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vatterモバイル変換


[0]ホーム

URL:


跳转到内容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搜索

汉语音韵学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汉语音韵学
Portal:漢字文化圈

汉语音韵学(historical Chinese phonology)是研究汉语各个时期语音状况及其发展、变化的学科[1],属語言學的分支;在漢學研究語境下常省略「漢語」而直接简称为音韵学声韵学

漢語音韻學研究漢語語音從古至今的變化,因此現代語言學把它歸類於歷史語言學歷時語言學);與之相對的是研究某一特定時代語言情況的斷代語言學共時語言學),如大學中的現代漢語課程語音部份。

它的目标为,在汉语方言隋朝唐朝反切系统的基础上,探测古汉语的发音如何,以及古今发音的演变规律。音韵学的研究最注重中古汉语(隋唐)和上古汉语(春秋、战国)两个时代。

历史

[编辑]

汉语音韵学最初是传统中國語言學即小學的分支學科。「小學」在周代的意思和現代一樣,也是指供孩童讀書的地方。因為孩童入學先學讀書寫字,到了漢代,人們就把研究漢字的學問叫「小學」。另外,古人研究漢字的目的是爲了讀懂經書,因此研究漢字的學問被看做經學的附庸,這也是「小學」得名的一個原因。[2]

明朝学者陈第最早提出诗经押韵不準確,是因为「古今音變」;但遲至明末顾炎武才是试图分析古代音韵的第一位学者。

分类

[编辑]

清朝学者将汉语音韵学分为:

  • 古音学:研究先秦时期的上古音
  • 今音学:研究《切韵》为代表的中古音
  • 等韵学:用图表来分析语音的发音原理和类别
漢語語音史分期、研究材料和音韻學門類表[3]
分期朝代主要材料成果名稱門類
上古周、秦、漢《詩經》等韻文、形聲字上古音古音學
中古魏晉南北朝、隋、唐、宋《切韻》、《廣韻》、韻圖中古音今音學
近古元、明、清《中原音韻》近古音北音學
其它唐——清韻圖等韻學

现代学者则将汉语音韵学分为:

  • 断代音韵学:对各个历史时期语音的研究
  • 历代音韵学:对语音发展的研究

二者统称为汉语音韵史。

研究方法

[编辑]

汉语音韵学研究汉语的古音。现有的古音知识是利用大量的文献材料和非文献材料,通过多种方法研究出来。由于汉字不是拼音文字,研究起来与其他语言有不同。

汉语音韵学最重要的研究资料是古代专门的韵书等韵图等音韵著作,因为它们包含完备的音系框架。重要的古代音韵著作:广韵中原音韵等。

此外,还有间接的古音资料如:

  • 历代韵文的押韵情况、谐声字、假借字
  • 现代汉语各分支(方言/独立语言)的语音状况
  • 其它语言,主要是接受汉语古音较多的韩语越南语日语
  • 古代翻译自其它语言的文字资料,如佛经

汉语音韵学有些基本概念和方法:

  • 韵书等韵图性质、体例、功用、三十六字母
  • 以韵母成分为条件分析出的单位:韵部韵系开合四等
  • 字母分类的概念:五音、清浊
  • 从文献材料考证古音的基本途径,如诗文押韵字的归纳方法、谐声字的演绎方法。
  • 拟测古音音值的方法。

汉语音韵史

[编辑]
主条目:上古汉语中古汉语早期官话

汉语音韵学的研究对象——历代汉语音系及其发展过程——构成了汉语音韵史。目前学术界的共识為,将汉语音韵史分为上古汉语、中古汉语和近代汉语三段时期(但如何分期、上下限如何,学界看法不一)。每个时期都有其代表音系,上古、中古、近古的代表音系分别是诗经音系、廣韻音系和中原音韻音系。

这并不是说,这些时期自始至终、从南到北,无一例外地用同一音系的语音。汉语的语音一直演变,某一具体年代的代表音系可能与当时的语音差别很大,例如在《廣韻》撰写成稿的北宋时期的语音,与《廣韻》裡所反映的语音已经相差很远了;汉语在不同地域的巨大差异也一直存在,但由於古音资料之匮乏,音韵学在研究或谈及某个具体年代的汉语语音时,往往只涉及该年代所具有的有代表性、为韵书等所纪录之语音音系即读书音,一般不涉及方言。

研究古汉语音韵,就必然涉及到通用语语音状况。但是读书音与全国通用语(或者说共同语)的实际语音状况,并不一定相同。明清时期的通用语是官话,清末官话採用北京音可确定,但在此之前,究竟是金陵音、北京音、洛阳音,各家的说法并不相同。

而更早的时候,如唐宋之际的中古时期,甚至连是否存在通用语(可能存在的称呼有通语、雅言、雅音等),是否有标准音,标准音以什么地方的语音为依据这些基本的问题,学术界都有争论。例如,作为中古代表音系的廣韻音系(包括《切韵》、《韵镜》等),马伯乐等部分学者,认为很可能是以唐代长安方音为基础;而另一部分学者,如罗杰瑞柯蔚南,则认为这种说法毫无根据,并认为唐代长安音未必是全国通用语。

先秦音韵史

[编辑]
主条目:先秦音系上古汉语音系

上古汉语的音节具体长什么样存在争议。下面列出一些基本达成的共识:

  1. 音节结构:(C(ə)-)C(ˤ)(r)V(C)(ʔ/s),一个音节包含声母辅音、可选的咽化特征、可选的/r/介音、主元音、可选的韵尾辅音、可选的韵尾后/s//ʔ/。声母前也可以有辅音。声母前和韵尾后辅音常用于派生。
  2. 与早期中古汉语相比,没有硬颚音或卷舌音,而有唇化软腭音(如/kʷ/)和清鼻音(如/m̥//n̥/)。
  3. 主元音有六个:/a//e//o//i//u//ə/(或/ɨ/)。
  4. 韵尾辅音系统与早期中古汉语基本一致,但后者没有/r/。此音在西部方言中变为/n/,在东部方言中变为/j/

汉代音韵史

[编辑]
主条目:漢代音系

软腭音颚化

[编辑]

白一平指出,部分中古章组字与见组字谐声,可能来自颚化。例如章母支韵“支”与群母支韵“技”谐声,上古分别为*ke和**greʔ。*r介音阻碍了颚化,使见组在重纽四等韵位置有许多空位。[4]:569-570

响音音变

[编辑]

沙加爾等認爲上古汉语有清响音系列,现代方言中已经消失。[5]:26分别是/m̥//n̥//ŋ̊//ŋ̊ʷ//l̥/,可能还有/r̥/。它们的中古对映为:

上古清响音中古反映
*/m̥/
*/n̥/透、彻、书
*/ŋ̊/
*/ŋ̊ʷ/晓合
*/l̥/透、书、彻
*/r̥/晓(?)、彻三[6][4]:201–202

另外,上古边音/*l/在非三等环境强化为定母/d/,[5]:30–32在三等环境弱化为以母/j/。

  • 脫< thwat < *l̥ˤot
  • 兌< dwaj < *lˤot-s
  • 說< sywet < *l̥ot
  • 悅< jwet < *lot

沙加尔称,边音前如有前缀会阻碍强化或弱化,如他将“林”拟作*Cə-lim。[5]:34中古来母/l/则来自上古/r/。[5]:40–42[4]:199–201

但是也有學派認爲,上古沒有清響音,而是擦音*s-、*x-、*ɣ-加常見的響音。這樣可以擺脫清響音擬構的困境,進一步解釋爲何兌從㕣聲、㔯亦從㕣聲。

  • 脫< thwat < *xlʷˤat
  • 兌< dwaj < *ɣlʷˤat-s
  • 說< sywet < *xlʷat
  • 悅< jwet < *ɣlʷat
  • 㕣< jwien < *ɣlʷan-ɣ
  • 㔯< zwien < *sɣʷan

介音与韵母

[编辑]
  • 三等音节主元音高化,非三等音节主元音低化;端组和部分见影组的三等音节颚化并合流。
  • /r/变为/n//j//j//a/后消失,歌部和鱼部二三等合流;韵尾/ks/变为/s//ts/变为/j/,在/a/后也保留。
  • 后元音/o//u/接锐音韵尾(/j//n//r//t/)时裂化为/w/加前元音。
  • 唇化软腭音被重分析为软腭音加/w/介音,与/o//u/裂化后产生的/w/合流。

六朝音韵史

[编辑]
主条目:魏晉音系

/ɡ/的弱化

[编辑]

非三等浊软颚塞音*ɡˤ弱化为浊擦音(*ɣ~ɦ)。[6]:28部分现代闽语方言区分中古同为匣母(一般拟为ɣ~ɦ)的“厚”和“後”,“厚”福州话、厦门话和潮州话均为软腭塞音k-,“後”则均为零声母,可能反映上古浊喉音。[4]:210上古汉语*ɡ在三等音节中保留为群母。

知庄组产生

[编辑]

上古*r介音的弱化不仅影响了中古元音的格局,还使得舌冠音声母端精组分化出知庄组。[4]:580

介音与韵母

[编辑]
  • 三等音节发展出/j/介音,纯三等韵可能带/ɯ/介音或与声母发音部位相同的近音。
  • /r/介音变为/ɻ/,使舌冠音卷舌化,并使主元音前化、低化。
  • 古后缀脱落并形成声调,去声来自/s/,上声来自/ʔ/,无标非入声音节为平声。这些后缀上古起词法作用,产生中古多调字。
  • 主元音依环境剧烈变化。

隋唐音韵史

[编辑]
主条目:隋唐音系

轻唇化

[编辑]

早期中古汉语唇音接纯三等韵变为晚期中古汉语唇齿音,发生后三等介音也消失。据白一平,轻唇化可能是方言音变扩散的结果。

元音变化与合流

[编辑]
  1. 唇牙喉音后四等/Ce-/变为重纽四等/Cjie-/,其他地方变为重纽三等/Cie-/,分别合流。
  2. /ŋ//k/在非高前元音(/æ//ɛ//e/;即梗摄)后变为/ɲ//c/。实际上可能不是音变,而本就是自由变体。最直接的证据来自汉越音,后来入声弱化时,梗摄的表现也很特殊。
高前元音韵合流:
  1. /je/、脂/i/、之/ɨ/、微/ɨj/合流为/i/;欣/jɨn/、迄/jɨt/与真/in/、质/it/合流。
  2. 上述韵的合口,元音变为/yj/
后高元音裂化、生成/ə/
  1. /-o/裂化为/-əw-/,幽/-jow-/同化为/-yw-/
  2. 所有/-o-/变为/ə/
  3. 所有/-jə-/韵部变为/-i-//-wə-/变为/-u-/
非高元音韵:
  1. 二等/-æ-//-ɛ-/合流为/-a-/
  2. 剩下所有/-æ-//-e-//-ɛ-//-o-/合流为/-a-/
庄三化二:
  1. 庄组后的高元音或高介音消失:
    1. 三等介音/j/消失。
    2. 非阴声韵主元音/i/变为/ə/
    3. 支韵/i/舌尖化,变为/ɨ/
    4. 高前圆唇元音后移(/y//u//ɥ//w/)。

声母变化

[编辑]
  • 章庄合流为照组。这主要是因为庄三化二后,章组和庄组不再有对立。
  • 浊声母变为气声,如吴语。起初不是音位的变化,后来不同方言中有不同变化:
    • 吴语浊音带气声,老湘语则为纯浊音。
    • 赣语客家话所有浊音均送气,官话为首的其他方言仄声不送气。相似地,闽南语中许多来自上中古浊音阳平调字不送气,也有少数是送气的,这使得部分语言学家设想原始闽语中可能存在浊送气音。

五代音韻史

[编辑]
主条目:五代音系
主要变化:
  1. 三等介音/-i-/和四等介音/-j-/合流,/-i-/出现于/-a-//-ə-/前,其余地方为/-j-/
  1. 精组后的支韵/i/发生舌尖化,变为/ɨ/

宋代音韵史

[编辑]
主条目:宋代音系

入声消失

[编辑]

宋代的漢語官話发生重大變化,就是入聲漸漸消失。

宋代大量的韻書仍舊記載了入聲字,連帶民間出版百科全書《事林廣記》的《初學類》也記載著「字有四聲:平聲者哀而妄,上聲者厲而舉,去聲者清而遠,入聲者直而促」。不過,似乎這些只是來自唐代韻書的承傳,是書本知識與誦讀唐詩所需。學者從宋代人的詩詞發現到入聲正在漸漸消失。第一步是/-k/與/-t/合一,同與陰聲韻(-ø,即以元音收尾,並無其他輔音)相配對押,而/-p/與/-m/對押。第二步是/-k/,/-t/與/-p/都變/-ʔ/。最後一同消失。

陰聲:/-ø/純元音收尾

陽聲:/-m/,/-n/,/-ŋ/

入聲:/-p/,/-t/,/-k/

中古漢語是/-m/與/-p/押韻、/-n/跟/-t/押、/-ŋ/與/-k/押。民國學者周祖謨指出,在《廣韻》之中/-t/及/-k/是不與陰聲韻相承,但到了北宋邵雍《聲音唱和圖》卻是將入聲配入陰聲韻,證明入聲開始消失。事實上,此時的/-t/與/-k/已弱化為/-ʔ/,只有/-p/仍舊保留、仍與/-m/對押。

到了金末文學家元好問《后飲酒》一詩,適、夕、默三個/-k/入聲字已跟/-p/入聲字「濕」相押,似乎連/-p/亦已弱化為/-ʔ/。[7]

至此,在官話中,入聲全部弱化,已經接近消失。今日,粵語客家語閩南語、部分赣语壯語越南語以及漢藏語系其他一些語言仍保留/-p/,/-t/,/-k/三種尾音的入聲;部分湘語吳語江淮官话淮语)、部分闽东语、部分西南官話岷江话)、部分赣语以及部分晉語也保留入声,但只帶弱喉塞韻尾[ʔ],或依靠紧元音韵母来保持音节頓挫感(如四川宜宾话);大部分湘语闽中语闽北语、以及中原官话、冀鲁官话、胶辽官话的少数方言尽管有入声,却已變成舒聲韻,失去了其原有的促聲韻特点;其餘大部分官話方言(除江淮官话以外)的入聲已完全不復存在。

其他变化

[编辑]
  1. 喉牙音二等产生/j/介音。
  2. 日母/ɲ/脱鼻为/ɻ/

元代音韵史

[编辑]
主条目:元代音系

元代的音韻之學有一猛躍,就是《蒙古字韻》出現。此書仍是韻書,但卻標有八思巴字拼寫的漢語。由於八思巴字來自藏文,藏文字母來自七世紀梵文八思巴繼承了梵文字母千年的經驗、藏文字母數百年的經驗。過往漢字只能用反切來模仿字音,只能較順利地分拆出聲母——首輔音,但韻母部份卻是介音、元音與尾輔音混合不分,漢字一直未能分拆成字母,代表漢語音韻學未臻化境。但《蒙古字韻》卻清楚寫下如何用八思巴字母拼寫漢音,即是說漢字已第一次成功拆解。這也是何以元代文人儒生對八思巴字如此推崇。不過,八思巴字未能拼出漢語的聲調。而且,元朝滅亡後,八思巴字廢棄,無人再學習研究,漢語音韻學從此錯過了躍進之機。一直要等到葡萄牙傳教士來華,漢語才再完美地拆解。

元代有本專為編寫北方戲曲的音韻書,是周德清的《中原音韻》。由於它並非是為了古典文學而成,學者都相信《中原音韻》代表了元代北方漢語。

入声在南宋晚期便在北方官话中消失,首次记录这变化的便是《中原音韵》。《中原音韻》的四聲是平聲陰、平聲陽、上聲、去聲。入聲消失,分派到了平、上、去聲。[8]

元代的漢語北方官話更開始丟弃/-m/韻尾。明朝將元朝逐回大漠,佔領元朝首都大都(北京),獲得蒙古王室世代相傳的金匱之書——《蒙古秘史》。朱元璋為了訓練通曉蒙古語的翻譯人材,命令投降明朝的那些通曉蒙古語的色目人編纂教材,精細地用漢字標蒙古詞匯的發音,編成了蒙漢對照的生字表《華夷譯語》;更將《蒙古秘史》用同樣方法——漢字意譯、標音,寫成《元朝秘史》一書。

現代學者從《元朝秘史》的蒙漢對譯發現部份-m字已經開始消失。比如蒙古語靜動詞的過去時態後綴-qsan,在書中有時竟音譯為「黑三」。「三」的中古漢語是sam,今日粵語閩南話客家話仍保留/-m/音;但官話是san。換句話說,元末明初,「三」在北方話已變成san,/-m/開始轉/-n/。但總括來說,元末北方話還保留侵尋、監咸、廉纖這些-m尾音。[9]

明清音韵史

[编辑]
主条目:明清音系

現代音韻

[编辑]
主条目:現代標準漢語音系

功用

[编辑]

學習古代漢語語音,有助於瞭解現代漢語語音的來歷,從而對普通話國語語音以及本地區的方言語音有更深入的認識;音韻學還對古代漢語的學習和教學有所幫助。

汉语音韵学最重要的是帮助阅读古代的文献。另外对于历史学考古学文字学文学史民族学敦煌学中亚学等学科的研究可以提供可靠的资料。

參見

[编辑]

参考文献

[编辑]

引用

[编辑]
  1. ^存档副本. [2023-08-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8-29). 
  2. ^簡啟賢:《音韻學教程》(成都:巴蜀書社,2005),頁1。
  3. ^簡啟賢:《音韻學教程》(成都:巴蜀書社,2005),頁54。
  4. ^4.04.14.24.34.4Baxter (1992)
  5. ^5.05.15.25.3Sagart (1999)
  6. ^6.06.1Sagart (1999)
  7. ^李新魁:《中古音》(北京:商務印書館,2000),頁160-162。
  8. ^董同龢:《漢語音韻學》(北京:中華書局,2001),頁59-61。
  9. ^亦鄰真:〈元朝秘史及其復原〉,《亦鄰真蒙古學文集》(呼和浩特:內蒙古人民出版社,2001),頁742。

来源

[编辑]

延伸阅读

[编辑]

[在维基数据]

维基文库中的相关文本:欽定古今圖書集成·理學彙編·字學典·聲韻部》,出自陈梦雷古今圖書集成

外部链接

[编辑]
注音
音節結構
声母
韵母
介音
韵腹韵尾
聲調
其他
歷史
上古音
音系
相關條目
中古音
音系
相關條目
近古音
音系
相關條目
學者
其他
漢語分支
官话
北京官话
現代漢語通用語
標準形式
地方普通话和区域变体
傳統方言
东北官话
冀魯官話
胶辽官话
中原官话
兰银官话
江淮官话
西南官话
其它
晉语
粤语
方言列表
客家語
方言列表
湘语
贛語
方言列表
吴语
方言列表
闽语
沿山閩語
邵将语
闽北语
闽中语
沿海閩語
閩東語
興化語
闽南语
瓊雷語
徽语
平话和土话
广西平话
湘粤土话
其它
外語混合
非標準劃分
歷史演化
古、近代漢語通用語
演化主綫
歷史方言
書寫類型
语素文字
字形
類型
方言字
文體
文言文
文白相夾
白話文
表音文字
字母
拉丁
注音
其它
文體
半音節文字
其它
音韻(模板)
其它研究
管理机构
對外影響
外語文字
外语汉字
相关文字
外語音韵
日琉語系
朝鮮語系
南亚语系
其它語言
印歐語系
烏拉語系
亞非語系
漢藏語系
南島語系
其他語系
  1. ^陶燠民. 閩音研究(中文). 
检索自“https://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汉语音韵学&oldid=88453153
分类:​
隐藏分类:​

[8]ページ先頭

©2009-2025 Movatter.j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