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vatterモバイル変換


[0]ホーム

URL:


跳转到内容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搜索

毛泽东

本页使用了标题或全文手工转换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关于与「毛泽东」標題相近或相同的条目,請見「毛泽东 (消歧義)」。
本條目存在以下問題,請協助改善本條目或在討論頁針對議題發表看法。
Globe icon
此條目論述以部分區域為主,未必有普世通用的觀點。
協助補充內容避免偏頗,或討論本文的問題。
此條目應避免有陳列雜項、瑣碎資料的部分。(2025年8月2日)
協助將有關資料重新編排成連貫性的文章,安置於適當章節或條目內。
此條目之中立性有争议。其內容、語調可能帶有明顯的個人觀點或地方色彩(2025年8月2日)
加上此模板的編輯者需在討論頁說明此文中立性有爭議的原因,以便讓各編輯者討論和改善。在編輯之前請務必察看讨论页。
此條目的引用需要清理,使其符合格式(2025年10月20日)
参考文献应符合正确的引用脚注外部链接格式。
毛泽东
毛泽东标准像(陈正青摄于1950年)
中共中央主要负责人[註 1]
任期
1943年3月20日—1976年9月9日
前任张闻天
继任华国锋
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註 2]
任期
1936年12月7日—1976年9月9日
前任朱德(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革军委主席)
继任华国锋(中共中央军委主席)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主席
任期
1949年10月1日—1954年9月27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国防委员会主席
任期
1954年9月27日—1959年4月27日
继任刘少奇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主席
任期
1949年9月21日—1954年12月25日
继任周恩来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名誉主席
任期
1954年12月25日—1976年9月9日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会主席
任期
1931年11月27日—1937年9月22日
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代理宣传部长
任期
1925年10月5日—1926年1月23日
1926年2月5日—1926年5月28日
前任汪精卫
继任顾孟余(代理部长)
个人资料
性别
润之
出生(1893-12-26)1893年12月26日
大清湖南省长沙府湘潭县上七都七甲土地冲上屋场[10]
(今属湖南省湘潭市韶山市韶山乡韶山村韶山冲毛泽东同志故居[11]
逝世1976年9月9日(1976-09-09)(82歲)
中华人民共和国北京市西城区中南海202別墅[12]
墓地北京毛主席纪念堂
民族汉族
政党中国共产党(1920年11月—1976年9月)[1]
其他政党中國國民黨(1922年末或1923年初[13]—1928年2月[14]
配偶罗一秀
1907年结婚—1910年丧偶)

杨开慧
1920年结婚—1930年丧偶)

贺子珍
1928年结婚—1938年结束)

江青
1938年结婚—1976年結束
儿女6子4女[15](详見家庭成员
父母毛贻昌(父)
文素勤(母)
居住地详见毛澤東居所列表
母校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
著作详见毛泽东著作列表
宗教信仰无神论(前为汉传佛教[16]
获奖
签名
军事背景
效忠
服役
服役时间1911年、1927年—1976年
指挥第一次国共内战
中国抗日战争(仅领导)
第二次国共内战(仅领导)
朝鲜战争(仅领导)
越南战争(仅领导)
金门炮战(仅领导)
中印边境战争(仅领导)
中苏边界冲突(仅领导)

毛泽东(1893年12月26日—1976年9月9日),字润之湖南湘潭韶山冲人,中国近代马列主义理论家、革命家政治家军事战略家与诗人。自1936年起任中央军委主席、1943年起任中共最高领导人、1949年起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领导人。为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20]

毛泽东生于农民家庭,早年入私塾,1918年毕业于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1921年出席中共一大。1923年,他在中共三大上被选为中央执行委员,进入中共领导层。1927年,毛泽东领导秋收起义,后率部上井冈山,创建中共首个农村革命根据地。1931年,他参与创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并担任中央执行委员会主席。期间,他与朱德等人率部参与第一次国共内战,并于1934年参与长征。1935年,毛泽东在遵义会议上被选为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1936年后,他担任中央军委主席,并领导中共军队参与中国抗日战争。1942年,毛泽东发动延安整风,并于次年担任中共中央政治局主席,成为中共中央主要负责人。抗日战争结束后,他领导人民解放军参与第二次国共内战。1949年至1959年,毛泽东先后担任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主席、国家主席。此外,他还先后兼任过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委员会主席、全国政协主席等职。[20]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毛泽东对内推行计划经济、发起土地改革运动并广泛开展扫盲,主导制定《五四宪法》,此后参与规划一化三改造三线建设两弹一星等方略,大幅推动中国大陆的军事、工业与基础设施建设。与此同时,毛泽东亦发动一系列颇具争议的政治运动(如镇反运动三反五反运动肃反运动反右运动大跃进四清运动文化大革命等),推行个人崇拜。据多方估计,1949年至1976年间,由于上述政治运动及人为自然灾害(如三年大饥荒),中国大陆的非正常死亡人数达到2000万至8000万人[21][22][23][24]。外交上,毛泽东曾提出三个世界理论与“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等思想,介入朝鲜战争越南战争冷战期间的重大历史事件。毛泽东的一生对中国乃至全球影响深远,其思想亦被毛主义者广泛传播,然而世界各地对毛泽东的评价两极分化、褒贬不一[25]

生平

主条目:毛泽东生平年表

早年生涯(1893—1921年)

主条目:毛泽东早年生涯
毛泽东的母亲文素勤(左)与父亲毛贻昌(右)

1893年12月26日,毛澤東出生于湖南省湘潭县韶山沖南岸上屋场,他是毛贻昌文素勤的第三个[註 3]孩子[26]:9。毛泽东出生后被母亲带到湘乡唐家圫的娘家抚养,同外婆与表兄弟们生活,直至8岁才回到韶山沖[27]。6岁起,毛泽东开始做些简单的农活,如放牛、拔草、砍柴与拾粪[28]:2。受母亲影响,幼年的毛泽东信奉佛教。[29]:1

1900年以前,毛泽东的家庭较为贫困,但由于毛贻昌善于经营,从1901年至1920年,毛泽东一家逐渐脱贫致富,直到1921年后才因收支不平衡而返贫[30]。毛泽东反感父亲只顾发财、不顾亲人的行为,他曾向堂弟毛泽连批评这一点,并反思道:“這不光是個人與家庭問題,還是社會制度問題;認清只有徹底改造這個社會,才能根絕這類事情,於是下決心尋找一條解救窮苦農民的道路。”[31]:39-40

毛泽东肖像(摄于1913年春)

1902年—1906年,毛泽东在韶山的五所私塾就读,学习儒家经典。1907年—1908年,毛泽东停学在家,替父亲务农与记账。期间,他从表哥文运昌处借阅郑观应盛世危言》与冯桂芬校邠庐抗议》,萌生改良主义爱国主义的政治意识,并渴望恢复学业。1909年,毛泽东重返私塾学习,同李漱清结识,接受維新派思想。1910年秋,毛泽东考入湘乡县立东山高等小学堂,接受新式教育。期间,他常到学校藏书楼借阅有关中外历史与地理的书籍,并反复阅读《新民丛报》。由此,毛泽东开始崇拜康有为梁启超,拥护君主立宪制[29]:2-9[32]

1911年春,毛泽东考入长沙的湘乡驻省中学堂。就学期间,他阅读同盟会办的《民立报》,开始了解孙中山黄兴黄花岗起义的事迹,从而拥护革命党。之后,毛泽东在学校贴文,首次发表政见。他提议让孙中山、康有为、梁启超组建新政府,反对清廷。同年5月,保路运动爆发,他与胡崇诚带头剪辫,以表反清情绪,二人又剪掉十余人的辫子。武昌起义后,中华民国湖南省军政府成立,毛泽东于10月底入伍,在新军二十五混成协五十标第一营左队当列兵[33][29]:10-11

1912年春,毛泽东退出军队,继续求学。他曾在湖南公立高等商业学校学习一个月,后因不适应全英文教学而主动退学[34]。之后,毛泽东又以第一名成绩考入湖南全省公立高等中学校,不过由于学校课程有限,他决定退学自修,前往湖南图书馆读书,并开始阅读《原富》、《法意》、《民約論》、《天演論》等西方近代思想经典。1913年春,由于父亲反对其自修,毛泽东决定报考不收学费的师范学校,最终成为湖南省立第四师范学校预科学生。1914年,由于学校被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合并,他重读半年预科,才在秋天进入本科第八班学习。在一师就读期间,其深受杨昌济徐特立黎锦熙等教员的影响。[29]:12-15

1919年,毛泽东(最右)与母亲文素勤、弟弟毛泽民、毛泽覃的合影

1915年,毛泽东首次参与社团活动,加入杨昌济的芋园哲学研究小组,探讨社会问题[35];6月,由于湖南省议会作出要学生多缴学杂费的规定,一师学生认为是校长张干提议的,于是毛泽东等人便掀起驱张运动,散发反对张干的传单。事后,张干意图开除毛泽东,但在其他教员的劝说下作罢,其也在同年七月被迫辞职[36]。1915年11月至1917年10月,毛泽东任一师学友会文牍,自此迈向有组织的社会活动。1917年夏,毛泽东与萧子升化装成乞丐,漫游湖南五县,以了解社会[37]。1917年10月至1918年5月,毛泽东任一师学友会总务,期间曾为工人开办夜学,教授历史课。1917年11月15日,毛泽东组织学生志愿军护校,击败王汝贤的三千余名溃兵[38][29]:17,21,27,31,32

1918年4月14日,深受杨昌济影响的学生们在蔡和森家中开会,创立革命组织新民学会,由萧子升任总干事、毛泽东任干事。同年6月,毛泽东自一师毕业,随后于8月19日抵达北京,主持湖南青年的留法勤工俭学工作;10月,经杨昌济(一说黎锦熙[39])介绍,在北京大学图书馆主任李大钊的安排下,他成为北大图书馆的书记,负责管理报刊、人员登记、打扫卫生等杂务[40][29]:33-38

1919年4月,毛泽东回到长沙主持新民学会,并接受周世钊的邀请,任修业小学高小部历史教员。5月下旬,他与彭璜易礼容等二十余人参建湖南学生联合会,后响应五四运动举行罷課。7月14日,湖南学联的机关报《湘江评论》创刊,毛泽东出任主编。8月中旬,湖南督军张敬尧派军警胁迫彭璜解散联合会,《湘江评论》亦遭查禁;9月,其转任湘雅醫學專門學校学生自治会刊物《新湖南》的主编,直至该刊被张敬尧查封为止[41]。同年11月,毛泽东成为《长沙大公报》的馆外撰述员,并重建湖南学联;12月,他发表文章《学生之工作》,提出在岳麓山建设新村的构想[42][29]:39-48[43]

左翼思想的形成

参见:湖南自治运动

早在1911年,当兵的毛泽东便在中国社会党人创办的《湘汉新闻》上初次看到“社会主义”一词,随后又阅读江亢虎写的社会主义小册子,对社会主义产生浓厚兴趣[44]。进入一师后,他在杨昌济的教导下阅读泡尔生的著作,信奉精神个人主义[45]新文化运动后,他逐渐拥护无政府主义,且对其中的工读主义新村主义感兴趣[46];在北大工作时,毛泽东常与区声白讨论无政府主义[47]。直到1920年夏天,他才在李大钊、陈独秀的影响下,开始接受、传播马列主义思想。[48]1956年,毛泽东同外宾谈话时称:“当时(1900年代初)我还是相信神的,后来又曾经是唯心主义者、无政府主义者。”[49]:548

1919年12月3日,毛泽东与新民学会、湖南学联的骨干在长沙白沙井开会,决定开展驱张运动,以总罢课、游行演讲等方式颠覆张敬尧的统治。12月6日-18日,他率领“驱张请愿团”赶赴北京,而后住进福佑寺。12月22日起,毛泽东在福佑寺组建平民通讯社,自任社长,并于每日向北京、天津、上海、武汉的报社发放150多份稿件,传布张敬尧的暴行。1920年1月28日,他率领“湖南公民代表团”前往中南海请愿,与北洋军警一度对峙3个多小时。最终,代表团前往总理靳云鹏住宅,方获靳云鹏副官接见。2月5日,代表团再次前往靳宅,却被军警拦截。自此,毛泽东组织的7次请愿均无结果。[29]:48-51[50]

1920年1月,毛泽东经王光祈介绍,加入少年中国学会[51]。2月,毛泽东出任旅京湖南学会编篡干事。期间他曾与李大钊商讨,计划组织“留俄队”,派人到苏俄勤工俭学。3月14日,毛泽东致信周世钊,表明了暂不出国的意愿,并提倡在国内研究社会问题。在4月上旬离开北京前,他与李大钊、邓中夏、罗章龙往来密切,开始阅读《共产党宣言》、《阶级斗争(考茨基著)英语The Class Struggle (Erfurt Program)》、《社会主义史》等书籍,倾向马克思主义思想。5月,毛泽东抵达上海,参加上海工读互助团,靠洗衣挣钱[52]。6月7日,他致信黎锦熙,称“我一生恨极了学校,所以我决定不再进学校,自由研究。”6月11日,张敬尧直皖战争离开湖南,毛泽东则在《时事新报》发表《湖南人再进一步》,提倡废除督军地方自治的思想。离开上海前,毛泽东曾与陈独秀讨论马克思主义,深受启发。回到长沙后,他先后参与筹建湘潭教育促进会、文化书社俄罗斯研究会,分别出任文牍理事、特别交涉员与书记干事。9月3日起,毛泽东在《长沙大公报》开设“湖南建设问题”专栏,先后发表《湖南建设问题的根本问题——湖南共和国》、《打破没有基础的大中国建设许多的中国从湖南做起》、《绝对赞成“湖南门罗主义”》、《湖南受中国之累以历史及现状证明之》等文章,宣扬激进的湖南自治思想。[29]:52-64[53]

1920年9月5日,毛泽东应何叔衡邀,参与《通俗报》第一次编辑会议。此后,他常到通俗报报馆,召集新民学会会议,讨论建立共产党的问题。9月内,毛泽东被易培基聘为一师附属小学主事(至1921年夏),又被一师校友会推举为会长(连任两年半)。任职期间,他曾附设工人夜校、平民夜校与失学青年补习班。10月8日,毛泽东出席“各界建议人四百余人大会”,被选为大会主席,推进“湖南人民宪法会议”的召集工作。然而在10月21日,省主席谭延闿在“各公团联席会议”上操纵数个团体,仍决定由省议会制宪。毛泽东等人率“制宪请愿团”与“报界联合会”退出表决,湖南自治运动宣告失败。10月26日,毛泽东受《长沙大公报》聘请,记录蔡元培吴稚晖等著名学者的演讲。11月中旬,他致信张文亮,委托其为“长沙社会主义青年团”物色成员。11月25日,毛泽东致信向警予,直呼“政治改良一途,可谓绝无希望!”此后,他应陈独秀函约,于11月下旬建立长沙共产党小组,并担任负责人。12月1日,毛泽东向蔡和森、萧子升写信,认为无政府主义“理论上说得好听,事实上是做不到的”,并深切赞同布尔什维主义的主张。[29]:62-73[54][55]

1921年1月初,毛泽东在长沙潮宗街的文化书社召开新民学会的“会员新年大会”,提出新民学会应以“改造中国与世界”为共同目的,并借布尔什维主义为改造社会的工具。3月中旬,他与何叔衡等人组织首家中韩互助社,支援朝鲜独立运动,本人亦出任通信部中方主任[56]。6月,李达写信通知毛泽东到上海出席中共一大,毛泽东收信后则拉上何叔衡,二人于6月29日夜秘密乘船北上,五日后抵达上海,借宿博文女校。7月23日中共一大召开后,毛泽东仅发过一次言,其余时间则负责会议记录工作[57]。8月,毛泽东参与创建湖南自修大学,任指导主任。同时,他也被任命为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湖南分部主任与一师第二十二班国文教员。10月10日,毛泽东创建中共湖南支部,任书记。11月,黄爱、庞人铨接受毛泽东的提议,改组湖南劳工会,并聘请毛泽东担任顾问,助理会务[58][29]:75-77,80,83-86,88

早期革命生涯(1922—1930年)

毛泽东肖像(摄于1925年)

1921年末至1922年,毛泽东数次前往安源考察,并在9月初参与安源路矿工人大罢工的部署工作[59]。1922年5月底,中共湖南支部改为中共湘区执行委员会(中共首个地方执行委员会)[60],毛泽东仍任书记。6月17日,他出席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长沙执行委员会的改组大会,被选为执委书记。7月中下旬,中共二大在上海召开,毛泽东本欲出席,但找不到会场,最终未能与会。8月29日-30日,中共中央召开西湖会议,提出第一次国共合作,要求共产党员以个人名义加入中国国民党。毛泽东亦于1922年9月至1923年6月期间进入中国国民党[13]。1922年9月11日,湖南自修大学附设补习学校,毛泽东出任指导主任。9月21日,他兼任长沙铅印活版工会秘书。10月6日,毛泽东参与发动长沙泥木工人大罢工,并于10月23日指挥请愿游行。10月24日,他率多名工会代表与省政务厅长吴景鸿谈判,最终于次日获得省府让步。罢工胜利后,湖南全省工团联合会于11月5日正式成立,毛泽东任总干事。11月25日,他又发动长沙印刷工人罢工,直至12月9日資方让步为止。12月7日,他被选为湖南学生联合会庶务。12月13日,毛泽东率领数十位工会代表,会见省长赵恒惕,就十个问题进行交涉。最终赵恒惕允诺工人的集会、结社、罢工等权利,十大问题也基本得到解决。[29]:93-105[61]:19-20

1923年4月10日,毛泽东与李达创办的湖南自修大学校刊《新时代》首次发行。同月,他离开长沙,前往上海的中共中央工作。6月,毛泽东在广州出席中共三大,被选为中央执行委员、中央局秘书,辅佐陈独秀处理党务工作。会后,他托国民党元老覃振带信给李维汉,要求中共湘区委协助覃振在湖南组建国民党组织。6月25日,毛泽东等人以国民党员身份向孙中山写信,要求国民党在上海或广州建立执行委员会。9月16日,他回到湖南,而后参与组建国民党的湖南总支部及长沙、安源等地的分支部。11月20日,湖南自修大学因省府打压转为湘江中学,毛泽东任校董。12月底,毛泽东离开长沙,预备出席国民党一大[29]:109-117

1924年1月,毛泽东在广州出席国民党一大,被选为中执委候补委员。会议期间,他作为章程审查委员,数次发表意见。会后,毛泽东被派到中国国民党上海执行部,担任执行部组织部长胡汉民的秘书,兼任秘书处文书科主任(代理)。3月,他受任执行部平教委常委,后又负责黄埔军校在上海的招生工作。5月,毛泽东受任中共中央组织部长。5月26日,他因“脑病日增”辞去平教委常委。7月,由于与叶楚伧等人关系不和,毛泽东辞去秘书职务。11月13日,他与罗章龙、恽代英等人联名致信孙中山,反映执行部工作停滞,数月不发薪金的情况,要求指派专员解决。然而孙中山无暇处理此事[62]。12月,积劳成疾的毛泽东获中共中央同意,回湖南疗养。[29]:118-124,127[63]

1925年1月,中共四大在上海召开,在长沙养病的毛泽东既未出席,也未被选入中执委[28]:100。2月回韶山后,毛泽东四处走访,开始调查农民与农村的情况。3月至6月,他在韶山先后组织数个秘密农协、农民夜校、雪耻会,向农民灌输斗争意识。6月中旬,毛泽东参与创立中共韶山特别支部。7月初,他参与创立国民党湘潭第七区党部[64],兼任常委。8月,他组织农民开展“平粜阻禁”斗争,迫使地主降价卖粮。8月28日,赵恒惕获悉“平粜阻禁”斗争后,电令湘潭县团防局派兵逮捕毛泽东。毛泽东闻讯出逃。至9月中旬抵达广州时,他因身体虚弱,短暂住进东山医院。10月5日,汪精卫推荐毛泽东代理他兼任的国民党中央宣传部长职务,获国民党中央批准。毛泽东担任代理部长后,先后兼任党史编篡委员、国民党广东党部一大宣言起草委员、国民党二大代表资格审查委员。11月23日,国民党右派召开西山会议另立中央,并在会上解除毛泽东的职务与党籍。12月1日,毛泽东发表《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该文后来于1927年4月出版,为最早的毛泽东著作单行本[65]。12月5日,毛泽东创办国民党机关刊物政治周报》,出任主编。1925年末,毛泽东还兼任过国民革命军第二军军官学校政治教官、国立广东大学附中教员、中央農民運動講習所教员。[29]:128-139,141-145[61]:21-22

1926年1月,毛泽东出席国民党二大,1月9日被选为会议的宣传报告审查委员。1月16日,他连任中执委候补委员。2月5日,国民党中央农民部农民运动委员会成立,毛泽东任委员。同时经汪精卫提议,毛泽东继续代理宣传部长。2月28日,国民党政治讲习班开办,毛泽东就任理事并发表演说。3月16日,毛泽东受任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所长。三二〇事件后,毛泽东与周恩来李富春讨论,打算挑动军队反击蒋介石,遭苏共与中共中央反对。4月5日至7月4日,他被聘为国民党广东省党部青年部训育员养成所讲师。4月27日至6月22日,他担任宣传部宣传委员会委员。5月7日,他出席广东各界纪念“五七”国耻大会,被选为主席团成员。5月25日,由于整理党务案,毛泽东与谭平山林伯渠提出辞职,3日后通过。8月末至9月中,他被聘为国民党广东省农委的调查员培训班讲师。9月,他主编出版《农民问题丛刊》,并在序言中称“农民问题乃国民革命的中心问题”。11月上旬,毛泽东受任中共中央農民運動委員會书记,随后赴汉口建立中央农委办事处。12月底,他为湖南农民代表大会代表开办短期培训班,讲授调查方法与农业问题。[29]:147,149,152-162,165,170,173

土地革命时期

参见:秋收起义朱毛之争井冈山根据地
1927年国民党二届三中全会代表合影,毛泽东在第二排右三处

1927年1月4日至2月5日,毛泽东前往湘潭县湘乡县衡山县醴陵县长沙县考察,并于3月发表《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继续强调农民运动的重要性。3月初,他成为中央农讲所常委,4月开学后主持工作。3月2日,他成为紅槍會调查训练委员会主席。3月5日,他被聘为湖北省第一次农民大会名誉主席。3月10日后,他作为中执委候补委员出席国民党二届三中全会,四次被递补表決权。3月内,他受任阳新惨案查办委员、中华全国农民协会英语Chinese Peasants' Association临时执委常委、湖北农运委员会委员。4月2日,他受任国民党土地问题委员会委员。4月9日,他受任全国农协组织部长。四一二政变宁汉分裂,蒋介石公开通缉毛泽东等193位左派要员。4月末至5月初,毛泽东出息中共五大,当选候补中央委员。会上,他提议解决农民的土地分配问题,未遭党中央采纳。5月14日,他派两百多农讲所学生,作为中央独立师第2团第3营前往麻城剿匪。夏斗寅投蒋后,毛泽东组织农讲所学生,参与武昌的戒严行动。5月,由于马日事变,他向中共中央申请前往湖南工作。6月24日,毛泽东受任中共湖南省委书记。七一五事变后,他留在武汉,领导湖南省委工作,并筹划秋收起义南昌起义爆发后,毛泽东等22名国民党中央委员发表宣言,谴责蒋介石、汪精卫。[61]:24-26[29]:180-184,187-190,194-196,198,201-203

1927年8月初,中共中央通过毛泽东起草的《湘南运动大纲》,后于8月3日任命其为湘南特委书记。8月7日,毛泽东出席八七会议,被选为政治局候补委员,并在会上提出“枪杆子里面出政权”论调。会后,他以中央特派员身份回湖南,后于8月16日成为中共湖南省委委员(彭公达于8月9日接任省委书记)。8月18日,他在会上敲定秋收起义的具体计划。8月30日,他出任湖南省委前敌委员会书记,负责军事领导。9月初,他前往湘赣边界,冒着中共中央的反对,部署起义工作。9月8日,毛泽东路过浏阳张家坊时,被团防局清乡队逮捕。被押往刑场处死的路上,他跑向田野,在草丛包围的水塘里躲到黄昏,最后在农民陈帷德的帮助下,于9月10日到达铜鼓县的起义部队团部。[66]9月9日后,秋收起义爆发,卢德铭余洒度指挥部队向长沙方向进军,一度攻克醴陵、浏阳等县。但由于进攻受挫,毛泽东于9月14日决定终止原计划,令各部队撤退。19日,部队会师文家市,毛泽东决定令部队向农村、山区进军,并于2日后出发。9月28日,瞿秋白任命毛泽东为中共长江局委员。9月29日,部队进驻永新县三湾村,毛泽东召开会议,对部队执行整编,首次确立中共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制度[67]。10月3日,部队进驻宁冈县古城,毛泽东召开古城会议,确定与袁文才王佐合作。10月6日达成合作后,部队于次日进驻茅坪,随后沿湘赣边界开展游击战。10月24日,毛泽东提出部队的三大纪律,宣告在井冈山建根据地。10月27日,毛泽东率部队进驻井冈山茨坪,创建中共首个农村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11月初,政治局谴责毛泽东的“军事投机失败”,决定撤销其政治局候补委员与湖南省委委员职务。11月末,在毛泽东指导下,中国首个县级苏维埃政权茶陵工农兵政府成立[68][29]:204-207,210-224[61]:26-28[69]

1928年1月初,毛泽东指挥部队攻占遂川县。1月中旬,他提出“敌来我去,敌驻我扰,敌退我追”的游击战术。2月初,他决定收编袁文才、王佐的地方武装。2月18日,他指挥部队攻克宁冈县新城,粉碎国民革命军对井冈山的首次进剿。2月,国民党四届二中全会召开,决议开除毛泽东的国民党党籍及职务[14]。同月,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已初成规模。3月初,中共湘南特委代表周鲁到井冈山,将政治局对毛泽东的撤职决定误传为“开除党籍”,并撤销前委,毛泽东则改任工农革命军第一师师长,支援湘南暴动。3月中旬,毛泽东获周鲁同意后,让部队停在酃县整训。期间,他看到中共中央政治局的文件,方知自己未被开除党籍[70]。3月末,他决定兵分两路前往湘南,接应并掩护参与暴动的部队撤退。4月17日,他被任命为湘东特委常委。4月24日,朱德陈毅率湘南暴动部队抵达宁冈砻市,与毛泽东的部队会师。不久,两支部队合并为工农革命军第四军(5月25日改成红军第四军),毛泽东任党代表(后兼任军委书记),兼代第十一师师长。4月末,湘赣边特委成立,毛泽东任书记,领导井冈山地区的工作。期间,他还指挥部队打退了国军对井冈山的三次进剿,使根据地面积扩至七千多平方公里,并设立湘赣边界工农兵政府,开展土地革命工作。6月26日,毛泽东转任红四军前委书记。6月至7月,中共六大在莫斯科举行,毛泽东缺席当选中央委员。7月,国军对井冈山发动第一次会剿,红四军因杜修经的决策,酿就“八月失败”,根据地损失惨重。8月23日,前委被废,毛泽东转任红四军行动委员会书记。8月末,国军再度对井冈山发动会剿,直至11月被红四军粉碎。10月,他转任湘赣边特委委员,并于10月5日提出“工农武装割据”思想。11月6日,前委复设,毛泽东仍任书记,管辖湘赣边特委与红四军军委。11月25日,他发表报告《井冈山的斗争》,总结工农武装割据的经验。12月,他制定中共首部土地法《井冈山土地法[71][29]:227-256

1929年1月,国军对井冈山发动第三次会剿,根据地最终失守。此后,毛泽东、朱德指挥红四军撤至闽赣边界,并于大柏地战斗中击溃刘士毅部,乘胜进占宁都县。3月,为摆脱追剿部队,红四军转进閩西地區,夺取长汀县并击溃郭凤鸣部。进驻长汀后,部队改编,毛泽东兼任红四军政治部主任。蒋桂战争爆发后,红四军回师赣南,在瑞金整合彭德怀的部队。4月3日,毛泽东收到中共中央的指示信,要求他与朱德“脱离部队速来中央”,毛泽东于2日后写信回击,抗拒中央指示。4月末,他制定《兴国县土地法》,并主办土地革命干部讲习班,亲任讲师。5月初,中共中央特派员刘安恭前往赣南,接任毛泽东的政治部主任职务,并煽动军内对立。5月末至6月初,毛泽东与朱德率军进入闽西,攻占龙岩县永定县,开创闽西革命根据地。6月22日,中共红四军七大召开,大会反对毛泽东的“集权制领导原则”与“流寇思想”,毛泽东落选前委书记。会后,毛泽东离开领导岗位,到闽西农村休养,但仍作为前委委员指导地方工作。7月末,毛泽东因疟疾病倒,长期养病,甚至传出“死于肺结核病”的谣言[72]。9月28日,中共中央发出指示信,肯定毛泽东的贡献,称“毛同志应仍为前委书记”。10月初,毛泽东到上杭找西医治疗,不久病情好转,并在闽西干部训练班、苏家坡平民小学讲过课。10月22日、11月18日,朱德与陈毅致信毛泽东,请他主持红四军前委工作。11月26日,毛泽东重返红四军,并于2日后病愈。12月末,毛泽东与朱德、陈毅抵达古田村,召开古田会议。会中,他重新当选为前委书记,其起草的《古田会议决议》亦获通过。该决议后来成为中共的建党、建军纲领。[29]:258-274,277-280,284-290

1930年1月5日,毛泽东给林彪回信(即《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系统阐述“农村包围城市武力奪取政權”理论。此后,他与朱德率红四军打破敌军会剿,攻占宁都、乐安永丰等县。2月初,毛泽东主持二·七会议,受任共同前委书记兼红军第六分校政委,管辖红四、红五、红六军委及赣西南、闽西、东江特委。2月末,他兼任中国工农红军学校校长[73]。3月中旬,赣西南和闽西苏维埃政府相继成立,中央苏区初具雏形。5月,毛泽东缺席当选为第一次全国苏维埃区域代表会议名誉主席。同时,他前往寻乌作调查,最终发表《寻乌调查》与《反对本本主义》,提出“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6月,受立三路线影响,三个军被整编为工农红军第一路军(后改称军团),他担任总前委书记兼政委。8月23日,红一军团与红三军团合编为红一方面军,他仍任总前委书记、政委,兼中国工农革命委员会主席。9月末,中共六届三中全会召开,他被缺席补选为政治局候补委员。10月7日,江西省苏维埃政府成立,他担任委员。10月17日,他受任中共苏区中央局与中共苏区军委委员。10月25日,他代理苏区中央局书记。10月末,国军发动第一次围剿战争,毛泽东决定以“诱敌深入”战略应敌。12月30日,他与朱德指挥部队歼灭张辉瓒部。1931年1月3日,部队击溃谭道源部,粉碎了国军的首次围剿。[29]:291-298,303-308,311,314-319,327-328[61]:30-31

1930年10月14日,毛泽东向中共中央写信,称大量AB团分子“充塞领导机关”,并称“非来一番根本改造,决不能挽救这一危机”。11月末,红一方面军发动了半个多月的“快速整军”,在4万红军中肃清“AB团”4千多人;12月富田事变爆发后,反AB团运动持续展开。[74]

抗战时期(1931—1945年)

中央苏区时期

参见:中華蘇維埃共和國第一次国共内战宁都会议
1931年中共苏区中央局委员合影,从左至右为顾作霖、任弼时、朱德、邓发、项英、毛泽东、王稼祥

1931年1月7日,中共六届四中全会召开,毛泽东缺席当选政治局候补委员。1月15日,中共苏区中央局正式成立,毛泽东仍任委员。同时出任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2月13日,他受任为苏区中央局常委。2月17日,他兼任中革军委总政治部主任。3月14日,他下令各苏区普遍举办《时事简报》。4月1日,国军发动第二次围剿战争。5月18日,他与朱德率部打赢第二次东固战斗。5月23日,他出任红一方面军临时总前委书记。5月31日,他与朱德率部攻占建宁县,自此打破了国军的第二次围剿。7月1日,国军发动第三次围剿战争。9月初,由于宁粤对峙,加之国军无力进攻红军,蒋介石只得下令部队退却,第三次围剿结束。中央苏区收益颇丰,扩大至21个县。毛泽东亦称三次围剿后“全部红军作战的原则就形成了”。10月,他受任苏区中央局代理书记,并被中共中央提名为中华苏维埃中央临时政府主席。11月初,赣南会议召开,毛泽东被批“富农路线”、“狭隘经验论”、“游击主义”。11月7日后,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成立,毛泽东受任中央执行委员。11月25日,他兼任中华苏维埃中革军委委员。11月27日,他兼任中华苏维埃中央执行委员会主席与人民委员会主席,成为国家一把手。[29]:329-335,341-343,347,351-353,355-358

1932年1月中旬,毛泽东主持苏区中央局会议,中共中央代表团怒斥其“右倾机会主义”。会后,他向中央局请病假,到瑞金东华山古庙休养,王稼祥则接任总政部主任。休养期间,他仍多次为警卫班战士教课。3月,由于红军攻打赣州失利,中革军委来电请毛泽东出山。毛泽东重掌指挥权后,让部队放弃赣州,东征闽南。4月,中央局与军委移驻长汀,毛泽东亦发动龙岩战斗漳州战役,击溃张贞部,攻占汀漳地区,建立闽南工农革命委员会。6月初,因中革军委命令,毛泽东随部队回师赣南,防御粤军。8月初,他出任前线最高军事会议委员、红一方面军总政委。10月初,宁都会议召开,会议集中批评毛泽东的“保守”军事方针,剥夺其兵权。毛泽东不愿“留前方助理”,便向中央局请病假,到长汀福音医院休养。[29]:363-375,378-379,387-389[75]

1933年1月末,中共中央进驻瑞金,与中共苏区中央局合并为中共中央局。随后中央开展反罗明路线运动,打压亲毛的福建省委代书记罗明等人。2月中旬后,毛泽东结束休养,主持政务,颁发政令。3月初,周恩来、朱德运用大兵团伏击战术打赢第四次围剿战争。3月末,邓、毛、谢、古事件爆发,反罗明路线运动扩大化。4月26日,毛泽东兼任闽赣省革委委员。6月初,他下令开展查田运动,而后出席中共中央局会议,向博古申诉。博古则称中央对毛泽东的处理是对的,并将第四次围剿战争的胜利归因于此。8月16日,苏维埃大学成立,毛泽东任校长,时常给学员讲课。闽变爆发后,毛泽东向中央提议,要求派红军乘虚进攻江南,并援助中华共和国。但中央拒绝该提议。11月,他前往长冈乡才溪乡调查。[29]:392-394,397-399,401-402,407-410,414-415[75]

长征时期

参见:长征遵义会议西安事变
长征路线图

1934年1月,中共六届五中全会召开,毛泽东缺席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委员。1月22日,他当选为第二次全国苏维埃大会主席。2月3日,他连任中央执行委员会主席。5月,由于第五次反围剿战争失利,中共中央决定撤离红军主力,进行战略转移。9月底,他突患恶性疟疾,经傅连璋治疗才好转。10月,他发表专著《游击战争》,后于11日被编入第一野战纵队。10月18日傍晚,毛泽东带着警卫班离开于都,参与长征湘江战役后,红军损失惨重,他与张闻天王稼祥开始批评中央的军事路线。12月18日,黎平会议召开,毛泽东提议向黔西北进军,被大会采纳。[29]:418,419,422,425,426,432-438

1935年1月1日,毛泽东出席猴场会议,重返军事指挥中枢[76]。1月7日,中央红军攻占遵义。1月15日至17日,遵义会议召开,毛泽东被增选为政治局常委,进入党的决策核心。1月底,由于土城战斗失利,他发动四渡赤水之战,指挥红军跳脱国军围剿,被中共奉为运动战的典范[77]。3月4日,他受任红军前敌司令部政治委员。3月中旬,他与王稼祥、周恩来组成新三人团,全权指挥红军。5月初,中央红军巧渡金沙江,成功甩开数十万追剿部队,而后于5月底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攻克泸定县。6月8日后,中央红军攻占芦山县,翻越积雪的夹金山脉,最终于6月中旬同红四方面军会师懋功。7月初,红军翻越梦笔山攻占卓克基。7月末至8月,共产国际七大召开,毛泽东缺席当选共产国际执委会委员。7月末,由于张国焘与毛泽东的分歧,部队处于腹背受敌的局面,红军只能经若尔盖湿地北上。8月末,红军越过若尔盖湿地,攻占班佑乡,毛泽东亦成为主持战术战略工作的政治局常委。9月12日,毛泽东出席俄界会议,批评张国焘不肯北上,走“军阀主义”分裂路线。会上,他受任为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支队政委。9月中旬,陕甘支队发动腊子口战役,而后翻越岷山攻占哈达铺。了解陕北红军存在后,中央先后召开哈达铺会议榜罗镇会议,决定立足陕北。然而张国焘于10月5日在卓木碉另立中央,开除毛泽东、周恩来、张闻天与博古的党籍、职务,并下令通缉。10月19日,陕甘支队抵达吴起镇,并于22日宣告长征结束。11月3日后,中央以中共西北中央局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西北办事处名义运作,毛泽东亦出任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与红一方面军政委。12月,他出席瓦窑堡会议,该会确定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方略[78][29]:440-483,495

1936年2月20日8时,毛泽东率红一方面军发动东征战役,渡河进攻晋系军阀。至4月末,由于蒋介石调兵支援晋系,红军于5月初撤回陕北休整[28]:387。5月20日,常委会讨论建立红军大学,毛泽东受任大学教委委员兼教员。7月至10月,他多次会见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接受其访谈。7月30日,常委会决定让毛泽东领导统战联络工作。8月1日,他与周恩来、彭德怀签署通令,仅让红军大学与总政治部直属自己指挥。10月21日-23日,红二方面军、红四方面军先后与红一方面军会师,长征正式结束。12月7日,中革军委复设,毛泽东任主席。西安事变爆发后,毛泽东持肯定态度,之后他与中共中央分析,确定和平解决的方针,并派周恩来参与谈判,促成事变和平解决。[29]:510-511,537,540-542,563-564,599,618-619[79]

毛泽东肖像(埃德加·斯诺摄于1936年)

全面抗战时期

参见:中国抗日战争第二次国共合作陕甘宁边区延安整风国共摩擦

1937年1月13日,毛泽东随中共中央进驻延安。1月中旬,红军大学改为抗日军政大学,毛泽东兼任抗大教委主席。2月10日,《中共中央给中国国民党三中全会电》发出,提议“和平统一”。2月中下旬,国民党五届三中全会召开后,国民政府开始接纳“和平统一”主张。3月初,毛泽东接受史沫特莱采访,提议中、英、美、苏、法组建反日的“太平洋联合战线”。3月末,延安会议召开,他在会上提出“准备抗日”口号,并公开批判张国焘的“机会主义”路线。4月至8月,他在抗大讲授马哲并撰写讲义《辩证法唯物论(讲授提纲)》,后来发行的《实践论》、《矛盾论》均改写自讲义的相关章节。5月初,他成为中共苏区代表会议主席,在会上作《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时期的任务》报告。6月12日,他受任中革军委军事研究委员会委员。七七事变爆发后,他于7月23日发表《反对日本进攻的方针、办法和前途》,主张坚决抗战,反对妥协退让。8月底,毛泽东出席洛川会议,大会通过《抗日救国十大纲领》。会上,他受任中共中央革命军委书记,并提出红军应发展游击战,坚持独立性,对国民党保持警觉。1937年国共谈判后。红军主力部队于8月底改编为八路军,后于9月底开赴山西。9月23日,蒋介石发表谈话,赞扬《共赴国难宣言》,表示要“团结御侮”,宣告第二次国共合作开始。10月10日,毛泽东兼任军委总政治部代主任。10月25日,他接受詹姆斯·贝特兰英语James Munro Bertram采访,提出人民军队政治工作三原则。12月,他出席政治局会议,抵制王明的报告,并出任中共七大筹委会主席。[29]:642-643,652-654,658-659,665-667,672-674,680-681[80]:5,6,15-17,24,30,34,35,42,43

1938年2月,毛泽东与周恩来参与创立鲁迅美术学院。5月底至6月初,他发表《论持久战》讲演,提倡人民战争与持久战,批驳亡国论与速胜论。6月3日,国民党中央监委会单方面恢复毛泽东等26人的国民党籍(最终并未被国民党中执委批准)。6月16日,他成为国民参政会参政员。9月,他出席政治局会议,会上王稼祥传达共产国际的指示,称“中共中央领导机关要以毛泽东为首解决统一领导问题”。中共六届六中全会召开后,毛泽东作为全会主席团成员主持会议,并于10月中旬作《论新阶段》报告,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会后,王明领导的长江局被撤,毛泽东亦成为中共实质上的负责人[2]。12月7日,他兼任抗日战争研究委员会主任。1939年2月2日,毛泽东在延安政军生产动员大会上讲话,号召大生产运动。9月28日,他发表《苏联利益和人类利益的一致》一文,为苏德互不侵犯条约辩护。10月4日,他为《共产党人》写发刊词,将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列为“三大法宝”。11月24日,他参与创立延安各界宪政促进会。12月21日,他在讲演中提出“造反有理”,并撰写《纪念白求恩》。[80]:54,73-75,79-81,92-94,97,100,110,111,142,143,147,152

1938年,毛泽东撰写《论持久战》

1940年1月9日,毛泽东发表《新民主主义论》,阐述新民主主义理论。2月20日,延安各界宪政促进会成立,他出任理事。3月6日,他提出三三制政策。1941年1月4日,国共摩擦激化,皖南事变爆发,新四军军部遇袭。1月15日,毛泽东在政治局会议上批判项英袁国平,指出他们该为新四军的失败负责。同日,他致电周恩来、叶剑英,打算发动全面反攻打退蒋介石。1月20日,毛泽东成为中央军委主席团成员,并重建新四军军部。5月1日,由他参与起草的《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发表。5月19日,毛泽东作《改造我们的学习》报告,被视作延安整风的发端[81]。7月7日,中共中央调查研究局成立,他担任局主任兼政治研究室主任。8月27日,他成为中共中央书记处工作会议的成员,两日后又成为中央思想方法学习小组(同年改为中共中央学习组[82])组长与《马恩列斯思想方法论》编辑委员会成员[83]。9月10日至10月22日,毛泽东出席政治局会议,作《反对主观主义和宗派主义》报告。10月13日,他成为中央清算过去历史委员会负责人。12月,毛泽东主编的《六大以来》出版,该文件集被胡乔木评为“党整风的基本武器”[84][80]:159-161,173,178,254,260-263,294,295,301,302,314,326-329,334-335

1942年2月1日,毛泽东作《整顿党的作风》报告。7日后,他又作《反对党八股》报告。两篇报告提出了整顿学风以反对主观主义,整顿党风以反对宗派主义,整顿文风以反对形式主义党八股的主张,标志着延安整风运动的开展[85]。在这场为期3年的运动中[86],毛泽东逐渐树立起个人崇拜[81],成为中共的绝对权威人物[87]。2月28日,他负责中央党校的政治指导工作。3月9日,他出席林育英葬礼,为其抬棺。4月3日,他负责中央党校的整风工作。5月,他发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全面阐述其文艺观念。5月21日,中央总学习委员会成立,毛泽东任主任,全面领导延安整风。6月7日,他兼任中央学习组第一组组长。次日,整风扩大至全党范围,至6月16日扩展至全军范围。[80]:361-364,367-369,374,379-384,387-389

1943年3月20日,毛泽东受任中共中央政治局主席、中共中央书记处主席、中共中央宣传委员会书记与中央党校校长,成为中共中央主要负责人[3]。4月5日,他直接管理八路军驻重庆办事处的工作。9月7日至10月6日,他主持政治局会议,多次批判王明“左右倾机会主义”。1944年5月后,中共六届七中全会召开,毛泽东作为大会主席团主席负责作政治报告。7月22日,美軍觀察組进驻延安,获毛泽东接见。9月8日,他发表《为人民服务》讲话。11月7日后,美国总统私人代表赫尔利抵达延安,与毛泽东多次就国共合作议题展开会谈,达成五条协定(后被蒋介石拒绝)。[80]:432,434,470,515-516,533,545-546,557-561

重庆谈判期间,毛泽东与蒋介石互相敬酒

1945年4月20日,毛泽东参与起草的《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获中央通过。4月21日,他受任中共七大常务主席,负责作政治报告。4月23日后,中共七大召开,毛泽东致《两个中国之命运》开幕词。4月24日,毛泽东作《论联合政府》报告,被视作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纲领[88]。6月10日,毛泽东当选中共中央委员。6月11日,毛泽东作《愚公移山》闭幕词。6月19日,他在中共七届一中全会上当选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書記處書記中共中央委员会主席兼中央政治局、中央书记处主席。以毛泽东为领导核心中共中央领导集体正式形成。7月初,黄炎培等6名国民参政员访问延安,期间,黄炎培曾与毛泽东讨论历史周期率,毛泽东则指出:只有施行民主才能跳出历史周期率的支配。8月13日,他发表《抗日战争胜利后的时局和我们的方针》讲演,提出要与蒋介石“针锋相对,寸土必争”。日本投降后,毛泽东于8月23日主持政治局会议,就任中共中央军委主席。8月28日,应蒋介石邀请,毛泽东等人抵达重庆,参与重庆谈判,同蒋介石展开十余次商谈。10月10日,国共双方签署《双十协定》,毛泽东亦于次日回到延安。11月中旬至12月中旬,毛泽东积劳成疾,患病住院。[80]:590-596,605-606,609-612[89]:4-5,9-12,16-17,21,32-33,49[4]

第二次国共内战(1945—1949年)

参见:第二次国共内战北平和谈
1946年3月4日,毛泽东(左)和朱德在延安陪同乔治·马歇尔张治中周恩来三人小组”检阅部队

1946年6月26日,国共之间的战争升格为全面内战。7月20日,毛泽东发表《以自卫战争粉碎蒋介石的进攻》指示,宣称“只有在自卫战争中彻底粉碎蒋介石的进攻之后,中国人民才能恢复和平”[90]。8月6日,他接受斯特朗采访,提出“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论断。9月16日,他起草《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指示。11月18日,他起草党内指示,首次将“自卫战争”改称“人民解放战争”,并称蒋介石“自走绝路”。[89]:98-99,112-113,118-119,134,150

1947年3月19日后,毛泽东等中共领导人放弃延安,撤至清涧县,开始转战陕北。3月末,枣林沟会议召开,会议决定毛泽东、周恩来、任弼时仍留在陕北,主持领导工作。10月10日,他起草《中国人民解放军宣言》,提出“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口号,被认为是部队全面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标志[91]。同日,他重新颁布三大纪律八项注意训令,其参与起草的《中国土地法大纲》亦获公布。十二月会议召开后,毛泽东递交《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报告,提出人民解放军十大军事原则与新民主主义三大经济纲领。[89]:176-179,241-242,260-261

1948年1月18日,毛泽东起草中央一月决定,意图纠正土地改革与群众运动的左倾错误。2月15日,他参与起草的《中共中央关于土地改革中各社会阶级的划分及其待遇的规定》完稿,其中指出让劳动人民与自由资产阶级联合,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2月27日,他下达指示称,如果在“战争、整党、土地改革、工商业和镇压反革命”中犯下原则性错误,中共就会失败。3月21日,毛泽东等中共中央领导人动身离开陕北,于2日后抵达临县。3月24日,毛泽东等人研究路线,决定分两路到西柏坡。4月末至5月初,他出席城南庄会议,大会通过号召开展政治协商会议五一口号。5月16日,国军飞机轰炸毛泽东在城南庄的住处,毛泽东因及时转移而幸免于难。5月27日,他抵达西柏坡。九月会议召开后,毛泽东作报告,首次阐述人民民主专政问题,明确中共政权的制度选择[92]。12月30日,他发表《将革命进行到底》。[89]:269-270,280-282,288,297-298,306,311,313,344-346,428

1949年1月1日,蒋介石发表《新年文告》,打算向中共求和。但毛泽东于3天后发表新华社评论,斥责蒋介石求和是为了保存反动势力。1月8日,一月会议通过由毛泽东起草的《目前形势和党在一九四九年的任务》,该决议宣称中共“基本地打倒国民党”,故应在1949年内召开政协会议,宣告中華人民民主共和國成立。1月31日,北平和平解放,同时苏共政治局委员米高扬秘密访问西柏坡,与毛泽东多次就中苏关系问题展开会谈[93]。2月24日,受中华民国代总统李宗仁委托,上海人民和平代表团与毛泽东等人谈判,达成八点秘密协定。3月5日至13日,毛泽东主持召开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他在会上提出中共工作重心转移、夺取全国胜利与新政权建设的指导方针、基本政策[94]。3月25日,毛泽东与中共中央机关、人民解放军总部入驻北平。4月1日后,北平和谈开始。4月15日,中共拟定《国内和平协定(最后修正案)》。4月20日,国民政府拒绝在《国内和平协定(最后修正案)》签字,北平和谈破裂,毛泽东和朱德亦于次日下达《向全国进军的命令》。南京被攻占后,毛泽东与朱德于4月25日宣布《约法八章》,宣称对国民党人员实行宽待政策,保护民族工商农牧业。[89]:431,432,449,450,463,465,470,473,482,483,486-489

1949年10月1日,毛泽东在天安门城楼上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

1949年6月15日至19日,毛泽东出席新政协筹备会,被选为筹备会的常委会主任。6月30日,他撰写《论人民民主专政》,阐述人民民主专政的基本思想。8月18日,毛泽东写的社论别了,司徒雷登》发表,批判美帝国主义。9月3日至11日,他参与修改宪法文件《共同纲领》。9月21日至30日,毛泽东出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作为大会执行主席致开幕词《中国人民站起来了》。9月30日,他当选为全国政协委员、中央人民政府主席[89]:518-519,525,553-554,566,577,581,582[95]

建国初期(1949—1957年)

主条目: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

建国至朝战

参见:朝鲜战争全国大剿匪镇压反革命运动三反五反运动土地改革运动

1949年10月1日14时,毛泽东主持召开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会议接受《共同纲领》为施政方针,并任命其为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15时,毛泽东出席开国大典,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之后按电钮升起五星红旗,宣读《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公告》。10月9日,毛泽东当选为全国政协主席。12月16日,他首次出国,抵达莫斯科同苏联领导人斯大林会谈。[96]:1-2,7,58

1949年12月21日,毛泽东(左二)出席斯大林(左四)的七十寿辰庆典

1950年2月14日,毛泽东与斯大林出席《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中苏关于中国长春铁路、旅顺口及大连的协定》与《中苏关于贷款给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协定》签字仪式。2月27日后,他回到中国,视察哈尔滨长春沈阳,至3月4日回北京。6月6日至9日,他主持召开中共七届三中全会,会议集中探讨国民经济恢复问题。10月4日至5日,他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讨论介入朝鲜战争的问题。起初,多数与会者反对出兵朝鲜,但毛泽东利用斯大林施压中国出兵的电报,说服了党内反对派[97]。最终,中央作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战略决策,决定由彭德怀率志愿军进入朝鲜作战。10月7日,联合国军越过三八线。次日,毛泽东发布组建中国人民志愿军的命令,令志愿军介入朝鲜战争。10月10日,中共中央发布经毛泽东审阅修改的《关于镇压反革命活动的指示》,正式在全国范围内大规模开展镇压反革命运动[98]。10月19日,志愿军进入朝鲜作战。[96]:92-99,152-153,203-209,216

1951年2月中旬,毛泽东主持政治局会议,提出“三年准备,十年计划经济建设”构想。2月末至4月末,他前往石家庄休养,期间亲自编修《毛泽东选集[99]。5月20日,毛泽东大量修改的《应当重视电影〈武训传〉的讨论》作为人民日报社论发表,掀起批判《武训传》运动[61]:92。6月3日,他与金日成会谈,商讨朝鲜停战谈判议题。9月,他主持制定《关于农业生产互助合作的决议(草案)》(后于12月下发),推动农业合作化运动[100]。11月20日,毛泽东起草批语,要求“在此次全国规模的增产节约运动中进行坚决的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的斗争”,被视作三反运动的开端[101][96]:303,311,343-344,355-356,422

1952年1月4日,毛泽东起草《关于立即抓紧“三反”斗争的指示》,将三反运动扩大至全国范围[101]。1月26日,他又起草《关于首先在大中城市开展“五反”斗争的指示》,发动五反运动,清算资产阶级[102]。1953年1月13日,毛泽东受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起草委员会主席。6月15日,他在政治局会议中完整阐述了过渡时期总路线,将工业化社会主义改造列为中共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总路线和总任务”。9月7日,他与民主党派谈话,阐述通过国家资本主义完成社会主义改造的观点。1952年至1953年间,毛泽东为了加强中央集权,策划将五大行政区首脑调入北京任职[103][96]:460-461,478-479[49]:7-9,115-116,139-140,159-160

三大改造至反右运动

参见:三大改造双百方针反右运动大鸣大放

1954年1月9日后,毛泽东开始主持《五四宪法》的起草工作。3月23日,他在宪法起草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提出《五四宪法》的草案初稿。8月21日,他当选为第一届全国人大代表。9月20日,第一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一致通过《五四宪法》。9月27日,毛泽东当选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9月28日,中共中央军委重建,毛泽东仍任主席。10月16日,他发表《关于红楼梦研究问题的信》,掀起对俞平伯胡适“资产阶级唯心主义思想”的大批判运动[104]。10月19日,他与印度总理尼赫鲁会谈,提出应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推广至所有国家的关系中去。12月25日,毛泽东转任全国政协名誉主席。[49]:217,227,270,285-288,297,302-303,327

1955年1月15日,毛泽东下达彻底批判胡风文艺思想的批示,掀起胡风事件以整肃知识分子[105]。5月12日,他在最高国务会议上提出“提高警惕,肃清一切特务分子;防止偏差,不要冤枉一个好人”的肃反方针。7月31日,他作《关于农业合作化问题》报告,大力提倡农业合作化运动,批判邓子恢对农业集体化的异议。9月至12月,毛泽东为推进农业合作化运动,主编《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一书[106]。10月初,他主持中共七届六中全会,大会通过《关于农业合作化问题的决议》。11月,毛泽东主持制定《农业十七条》[107][49]:336-337,372,408-412,445,499

1956年1月20日,毛泽东在知识分子问题会议上发言,赞成将拉丁字母引入汉语,并宣称中共应团结党外知识分子以促进科学发展。1月23日,基于《农业十七条》的《1956年到1967年全国农业发展纲要(草案)》获政治局会议通过,标志着中共从抓农业改造到抓经济建设的转变[107]。同年春,他先后听取34个经济部门的汇报,对经济问题展开调查研究[108]。3月23日,毛泽东主持中央书记处扩大会议,讨论赫鲁晓夫秘密报告》,大会决定决定由陈伯达撰写《关于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经验》。4月初,他审改《关于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经验》,并在其中批评斯大林“愈陷愈深地欣赏个人崇拜”,以至犯下多个重大错误。4月25日,毛泽东发表《论十大关系》,该讲话被视作其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开山之作[109]。4月28日,毛泽东主持政治局会议,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8月22日,他主持中共七届七中全会,称“建设”为中共的工作重点。9月15日后,毛泽东作为大会主席主持中共八大,至9月28日连任中共中央主席、政治局常委。[49]:513-515,518,549-550,553-554,567,570-571,604-606,626-627,640-641

1957年2月27日,毛泽东发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讲话,提出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概念[110]。3月12日,他在全国宣传工作会议上讲话,宣布中共于今年开始整风。4月27日,中共发布《关于整风运动的指示》,发动民众向中共提出批评。但在5月15日,毛泽东撰写《事情正在起变化》一文(至6月初完稿),宣称要警惕右派的猖狂进攻。而到了6月8日,毛泽东下达《关于组织力量准备反击右派分子进攻的指示》,自此掀起大规模的反右运动。在这场运动中,至少55万人被打为“右派分子”,惨遭不同程度的迫害。11月2日,毛泽东率中国代表团抵达莫斯科,进行最后一次出国访问;期间,他参与十月革命40周年庆祝大会和1957年共产党和工人党国际会议,并提出“东风压倒西风”论[111][112]:81,107-108,155-156,172,176-177,234,237,246,251[113]

毛泽东与赫鲁晓夫(摄于1958年)

晚年生涯(1958—1976年)

大跃进时期

参见:大跃进人民公社三年困难时期中苏交恶金门炮战

1958年1月11日后,毛泽东主持南宁会议,讨论二五计划。会上,他批判周恩来主导的“反冒进”,并将其与“右派进攻”相联系,毛泽东秘书李锐则将该会议视作大跃进运动的发端[114]。2月19日,他起草的《工作方法六十条》发表,其中提出的“三本账”制度造成生产计划层层加码,追求高指标,致使浮夸风[115]与经济危机涌现[116]。3月9日后,他主持成都会议,批判“反冒进”为“非马克思主义”。5月5日后,毛泽东主持中共八大二次会议。大会通过他提出的“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117],中共此后便在全国范围内掀起大跃进运动[118]。7月31日至8月3日,毛泽东与抵达北京的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会谈,拒绝苏联在中国设置“长波电台”与“联合舰队”的提议。事后毛泽东称:“中苏闹翻实际上是在1958年,他们要在军事上控制中国,我们不干。[119]”8月6日,他前往河南视察,盛赞七里营人民公社。不久,人民日报发表毛泽东关于“人民公社好”的讲话,掀起人民公社化运动[120]。8月17日至30日,他主持1958年北戴河会议。该会议全面制定了大跃进运动的各项主要计划,通过《关于在农村建立人民公社问题的决议》与《号召全党全民为生产1070万吨钢而奋斗》,掀起大炼钢铁运动,使大跃进达到高潮[121]。8月23日,经毛泽东许可,人民解放军炮击金门,掀起第二次台海危机,被视为“早期冷战史中绝对美苏两极体系瓦解”的表现[122]。11月2日至10日,毛泽东主持第一次郑州会议,意图纠正大跃进与人民公社化运动的极左倾向[123]。此后,毛泽东在1958年冬至1959年春参与中共八届六中全会第二次郑州会议中共八届七中全会等会议,继续纠正大跃进时期的“左倾错误”[124][112]:277,294,310,345,396-398,402-404,411,420-421,486-487

1959年4月27日,毛泽东出席第二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大会选举刘少奇为国家主席。此后,他逐步让刘少奇、邓小平主持“中央一线工作”,直到文化大革命爆发为止。[125]。7月2日至8月16日,毛泽东主持庐山会议,仍打算纠正大跃进时期的“左倾错误”。7月14日,国防部长彭德怀给毛泽东写信,批评大跃进的“浮夸风”与左倾狂热现象。7月23日,毛泽东在会上公开谴责彭德怀的信“表现了资产阶级的动摇性,是向党进攻,是右倾机会主义的纲领”[126],并称“假如办十件事,九件是坏的,都登在报上,一定灭亡,应当灭亡。那我就走,到农村去,率领农民推翻政府。你解放军不跟我走,我就找红军去[127]”。此后,庐山会议的重心便转向对“彭德怀反党集团”的批判。会议结束后至1960年,全国各地掀起反右倾运动,有365万位中共党员或干部被列为重点批判对象或“右倾机会主义分子”。[128]:31,101-103,111-115[129]

1960年3月30日,毛泽东下达《关于反对官僚主义的指示》,号召开展新的三反运动。6月8日至18日,他主持政治局扩大会议,称“计划必须留有余地”,该会议也降低了二五计划后三年补充计划的指标。6月18日,他写出《十年总结》一文,总结1956年后国家建设的经验,并首次向中共高层公开承认自己在大跃进时期的部分错误[130]。11月15日,他下达《关于彻底纠正“五风”问题的指示》,宣称要在数月之内纠正“十分错误的共产风、浮夸风、命令风、干部特殊化风和对生产瞎指挥风”。1961年1月14日至18日,毛泽东主持中共八届九中全会,并在会上号召大兴调查研究之风。会后,他派陈伯达、田家英胡乔木三个秘书带领调查组,展开农村大调查[131][128]:367-368,410,418-419,478-479,524-527

由于大跃进与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影响(具体如统购统销政策、公共食堂制度、生产计划指标过高等),再加上自然灾害的冲击,中国的国民经济状况急转恶化,陷入三年困难时期,导致大规模饥荒。据各方统计,1959年至1962年间的大饥荒造成数千万人的非正常死亡,但具体的死亡人数仍存在争议,估计范围从五百万人到四千万人不等。[132][133][134][135]

四清运动时期

主条目:七千人大会四清运动
毛泽东与刘少奇,摄于1965年

1962年1月11日至2月7日,毛泽东主持中共历史上规模最大的重要会议——七千人大会,以总结大跃进的教训,解决三年困难时期的危机。尽管毛泽东在1月30日公开承认自己不懂经济建设工作,并称自己应当为中央犯下的错误负责。然而,由于对三面红旗看法的不同,他在会后开始与刘少奇等中共高层产生分歧。至8月6日,他在北戴河主持中央工作会议,并在讲话中批判了对形势认识的“黑暗风”、支持包产到户的“单干风”与“翻案风”。9月末,他主持中共八届十中全会,重申阶级斗争。至此,党内矛盾愈发紧张,中共亦被拉到阶级斗争的轨道上。[136]:70,77-79,127,150-151[137]

1963年至1965年,在毛泽东的提议下,中共发动四清运动。起初,在刘少奇的领导下,该运动意图平息农民对三年困难时期的不满,但毛泽东的强势主导下,四清运动的目标转向“清政治、清经济、清组织、清思想”,彻底变成以阶级斗争为纲的运动。随着四清运动的展开,毛泽东与刘少奇之间的分歧变得更大。埃德加·斯诺曾问毛泽东:“你什么时候明显地感觉到必须把刘少奇这个人从政治上搞掉?”,毛泽东答称:“1965年1月,《二十三条》发表。《二十三条》中间第一条说‘四清’的目标是整党内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当场刘少奇就反对!”[138][139]

文革时期

主条目:文化大革命
1966年,被红卫兵簇拥的毛泽东与林彪

1965年11月10日,经毛泽东批准,姚文元执笔的《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发表于《文汇报》。然而,北京的报刊对此反应平平,直到十多天后才在毛泽东的干预下转载这篇文章,这使毛泽东相当不满。1966年3月底,他三次同康生江青谈话,反对彭真主持制定的《二月提纲》,指责中央宣传部文化革命五人小组北京市委不支持左派。5月16日,政治局扩大会议通过毛泽东参与起草的《五一六通知》,决定撤销《二月提纲》,重设中央文革小组。自此,文化大革命全面发动。8月初,毛泽东主持中共八届十一中全会,并于8月5日写出《炮打司令部——我的一张大字报》。8月8日,大会通过《关于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决定》,明确指出文革的重心是整肃“党内那些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61]:112-113[136]:536,583,604,607,609

1967年1月8日,毛泽东与中央文革小组成员谈话,公开支持一月风暴,并称“上海革命力量起来,全国就有希望。”1月16日,经毛泽东审定,王力关锋起草的《无产阶级革命派联合起来》在《红旗》刊登。该文章首次公开肯定了一月风暴的样板作用,掀起了全国范围内的夺权运动[140]。1月23日,中央下达经毛泽东审定的《关于人民解放军坚决支持革命左派群众的决定》,要求解放军介入文化大革命,支持造反派的夺权斗争。2月前后,谭震林陈毅叶剑英李富春李先念徐向前聂荣臻等中共元老在不同会议上公开指责中央文革小组;解放军亦援引《中央军委八条命令》,以武力手段反击造反派的骚动。2月19日,毛泽东主持政治局会议时称:“大闹怀仁堂,就是要搞资本主义复辟。让刘、邓上台,我同林彪南下,再上井冈山打游击!”此后,上述中共元老的批评被定性为二月逆流,各地军队被迫释放造反派,中央文革碰头会也取代了周恩来主持的中央政治局碰头会。7月14日夜,毛泽东抵达武汉,意图解决当地的军队问题。但在七二零事件中,保皇派红卫兵组织“百万雄师”与支持他们的部队士兵闯入毛泽东居住的东湖客舍,抓走中央文革小组成员王力,对其拳打脚踢;起初,林彪以“危及安全”为由让毛泽东离开武汉,但毛泽东坚持不走,并称“我宁可被抓”,直到周恩来出面谈话,毛泽东才在7月21日凌晨离开武汉[141]。事后,毛泽东给江青写信,认为军队支持右派,“应大量武装左派”,而江青则据此提出“文攻武卫”口号,使中国大陆陷入大规模武斗,数十万人丧生[142][143]:29-30,33-34,39,56,98-99,103[144]

1968年10月13日后,毛泽东主持中共八届十二中全会;10月31日,全会通过《关于叛徒、内奸、工贼刘少奇罪行的审查报告》,宣布永久开除刘少奇的党籍,并撤除其一切职务。12月22日,《人民日报》刊登毛泽东“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的指示,中国大陆自此掀起上山下乡运动。1969年4月1日后,毛泽东作为大会主席主持中共九大。4月14日,新版中共党章获大会通过,其中将林彪列为“毛泽东的接班人”。4月28日,他连任中共中央主席、政治局常委。1970年5月20日,毛泽东发表《全世界人民团结起来,打败美国侵略者及其一切走狗!》声明,公开谴责美帝国主义。8月23日后,他主持中共九届二中全会,探讨國家主席廢除問題。会上,陈伯达吴法宪等林彪派要员与张春桥姚文元等文革派要员发生分歧,毛泽东获悉后于8月31日写下《我的一点意见》,批判陈伯达的天才论[145][143]:204,209-210,223-224,239,243,246,299-300,321-323

1971年8月15日后,毛泽东开始南巡。8月16日,他公开批判林彪派要员“要分裂党,急于夺权”,并将中共九届二中全会总结为“两个司令部的斗争”。林彪派要员得知毛泽东的批判言论后,林彪之子林立果于9月8日下达一份据称是林彪的亲笔手令,同周宇驰江腾蛟等人探讨暗杀毛泽东的具体方案。然而,毛泽东突然于9月11日乘专列离开上海,林立果的暗杀计划也未能执行。9月13日0时,林立果与林彪、叶群三叉戟飞机出逃,最终坠亡于温都尔汗。9月17日,经毛泽东批准,中共中央下达通知,将林彪定性为“叛党叛国”的“资产阶级个人野心家、阴谋家”。[143]:389,399-407[146]

1972年,毛泽东与美国总统尼克松握手

1972年2月21日,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获毛泽东接见。7日后,尼克松结束访华,双方签署《中美上海公報》。9月26日,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并于次日获毛泽东接见。3日后,在毛泽东的许可下,周恩来与田中角荣签署《中日联合声明》,中日邦交正常化。1973年3月9日,毛泽东同意周恩来“恢复邓小平副总理职务”的提议,使邓小平再次复出。8月24日后,他主持中共十大,并于8月30日缺席当选中共中央主席、政治局常委。12月12日,毛泽东主持政治局会议,提出八大军区司令员对调。10日后,经其提议,邓小平重新进入政治局与中央军委。[143]:428-429,449-451,472-473,495,497,511,516

1974年1月18日,经毛泽东批准,中共中央转发《林彪与孔孟之道(材料之一)》,掀起批林批孔运动。2月22日,毛泽东与赞比亚总统卡翁達会谈,提出三个世界思想。1975年11月,毛泽东因不满邓小平对文革的态度,便发动批邓、反击右倾翻案风运动,邓小平随后停止大部分工作[147][148][143]:519,521-522

离世

主条目:毛泽东之死
位於天安门广场南端的毛主席纪念堂安放着毛泽东的遗体

1971年九一三事件后,毛泽东的精神备受冲击,健康情况急转恶化:起先,他被确诊为大叶性肺炎英语Lobar pneumonia,之后发展为肺心病,一度出现缺氧昏迷,直至1971年10月8日才离开中南海,到人民大会堂接见埃塞俄比亚皇帝海尔·塞拉西一世[149]。1972年1月10日,毛泽东只披着一件大衣便出席陈毅的追悼会,导致受凉感冒,病情加重。2月12日凌晨,他因肺心病加重,突然休克,被救治20多分钟后才苏醒。自此以后,其病情再未得到好转,随时需要吸氧輸液。1974年初以后,毛泽东的视力开始下降,4月时双目几近失明,直至8月才被确诊为老年性白内障。1975年2月,毛泽东接受体检,被发现患有肺心病、冠心病、右臂部褥疮低血氧英语Hypoxemia等病。3月13日,唐由之给毛泽东做手术,使其左眼复明。[61]:119-120[150]

1976年6月初,毛泽东突患心肌梗塞,后经抢救才脱离危险。然而,此时的毛泽东已无法自主进食,仅能靠吸氧与鼻饲维持生命。入夏后,毛泽东要求回韶山休养,遭政治局拒绝。唐山大地震后,由于其住处存在明显震感,毛泽东迁居至有抗震能力的202别墅。8月后,他的心脏病又一次发作,至9月2日病情恶化。9月7日,已于2日前陷入病危的毛泽东让工作人员给自己三木武夫的材料,但只看了几分钟后便昏迷过去。9月8日夜,政治局委员分批前来看望弥留中的毛泽东,当毛泽东见到叶剑英时,他吃力地用手招呼示意,但说不出话。9月9日0时10分,毛泽东心跳停止,终年82岁。[61]:120-121[143]:651-653

家庭

家庭成员

杨开慧与毛岸青、毛岸英

父亲毛贻昌与母亲文素勤共生有五男二女,但只有三子毛泽东、四子毛泽民、五子毛泽覃没有夭折[28]:3。此外,毛泽东父母还有一个过继的女儿毛泽建,她是毛泽东的堂妹[151]

毛泽东一生共结过四次婚:第一次(1907年)为父亲的包办婚姻髮妻是表亲罗一秀(1910年病逝);第二次婚姻则在1920年冬,妻子是杨昌济之女杨开慧。据杨开慧回忆,婚前的她与毛泽东已有过2年的恋爱生活[61]:18秋收起义后,毛离开杨开慧,转战各地,并在1928年与游击队员贺子珍结了第三次婚姻。杨开慧后于1930年被何键派人处决,贺子珍亦与毛关系破裂,赴苏联养病。1938年末,在中共多位干部的反对下,毛坚持与女演员江青结了最后一次婚姻。[152][153]

1936年,毛泽东和贺子珍

毛泽东与三任妻子共生有六子四女:长子毛岸英、次子毛岸青、三子毛岸龙为杨开慧所生;长女毛金花、四子毛岸红、五子(无名)、次女(无名)、三女李敏、六子廖瓦(无中文名)为贺子珍所生;四女李讷为江青所生。除却早夭与失踪的子嗣,仅有毛岸英(后来在朝战中阵亡)、毛岸青、李敏和李讷留在毛泽东的身边[154][155]。此外,毛泽东还抚养了毛泽民的儿子毛远新,对其视如己出[156]刘思齐亦于1938年被毛泽东认做乾女兒,她后来又同毛岸英恋爱结婚,成为毛泽东的大兒媳[157]

江青、李讷和毛泽东

已确认的毛泽东孙辈包括嫡孙毛新宇、外孙女孔东梅、外孙孔继宁王效芝。除毛新宇外,其余三人皆有经商经历[158]

思想

主条目:毛泽东思想

毛泽东思想是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共党员,基于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将中国長期革命、建设与社会实践中的经验,进行理论概括而形成的思想观。中共认为毛泽东思想是其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胜利并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独特的运用发展,是被实践证明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毛泽东时代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159]:38136

在中国,毛泽东思想的經濟部分自改革開放以來已被弃用,但其在政治、军事、外交、文艺、哲学等多方面的思想内容則仍然存在於中國大陸的社會中,也极大程度上影響了20世紀全球范围内的一些地區。这其中比较突出的有“枪杆子里面出政权”“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文艺为工农兵服务”“新民主主义”“批评和自我批评”“群众路线”“统一战线”“人民战争”“人民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三个世界理论”等。《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认为毛泽东思想不包含“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资产阶级就在共产党内”等毛泽东晚年论点。[160]

著作

主条目:毛泽东著作列表

毛泽东一生著作颇丰,共留下逾千万字的著述,仅在中国大陆出版的公开著作,便包括《毛泽东选集》、《毛泽东文集》、《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毛泽东早期文稿》、《毛泽东军事文集》《毛泽东书信选》《毛泽东农村调查文集》《毛泽东新闻工作文选》、《毛泽东外交文选》、《毛泽东西藏工作文选》、《毛泽东诗词》等。[161]

此外,毛泽东的部分言论自1964年以后被摘编为《毛泽东语录》。至20世纪末,该著作在全世界范围内已有52种语言的译本,总印数高达50亿册左右,被认为是仅次于《圣经》的畅销读物。[162]

诗词、读书和书法

主条目:毛泽东诗词毛泽东书法
毛泽东书法屏风,内容为《沁园春·雪

毛泽东创作过不少诗词,如《沁园春·长沙》《西江月·井冈山》《沁园春·雪》《七律·长征》《忆秦娥·娄山关》等,这些诗歌被编入《毛泽东诗词集》。

毛泽东酷爱读史书,晚年几乎通读二十四史,且多读其重点篇章。[163]毛泽东不仅自己研读,有时还会要求同僚读史书。例如他曾让周恩来读《史记·列传》和《晋书·桓伊传》,要王洪文读《后汉书·刘盆子传》,要江青读《后汉书》中黄琼李固的傳記,要姚文元读《旧五代史·李袭吉传》,要许世友读《汉书·周勃传》等。[164]

评价及影响

主条目:对毛泽东的评价
参见:毛主义者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 § 输出革命
毛泽东的思想和事迹间接促成、影响了全球范围内的“六八运动”。[165]此图为1968年法国五月风暴期间,左翼抗议者在巴黎街头挂起毛泽东肖像,打出法文标语“为人民服务”。

毛泽东是二十世纪最重要和最有影响力的人物之一,其对中国及全球各地影响深遠,而人们对毛泽东的评价也充满了争议。[166][167]

姓名

毛泽东一生至少用过二十多个名字,以其譜名本名“泽东”最著名。“泽东”的“泽”出自韶山毛氏的辈序“祖恩贻泽远”,加上“东”(一说“东南西北”对应“伯仲叔季”,故“东”有“老大”之意[168])则有“泽被东方”的寓意。毛泽东的表字是“润之”,其还有“润芝”、“咏芝”、“永滋”、“允滋”、“𰵞芝”、“学润”、“润”等变体。“润之”的由来并无定论,有说法认为“润之”只是“泽东”的引申义。还有说法认为“润之”源自胡林翼的号“润芝”[169]。毛泽东的乳名是“石三伢子”(亦作“石伢子”、“石仔子”、“石三”),该乳名源于毛泽东外婆家附近的石山。据称,当时文素勤希望自己儿子能够顺利长大,而外婆家附近恰有一座石山,于是石山便被化用在乳名中;还有说法认为,文素勤为祈求自己儿子长命百岁,带毛泽东祭拜”观音石“,让他认其作“石干娘”。毛泽东的别号包括“咏芝”与“子任”。前者与其表字相近,不过有说法认为“咏芝”的寓意是歌咏芝兰的崇高美德。“子任”则与毛泽东接触维新派读物,崇拜梁启超(号任公)相关。多年后,毛泽东在“子任”前面冠上亡妻的杨姓,作为化名使用。毛泽东的其他化名“杨引之”(1929年养病用)同样被冠上亡妻的姓。1947年撤离延安后,毛泽东曾使用化名“李得胜”,该姓不仅冠上了江青的原姓,也有“离(延安)得胜”的谐音寓意。毛泽东的笔名相当丰富,除了他的本名、字号、化名外,还包括“二十八笔画生”(变体“二十八划生”)、“国彬”、“马任”、“赵东”、“毛石山”、“石山”、“钟英”、“事任”、“自任”、“毛奇”、“周石林”、“涧西”、“毛万山”等。其中“毛奇”是他外号,由毛泽东在一师的同学所起,来源是其常说的“丈夫安为天下奇”,亦与德国军事家老毛奇双关。而“二十八笔画生”则指代繁体字“毛澤東”的笔画数,最早被毛泽东用于1915年《征友启事》上。毛泽东后来向谭政指出,“二十八画生”暗喻“共产党一员”,因为“共”字拆开是“廿八”,亦即“二十八”。[170][171][172]

纪念、相关艺术

主条目:毛澤東崇拜毛泽东诞辰
橘子洲头毛泽东青年艺术雕塑

以毛泽东为题材的纪念事物包括毛主席塑像毛主席像章、以及同毛泽东相关的影音作品、图片书籍、纪念馆故居、邮票钱币等。

影视:

开国大典》、《大决战》、《开国领袖毛泽东》、《长征》、《毛泽东在1925》、《恰同学少年》、《井冈山》、《建国大业》、《东方》、《建党伟业》、《毛泽东》、《少年毛泽东》、《太行山上》、《毛泽东三兄弟》、《海棠依旧》、《建军大业》、《秋收起义》《換了人間》、《跨過鴨綠江》、《觉醒年代》、《问苍茫》、《鲲鹏击浪》等。

音乐:

浏阳河》、《东方红》、《大海航行靠舵手》、《太阳最红,毛主席最亲》、《北京的金山上》、《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毛主席的话儿记心上》、《毛主席,祝你万寿无疆》、《爹親娘親不如毛主席親》、《天上太陽紅彤彤》、《我愛北京天安門》、《万岁!毛主席》、《千年的铁树开了花》、《祝福毛主席万寿无疆》、《红军战士想念毛泽东》、《尼克松在中国 (歌剧)》等。

图画及邮票:

开国大典》、《毛主席去安源》、《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全面胜利万岁 (邮票)》等

注释

  1. ^中共六届六中全会后,张闻天逐步向毛泽东交权,毛泽东因而成为实质上的中共最高领导人[2]。1943年3月2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通过《关于中央机构调整及精简的决定》,毛泽东被选为首任“中国共产党中央政治局主席”,正式成为中共一把手。1945年6月19日,毛泽东兼任“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主席”,直至逝世。[3][4]
  2. ^1936年12月7日,毛泽东担任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自此正式统领中共武装部队[5]。同年9月22日,中共发表《共赴國難宣言》,宣告“取消现在的苏维埃政府”,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灭亡[6]。1937年8月洛川会议后,毛泽东成为新设立的中共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7]。1945年8月2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决定新设立的“中国共产党中央军事委员会”组成人员,毛泽东担任主席。1948年11月,中央军委改称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毛泽东仍任主席[8];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该委员会归中央人民政府领导。1954年9月《五四宪法》推行后,“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被撤除。同年9月2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复设“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毛泽东担任主席一职,直至逝世。[9]
  3. ^毛泽东出生前,文素勤曾生有两子,均夭折[26]:9

参考来源

  1. ^陈述. 对质疑毛泽东的入党时间是一九二○年的回答. 中共党史研究. 2010, (19): 111-115. 
  2. ^2.02.1张闻天的“总书记问题”:一桩未了公案. 凤凰网. 《党史文苑》. 2007-12-17. 
  3. ^3.03.1水新营.“毛刘周朱陈林邓”格局的形成. 光明网. 《党史博采》2016年第2期. 2016-03-03. 
  4. ^4.04.1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毛泽东思想指导地位的确立及启示. 求是网. 《求是》2021/18. 2021-09-16. 
  5. ^袁新涛.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与军委主席负责制的形成和发展. 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党的文献》. 2016-08-10. 
  6. ^中共中央统战部.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7. ^洛川会议(1937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 2009-09-25. 
  8. ^张东明.中央主要领导机构历史演进. 人民网. 《人民日报》( 2016年06月16日 09 版). 2016-06-16. 
  9. ^王健英 官君策.专访党史专家:揭秘会上曾选出的那些中央机关. 央视网. 2012-11-05. 
  10. ^湘潭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 (编). 湘潭市志第十册. 中国文史出版社. 1997: 3.ISBN 7-5034-0689-5. 
  11. ^毛泽东故居和纪念馆(湖南篇).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 2013-08-15. 
  12. ^毛泽东与中南海:人生最后十年在游泳池度过. 半月谈. 2013-11-18. 
  13. ^13.013.1李戡. 國民黨員毛澤東. 明報出版社. 2014. 
  14. ^14.014.1陈瑞云. 现代中国政府 1919-1949. 吉林文史出版社. 1988-12: 182.ISBN 7-80528-098-3. 
  15. ^卢荣泰.毛泽东为子孙取名有新意:贺子珍之女为何姓李?. 中国新闻网. 《文史春秋》. 2009-03-22. 
  16. ^滿耕.毛澤東與佛教(PDF). 普門學報. 2004-01, (19).ISSN 1609-476X. 
  17. ^中共上饶市委党史党建研究室. 闽浙皖赣苏区简史. 江西人民出版社. 2022-04: 121.ISBN 978-7-210-13782-5. 
  18. ^刘怡.从“双龙宝星”到友谊勋章:中外勋章互授记. 《三联生活周刊》2022年第28期. 
  19. ^毛主席接见西哈努克亲王和夫人 西哈努克亲王向毛主席赠送柬最高级勋章“独立勋章”. 人民日报第1版. 1964-09-29. 
  20. ^20.020.1《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委会 (编). 中国大百科全书(精粹本).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2002-04: 964–963.ISBN 7-5000-6578-7. 
  21. ^Llewellyn H. Rockwell Jr.The Death Camp of Communist China. Mises Institute. 2007-07-23. 
  22. ^Valerie Strauss,Daniel Southerl.HOW MANY DIED? NEW EVIDENCE SUGGESTS FAR HIGHER NUMBERS FOR THE VICTIMS OF MAO ZEDONG'S ERA. The Washington Post. 1994-07-17. 
  23. ^Ian Johnson.Who Killed More: Hitler, Stalin, or Mao?. The New York Review of Books. 2018-02-05. 
  24. ^Twentieth Century Atlas - Death Tolls. Necrometrics. 
  25. ^丁力等.世界媒体看中国:说不尽的毛泽东. 美国之音. 2013-01-18. 
  26. ^26.026.1于俊道 (编). 毛泽东实录. 中国工人出版社. 2014-08.ISBN 978-7-5008-5754-9. 
  27. ^张民,胡长明 (编). 毛泽东家事图系 下. 中央文献出版社. 2003-12: 688–689.ISBN 7-5073-1546-0. 
  28. ^28.028.128.228.3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 (编). 毛泽东传(一) 第2版. 中央文献出版社. 2011.ISBN 978-7-5073-3165-3. 
  29. ^29.0029.0129.0229.0329.0429.0529.0629.0729.0829.0929.1029.1129.1229.1329.1429.1529.1629.1729.1829.1929.2029.2129.2229.2329.2429.2529.2629.27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 (编). 毛泽东年谱第一卷. 中央文献出版社. 2023-12.ISBN 978-7-5073-4984-9. 
  30. ^高菊村.老账簿 新研究 “清抵簿”破解毛泽东家庭历史之谜纪实.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院. 《新湘评论》2016年第01期. 2016-01-19. 
  31. ^高菊村等. 青年毛泽东(修订版). 中央文獻出版社. 2008.ISBN 978-7-5073-2481-5. 
  32. ^郝鹏飞.青年毛泽东的思想成熟之路. 旗帜网. 《旗帜》2021年第3期. 
  33. ^罗绍志.毛泽东和他的“剪辫子”同学胡崇诚. 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2013-12-30. 
  34. ^许康,张世泰. 毛泽东是湖南大学(商科)的校友.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 (02): 95-100. 
  35. ^申鸣凤.芋园:毛泽东哲学活动的发端. 凤凰网. 人民网. 2014-10-24. 
  36. ^李琳 李合敏.毛泽东与张干二三事. 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红岩春秋》2018年第9期. 2018-11-02. 
  37. ^陈克非.青年毛泽东:化装成乞丐游历 夜宿寺庙. 凤凰网. 《世纪风采》2011年第6期. 2011-06-30. 
  38. ^记忆丨恰同学少年,毛泽东和他的一师同学们. 新湖南. 潇湘晨报. 2017-06-10. 
  39. ^康化夷.是谁介绍毛泽东到李大钊处工作的. 九三学社中央委员会. 中国政协2016年第13期. 
  40. ^青年毛泽东在北大图书馆当“书记”. 北京大学新闻网. 2021-04-09. 
  41. ^黄珊琦.【中南人事】五四风雷入湘雅 毛泽东主编《新湖南》. 中南大学新闻网. 2021-03-29. 
  42. ^刘赞.毛泽东在岳麓山的“新村梦”. 湖南日报新媒体. 2020-04-08. 
  43. ^青年毛泽东之路:打开洞庭闸. 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湖南日报. 2013-12-23. 
  44. ^张万禄. 毛泽东的道路 (1893-1949). 陕西人民出版社. 2017-01: 58.ISBN 978-7224121315. 
  45. ^高力克. 五四的思想世界 增订本. 东方出版社. 2019-05: 36.ISBN 978-7-5207-0881-4. 
  46. ^白冰.五四时期毛泽东对多种社会思潮的比较与对马克思主义的最终选择.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 
  47. ^许纪霖、朱政惠 (编). 毛泽东与无政府主义——从《西行漫记》的一处误译谈起. 史华慈与中国. 吉林出版集团. : 401–403.ISBN 978-7-80762-798-2. 
  48. ^程曦敏.毛泽东的入党时间为何是1920年. 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2024-04-13]. 
  49. ^49.049.149.249.349.4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 (编). 毛泽东年谱第五卷. 中央文献出版社. 2023-12.ISBN 978-7-5073-4984-9. 
  50. ^董盼盼.1919年,毛泽东为何决定在北京一座寺庙里创办通讯社?. 北京日报. 2020-01-11. 
  51. ^何季民.《少年中国》上的毛泽东等人. 光明网. 《 博览群书 》( 2011年07月07日). 
  52. ^周惠斌.1920年毛泽东在上海.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 百年潮. 2020-07-20. 
  53. ^文热心.卖书“做生意”:毛泽东创办文化书社. 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湖南日报. 2014-02-06. 
  54. ^杨青. 中共一大代表丛书 何叔衡. 中共党史出版社. 2024-01: 74–76.ISBN 978-7-5098-6471-5. 
  55. ^于化庭.毛泽东与长沙中共早期组织的创建. 中国教育干部网络学院数字图书馆. 党史纵横. 2016-07-06. 
  56. ^康基柱. 中韩互助社研究. 亚西亚文化研究第二辑. 1997. 
  57. ^陆米强. 现代革命史料研究文集.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05-09: 153–154.ISBN 7-80681-757-3. 
  58. ^中共湖南省委党史研究院. 中国共产党湖南历史 第1卷 1921-1949 上. 中共党史出版社. 2021-03: 88.ISBN 978-7-5098-5725-0. 
  59. ^李根萍.毛泽东与安源. 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解放军报. 2013-12-09. 
  60. ^周帙恒.从中共湖南支部到中共湘区执行委员会:全国最早的省级党组织这样诞生. 湖南省人民政府. 湖南日报. 2021-01-13. 
  61. ^61.0061.0161.0261.0361.0461.0561.0661.0761.0861.09中国中共党史人物研究会 (编). 中共党史人物传 精选本1 领袖卷. 中共党史出版社. 2010-04.ISBN 978-7-5098-0257-1. 
  62. ^李琦.毛泽东早年三次不寻常的“选择”.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 2019-07-09. 
  63. ^吴海勇.1924年:毛泽东在国民党上海执行部. 《大江南北》2013年11期. 
  64. ^刘建强,谭逻松. 韶山农民运动研究. 湘潭大学出版社. 2012-03: 125.ISBN 978-7-81128-383-9. 
  65. ^黄江军.中共执政以前毛泽东著作的经典化.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 《中共党史研究》2017年第6期. 2017-08-23. 
  66. ^朱虹.毛泽东铜鼓月形湾机智脱险前后. 大江网(中国江西网. 当代江西. 2023-06-07. 
  67. ^岳忠强. 政治工作学总论. 国防大学出版社. 2003-05: 53–54.ISBN 7-5626-1227-7. 
  68. ^沙兆华.茶陵县工农兵政府:全国最早的县级苏维埃政权. 人民网. 湖南日报. 2021-04-01. 
  69. ^罗平汉.毛泽东朱德如何在井冈山组建“红四军”. 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2020-12-31]. 
  70. ^田树德.历史真相:恢复毛泽东党籍是朱德上井冈山之后吗. 凤凰网历史. (《真相:毛泽东史实80问》. 2007-09-26. 
  71. ^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第一个土地法:井冈山《土地法》. 浙江在线. 经济日报. 2021-06-24. 
  72. ^王占仁.1934年前后毛泽东拟赴苏联治病的原委.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 2014-02-12. 
  73. ^刘军等. 东固革命根据地简史. 巴蜀书社. 2011-03: 80.ISBN 978-7-80752-776-3. 
  74. ^高华.「肃AB团」事件的历史考察《二十一世纪》1999年8月号. [2021-08-06]. 
  75. ^75.075.1任偉. 中共中央控制紅軍的歷程:以毛澤東的起落為中心. 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報. 2017, (48): 95–134. 
  76. ^猴场会议.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网. 新华网. 2016-09-14. 
  77. ^于化民.毛泽东在四渡赤水战役指挥中的关键作用.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 党的文献. 2022-11-21. 
  78. ^陈旭麓主编 (编). 五四后三十年.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9-04: 245–246.ISBN 978-7-208-15787-3. 
  79. ^中央文献出版社.毛泽东生平大事年表(1931-1940年). 中国政府网. 2009-11-10. 
  80. ^80.080.180.280.380.480.5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 (编). 毛泽东年谱第二卷. 中央文献出版社. 2023-12.ISBN 978-7-5073-4984-9. 
  81. ^81.081.1何方.“延安整风”与个人崇拜. 当代中国研究. 2005, (1). 
  82. ^高世琦等 (编). 中国共产党干部教育百年历程. 党建读物出版社. 2023-01: 28.ISBN 978-7-5099-1399-4. 
  83. ^赵生明. 新中国出版发行事业的摇篮——延安时期新华书店史略. 太白文艺出版社. 2017-03: 53–54.ISBN 978-7-5513-1142-7. 
  84. ^杨凤城等 (编). 中共党史党建学科建设论稿. 中共党史出版社. 2022-11: 526.ISBN 978-7-5098-6100-4. 
  85. ^汪正晟.青年自我與延安整風(PDF). 新史學. 2021-03,32 (1): 117–172. 
  86. ^高华.毛泽东如何筹划延安整风运动. 凤凰网. 中国社会科学季刊(香港)总第5期,1993年11月. 2009-12-01. 
  87. ^李洪林.我所了解的三次整风运动. 炎黄春秋. 
  88. ^杨瑞森.《论联合政府》. 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三版. 2023-08-01. 
  89. ^89.089.189.289.389.489.5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 (编). 毛泽东年谱第三卷. 中央文献出版社. 2023-12.ISBN 978-7-5073-4984-9. 
  90. ^龙新民 (编). 中国共产党历史重要事件辞典. 中共党史出版社. 2019-08: 197–198.ISBN 978-7-5098-4696-4. 
  91. ^梅世雄、张磊峰.第一次使用“中国人民解放军”称谓:出现在1946年. 新华社. 2017-07-06. 
  92. ^金民卿.“九月会议”文献在新中国创建史上 的思想先导意义(PDF). 毛泽东研究. 2020, (02): 77. 
  93. ^沈志华.中苏条约谈判中的利益冲突及其解决. 北京大学当代俄罗斯研究中心. 《历史研究》2001年第2期. 
  94. ^毛泽东生平年表(1946―1950年). 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95. ^王刚.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关于建立新中国的一些档案文献回顾. 新华社. 人民日报. 2019-09-25. 
  96. ^96.096.196.296.3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 (编). 毛泽东年谱第四卷. 中央文献出版社. 2023-12.ISBN 978-7-5073-4984-9. 
  97. ^金东吉.「出而不戰」: 中國出兵朝鮮決策重探(PDF). 二十一世紀. 2023, (08). 
  98. ^杨奎松.新中国“镇压反革命”运动研究. 爱思想. 《史学月刊》2006年第1期. 2024-10-27. 
  99. ^赵书华.毛岸英牺牲让毛主席难释怀 离开北京编《毛选》. 中国新闻网. 燕赵都市报. 2009-09-30. 
  100. ^张绍俊. 马克思主义合作制思想发展史. 中国商业出版社. 1989-04: 181–182.ISBN 7-5044-0268-0. 
  101. ^101.0101.1劉德軍.對中共發動「三反」運動的考察(PDF). 二十一世紀. 2008, (01). 
  102. ^李昌玉:五反运动的谜面与谜底. 议报. 2012-12-03. 
  103. ^李响.撤销大区的台前幕后. 光明网. 《国家人文历史》2015年第5期. 2015-03-07. 
  104. ^淮茗.青史憑誰定是非 ──從學術史的角度考察1954年的批判俞平伯運動(PDF). 二十一世纪. 2003-04, (13). 
  105. ^钱理群:毛泽东与胡风事件. 爱思想网. 《炎黄春秋》杂志2013年第4期. 2024-11-15. 
  106. ^陈晋.从毛泽东的一些往事解读几种领导方法. 《中华魂》2010年第8期. 
  107. ^107.0107.1马艳.《1956年到1967年全国农业发展纲要(草案)》. 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三版. 2022-12-23. 
  108. ^闻言实.1956年中央领导同志调查研究情况综述.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 2023-04-12. 
  109. ^王海光:《论十大关系》文本的形成与演变及其经典化. 爱思想网. 《中共党史研究》2018年第3期. 
  110. ^杨瑞森.两类不同性质的社会矛盾. 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三版. 2022-01-20. 
  111. ^外交史上的今天 11月2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 
  112. ^112.0112.1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 (编). 毛泽东年谱第六卷. 中央文献出版社. 2023-12.ISBN 978-7-5073-4984-9. 
  113. ^郑酋午.现代文明型国家:公权对公民不能有敌人. 爱思想网. 2011-12-17. 
  114. ^李锐.“大跃进”的序幕——南宁会议.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 2015-06-03. 
  115. ^罗平汉.发动“大跃进”的1958年南宁会议.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 2014-12-23. 
  116. ^董志凯、李松涛等.“二五”(1958~1962):大跃进 大倒退. 中国青年报. 2006-03-20. 
  117.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制定.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 2012-11-23. 
  118. ^张北根:“大跃进”运动的决策问题研究. 爱思想网. 云南行政学院学报 2012.3. 2012-12-25. 
  119. ^中苏论战是怎样发生的. 光明网. 罗平汉主编《中共党史知识问答》. 2021-05-27. 
  120. ^孟冉文等.【解密档案】五十年前毛泽东造访七里营, 一次视察"发掘"出人民公社先锋. 大河网. 《大河报》2008年3月21日A14版. 
  121. ^谢春涛.1958年北戴河会议述评. China Famine 1959-61. 《大跃进狂澜》(73-84页). 
  122. ^戴超武.第二次台灣海峽危機和中蘇關係(PDF). 二十一世纪. 2001, (04). 
  123. ^谢晓鹏.第一次郑州会议. 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三版. 2024-02-29. 
  124. ^中国共产党一百年大事记(1958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农村部. 2021-06-29. 
  125. ^彭厚文.文革前“一线二线”制度是如何形成的. 浙江在线. 2008-07-12. 
  126. ^唐培吉 (编). 中国革命与建设史辞典. 经济日报出版社. 1991-06: 95.ISBN 7-80036-427-5. 
  127. ^李捷,于俊道主编 (编). 实录毛泽东 4 最后二十年 1957-1976版.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18-01: 199.ISBN 978-7-5596-1238-0. 
  128. ^128.0128.1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 (编). 毛泽东年谱第七卷. 中央文献出版社. 2023-12.ISBN 978-7-5073-4984-9. 
  129. ^李安增等 (编).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纲. 山东人民出版社. 2011-03: 95-97.ISBN 978-7-209-05645-8. 
  130. ^王颖.毛泽东《十年总结》与开创新局. 湘潭大学. 《毛泽东研究》2021年第1期. 2021-03-02. 
  131. ^伍英.毛泽东与1961年全党农村大调查.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 2025-05-09. 
  132. ^陈东林.“三年自然灾害”与“大跃进” ——“天灾”、“人祸”关系的计量历史考察. 中国科学院自然史研究所. 
  133. ^程恩富,詹志华.三年困难时期非正常死亡人口 及其相关问题研究. 人口研究. 2017,41 (2). 
  134. ^Smil, Vaclav.China's great famine: 40 years later. BMJ. 1999-12-18,319 (7225): 1619–1621.ISSN 0959-8138.PMC 1127087可免费查阅.PMID 10600969.doi:10.1136/bmj.319.7225.1619. 
  135. ^中共功罪评说之八:大跃进和大饥荒饿死多少人?. 美国之音. 2011-07-05. 
  136. ^136.0136.1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 (编). 毛泽东年谱第八卷. 中央文献出版社. 2023-12.ISBN 978-7-5073-4984-9. 
  137. ^王海光:张力与局限——七千人大会再探析. 爱思想网. 《战略与管理》2012年第7/8期合编本. 2024-03-01. 缺少或|url=为空 (帮助)
  138. ^艾群. 加減法模糊了歷史真相——重讀《聶元梓回憶錄》. 胡宗式等 (编). 北京大学文革研究文选. 华忆出版社. 2022-05-24: 344.ISBN 978-1-68560-032-7. 
  139. ^预演文革 “四清”运动中的毛、刘矛盾. 凤凰网. 2009-09-08. 
  140. ^何蜀.文革中所谓的“上海一月革命” ──毛泽东制造的一个“文革样板”. 《当代中国研究》2001年第2期. 
  141. ^申晓云.文革中毛、林之爭的初次交手 ──武漢「七.二○事件」真相(PDF). 二十一世纪. 2006, (09). 
  142. ^李肃.回首文革(5):武斗─毛泽东导演的内战. 美国之音. 2006-07-07. 
  143. ^143.0143.1143.2143.3143.4143.5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 (编). 毛泽东年谱第九卷. 中央文献出版社. 2023-12.ISBN 978-7-5073-4984-9. 
  144. ^欧阳龙门:林彪在“二月逆流”前后. 爱思想网. 2013-09-29. 
  145. ^王年一、何蜀.1970年的庐山会议及毛泽东、林彪冲突之起源 ──在“设国家主席”之争的背后. 当代中国研究. 2001. 
  146. ^丁凯文.“九一三林彪出走事件”研究述评. 当代中国研究. 2007. 
  147. ^李肃.回首文革(12):毛邓恩恩怨怨. 美国之音. 2006-10-15. 
  148.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大事记·1974年. 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149. ^李丹慧 (编). 国际冷战史研究 第1辑.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12: 114-115.ISBN 978-7-5617-4099-6. 
  150. ^余玮.唐由之:为毛泽东主刀手术的日子. 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2013-11-14. 
  151. ^新华社记者 帅才.毛泽建:勇敢的女游击队长. 新华网. 2018-06-14. 
  152. ^石川祯浩著,袁广泉译. “红星”:世界是如何知道毛泽东的?.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21-06: 15–16.ISBN 9787301319024. 
  153. ^吕春.影响毛泽东一生的六位女性. 中国新闻网. 党史文苑2009年第五期. 2009-05-27. 
  154. ^毛泽东:干革命不得不丢下下一代 10个儿女今何在. 中国新闻网. 人民网. 2010-07-10. 
  155. ^孔东梅.贺子珍失去的五个子女. 光明网. 《翻开我家老影集》. 2004-04-01. 
  156. ^杨继绳. 邓小平时代:中国改革开放二十年纪实 上. 中央编译出版社. 1998-12: 79.ISBN 7-80109-306-2. 
  157. ^周永红.毛泽东长媳刘思齐的生活片段. 人民网. 《合肥晚报》2010.9.30. 2010-09-03. 
  158. ^毛泽东的孙辈们. 韶山新闻网. 中新网. 2018-12-03. 
  159. ^辭海編輯委員會 (编). 辭海. 上海辭書出版社. 1989.ISBN 978-7-5326-0083-0. 
  160. ^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1981.
  161. ^胡新民. 关于毛泽东著作和毛泽东思想的若干史实. 党史博采. 2024, (04): 34–38. 
  162. ^WILLIAM GRIMES.纽约举办《毛主席语录》50周年展. 纽约时报. 2014-11-19. 
  163. ^毛泽东评点二十四史评文全本(16册). 中国档案出版社. 1999.ISBN 9787801660176. 
  164. ^朱永嘉,陈磊. 毛泽东晚年重读古文内幕. 中外文摘. 2012, (16): 51-53. 
  165. ^张宇韶.走过那个革命与嬉皮并存的年代——1968五月学运. 关键评论网. 
  166. ^Kayla Webley.Top 25 Political Icons. TIME. 2011-02-04. 
  167. ^Joel Krieger (编).Mao Zedong. The Oxford Companion to Politics of the Worl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1: 521–522.ISBN 9780195117394.doi:10.1093/acref/9780195117394.001.0001. 
  168. ^廖子季 蒋盈阶.历史解密:开国领袖毛泽东的名字是从何而来?. 新浪新闻. 2004-05-17. 
  169. ^李寅初.晚清名臣胡林翼 毛泽东“盗号”表崇敬. 中新网. 2010-03-30. 
  170. ^毛应民. 毛泽东字号笔名考释. 党史研究与教学. 1990, (06): 48–50. 
  171. ^林修敏. 对《毛泽东字号笔名考释》的几点意见. 党史研究与教学. 1992, (01): 85–86. 
  172. ^谢选骏全集第329卷. : 485–488. 
中国共产党职务
前任:
张闻天
中共中央主要负责人
1943年3月20日-1976年9月9日
繼任:
华国锋
新頭銜
中国共产党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
1945年8月-1948年11月
1954年9月-1976年9月
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
1948年11月-1949年10月
不设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
中国共产党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
1937年8月-1945年8月
改设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
前任:
张闻天
(总书记)
中国共产党中央书记处主席
1943年3月-1956年9月
繼任:
邓小平
中央书记处总书记
前任:
邓发
中共中央党校校长
1943年3月-1948年7月
繼任:
刘少奇
新頭銜中国共产党中央局秘书
1923年6月-1925年1月
繼任:
王若飞
中央秘书长,1926年到任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治职务
新頭銜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主席
(兼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

1949年10月1日1954年9月27日
职务撤销
前任:
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
(集体行使国家元首职权)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元首
1954年9月27日-1959年4月27日
繼任:
刘少奇
新頭銜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
(兼国防委员会主席)

1954年9月27日-1959年4月27日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会徽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
新頭銜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主席
1949年9月21日-1954年12月25日
名誉主席
1954年12月25日-1976年9月9日
繼任:
周恩来
活動
相關人物
思想
著作
文章
文集
影響
相關條目
概念
著作
人物
历史
政党
国际组织
相关条目
毛泽东家系
 
 
 
 
 
 
 
 
 
 
 
 
 
 
 
毛贻昌
(1870-1920)
 
文素勤
(1867-1919)
 
 
 
 
 
 
 
 
 
 
 
 
 
 
 
 
 
 
 
 
 
 
 
 
 
 
 
 
 
 
 
 
 
 
 
 
 
 
 
 
 
 
 
 
 
 
 
 
 
 
 
 
 
 
 
 
 
 
 
 
 
 
 
 
 
 
 
 
 
 
 
 
 
 
 
 
 
 
 
 
 
 
 
 
 
 
 
 
 
 
 
 
 
 
 
 
 
 
 
 
 
 
 
 
 
 
 
 
 
 
 
 
 
 
 
 
 
 
 
 
 
 
 
 
毛泽东
(1893-1976)
 
罗一秀
(1889-1910)
 
杨开慧
(1901-1930)
 
贺子珍*
(1910-1984)
 
 
 
 
 
江青
(1914-1991)
 
 
 
 
 
 
 
毛泽民**
(1895-1943)
 
 
 
 
 
 
朱旦华
(1911-2010)
 
毛泽覃
(1905-1935)
 
贺怡
(1911-1949)
 
 
 
 
 
 
 
 
 
 
 
 
 
 
 
 
 
 
 
 
 
 
 
 
 
 
 
 
 
 
 
 
 
 
 
 
 
 
 
 
 
 
 
 
 
 
 
 
 
 
 
 
 
 
 
 
 
 
 
 
 
 
 
 
 
 
 
 
 
 
 
 
 
 
 
 
 
 
 
 
 
 
 
 
 
 
 
 
 
 
 
 
 
 
 
 
 
 
 
 
 
 
 
 
 
 
 
 
 
 
 
 
 
 
 
 
 
 
 
 
 
 
 
 
 
 
 
 
 
 
 
 
 
 
 
 
 
 
 
 
 
 
 
 
 
 
 
 
 
 
 
 
 
 
 
 
 
 
 
 
 
 
 
 
 
 
 
 
 
 
 
 
 
 
 
 
 
 
 
 
 
 
 
 
 
 
 
 
 
 
 
 
 
 
刘思齐
(1930-2022)
 
毛岸英
(1922-1950)
 
毛岸青
(1923-2007)
 
邵华
(1938-2008)
 
毛岸龙
(1927-1931)
 
楊月花
(1929-)
 
*毛岸红
(1932)
 
李敏
(1936-)
 
孔令华
(1935-1999)
 
李讷
(1940-)
 
王景清
(1927-2021)
 
毛远新
(1941-)
 
贺麓成
(1935-)
 
 
 
 
 
 
 
 
 
 
 
 
 
 
 
 
 
 
 
 
 
 
 
 
 
 
 
 
 
 
 
 
 
 
 
 
 
 
 
 
 
 
 
 
 
 
 
 
 
 
 
 
 
 
 
 
 
 
 
 
 
 
 
 
 
 
 
 
 
 
 
 
 
 
毛新宇
(1970-)
 
郝明莉
(1972-?)
 
刘滨
(1977年-)
 
 
 
 
 
 
 
孔继宁
(1962-)
 
孔东梅
(1972-)
 
王效芝
(1972-)***
 
 
 
 
 
 
 
 
 
 
 
 
 
 
 
 
 
 
 
 
 
 
 
 
 
 
 
 
 
 
 
 
 
 
 
 
 
 
 
 
 
 
 
 
 
 
 
 
 
 
 
 
 
 
 
 
 
 
 
 
 
 
 
 
 
 
 
 
 
 
 
 
 
 
 
 
 
 
 
 
 
 
 
毛东东
(2003-)
 
毛甜懿
(2008-)
 
 
 
 
 
 
 
 
 
 
 
 
 
 
 
 
 
 
 
 
 
 
 
 
 
 
* 贺子珍产有3子3女,其中毛泽东的五子(1933)没有起名,次女(1935)及六子(1938)没有中文名。
** 毛泽民有三任妻子:第一任王淑兰、第二任钱希钧、第三任朱旦华。
*** 王效芝为李讷与徐姓前夫所生。
中国共产党职务
中央局书记
(1921-1922)
中国共产党党旗
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长
(1922-1925)
中央委员会总书记
(1925-1943)
中央政治局主席
(1943-1956)
中央委员会主席
(1945-1982)
中央委员会总书记
(1982-)
注:中国共产党最高负责人的职称经历多次改变,详见“中共中央主要负责人”。
1927年5月9日中共五届一中全会选举产生,1927年8月7日政治局紧急会议改组,1927年5月至1928年7月任职
3+2(+2)常委
瞿秋白(主持工作) ·李维汉 ·苏兆征 ·周恩来(1927年11月增选) ·罗亦农(1927年11月增选,1928年4月遇害)
中央临时常委会(1928年4月至5月):李维汉 ·任弼时 ·罗登贤
9-2 委员
苏兆征 ·向忠发 · 瞿秋白 · 罗亦农(1928年4月遇害) ·顾顺章 ·王荷波(1927年11月遇害) · 李维汉 ·彭湃 ·任弼时 · 周恩来(1927年11月增选)
7-5 候补委员
邓中夏 ·周恩来(1927年11月晋升) ·毛泽东(1927年11月撤职) ·彭公达(1927年11月撤职) ·张太雷(1927年12月遇害) ·张国焘(1927年11月撤职) ·李立三
« 第五届(八七会议前)第五届(八七会议后)第六届 »
1928年7月19日中共六届一中全会选举产生,1928年7月至1945年6月任职
一中全会(1928年7月)
政治局常委
向忠发(总书记) ·周恩来 ·苏兆征(1929年2月逝世) ·项英 ·蔡和森(1928年11月撤职) ·李立三(1928年11月增补) ·杨殷(1928年11月增补,1929年8月被害)
政治局非常委委员
瞿秋白 ·张国焘 ·彭湃(1928年11月增补,1929年8月被害)
政治局候补委员
李立三(候补常委,1928年11月晋升) ·徐锡根(候补常委) ·杨殷(1928年11月晋升) ·彭湃(1928年11月晋升) ·罗登贤 ·关向应 ·卢福坦
三中全会(1930年9月)
政治局常委
向忠发(总书记) ·周恩来 ·瞿秋白
政治局非常委委员
政治局候补委员
四中全会(1931年1月)
政治局常委
向忠发(总书记,1931年6月被捕叛变后被处决) ·周恩来 ·张国焘 ·王明(1931年6月代理总书记)
政治局非常委委员
政治局候补委员
罗登贤 ·关向应 ·王克全(1931年2月开除出党) ·刘少奇 ·温裕成(1931年3月撤职) ·毛泽东 ·顾顺章(1931年4月叛变)
临时中央(1931年9月)
政治局常委
秦邦宪(临时中央政治局负责人) ·张闻天 ·卢福坦(1933年1月叛变)
政治局非常委委员
康生 ·李竹声 ·陈云 ·王云程(1933年被捕叛变)
五中全会(1934年1月)
书记处书记
秦邦宪(总书记至1935年2月) ·张闻天(1935年2月任总书记) ·周恩来 ·项英 ·毛泽东(1935年1月增补)
政治局非常委委员
陈云 ·王明 ·康生 ·任弼时 ·张国焘 ·朱德 ·毛泽东(1935年1月晋升常委) ·顾作霖(1934年5月逝世) ·陈昌浩(1935年8月增补) ·周纯全(1935年8月增补) ·彭德怀(1936年1月参加政治局工作) ·林育英(1936年1月参加政治局工作)
政治局候补委员
政治局会议(1936年10月)
书记处书记
张闻天(总书记) ·毛泽东 ·周恩来 ·王稼祥
政治局非常委委员
政治局会议(1937年12月)
书记处书记
书记处书记(1943年3月)
毛泽东(政治局主席) ·刘少奇 ·任弼时
政治局委员
毛泽东 ·王明 ·张闻天 ·陈云 ·康生 ·周恩来 ·朱德 ·项英(1941年3月遇害) ·王稼祥 ·任弼时 ·张国焘(1938年4月叛逃) ·刘少奇 ·凯丰 ·邓发 ·彭德怀
七中全会(1944年5月)[注 1]
全会主席团
  1. ^六届七中全会期间,由全会主席团处理中央日常事务,政治局及书记处停止履行职权。
« 第五届(八七会议后)第六届 第七届 »
1945年6月19日中共七届一中全会选举产生,1945年6月至1956年9月任职
5+1书记处书记[注 1]
毛泽东(中央主席) ·朱德 ·刘少奇 ·周恩来 ·任弼时(中央秘书长,1950年10月逝世) ·陈云(1950年10月递补为中央书记处书记)
13+2 委员
毛泽东 · 朱德 · 刘少奇 · 周恩来 · 任弼时(1950年逝世) · 陈云(1945年8月增选为中央书记处候补书记) ·康生 ·高岗(1954年8月逝世) ·彭真(1945年8月增选为中央书记处候补书记) ·董必武 ·林伯渠 ·张闻天 ·彭德怀 ·林彪(1955年4月补选) ·邓小平(1955年4月补选,中央秘书长)
  1. ^第七届中央政治局不设常委会,由中央书记处履行政治局常委会职权。
« 第六届第七届第八届(十一中全會前)»
1956年9月28日中共八届一中全会选举产生,1956年9月至1969年4月任职(1966年8月改组
6+1常委会委员
毛泽东(主席) ·刘少奇(副主席) ·周恩来(副主席) ·朱德(副主席) ·陈云(副主席) ·林彪(1958年增选,副主席) ·邓小平(总书记)
17+3 委员
毛泽东 · 刘少奇 · 周恩来 · 朱德 · 陈云 · 邓小平 · 林彪 ·林伯渠(1960年逝世) ·董必武 ·陈毅 ·罗荣桓(1963年逝世) ·李富春 ·彭真(1966年8月打倒) ·彭德怀 ·贺龙 ·刘伯承 ·李先念 ·柯庆施(1958年增选,1965年逝世) ·李井泉(1958年增选) ·谭震林(1958年增选)
6 候补委员
乌兰夫(1966年8月打倒) ·张闻天 ·陆定一(1966年8月打倒) ·陈伯达 ·康生 ·薄一波
« 第七届第八届(十一中全会前)第八届(十一中全会后)»
1956年9月28日中共八届一中全会选举产生,1966年8月12日中共八届十一中全会改组,1956年9月至1969年4月任职
11-3常委
毛泽东(主席) ·林彪(副主席) ·周恩来 ·陶铸(1967年1月打倒) ·陈伯达 ·邓小平(1967年1月打倒) ·康生 ·刘少奇(1967年1月打倒) ·朱德 ·李富春 ·陈云
22-3委员
毛泽东(主席) ·林彪(副主席) · 周恩来 ·陶铸(1967年1月打倒) · 陈伯达 ·邓小平(1967年1月打倒) · 康生 ·刘少奇(1967年1月打倒) · 朱德 · 李富春 · 陈云 ·董必武 ·陈毅 ·彭德怀(1967年1月打倒) ·刘伯承 ·贺龙(1967年2月打倒) ·李先念 ·李井泉(1967年1月打倒) ·谭震林(1967年2月打倒) ·徐向前 ·聂荣臻 ·叶剑英
5 候补委员
张闻天(1967年1月打倒) ·薄一波(1967年3月打倒) ·李雪峰 ·谢富治 ·宋任穷(1967年1月打倒)
« 第八届(十一中全会前)第八届(十一中全会后)第九届 »
1969年4月28日中共九届一中全会选举产生,1969年4月至1973年8月任职
5-1常委会委员
毛泽东(主席) ·林彪(副主席,1971年逝世) ·周恩来 ·陈伯达(1971年1月隔离审查) ·康生
21-5 委员
毛泽东 ·林彪
其他按姓氏笔划为序:
叶群(1971年逝世) ·
叶剑英 ·刘伯承 ·江青 ·朱德 ·许世友 ·陈伯达(1971年1月隔离审查) ·陈锡联 ·李先念 ·李作鹏(1971年9月隔离审查) ·吴法宪(1971年1月隔离审查) ·张春桥 ·邱会作(1971年9月隔离审查) ·周恩来 ·姚文元 ·康生 ·黄永胜(1971年1月隔离审查) ·董必武 ·谢富治(1972年逝世)
4-1 候补委员
纪登奎 ·李雪峰(1971年1月隔离审查) ·李德生 ·汪东兴
1973年8月30日中共十届一中全会选举产生,1973年8月至1977年8月任职
9-3+2常委会委员
毛泽东(中央主席,1976年逝世) ·华国锋(1976年任职,中央第一副主席→中央主席) ·周恩来(中央副主席,1976年逝世) ·王洪文(中央副主席,1977年撤职) ·康生(中央副主席,1975年逝世) ·叶剑英(中央副主席) ·李德生(中央副主席,1975年辞职) ·邓小平(1975年任职,1976年撤职,1977年复职,中央副主席)
其他按姓氏笔划为序:
朱德(1976年逝世) ·张春桥(1977年撤职) ·董必武(1975年逝世)
21-4+1 委员
按姓氏笔划为序:
毛泽东 ·王洪文(1977年撤职) ·邓小平(1973年任职,1976年撤职,1977年复职) ·韦国清 · 叶剑英 ·刘伯承 ·江青(1977年撤职) · 朱德 ·许世友 · 华国锋 ·纪登奎 ·吴德 ·汪东兴 ·陈永贵 ·陈锡联 ·李先念 · 李德生 ·张春桥(1977年撤职) · 周恩来 ·姚文元(1977年撤职) · 康生 · 董必武
4 候补委员
第六届
五中全会
1934年1月
  1. 博古(中央总书记至1935年)
  2. 张闻天
  3. 周恩来
  4. 项英
中央政治局会议
1943年3月
  1. 毛泽东(中央书记处主席)
  2. 刘少奇
  3. 任弼时
第七届
一中全会选举
1945年6月
  1. 中央书记处书记毛泽东(中央主席)
  2. 朱德
  3. 刘少奇
  4. 周恩来
  5. 任弼时中央秘书长
  • 中央书记处候补书记(1945年8月增选):陈云
  • 彭真
二中全会调整
1949年3月
  1. 中央书记处书记毛泽东(中央主席)
  2. 刘少奇
  3. 周恩来
  4. 朱德
  5. 任弼时(中央秘书长,1950年逝世)陈云(1950年代理中央书记处书记,1950年递补)
第八届
一中全会选举
1956年9月
  • 中央书记处总书记邓小平(1966年停止工作)
  1. 中央书记处书记邓小平
  2. 彭真(1966年停职)
  3. 王稼祥
  4. 谭震林
  5. 谭政(1960年遭批判,1962年撤职)
  6. 黄克诚(1959年遭批判,1962年撤职)
  7. 李雪峰
五中全会增选
1958年5月
  1. 中央书记处书记李富春
  2. 李先念
十中全会增选
1962年9月
  1. 中央书记处书记陆定一(1966年停职)
  2. 康生
  3. 罗瑞卿(1965年遭批判,1966年停职)
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增选
1966年5月
  • 中央书记处常务书记陶铸
  1. 中央书记处书记叶剑英
十一中全会补选
1966年8月
1966年12月起中央书记处停止工作
第十一届
五中全会选举
1980年2月
  • 中央书记处总书记胡耀邦(1981年兼中央主席)
  1. 中央书记处书记万里
  2. 王任重
  3. 方毅
  4. 谷牧
  5. 宋任穷
  6. 余秋里
  7. 杨得志
  8. 胡乔木
  9. 胡耀邦
  10. 姚依林
  11. 彭冲
六中全会增选
1981年6月
  • 中央书记处书记习仲勋(1981年参加中央书记处工作)
第十二届
一中全会选举
1982年9月
五中全会改组
1985年9月
第十三届
一中全会通过
1987年11月
  1. 中央书记处书记胡启立(1989年免职)
  2. 乔石
  3. 芮杏文(1989年免职)
  4. 阎明复(1989年免职)
四中全会改组
1989年6月
  1. 中央书记处书记乔石
  2. 李瑞环
  3. 丁关根
第十四届
一中全会通过
1992年10月
第十五届
一中全会通过
1997年9月
第十六届
一中全会通过
2002年11月
第十七届
一中全会通过
2007年10月
第十八届
一中全会通过
2012年11月
第十九届
一中全会通过
2017年10月
第二十届
一中全会通过
2022年10月
中国共产党中央军事部部长
(1925年12月-1926年9月)
张国焘(1925年12月-1926年9月)
中国共产党党旗
中国共产党中央军事委员会书记
(1926年9月-1928年10月)
周恩来(1926年9月-1928年10月)
中国共产党中央军事部部长
(1928年10月-1930年3月)
杨殷(1928年10月-1929年9月)周恩来(1929年9月-1930年3月)
中国共产党中央军事委员会书记
(1930年3月-1931年6月)
关向应(1930年3月-1930年8月)周恩来(1930年8月-1931年6月)
中国共产党中央军事部部长
(1931年6月-1932年1月)
李富春(1931年6月-1932年1月)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
(1931年11月-1937年8月)
朱德(1931年11月-1936年12月)毛泽东(1936年12月-1937年8月)
中国共产党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
(1937年8月-1949年10月)
毛泽东(1937年8月-1949年10月)
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
(1949年10月-1954年9月)
毛泽东(1949年10月-1954年9月)
中国共产党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
(1954年9月-)
毛泽东(1954年9月-1976年8月)华国锋(1976年10月-1981年6月)邓小平(1981年6月-1989年11月)江泽民(1989年11月-2004年9月)胡锦涛(2004年9月-2012年11月)习近平(2012年11月-)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务
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
1949年1954年
中央人民政府主席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
國家主席1
1954年1968年
國家主席缺位时期2
1968年1975年
宋庆龄董必武(2位国家副主席共同代理)董必武国家代主席
國家主席廢除时期3
1975年1982年
委员长
朱德宋庆龄4等人副委员长集体代理)叶剑英
國家主席5
1983年至今
注1:1954年宪法下,国家主席主持最高国务会议国防委员会
注2:1968年起国家主席缺位,国家副主席代理其职权。
注3:1975年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废除国家主席职务。并规定1975年宪法下,全国人大常委会的职权是:召集全国人大会议、解释法律、制定法令、派遣和召回驻外全权代表、接受外国使节、批准和废除同外国缔结的条约,以及全国人大授予的其他职权。
注4:1976年至1978年,由时任第四届副委员长宋庆龄等人集体代理。1981年5月16日,全国人大常委会授予宋庆龄“中华人民共和国名誉主席”的荣誉称号。
注5:1983年开始,国家主席的官方英文译名由意为(主席团或委员会的)主席的“Chairman”改為“President”(直译为“总统”)。
关於实际上的最高政治领袖,参见「中華人民共和國最高領導人」。
三皇五帝三国 /十六国北魏 /南朝 – 北齐 – 北周五代 – 十國 /西夏 / /民国 /人民共和国

毛泽东
1949–1954

周恩来
1954–1976

邓小平
1978–1983

邓颖超
1983–1988

李先念
1988–1992

李瑞环
1993–2003

贾庆林
2003–2013

俞正声
2013–2018

汪洋
2018–2023

王沪宁
2023–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起草委员会(1953年)
1953年1月13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二十次会议决定成立,1954年9月8日完成宪法草案起草,9月9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三十四次会议讨论通过并提交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审议,9月20日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审议通过。
主席
委员
秘书处[注 1]
秘书长
李维汉(兼)
副秘书长
  1. ^1954年3月23日宪法起草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通过。
宪法起草委员会(1953年)修改宪法起草委员会(1970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 修改宪法起草委员会(1970年)
1970年7月17日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决定成立,1970年9月6日中共九届二中全会基本通过宪法修改草案;
1975年1月10日中共十届二中全会通过宪法修改草案,1月17日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审议通过。
主任
副主任
委员
第一代
(1949-1976)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
过渡期
(1976-1978)
第二代
(1978-1989)
第三代
(1989-2002)
第四代
(2002-2012)
第五代
(2012-至今)
注:此条目介绍的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拥有实际最高领导地位的领导人。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名义上的国家元首,详见“国家元首列表”。
1924年1月30日-1926年1月16日
總理
孫文(1925年3月逝世)
中央執行委員
候補中央執行委員
中央監察委員
候補中央監察委員
1926年1月16日-1929年3月26日
中央執行委員
候補中央執行委員
中央監察委員
候補中央監察委員
地点
与会人员
其他相关人员
维经斯基 ·舒米亚茨基 ·陈独秀 ·李大钊 ·杨明斋 ·霍多洛夫 ·张太雷 ·李书城 ·薛文淑(李书城夫人) ·王会悟(李达夫人) ·杨淑慧(周佛海夫人) ·李励庄(陈公博夫人) ·李声韵(李书城女儿) ·金家凤 ·费沃利上海法租界巡捕房总监) ·查扎尔(Chazal,上海法租界巡捕房刑事组组长) ·萨而礼上海法租界巡捕房刑事科政治组组长) ·程子卿上海法租界巡捕房刑事科政治组探长)
会议文件
领导机构
中国共产党中央局陈独秀(书记) ·张国焘(组织主任) ·李达(宣传主任)
1989年11月确定
(33人)
1994年8月增补
(3人)
冷战相关人物
北美洲
 美国
 加拿大
 古巴
 尼加拉瓜
南美洲
 阿根廷
 巴西
 智利
 英国
 法國
 西德
 義大利
 挪威
 葡萄牙
西班牙 西班牙
 土耳其
 聖座
 苏联
华沙条约组织
 东德
 波蘭
 捷克斯洛伐克
 羅馬尼亞
 保加利亚
匈牙利 匈牙利
 阿尔巴尼亚
 南斯拉夫
亚洲
东亚
海峽兩岸
 中华人民共和国
 中華民國
 日本
朝鲜半岛
 朝鲜
 韩国
 蒙古人民共和国
东南亚
越南
 北越
 南越
 印度尼西亞
 泰國
 菲律賓
 马来西亚
 新加坡
 緬甸
 柬埔寨
 老挝
南亚
 阿富汗
 印度
 巴基斯坦
 孟加拉国
 澳大利亞
中东及非洲
中东
 土耳其
 以色列
 埃及
 约旦
 叙利亚
 伊拉克
 沙烏地阿拉伯
伊朗 伊朗
利比亚 利比亞
 阿尔及利亚
 突尼西亞
也门
 北也門
 南也門
巴勒斯坦國巴勒斯坦解放組織
撒哈拉以南
非洲
 南非
 塞内加尔
 几内亚
 科特迪瓦
 马里
 上沃尔特 布吉納法索
 加纳
 多哥
 達荷美 贝宁
 奈及利亞
 中非
 加彭
 刚果共和国 剛果人民共和國
 刚果民主共和国 扎伊尔
埃塞俄比亚 衣索比亞
 索马里
 肯尼亚
 乌干达
 坦桑尼亚
 安哥拉
 纳米比亚
 尚比亞
 羅德西亞 辛巴威
 马拉维
莫桑比克莫桑比克莫桑比克
 利比里亚
国际
各地
学术
艺术家
人物
其他
检索自“https://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毛泽东&oldid=90270073
分类:​
隐藏分类:​

[8]ページ先頭

©2009-2025 Movatter.jp