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vatterモバイル変換


[0]ホーム

URL:


跳转到内容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搜索

河東郡 (中國)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河東郡中國古代的

建置沿革

[编辑]

秦漢

[编辑]

戰國時,秦國河東郡,郡安邑(今山西夏縣一帶)。

西漢時,河東郡為三河之一,屬司隸校尉部,領安邑、大陽、猗氏、解、蒲反、河北、左邑、汾陰、聞喜、濩澤、端氏、臨汾、垣、皮氏、長脩、平陽、襄陵、彘、楊、北屈、蒲子、絳、狐讘、騏二十四縣。王莽時,改河東郡為兆陽郡東漢初,復為河東郡,省左邑、長脩、狐讘、騏四縣。漢順帝陽嘉二年(133年),改彘縣為永安縣。[1][2]

魏晉

[编辑]

三國時分平陽、楊、端氏、永安、蒲子、襄陵、絳、濩澤、臨汾、北屈、皮氏諸縣置平陽郡晉武帝太康中,河東郡領安邑、聞喜、垣、汾陽、大陽、猗氏、解、蒲坂、河北九縣。[3]

十六國時期,河東郡先後為前趙後趙冉魏前燕前秦西燕後秦的領土。晉安帝義熙十三年(417年),劉裕北伐時收復了河東郡,兩年後又被北魏攻佔。[4]

北朝隋唐

[编辑]

北魏太武帝神䴥元年(428年),置雍州,河東郡改屬雍州。延和元年(432年),改雍州為泰州北魏時,聞喜縣改屬南太平郡,汾陽縣改屬龍門郡,分河東郡之安邑、河北、太陽三縣置河北郡北魏孝文帝太和元年(477年),析置安定縣。太和十一年(487年),分解縣為南解、北解二縣。太和中,罷泰州。東魏孝静帝天平初,復置泰州,東垣縣改屬新安郡[5]西魏文帝大統三年(537年),攻佔河東郡,廢泰州。[6][7]北周明帝二年(558年),於河東郡置蒲州[8]

隋文帝開皇三年(583年),廢河東郡,其地屬蒲州隋煬帝大業三年(607年),改蒲州为河東郡。河東郡領十縣:河東、桑泉、汾陰、龍門、芮城、安邑、夏、河北、猗氏、虞鄉。[9]

唐高祖武德元年(618年),改河東郡為蒲州。唐玄宗天寶元年(742年),改蒲州為河東郡。河東郡領八縣:河東、桑泉、解、猗氏、虞鄉、永樂、寶鼎、聞喜。天寶十三載(754年),改桑泉縣為臨晉縣。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年),復改河東郡為蒲州。[10]

人口

[编辑]
  • 漢平帝元始二年(2年),河東郡有236896戶,962912口。[1]
  • 漢桓帝永壽二年(156年),河東郡有93543戶,570803口。[2]
  • 晉武帝太康三年(282年),河東郡有42500戶。[3]
  • 宋孝武帝大明八年(464年),河東郡(僑)有2423戶,10487口。[11]
  • 隋煬帝大業五年(609年),河東郡有157078戶。[9]
  • 唐玄宗天寶十三載(754年),河東郡有70800戶,469213口。[10]

行政長官

[编辑]

河東守(—前148年)

[编辑]

河東太守(前148年—9年)

[编辑]

兆陽大尹(9年—23年)

[编辑]

河東太守(23年—222年)

[编辑]
  • 楊寶,劉玄更始三年(25年)被斬。[17]
  • 李文,漢光武帝建武元年(25年)出任。[17]
  • 焦貺,會稽人,漢明帝永平十三年(70年)被收捕。[18]
  • 陳□,汝南平輿人,東漢時在任。[19]
  • 韓純,東漢時在任。
  • 劉祐,字伯祖,中山安國人,漢桓帝永壽時在任。[20]
  • 左勝,漢桓帝永壽時在任。
  • 單安,河南人,漢桓帝時在任。[21]
  • 耿援,字伯緒,扶風茂陵人,漢桓帝時在任。[22]
  • 楊淮,字伯邳,漢桓帝時在任。
  • 韓術,南陽堵陽人,東漢桓靈時在任。[23]
  • 孔彪,字元上,漢桓帝時在任。
  • 史弼,字公謙,陳留考城人,漢桓帝時在任。[20]
  • 董卓,字仲穎,隴西臨洮人,漢靈帝中平元年(184年)離任。[24]
  • 王宏,太原祁人,漢獻帝初平三年(192年)棄官北居新興。[25]
  • 王邑,北地泥陽人,漢獻帝兴平二年(195年)在任。[24]
  • 郭援,由袁尚任命,漢獻帝建安五年(200年)在任。[26]
  • 王邑,北地泥陽人,漢獻帝建安十年(205年)離任。[27]
  • 杜畿,字伯侯,京兆杜陵人,漢獻帝建安十年(205年)到延康元年(220年)在任。[27]
  • 趙儼,字伯然,潁川陽翟人,漢獻帝延康元年(220年)到魏文帝黃初三年(222年)在任。[28]

河東相(222年—225年)

[编辑]

河東太守(225年—557年)

[编辑]

河東郡守(557年—583年)

[编辑]

河東郡太守(607年—618年)

[编辑]

河東郡太守(742年—758年)

[编辑]

國主

[编辑]

曹魏河東國(222年—225年)

[编辑]
河東國(222年—225年)
代數封爵姓名在位時間備註
1河東王曹霖222年—225年魏文帝第五子
徙封馆陶


參見

[编辑]

徵引文獻及註釋

[编辑]
  1. ^1.01.1《漢書 卷二十八上 地理志第八上》
  2. ^2.02.1《後漢書 志第十九 郡國一》
  3. ^3.03.1《晉書 卷十四 志第四 地理上》
  4. ^4.04.1《宋書 卷四十八 列傳第八》
  5. ^《魏書 卷一百六中 地形志二中第六》
  6. ^6.06.16.26.3《周書 卷三十五 列傳第二十七》
  7. ^《魏書 卷一百六下 地形志二下第七》
  8. ^《周書 卷四 帝紀第四》
  9. ^9.09.1《隋書 卷三十 志第二十五》
  10. ^10.010.1《舊唐書 卷三十九 志第十九》
  11. ^引用错误:没有为名为rk2的参考文献提供内容
  12. ^《史記 卷七十九 范睢蔡澤列傳第十九》
  13. ^《漢書 卷三十七 季布欒布田叔傳第七》
  14. ^14.014.114.214.3《漢書 卷十九下 百官公卿表第七下》
  15. ^《漢書 卷二十五上 郊祀志第五上》
  16. ^《漢書 卷七十八 蕭望之傳第四十八》
  17. ^17.017.1《後漢書 卷十六 鄧寇列傳第六》
  18. ^《後漢書 卷三十三 朱馮虞鄭周列傳第二十三》
  19. ^《後漢書 卷六十六 陳王列傳第五十六》
  20. ^20.020.1《後漢書 卷六十四 延史盧趙列傳第五十四》
  21. ^《後漢書 卷七十八 宦者列傳第六十八》
  22. ^《後漢書 卷十九 耿弇列傳第九》
  23. ^《三國志 卷二十四 魏書二十四 韓崔高孫王傳第二十四》裴註引《楚國先賢傳》
  24. ^24.024.1《後漢書 卷七十二 董卓列傳第六十二》
  25. ^《宋書 卷七十六 列傳第三十六》
  26. ^《三國志 卷十三 魏書十三 鍾繇華歆王朗傳第十三》
  27. ^27.027.127.2《三國志 卷十六 魏書十六 任蘇杜鄭倉傳第十六》
  28. ^《三國志 卷二十三 魏書二十三 和常楊杜趙裴傳第二十三》
  29. ^《三國志 卷二十七 魏書二十七 徐胡二王傳第二十七》裴註引《別傳》
  30. ^《晉書 卷四十三 列傳第十三》
  31. ^《晉書 卷五十一 列傳第二十一》
  32. ^《晉書 卷四十 列傳第十》
  33. ^《三國志 卷二十八 魏書二十八 王毌丘諸葛鄧鍾傳第二十八》裴註引荀綽《冀州記》
  34. ^《晉書 卷六十七 列傳第三十七》
  35. ^《晉書 卷六十 列傳第三十》
  36. ^《晉書 卷五 帝紀第五》
  37. ^《晉書 卷九十 列傳第六十》
  38. ^38.038.1《晉書 卷六十三 列傳第三十三》
  39. ^《晉書 卷一百七 載記第七》
  40. ^40.040.1《宋書 卷四十五 列傳第五》
  41. ^《晉書 卷一百十七 載記第十七》
  42. ^42.042.1引用错误:没有为名为e的参考文献提供内容
  43. ^《宋書 卷二 本紀第二》
  44. ^《宋書 卷五十一 列傳第十一》
  45. ^《宋書 卷九十五 列傳第五十五》
  46. ^46.046.146.246.3《魏書 卷四十二 列傳第三十》
  47. ^《魏書 卷四十五 列傳第三十三》
  48. ^48.048.1《魏書 卷六十九 列傳第五十七》
  49. ^《周書 卷三十八 列傳第三十》
  50. ^50.050.1《魏書 卷五十七 列傳第四十五》
  51. ^《魏書 卷五十二 列傳第四十》
  52. ^《魏書 卷四十九 列傳第三十七》
  53. ^《魏書 卷六十一 列傳第四十九》
  54. ^《周書 卷二十五 列傳第十七》
  55. ^《周書 卷二十七 列傳第十九》
  56. ^《周書 卷三十二 列傳第二十四》
  57. ^《周書 卷四十七 列傳第三十九》
  58. ^《隋書 卷三十九 列傳第四》
  59. ^《舊唐書 卷一百一十三 列傳第六十三》
  60. ^《舊唐書 卷一百八十七下 列傳第一百三十七下》
  61. ^《舊唐書 卷九 本紀第九》
  62. ^《舊唐書 卷一百一十二 列傳第六十二》
  63. ^《唐刺史考全编》

參考書目

[编辑]
  1. 王先謙,漢書補注,中華書局影印虛受堂本
  2. 王先謙,後漢書集解,中華書局影印虛受堂本
  3. 晉書,中華書局點校本
  4. 隋書地理志,中華書局點校本
  5. 舊唐書地理志,中華書局點校本
  6. 譚其驤等,1974,《中國歷史地圖集》(簡化字版),北京:中國地圖出版社
  7. 譚其驤等,1990,《中國歷史地圖集》(正體字版),臺北:曉園出版社
  8. 周振鶴,1987,《西漢政區地理》,北京:人民出版社
  9. 李曉傑,1999,《東漢政區地理》,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
  10. 周振鶴,2006,《漢書地理志匯釋》,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
關中地區
河南地區
河北地區
以南
待考
注1:本模板依五十四郡說列出秦郡。此外皆列入待考一欄。下劃線者為前221年秦代的36個郡。
注2:地望大致相同但名稱不同的郡,以其最後使用的名稱為準,並在()中注明曾用名稱。
行部
司隸校尉部
三辅
三河
豫州刺史部
兗州刺史部
青州刺史部
徐州刺史部
冀州刺史部
幽州刺史部
朝鲜
并州刺史部
朔方刺史部
涼州刺史部
河西
陇右
益州刺史部
荊州刺史部
揚州刺史部
交趾刺史部
其他郡、国
西域
注1:本模板列出西漢郡国制下所有見於史籍的王國。帶下划线者為西汉末期成帝绥和元年(公元前8年)的103個郡、國当时的名称。

注2:地望大致相同但名稱不同的郡、國,以其最後使用的名稱為準,並括注曾用名稱。郡、國同名者,只列出最後使用的名稱。

注3:漢初尚存的西楚所封諸國、西域諸國從略。
行部
司隸校尉部
三輔
三河
豫州刺史部
冀州刺史部
兗州刺史部
徐州刺史部
青州刺史部
荊州刺史部
揚州刺史部
益州刺史部
涼州刺史部
陇右
河西
并州刺史部
幽州刺史部
交州刺史部
雍州刺史部
武威郡 | 張掖郡 | 酒泉郡 | 敦煌郡 | 西海郡 | 西平郡 | 西郡
西域
注1:列出東漢時期所有的州及郡、國。加下劃線者為《后汉书·郡國志》記載的州及郡、國。
注2:地望大致相同但名稱不同的郡、國,取最後使用的名稱,括注曾用名。
司隸
幽州
冀州
并州
青州
徐州
兗州
豫州
雍州
涼州
荊州
楊州
梁州
益州
西域长史府
益州
庲降都督
扬州
荊州
廣州
交州
注释
注1:列出曹魏咸熙二年(265年)、蜀漢炎興元年(263年)、孫吳天紀四年(280年)所有可考証的郡、國。标“*”者為曾置後廢的郡、國。標“#”者為特殊政區。
注2:地望大致相同但名稱不同的郡、國,取最後使用的名稱,並括注明曾用名。
司州司隶
265–280)
兗州
陳留國 | 濮陽郡東郡 265–277;濮陽國 277–289) | 濟陰國濟陰郡 265–?) | 濟北國 | 東平國 | 任城國任城郡 265–277) | 泰山郡 | 高平國 | 東燕郡#(東燕國 306–307) | 济阳郡#(济阳國 300–302) | 廣陽國#
豫州
颍川郡 | 襄城郡 | 汝南國汝南郡 265-270) | 汝陰郡汝陰國 265-277,?-286,300-301) | 梁國 | 沛國 | 譙國 | 魯國 | 弋陽郡 | 安豐郡 | 新蔡國#(新蔡郡 ?-307) | 陳郡#(陳國 265-277) | 南頓國# | 西陽國#
冀州
趙郡趙國 277-301) | 鉅鹿國 | 長樂國安平國 265-284) | 平原國 | 樂陵國 | 勃海郡勃海國 265-277) | 章武國章武郡 265-277) | 河間郡河間國 265-306) | 高陽國 | 博陵國博陵郡 265-277) | 清河國清河郡 265-277) | 中山郡中山國 265-304) | 高陽國 | 常山郡常山國 265–275?,291–301) | 中丘國# | 武邑郡#(武邑國 289-?) | 廣川郡#(廣川國 ?-307)
幽州
范陽國 | 燕國燕郡 302-306) | 北平郡 | 上谷郡上谷國 291-301) | 廣寧郡 | 代郡代國 289–?;中都國 ?–306) | 遼西國辽西郡 265–303) | 渔阳郡#
平州
并州
太原郡太原國 265–291?) | 上党郡 | 西河國西河郡 265–277) | 樂平郡樂平國 280–?) | 雁門郡 | 晉昌郡新興郡 265–290)
雍州
京兆郡 | 馮翊郡 | 扶風郡扶風國 265–289;秦國 289–312) | 安定郡 | 北地郡 | 始平郡始平國 277–289) | 新平郡
涼州
秦州
梁州
漢國漢中郡 265–289) | 梓潼郡 | 廣漢郡廣漢國 277–280) | 新都郡新都國 277–283) | 巴西郡 | 宕渠郡# | 新城國新城郡 265–306) | 魏興郡 | 上庸郡上庸國 ?–306)
益州
寧州
青州
齊國齊郡 302-303) | 濟南國濟南郡 277–?) | 北海郡北海國 265–277,283–302) | 樂安郡樂安國 265–302) | 城陽郡城陽國 269–273) | 東萊郡東萊國 283–301) | 長廣郡 | 平昌郡# | 高密國# | 壯武國#
徐州
彭城國 | 下邳國 | 東海國東海郡 265–273,277–291) | 琅邪國 | 東莞郡東莞國 265-277) | 廣陵國廣陵郡 265-300) | 臨淮國臨淮郡 280-308) | 廣陵郡廣陵國 289-290) | 東安國#(東安郡 291-301) | 兰陵郡蘭陵國 291-306?)# | 淮陵國#(淮陵郡 297-301) | 堂邑郡#
荊州
江夏國江夏郡265-306?) | 南郡 | 襄陽國襄阳郡 265-300) | 南陽國南陽郡 265-277,289-306) | 順陽國南乡郡 265-289) | 義陽郡義陽國 265-301) | 建平郡 | 宜都郡宜都國 301-?) | 南平郡南平國 ?-301) | 武陵國武陵郡 280-304) | 天門郡 | 隋國# | 新野國# | 竟陵國#(竟陵郡 299-307) | 建昌郡# | 成都國#
楊州
丹楊郡 | 宣城郡 | 淮南國淮南郡 265-289,302-?) | 庐江郡廬江國304-306) | 晋陵郡毗陵郡 281-289,291-311,毗陵國 289-291) | 吳國吴郡 280-289,300-301) | 吳興郡 | 會稽國 | 東陽郡 | 新安郡 | 臨海郡 | 歷陽郡# | 義興郡#
交州
廣州
江州#
湘州#
楊州
徐州
北徐州
彭城國 | 沛郡 | 下邳郡 | 東海郡 | 東莞郡(相 415-420) | 谯郡譙國 317-402,405-415) | 梁郡梁國 317-371,387-417) | 琅邪郡琅邪國409-418) | 蘭陵郡 | 宿預郡 | 淮陽國
兗州
豫州
北青州
司州
北雍州
荊州
南郡(相 360-403,412-420) | 南平郡(相 406-412) | 武寧郡 | 江夏郡(相 317-420) | 竟陵郡 | 襄阳郡 | 南陽郡(相 413-415) | 順陽郡 | 義陽郡 | 隋郡 | 新野郡 | | 建平郡 | 宜都郡 | 武陵國武陵郡 371-387) | 天門郡 | 巴东郡 | 臨賀郡(相 348-360) | 始興郡(相 324-420) | 始安郡(相 329-420) | 长沙郡(相329-420) | 衡阳郡 | 湘东郡 | 零陵郡 | 营阳郡 | 邵陵郡 | 桂阳郡 | 新蔡國 | 河東郡
江州
尋陽郡 | 豫章郡(相 402-403,406-416) | 鄱阳郡 | 庐陵郡(相385-420) | 臨川郡(內史 384-420) | 南康郡(相385-420) | 建安郡 | 晋安郡 | 武昌郡(相 322-324) | 安成郡(相406-420)
梁州
益州
寧州
廣州
交州
注釋
注1:列出西晉建興四年(316年)(此前已淪陷者列出淪陷前的名稱)及東晉义熙十四年(418年)的郡、國。帶#者為《晉書地理志》未列出的州、郡;斜體字者為西晉所廢置的州、郡;下劃線者為東、西晉所設置的僑郡。
注2:地望大致相同但名稱不同的郡、國,取最後使用的名稱(永嘉五年(311年)遇害的王、公、侯,由於史無記載其封國何時被撤銷,其封地在西晉末的建置仍按“國”處理),並括注明曾用名。
注3:東晉郡王、開國郡公的封地分別括注「內史」、「相」及其設置時間。
606年大業二年)以前(制)
雍州地區
梁州地區
豫州地區
兗州地區
冀州地區
青州地區
徐州地區
揚州地區
荊州地區
607年大業三年)以後(制)
雍州地區
梁州地區
豫州地區
兗州地區
冀州地區
青州地區
徐州地區
揚州地區
荊州地區
检索自“https://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河東郡_(中國)&oldid=87097364
分类:​
隐藏分类:​

[8]ページ先頭

©2009-2025 Movatter.j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