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类型 | 米粉 |
|---|---|
| 起源地 | 泰國中原 |
| 主要成分 | 米粉、蛋、鱼露、棕櫚糖、红辣椒、豆芽、虾、鸡肉、豆腐、花生、芫荽、青柠、甜蘿蔔乾 |
泰式炒河粉 (泰語:ผัดไทย,皇家轉寫:phat thai,發音:[pʰàttʰāj]ⓘ),或稱為泰式炒河粉、泰式炒粿條、帕泰,是泰國著名的泰式料理,不論在泰國的餐廳或街頭小店都很常見[1][2]。
Phat(泰語:ผัด)的意思是炒,Thai(泰語:ไทย)的意思是泰國,直譯就是「泰式翻炒」。
有說炒粿條菜式是源於阿瑜陀耶王国時期,由中國來經商的商人傳入。[3][4] 之後再由泰國人逐漸演化成泰國口味。[4]
二次大戰期間大米短缺。為了減少大米消耗量,時任泰國總理的親日派軍事強人銮披汶·颂堪大力推動國民食用大米麵條[5],最終來自泰國東部近尖竹汶府(Chanthaburi)的一種炒粿條被選中,當時稱其為"Sen Chan",並且開始在全國大力推廣。自此泰式炒金邊粉被推廣成國民料理。[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