄的一些照片。与火星上的其他一些冲沟不同,这些冲沟的材质颜色较浅。发表在《伊卡洛斯》杂志上的研究发现,海耳陨击坑中的凹坑是由回落在含冰地面上的热喷射物所造成,热量产生的蒸汽从凹坑群中冲出将喷射物吹走,从而从形成了凹坑[7]。
冲沟出现在陡坡,尤其是撞击坑坑壁上,并解释它们,但最被接受的是来自含水层或古冰川遗留下来的液态水[8]。
这两种理论都存在有证据,大多数冲沟沟头凹坑都位于同一水平面上,正如人们所预期的含水层一样。各种测量和计算表明,通常在冲沟起点的深度,含水层中可能存在液态[9]。该模型的一种变化是,上升的热岩浆可能融化了地下冰层,导致水在含水层中流动。含水层是允许水流动的地层,可能由多孔砂岩组成,一般位于阻止水往下渗透的另一地层上部(地质学术语称之为不透水层)。受堵水流只能沿水平方向流动。最终,当水流抵达一道裂缝时,如陨石坑壁,则就可能流出地表。含水层在地球上很常见,犹他州锡安国家公园的“哭泣石”就是一则很好的示例[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