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vatterモバイル変換


[0]ホーム

URL:


跳转到内容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搜索

泗州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泗州是一个存在于北周清朝之间的,辖地在北周隋唐时在今江苏省北部宿迁市淮安市连云港市一带,州治宿豫县唐朝开元到北宋前,泗州在淮河以北洪泽湖周边,在今天的泗县泗洪县五河县盱眙县西北一带,州治泗州城。北宋时泗州辖地首次跨越淮河,包括了原属楚州盱眙县南宋与金在淮河一线对峙时,泗州属于金南京路,与南宋盱眙军南北对峙,黄河在此时期夺淮入海元朝时,泗州属于淮安路,辖地再次南扩,包含了原属扬州天长县明朝时,泗州属于凤阳府,清朝为直隶州,包括今泗县五河县天长盱眙明光泗洪一带,最后州府在现在的泗县城。

历史

[编辑]

古泗州在夏、商、周时均为徐国春秋时,徐国为吴国所灭,徐属吴国。春秋属中国历史上的吴国善稻地,战国属楚国秦始皇统一中国后,该地为东海郡下的盱台,因县治曾设在山上,取“张目为盱,直视为眙”之意,故县名曰“盱眙”,又因境内山上盛产都梁香草。秦末,楚国义军曾立楚怀王孙心建都于此。西汉徐州刺史部临淮郡盱眙督尉,三国时为魏国徐州下邳郡盱眙县西晋时为徐州临淮国盱眙。

南陈安州。北周武帝宣政元年(578年),设置泗州,治所在宿豫县(今江苏省宿迁市)。

通济渠(唐宋称汴渠)自板渚向东,至开封转东南经商丘、宿县、泗洪,至盱眙县北入淮河。隋炀帝曾在山上建都梁行宫,故又称“都梁”(当时写做:盱台),隶属于江都郡。

唐代时为河南采访道下,曾名为临淮郡开元二十三年(735年),为了加强对汴渠漕运管理,徙泗州由宿预县至汴口临淮县,遂改临淮县为泗州城。 泗州城南临淮水,西靠汴河,唐宋两代是漕运中心,有“水陆都会”之称,据《帝年纪略》和《泗州志》记述,这里是“北枕清口,南带濠梁,东达维扬,西通宿寿,江淮险扼,徐邳要冲,东南之户枢,中原之要会”,“天下无事,则为南北行商之所必历,天下有事,则为南北兵家之所必争。土贡:锦、赀布。户三万七千五百二十六,口二十万五千九百五十九。辖县多达七个,少至三县。如临淮县、涟水县盱眙县徐城县[1]。“泗州直属疆域,东至清河界洪泽九十里,西至五河县潼河口一百二十里,南至盱眙县淮河二里,北至宿迁界梅花道口一百五十里。辖七乡五十三里,计有镇集二十二个,是洪泽地区的政治经济中心,也是我国历史上交通发达,经济繁荣,人口密集的港口历史名城。

唐朝淮东节度使。五代时为江都府泗州;北宋为淮南东路泗州,州治泗州城。天长县扬州划入泗州曾为州治(单立天长军时除外)。金时淮河以北设置南京路泗州,与南宋淮南东路盱眙军对峙。元朝时,属淮安路至元十三年(1276年),降为下州。旧领五县:临淮县、淮平县虹县灵璧县睢宁县。至元十六年(1279年),割睢宁县属邳州。至元十七年(1280年),割灵璧县入宿州,以五河县来属。至元二十一年(1284年),并淮平县入临淮县。二十七年(1290年),废临淮府,以盱眙县和天长县隶焉。领五县:临淮县、虹县、五河县、盱眙县、天长县。

明朝设有凤阳府泗州直隶州管辖,明朝政府官方认定此地为明太祖朱元璋的出生地,朱元璋出生于在今安徽省明光市明光街道赵府村附近。明洪武十八年(1385年),开国皇帝朱元璋在泗州城北门外十三里处杨家墩,兴建了规模宏大的明代第一陵——“三祖陵寝”。《凤阳府志》云:“泗州南瞰淮水,北控汴流”。明代和清初期,庐、凤、淮、扬、滁、徐的钦差以及监察御使,凤泗兵备道,江北提刑按察使等官署都曾驻设在泗州。

泗州在安徽省的位置(1820年)

明清时州城屡遭洪水淹没,康熙时(1680年)陷入洪泽湖,乃寄治盱眙县。由于淮河流域的洪涝灾害和地陷,泗州城消失。1777年(乾隆四十二年),泗州徙治旧虹县县城,同时撤废虹县(后发展成今泗县)。1912年(民国元年),撤废泗州直隶州北洋军阀时曾在凤阳设有淮泗道,之后泗州分属安徽,江苏两省,只见于一些县名中。

隋代行政区划变迁
区划開皇元年区划大業3年
泗州宋州邳州下邳郡
宿豫郡高平郡淮陽郡夏丘郡潼郡下邳郡武原郡郯郡宿豫县徐城县
淮陽县夏丘县
下邳县良城县
郯县
宿豫县高平县淮陽县
臨清县
晋陵县睢陵县下邳县武原县郯县
唐朝泗州辖县
618年宿豫县淮阳县徐城县夏丘县下邳县良城县郯县
619年宿豫县(改为宿预县)、淮阳县徐城县夏丘县下邳县良城县郯县
621年宿预县淮阳县徐城县夏丘县改属仁州下邳县良城县郯县改属邳州
627年宿预县徐城县涟水县下邳县来属,废除淮阳县
634年宿预县徐城县涟水县下邳县虹县[2]来属)
639年宿预县徐城县涟水县下邳县虹县[3]
668年宿预县徐城县下邳县虹县涟水县改属楚州沭阳县来属)
674年宿预县徐城县下邳县虹县沭阳县改属海州涟水县来属)
704年宿预县徐城县下邳县虹县涟水县(新设临淮县[4]
735年临淮县(改治)、宿预县徐城县下邳县虹县涟水县
762年临淮县徐城县下邳县虹县涟水县宿预县改属徐州
781年临淮县徐城县下邳县虹县涟水县盱眙县来属)
806年临淮县徐城县下邳县虹县涟水县盱眙县改属楚州
809年临淮县徐城县涟水县虹县改属宿州下邳县改属徐州
821年临淮县徐城县涟水县虹县来属)
833年临淮县徐城县涟水县虹县改属宿州

刺史

[编辑]
唐朝泗州刺史

相关词条

[编辑]

注释

[编辑]
  1. ^新唐书·志第二十八·地理二》
  2. ^安徽省五河县东刘集镇
  3. ^安徽省泗县泗城镇
  4. ^江苏省盱眙县盱城街道城根村

参考资料

[编辑]
唐朝行政區劃开元二十八年,740年
京畿道
关内道
都畿道
河南道
河东道
河北道
山南西道
山南东道
淮南道
江南东道
江南西道
陇右道
河西道
剑南道
黔中道
岭南道
留守
东都留守开封府崇德軍宋州亳州輝州) | 西都留守河南府汝州
節度使
宣武軍節度使宋州亳州輝州颍州) | 宣義軍節度使滑州鄭州濮州) | 天平軍節度使鄆州曹州齊州棣州) | 泰宁军节度使兗州沂州密州) | 平盧軍節度使青州登州萊州淄州) | 武宁军节度使徐州宿州) | 忠武军节度使匡國軍節度使許州陳州蔡州) | 保義軍節度使鎮國軍節度使陝州虢州) | 河阳节度使孟州懷州泽州) | 佑國軍節度使永平軍節度使京兆府大安府) | 匡國軍節度使忠武軍節度使同州華州) | 感化軍節度使華州商州) | 保大軍節度使鄜州坊州翟州禧州) | 保塞軍節度使忠義軍節度使延州丹州) | 朔方节度使灵州威州雄州警州盐州) | 義勝軍節度使靜勝軍節度使耀州崇州鼎州裕州) | 靜難軍節度使邠州寧州慶州衍州) | 護國軍節度使河中府晉州絳州) | 定昌軍節度使晉州绛州) | 匡義軍節度使潞州泽州) | 荆南节度使江陵府歸州峡州復州) | 山南东道节度使襄州均州房州鄧州泌州隨州郢州復州) | 宣化軍節度使鄧州泌州隨州郢州) | 宣威軍節度使安州申州) | 天雄军节度使魏州博州貝州相州澶州衛州) | 昭德軍節度使相州澶州卫州) | 保義軍節度使邢州洺州惠州) | 武順軍節度使鎮州冀州深州趙州) | 义武军节度使定州易州祁州) | 義昌軍節度使滄州德州景州
留守
直屬京州
鄭州 | 耀州 | 鳳州 | 夔州 | 忠州 | 萬州 | 雲安監
節度使
東都留守宣武军节度使开封府汴州曹州) | 宣武军节度使歸德軍節度使宋州亳州輝州單州颍州) | 宣義軍節度使义成军节度使滑州濮州) | 天平軍節度使鄆州齊州棣州曹州) | 泰宁军节度使兗州沂州密州) | 平盧軍節度使青州登州萊州淄州) | 武宁军节度使徐州宿州) | 匡國軍節度使忠武军节度使許州陳州蔡州) | 鎮國軍節度使保義軍節度使陝州虢州) | 河阳节度使孟州懷州) | 靜勝軍節度使順義軍節度使崇州耀州裕州) | 忠武軍節度使匡國軍節度使同州) | 感化軍節度使鎮國軍節度使華州商州) | 靜難軍節度使邠州寧州慶州衍州) | 保大軍節度使鄜州坊州) | 忠義軍節度使彰武軍節度使延州丹州) | 朔方节度使灵州威州雄州警州盐州) | 山南东道节度使襄州均州房州復州) | 宣化軍節度使威勝軍節度使鄧州泌州唐州隨州郢州) | 宣威軍節度使安遠軍節度使安州申州) | 昭義節度使安義軍節度使昭義節度使潞州泽州) | 護國軍節度使河中府绛州) | 建寧軍節度使建雄軍節度使晉州慈州隰州绛州) | 大同軍節度使雲州蔚州應州朔州) | 彰國軍節度使應州寰州) | 振武軍節度使朔州麟州胜州安北都护府振武军) | 天德軍節度使豐州天德军中受降城西受降城) | 天雄军节度使東京留守鄴都留守天雄军节度使魏州興唐府博州貝州相州澶州卫州) | 安國軍節度使邢州洺州磁州) | 成德軍節度使北都留守成德軍節度使鎮州冀州深州趙州) | 义武军节度使定州易州祁州) | 横海军节度使滄州德州景州) | 盧龍軍節度使幽州薊州涿州檀州順州瀛州莫州泰州平州營州新州媯州儒州武州) | 威塞軍節度使新州妫州儒州武州毅州武州) | 凤翔节度使鳳翔府隴州義州乾州) | 彰义军节度使涇州行原州原州行渭州行武州) | 剑南西川节度使成都府汉州彭州蜀州眉州嘉州陵州榮州资州戎州簡州維州茂州雅州邛州黎州) | 劍南東川節度使梓州绵州普州劍州龍州阆州果州) | 武信軍節度使遂州合州渝州瀘州昌州果州徵州) | 寧江軍節度使夔州忠州萬州施州歸州) | 山南西道節度使興元府渠州開州巴州集州通州鳳州興州文州) | 昭武軍節度使利州巴州集州通州閬州果州徵州) | 保寧軍節度使阆州果州渠州開州蓬州) | 武定軍節度使洋州壁州蓬州) | 武興軍節度使鳳州文州興州扶州) | 雄武軍節度使秦州阶州成州) | 武泰軍節度使黔州涪州施州
留守
直屬京州
節度使
歸德軍節度使宋州亳州單州潁州) | 义成军节度使滑州濮州卫州) | 天平軍節度使鄆州齊州棣州曹州) | 威信軍節度使曹州) | 泰宁军节度使兗州沂州密州) | 平盧軍節度使青州登州萊州淄州) | 武宁军节度使徐州宿州) | 忠武軍節度使許州陳州蔡州申州) | 鎮安軍節度使陳州) | 保義軍節度使陝州虢州) | 河陽節度使孟州懷州) | 西京留守晉昌軍節度使京兆府金州) | 懷德軍節度使金州) | 匡國軍節度使同州) | 鎮國軍節度使華州商州) | 靜難軍節度使邠州寧州慶州衍州) | 保大軍節度使鄜州坊州) | 彰武軍節度使延州丹州) | 朔方节度使灵州威州鹽州雄州警州) | 山南东道节度使襄州均州房州復州) | 威勝軍節度使鄧州唐州隨州郢州均州房州) | 安遠軍節度使安州申州) | 昭義節度使潞州泽州遼州沁州) | 護國軍節度使河中府絳州) | 建雄軍節度使晉州慈州隰州 | 大同軍節度使雲州) | 彰國軍節度使應州寰州) | 振武軍節度使朔州麟州胜州) | 天雄军节度使鄴都留守天雄军节度使興唐府廣晉府博州貝州相州澶州衛州) | 永清軍節度使貝州博州冀州) | 彰德軍節度使相州澶州衛州) | 鎮寧軍節度使澶州濮州) | 安國軍節度使邢州洺州磁州) | 成德軍節度使鎮州恒州冀州深州趙州) | 义武军节度使定州易州祁州) | 横海军节度使滄州德州景州) | 盧龍軍節度使幽州薊州涿州檀州順州瀛州莫州) | 威塞軍節度使新州妫州儒州武州) | 凤翔节度使鳳翔府隴州義州乾州) | 彰義軍節度使涇州原州行渭州渭州行武州) | 雄武軍節度使秦州階州成州
留守
直屬京州
節度使
歸德軍節度使宋州亳州單州潁州) | 义成军节度使滑州卫州) | 天平軍節度使鄆州齊州棣州曹州贍國軍) | 威信軍節度使曹州) | 泰宁军节度使兗州沂州密州) | 平盧軍節度使青州登州萊州淄州) | 武宁军节度使徐州宿州) | 忠武軍節度使許州陳州蔡州) | 鎮安軍節度使陳州) | 保義軍節度使陝州虢州) | 河陽節度使孟州懷州) | 晉昌軍節度使永興軍節度使京兆府金州商州) | 匡國軍節度使同州) | 鎮國軍節度使華州商州) | 靜難軍節度使邠州寧州慶州衍州) | 保大軍節度使鄜州坊州) | 彰武軍節度使延州丹州) | 朔方節度使灵州威州鹽州) | 山南东道节度使襄州均州房州復州) | 威勝軍節度使鄧州唐州隨州郢州) | 安遠軍節度使安州申州) | 永安軍節度使府州勝州) | 昭義節度使潞州泽州) | 護國軍節度使河中府絳州解州) | 建雄軍節度使晉州慈州隰州) | 天雄军节度使廣晉府大名府) | 永清軍節度使貝州博州冀州) | 彰德軍節度使相州) | 鎮寧軍節度使澶州濮州) | 安國軍節度使邢州洺州磁州) | 成德軍節度使鎮州深州趙州) | 義武軍節度使定州易州祁州泰州) | 橫海軍節度使滄州德州景州) | 鳳翔節度使鳳翔府隴州義州乾州) | 彰義軍節度使涇州原州渭州行武州
留守
直屬京州
節度使
歸德軍節度使宋州亳州單州潁州) | 义成军节度使滑州卫州) | 天平軍節度使鄆州齊州棣州贍國軍曹州) | 彰信軍節度使曹州單州) | 泰宁军节度使兗州沂州密州) | 平盧軍節度使青州登州萊州淄州) | 武宁军节度使徐州宿州) | 忠武軍節度使許州陳州蔡州) | 鎮安軍節度使陳州潁州) | 保義軍節度使陝州虢州) | 河陽節度使孟州懷州) | 永興軍節度使京兆府金州)、商州) | 匡國軍節度使同州) | 鎮國軍節度使華州) | 靜難軍節度使邠州寧州慶州衍州) | 保大軍節度使鄜州坊州) | 彰武軍節度使延州丹州) | 朔方节度使靈州威州環州通遠軍鹽州) | 山南东道节度使襄州均州房州復州) | 威勝軍節度使武勝軍節度使鄧州唐州隨州郢州) | 安遠軍節度使安州申州) | 永安軍節度使府州勝州麟州) | 昭義節度使潞州泽州遼州) | 護國軍節度使河中府絳州解州) | 建雄軍節度使晉州慈州隰州 | 靜塞軍節度使代州) | 寧化軍節度使汾州石州沁州) | 鄴都留守天雄军节度使大名府貝州博州) | 永清軍節度使貝州博州冀州) | 彰德軍節度使相州) | 鎮寧軍節度使澶州濮州) | 安國軍節度使邢州洺州磁州) | 成德軍節度使鎮州深州趙州冀州) | 義武軍節度使定州易州祁州泰州) | 橫海軍節度使滄州德州景州) | 凤翔节度使鳳翔府隴州義州乾州) | 彰義軍節度使涇州原州渭州行武州武州) | 雄武軍節度使秦州階州成州鳳州) | 淮南节度使揚州和州楚州泗州濠州海州泰州通州建武軍天长军) | 忠正軍節度使壽州光州) | 保信軍節度使廬州滁州舒州
注釋
注1:列出後梁龙德三年(923年)、後唐清泰三年(936年)、後晉天福十一年(946年)、後漢乾祐三年(950年)、後周显德六年(959年)各政權實領的節度使及府、州、軍。曾置後廢、改名、改隸他區或為他國勢力所佔領者,於字中以劃線表示。
注2:地望大致相同但名稱不同的節度使、府、州,取最後使用的名稱,並在前標明曾用名稱。
淮南节度使→直隸地區
揚州江都府 | 和州 | 楚州 | 泗州 | 海州 | 濠州 | 壽州 | 光州 | 廬州 | 滁州 | 舒州
節度使
直隸地區(東都)
直隸地區(西都)
鎮南軍節度使→直隸地區(南都)
節度使
直隸地區
節度使
劍南東川節度使天貞軍節度使劍南東川節度使武德軍節度使梓州绵州普州劍州龍州) | 武信軍節度使遂州合州渝州瀘州昌州) | 永平軍節度使雅州邛州黎州) | 巴渠開都團練觀察使巴州渠州開州) | 雄武軍節度使金州巴州渠州開州通州潾州) | 鎮江軍節度使夔州忠州萬州安州) | 武泰軍節度使黔州涪州施州溱州南州) | 山南節度使天義軍節度使山南節度使興元府集州巴州渠州通州開州潾州興州文州扶州) | 利閬節度使利州都團練觀察使昭武軍節度使利州蓬州果州阆州徵州陵州榮州) | 武定軍節度使洋州壁州蓬州) | 天雄军节度使秦州阶州成州鳳州) | 武興軍節度使鳳州文州興州扶州
直隸地區
成都府 | 汉州 | 彭州 | 灌州 | 蜀州 | 眉州 | 嘉州 | 陵州 | 榮州 | 资州 | 戎州 | 簡州 | 維州 | 茂州 | 雅州 | 黎州 | 邛州
節度使
威武軍節度使→直隸地區
節度使
節度使
羈縻州
辰州 | 叙州 | 溪州 | 錦州 | 奖州 | 懿州洽州
直隸地區
節度使
直隸地區
節度使
直隸地區
太原府 | 忻州 | 嵐州 | 宪州 | 遼州 | 隆州 | 麟州 | 代州 | 汾州 | 石州 | 沁州
節度使
注釋
注1:列出吳天祚三年(937年)、南唐開寶八年(975年)、前蜀咸康元年(925年)、後蜀廣政二十七年(964年)、閩天德三年(945年)、楚保大八年(950年)、南漢大寶十四年(971年)、南平建隆三年(962年)、吳越太平興國三年(978年)、北漢廣運六年(979年)各政權實領的節度使及府、州、軍。曾置後廢、改名、改隸他區或為他國勢力所佔領者,於字中以劃線表示。
注2:地望大致相同但名稱不同的節度使、府、州,取最後使用的名稱,並在前標明曾用名稱。
检索自“https://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泗州&oldid=88124171
分类:​

[8]ページ先頭

©2009-2025 Movatter.j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