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vatterモバイル変換


[0]ホーム

URL:


跳转到内容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搜索

泛非主义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此條目可参照外語維基百科相應條目来扩充
若您熟悉来源语言和主题,请协助参考外语维基百科扩充条目。请勿直接提交机械翻译,也不要翻译不可靠、低品质内容。依版权协议,译文需在编辑摘要注明来源,或于讨论页顶部标记{{Translated page}}标签。
此條目没有列出任何参考或来源(2023年1月17日)
維基百科所有的內容都應該可供查證。请协助補充可靠来源改善这篇条目。无法查证的內容可能會因為異議提出而被移除。
泛非三色旗

泛非主义非洲民族主义思潮,呼吁非洲政治上的联合。其促成了泛非运动的广泛发展,代表旗幟是红黑绿泛非顏色三色旗

历史

[编辑]

1919年2月,W·E·B·杜波依斯塞内加尔布莱兹·迪亚涅共同主持了第一届泛非大会,会议在法国巴黎举行。1921年8-9月,第二届泛非大会先后在伦敦布鲁塞尔和巴黎三地举行。第五届泛非大会于1945年10月在英国曼彻斯特举办。1974年6月,第六届泛非大会在达累斯萨拉姆举行。

影响

[编辑]

泛非思想影响了1963年非洲统一组织的成立(后来被非洲联盟取代)。[1][2]非洲联盟委员会设在埃塞俄比亚首都亚的斯亚贝巴,泛非议会设在南非约翰内斯堡的米德兰。[3]泛非洲目标的实现将导致“非洲权力的巩固”,这“将迫使全球资源重新分配,并释放出更激烈的心理能量和政治主张……这将扰乱美洲的社会和政治(权力)结构”。[4]泛非主义的倡导者,即“泛非主义者”或“泛非主义者”,通常拥护社会主义原则,并倾向于反对外部政治和经济介入非洲大陆。批评者指责这种意识形态使非洲裔人的经历趋于同质化。他们还指出,调解非洲大陆各国和散居社区内部的当前分歧十分困难。

泛非主义政党

[编辑]

评价

[编辑]

批评者认为泛非主义忽视了非洲各国间不同文化的差异。

主要代表人物

[编辑]

相關理念

[编辑]

参考文献

[编辑]
  1. ^Abrahamsen, Rita. Internationalists, sovereigntists, nativists: Contending visions of world order in Pan-Africanism. Review of International Studies. January 2020,46 (1): 56–74.S2CID 210466747.doi:10.1017/S0260210519000305. 
  2. ^"AU in a Nutshell", African Union] (互联网档案馆存檔,存档日期January 29, 2011,.).
  3. ^Pan-Africanism. Encyclopaedia Britannica. [May 24, 20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6-25). 
  4. ^Agyeman, O.,Pan-Africanism and Its Detractors: A Response to Harvard's Race Effacing Universalist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98), cited in Mawere, Munyaradzi; Tapuwa R. Mubaya,African Philosophy and Thought Systems: A Search for a Culture and Philosophy of Belonging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Langaa RPCIG (2016), p. 89.ISBN 9789956763016. Retrieved August 23, 2018.

参见

[编辑]
概念
領土概念
泛民族英语Panethnicity族群
北部非洲
西部非洲
中部非洲
南部非洲
东部非洲
海外属地
與其他特殊政區
  • 1. 存在主權爭議,地位不被普遍承認
检索自“https://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泛非主义&oldid=84331313
分类:​
隐藏分类:​

[8]ページ先頭

©2009-2025 Movatter.j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