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波羅的海行動 Прибалтийская стратегическая оборонительная операция | |||||||
|---|---|---|---|---|---|---|---|
| 第二次世界大戰蘇德戰爭的一部分 | |||||||
| |||||||
| 参战方 | |||||||
| 指挥官与领导者 | |||||||
| 兵力 | |||||||
| 655,000人 1,389輛坦克 7,673門火砲 1,070架飛機 | 786,000人[1] 1,393輛坦克 5,573門火砲 1,210架飛機 | ||||||
| 伤亡与损失 | |||||||
| 未知 | 88,486人[1] 75,202人死亡 13,284人受傷 2,523輛坦克損失[2] 990架飛機損失[2] | ||||||
波羅的海行動(俄语:Прибалтийская стратегическая оборонительная операция),又名立陶宛-拉脫維亞防禦行動(俄语:Oборонительная операция в Литве и Латвии),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蘇聯紅軍於1941年6月22日至7月9日間在立陶宛、拉脫維亞及愛沙尼亞等地所實施的一連串防禦性作戰的總稱,該行動是紅軍對德意志國防軍自巴巴羅薩作戰開始以來的攻勢所做出的回應。
波羅的海行動包含了三個主要的子行動:
蘇聯紅軍參與波羅的海行動的主要部隊為西北方面軍以及波羅的海艦隊;其中,地面部隊主要以第8、第11以及稍後成立的第27集團軍構成。
1941年6月22日早晨,德意志國防軍北方集團軍(含第18與第16集團軍、第4裝甲集群、第3裝甲集群的部份部隊,並由第1航空隊提供火力支援)無預警地對波羅的海特別軍事區(Прибалтийский военный округ)發起攻擊;軍事區內的部隊隨即反擊,而其於該日開始的反擊行動日後即被稱為「波羅的海行動」。[3]
6月22日時,蘇聯第8集團軍正駐紮於立陶宛北部,其正面即是德軍第18集團軍。蘇聯第11集團軍則負責衛戍立陶宛與東普魯士的其餘邊界,同時伺機反制德軍第16集團軍與第4裝甲集群的行動。
當蘇聯第8集團軍嘗試沿著葉爾加瓦-里加-塔爾圖-納爾瓦-普斯科夫方向撤退時,第11集團軍仍然企圖控制住考那斯-維爾紐斯等地的戰線,然而最終仍被迫沿陶格夫匹爾斯-普斯科夫-大諾夫哥羅德方向撤退。儘管這些撤退行動造成蘇聯人力及物力上的重大損失,但卻避免了兩個集團軍被包圍的命運,更成功地拖住了北方集團軍的進攻,以為列寧格勒的防禦爭取時間。
波羅的海行動並不是一次單一的大規模撤退,而是由許許多多小型的反擊戰組成的。[4]
蘇聯紅軍的戰鬥序列如下:
西北方面軍下級單位
蘇聯軍隊最終不敵德軍的進攻,因而被迫撤往後方。根據蘇聯官方歷史,波羅的海行動的下一場防禦性作戰是列寧格勒戰略防禦行動(Ленинградская стратегическая оборонительная операция,1941年7月10日-9月30日),紅軍在該行動中企圖建立一道自納爾瓦至大諾夫哥羅德的穩固防禦陣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