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vatterモバイル変換


[0]ホーム

URL:


跳转到内容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搜索

汶萊歷史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本條目存在以下問題,請協助改善本條目或在討論頁針對議題發表看法。
此條目需要补充更多来源(2016年5月25日)
请协助補充多方面可靠来源改善这篇条目无法查证的内容可能會因為异议提出而被移除。
致使用者:请搜索一下条目的标题(来源搜索:"汶萊歷史"网页新闻书籍学术图像),以检查网络上是否存在该主题的更多可靠来源(判定指引)。
此條目可参照英語維基百科相應條目来扩充(2020年11月12日)
若您熟悉来源语言和主题,请协助参考外语维基百科扩充条目。请勿直接提交机械翻译,也不要翻译不可靠、低品质内容。依版权协议,译文需在编辑摘要注明来源,或于讨论页顶部标记{{Translated page}}标签。
历史系列条目
汶萊历史
蘇丹國以前
汶萊帝國
1368年-1888年
博爾基亞王朝英语House of Bolkiah
(15世紀至今)
蘇祿蘇丹國
1405年-1578年
馬尼拉王國
1500年-1571年
湯都王國
1500年-1571年
卡斯蒂利亞戰爭 1578年
內戰 1660年-1673年
砂拉越
15世紀-1841年
納閩
15世紀-1846年
沙巴(北婆羅洲)
15世紀-1865年
英屬保护國英语Brunei#British intervention 1888年-1984年
日本佔領 1942年-1945年
婆羅洲戰役 1945年
1945年-1946年
起義 1962年

汶萊蘇丹國的統治曾存在於14世紀16世紀。其領土涵蓋婆羅洲北部和菲律賓南部,但這一地方勢力在歐洲人的影響下逐步走向終結。後來,汶萊與西班牙有過一次短暫衝突,並取得了勝利。汶萊帝國(也稱渤泥國)在19世紀時達到頂峰後,因喪失領土過多給砂拉越白人拉惹而導致其日漸衰落,最終造成現今的陸地狹小和兩廂分離的局面。汶萊在1888年1984年期間是英國保護國

前蘇丹國時期

[编辑]
位於南京的一個帶有 Ma-na-jih-chia-na 紀念石碑的贔屭

歐洲人跟隨麥哲倫船隊的腳步來到以前,汶萊歷史主要依據當地傳說的猜測和對中國史籍的解讀而來。有歷史學家相信,現今所知的汶萊蘇丹國,可能起源於7世紀婆羅洲西北部一個名為「維賈耶普拉」(Vijayapura[a]的小國,也許是蘇門答臘強大帝國三佛齊的一個從屬國。而另外一個起源可能,則被認為是名叫「渤泥」(Po-ni)的小國。[1]到了10世紀,渤泥國宋朝開始接觸並交好,甚至在一定程度上與之形成附庸關係。到了14世紀,渤泥被歸入來自爪哇滿者伯夷帝國的統治之下。作者Prapanca在其於1365年編著的《爪哇史頌》一書的第14章節中,提到「Berune」是滿者伯夷的一個諸侯國[2]然而,更能體現這種狀態的莫過於渤泥對滿者伯夷的朝貢關係,皆因渤泥每年都要向滿者伯夷進貢由檳榔樹的嫩綠果實所鮮榨而成的一罐檳榔汁

與華關係及「京那峇當岸」

[编辑]
主条目:京那峇当岸县京那峇當岸河英语Kinabatangan River

文莱在元代史籍中称“渤泥”,明代史籍中称“文莱”。文莱长期受中国文化影响,13世纪后呈现伊斯兰化。当代文莱由浡泥国苏丹马合谟沙英语Muhammad Shah of BruneiMuhammad Shah)与福建移民黄森屏所率领的华人社团联手建成。而马合谟沙之子、苏丹麻那惹加那则曾于1408年到访中国,后逝世并安葬于南京浡泥国王墓

伊斯蘭教及「黃金時代」

[编辑]
馬來西亞历史
历史系列条目
史前时期
史前时期 前100–6世纪
早期王国
刚迦王国 2–11世纪
狼牙脩 2–14世纪
赤土 2–6世纪
盘盘 3–5世纪
古吉打 5–9世纪
古彭亨英语Old Pahang Kingdom 5–15世纪
末罗瑜 6世纪
哥打哥拉宜马来语Klang Kio (Kota Gelanggi) 7–9世纪
三佛齐 650–1377
满者伯夷 1293–1500
苏丹国崛起
吉打苏丹国 1136–
汶萊帝國 1368–
马六甲苏丹国 1402–1511
蘇祿蘇丹國 1450–1899
彭亨苏丹王朝英语Pahang Sultanate 1470–1623
亞齊蘇丹國 1496–1903
北大年苏丹国 1516– 1902
柔佛苏丹国 1528–
砂拉越苏丹王朝英语Sultanate of Sarawak 1599–1641
勿述苏丹王朝英语Kingdom of Besut Darul Iman 1780–1899
色陀苏丹王朝英语Kingdom of Setul Mambang Segara 1808–1916
勒曼苏丹王朝英语Reman 1810–1902
古邦巴素苏丹王朝英语Kingdom of Kubang Pasu Darul Qiyam 1839–1864
玻璃市拉惹 1843–
殖民时期
葡属马六甲 1511–1641
荷葡战役 1601–1661
荷属马六甲 /荷屬東印度 / 荷属东印度群岛的公司规则 1641–1824
暹罗入侵吉打马来语Penjajahan Siam di Kedah 1821–1826
英荷条约 1824
伯尼条约 1826
海峡殖民地 1826–1946
砂拉越王国 1841–1946
纳闽直辖殖民地 1848–1946
拉律戰爭 1861-1874
巴生战役马来语Perang Kelang 1867–1874
邦咯条约 1874
英屬馬來亞 /英屬婆羅洲 1874–1946
北婆羅洲 1882–1946
馬來聯邦 1895–1946
英暹条约 1909
馬來屬邦 1909–1946
檳城海戰 1914
多党制时期
历史事件
砂拉越反让渡运动 1946–1963
峇冬加里屠杀惨案 1948
武吉哈逢緊急事件 1950
华玲和谈 1956
文莱叛乱 1962–1966
沙巴摩洛袭击 1962–今
新加坡种族骚乱 1964
东盟宣言 1967
汶来索要林梦县 1967–2009
利吉丹岛和西巴丹岛争端印度尼西亚语Sengketa Sipadan dan Ligitan 1969–2002
黎明突袭 1981
1985年拿笃冲突马来语Serangan hendap Lahad Datu 1985 1985
默玛里惨案马来语Peristiwa Memali 1985 1985
淡江高峰塔倒塌事件 1993
亚洲金融危机 1997–1998
西巴丹岛绑架事件 2000
奥玛乌纳袭军事件 2000
阿尔丹杜雅杀案 2006
净选盟大集会 2007
兴权会大集会 2007
反内安法令集会马来语Himpunan Anti ISA 2009
净选盟2.0集会 2011
净选盟3.0集会 2012
人民起义大集会马来语Himpunan Kebangkitan Rakyat 2013 2013
拿篤衝突 2013
抗议涨价大集会 2013
黑色505集会 2013
马航MH370空难 2014
马航MH17空难 2014
亚航QZ8501空难 2014
净选盟4.0集会 2015
红衫军种族集会英语2015 Malay Dignity rally 2015
净选盟5.0集会 2016
金正男遇刺事件 2017
真主袜事件 2024
倒安华集会 2025
马来西亚主题
位於汶萊哥打峇都英语Kota Batu, Brunei-Muara附近的第五任汶萊蘇丹博爾基亞陵墓。他的在位時期被譽為汶萊歷史上的「黃金時代」。

14世纪,文莱伊斯兰教君主国脫離爪哇的控制,在14世纪至16世纪非常强大,国土包括菲律宾南部以及纳闽砂拉越沙巴

在15世纪,渤泥国与穆斯林的马六甲王国关系密切。

歐洲殖民時代

[编辑]

汶萊在本區域的關係因歐洲列強各方的變化而不同。在多數情況下,葡萄牙人更加傾向於同地區大國在經濟及貿易方面取得聯繫,故對汶萊的發展干預甚少;然而雙方並未因此交好,當中包括葡萄牙人於1536年襲擊摩鹿加穆斯林一事,不僅招致了蘇丹的敵意,就連葡國駐汶萊內廷大使也在種種壓力之下不得不選擇離開。葡萄牙人認為,汶萊蘇丹國在本區域的政治和戰爭中扮演了重要角色,這從汶萊客商遍佈洛坤暹羅的光景中可見一斑。

相較而言,汶萊與西班牙人的敵對關係更為激烈。自1565年起,西班牙海軍和汶萊軍隊之間就時常出現一些小規模的軍事衝突;到了1571年,西班牙人擊敗了當地的汶萊貴族並成功佔據馬尼拉;汶萊曾調遣大批部隊並有意奪回該城,但由於種種原因而未能實行。[b]1578年,西班牙佔據了蘇祿並於4月攻克汶萊,隨後要求蘇丹停止其在菲律賓回教傳教活動英语Islamic missionary activity#Missionary activity in Southeast Asia,而轉為讓基督教傳教活動活躍於其王國境內。後來由於當地爆發霍亂痢疾,西班牙人因此損失慘重並開始安排撤離行動。[3][4]在疫情好轉的72天後,西班牙人決定放棄汶萊並於1578年6月26日返回駐地馬尼拉。[5]這一系列的短期破壞對汶萊影響甚微,而蘇祿也因此得以在不久後恢復到獨立自主的狀態。可是,汶萊卻從此喪失了在呂宋的主導權,而整個島嶼也被牢牢掌握在西班牙人的手中。

本地区变化的长期影响不能够避免。在苏丹侯赛因之后,文莱进入了衰落时期。这是由于文莱内部对于苏丹位置的争夺以及欧洲殖民力量在这一地区的影响力上升,此外还有其他包括具有争议的传统贸易事情以及文莱与许多其他东南亚苏丹国的经济基础。

在蘇丹奧瑪·阿里·賽夫汀二世英语Omar Ali Saifuddin II統治期間,砂拉越曾先後發生多處騷亂。直至1839年,英國探險家詹姆斯·布魯克抵達婆羅洲後,才協助蘇丹鎮壓了這些舉事

作為相應的回報,布魯克成為砂拉越的地方首長以及後來的「白人拉者」,並逐步擴張了在其控制之下的領土範圍。布魯克曾試圖拿下汶萊的控制權,然而未能得償所願。他詢問了英國政府是否接受其本人將汶萊佔為己有,卻被英國方面告知,儘管汶萊存在管理不善之處,其仍舊有著意義鮮明的國家認同,故不能就此被布魯克吞併之。

1843年,一場公開的軍事衝突在布魯克與蘇丹之間爆發,並以後者被擊敗而告終。為此,蘇丹承認了砂拉越相對獨立的特殊地位。1846年,渤泥國首都渤泥城Brunei Town)遭受英軍襲擊並被其佔據,而蘇丹賽夫汀二世英语Omar Ali Saifuddin II也只能被迫簽訂條約以結束英國對渤泥城的佔領。同年,蘇丹賽夫汀二世簽訂納閩條約英语Treaty of Labuan,並將納閩交予英國。後來,他於1847年與英國簽訂了「友好通商條約」,又在1850年與美國簽訂了類似條約。經過長年積累,歷任汶萊蘇丹割讓給砂拉越的領土範圍在進一步延伸。1877年,砂拉越首府古晉以東地帶被租借英屬北婆罗洲渣打公司,後經割讓而成為北婆羅洲的一部份。

1888年,文莱沦为英国保护国

独立

[编辑]
哈桑纳尔·博尔基亚,汶萊第29任苏丹。

外部的压力最终导致文莱于1984年1月1日获得独立。然而英国与文莱签订的防务协定依然有效。苏丹掌握着国家的政治权力。同年文莱加入东南亚国家联盟和联合国。独立初期,政党活动合法,然而在1988年被禁止。

另見

[编辑]

腳註

[编辑]
  1. ^注意:不是與之同名的印度城鎮維賈耶普拉
  2. ^有趣的是,正當中國海盜林阿鳳於1574年12月襲擊馬尼拉之時,汶萊未能在西班牙人分心的狀態下獲得任何翻盤的機會。

延伸阅读

[编辑]

[在维基数据]

维基文库中的相关文本:宋史/卷489》,出自脱脱宋史

參考來源

[编辑]
  1. ^此觀點存在爭議,請見 Johannes L. Kurz 所著 《([//web.archive.org/web/20141018034702/http://www.ari.nus.edu.sg/article_view.asp?id=172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Boni in Chinese Sources: Translations of Relevant Texts from the Song to the Qing Dynasties]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查閱於2006年)
  2. ^Naskah Nagarakretagama. Perpustakaan Nasional Republik Indonesia. [13 October 20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5-23)(印度尼西亚语). 
  3. ^Frankham 2008,第278頁 harvnb模板錯誤: 無指向目標: CITEREFFrankham2008 (幫助)
  4. ^Atiyah 2002,第71頁 harvnb模板錯誤: 無指向目標: CITEREFAtiyah2002 (幫助)
  5. ^Saunders 2002,第54–60頁 harvnb模板錯誤: 無指向目標: CITEREFSaunders2002 (幫助)

主要文獻

[编辑]

次要文獻

[编辑]
亚洲各国家和地區历史
聯合國會員國
聯合國观察员國
未受国际普遍承认国家
属地和其他特殊政區
检索自“https://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汶萊歷史&oldid=85966571
分类:​
隐藏分类:​

[8]ページ先頭

©2009-2025 Movatter.j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