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vatterモバイル変換


[0]ホーム

URL:


跳转到内容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搜索

洪姓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本條目存在以下問題,請協助改善本條目或在討論頁針對議題發表看法。
此條目没有列出任何参考或来源(2019年12月18日)
維基百科所有的內容都應該可供查證。请协助補充可靠来源改善这篇条目。无法查证的內容可能會因為異議提出而被移除。
此條目需要編修,以確保文法、用詞、语气格式標點等使用恰当。(2022年10月30日)
請按照校對指引,幫助编辑這個條目。(幫助討論
姓氏
百家姓》第184位
22:
23:
24:

郡望 豫章郡
读音
汉语拼音Hóng
台灣多為威妥瑪拼音國語:Hung
臺語:Âng
客語:Fung
香港港府粤拼Hung
澳門澳門粵拼/葡語影響Hong
马来西亚Ang/Ong/Hong/Hung/Fong/Ung

洪姓中文姓氏之一,在《百家姓》中排名第184位。2006年中国大陆洪姓人口排名第99名,主要集中于华南地区广东广西赣南闽南四地。此姓氏()在韓國亦有分佈,約佔當地人口1.13%。

起源

[编辑]

共工氏後裔說

[编辑]

洪氏之先,出于共工氏【1853按:燉煌出土文献,唐人结集《切韻》云:三代前,故司以國為氏者,洪本共姓,为共工氏之後。惜此書已久佚】;太昊後,神農前,爲九州伯【魏晋,杜預註解《左傳》】;有子曰勾龍 【1853按:子,尊称,如孔子、曾子諸聖賢】,爲後土【《左傳 · 昭公二十九年》】,其裔封于共,蓋衛州共城縣也(今河南輝縣)。後裔推本水德之绪加水于左而为“洪”云爾。詳見慶元二年《容齋三筆 》 卷一 《共工氏 》

以國為姓說

[编辑]

西周時期,有人受封於共地,建立共國,稱為共伯。春秋時期,共國為衛國所滅,其後代遂以國名「共」為姓。後因避仇改為洪姓。

避諱改姓說

[编辑]

唐代豫章地區原有「宏」姓氏族,因避唐玄宗(李隆基)之名諱「隆」及「宏」,遂改「宏」為「洪」。五代時期,參知政事劉弘昌、劉弘果亦因避宋太祖之父趙弘殷之名諱「弘」,改「弘」為「洪」,並由劉姓改為洪姓。

翁氏改姓說

[编辑]

另有一支洪氏傳自翁氏,堂號為「六桂堂」。相傳宋朝翁乾度育有六子,皆登進士第,後分遷各地,改為翁、方、江、洪、龔、汪六姓,號稱「六桂聯芳」。但目前有關「六桂堂」的說法版本不一,說法歧異,可信性尚待考證。

一說周昭王庶子封地於翁山(今浙江),後代以翁為氏,至宋代翁乾度長子改姓洪,並傳至今。此說有待查證,疑為後人附會。[來源請求]

遷徙分布

[编辑]

在先秦時期,洪姓以「共氏」的形式活動於今河北北部與遼寧一帶(古幽州)。秦漢之後,始見「洪」姓之書寫與使用。至南北朝時期,因戰亂導致人口南遷,洪氏逐漸南遷至江淮、閩贛地區。隋唐之際,江南地區已見洪姓聚族而居,形成望族。

歷史上洪姓主要形成三大支系:

上古共工氏之後;唐代江西南昌「宏」氏避諱改為洪氏;唐德宗時期江蘇武進「弘」氏改洪氏。其中以共工氏一脈歷史最為久遠。

在台灣的發展

[编辑]

洪姓在台灣為第十七大姓,屬常見姓氏。主要分布於嘉義市臺中市南投縣澎湖縣等地,祖籍多來自福建南部沿海地區。據記載,永曆二十八年(1674年),洪應興率徐降華等七人自福建來台,於旗後(今高雄)捕魚並建立始祖宮,成為洪氏來台的重要先祖。此後,大量閩南人陸續移入,洪姓逐漸繁衍於台灣各地。

郡望

[编辑]
  • 敦煌郡:汉武帝元鼎六年置。在今甘肃省河西走廊西端。
  • 豫章郡:汉代将秦代的九江郡改为豫章郡。
  • 宣城郡:晋时置郡。治所在宛陵(今安徽省定城)。

堂号

[编辑]
  • 燉煌堂:因洪姓曾是唐朝敦煌郡的郡望,故亦有此堂號。此堂號是目前在台灣地區的洪姓及部分華僑所用。如南投縣草屯鎮洪姓族譜臺南市北門區洪氏宗親會堂便是便用此堂號。
  • 嶝山堂:洪姓先祖洪皎是北宋政和五年進士,南宋建炎年間年間擔任福州府丞,奉諫議大夫。洪姓嶝山堂在臺灣的台中大肚區和彰化二林鎮及芳苑鄉亦有分佈。
    • 洪皎之次子洪道因避亂於紹興十年(1140年)隱居同安縣小嶝嶼後頭保社,創立嶝山分堂號。
  • 双忠堂:宋代洪皓,以礼部侍郎的身份出使金国,被扣15年不屈服,被比作苏武。儿子洪迈,又以翰林学士的身份出使金国,金人强迫他称"陪臣"他坚决拒绝,被金人拘留。他父子都为了祖国恪尽忠诚,人称"父子双忠"。
  • 六桂堂宋朝時候福建地方的翁乾度生有六子,皆中進士。後為避亂分姓為洪、江、翁、方、龔、汪六姓,時人美曰:「六桂聯芳」。於南方省分、台灣、東南亞分佈最多。見翁姓

延伸阅读

[编辑]

[在维基数据]

维基文库中的相关文本:百家姓
维基文库中的相关文本: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明倫彙編·氏族典·洪姓部》,出自陈梦雷古今圖書集成

外部連結

[编辑]
百家姓列表
001~032位
033~064位
065~096位
097~128位
129~160位
161~192位
193~224位
225~256位
257~288位
289~320位
321~352位
353~384位
385~412位
413~428位
429~438位
百家姓续
437~504位
前438位採《百家姓考略》(「司徒司空,百家姓終」)版本
臺灣前一百大姓氏
01~025位
26~050位
51~075位
76~100位
2023年6月30日中華民國內政部全國姓名統計分析[1]-表57,黃/黄、溫/温、锺/鐘分別統計
韓國前一百大姓氏
1~25位
26~50位
51~75位
76~100位
來自韓國國家統計門戶網站發表的2015年姓氏、本貫人口統計[2],其中讀法不同的同字姓氏(柳 21位為유/47位為류,羅 48位為나/83位為라)分開排列。
另見:朝鮮族姓氏列表韓國姓氏人口排名
检索自“https://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洪姓&oldid=89639107
分类:​
隐藏分类:​

[8]ページ先頭

©2009-2025 Movatter.j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